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读曾国藩观人术有感

[复制链接] 31
回复
1264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8-16 23:5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几天看曾国藩书籍中“观人”部分,看后颇为沉重。曾公对人性是看透了,对相面总结的可谓精辟!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脚跟若要看条理,尽在言语中。  fficeffice" />

因为上网比较方便,又查了相关记录。发现不仅铁血、MBAHOME、百度吧等论坛转载了这段引论,就是一些草根博客上(新浪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317b2010007q1.html)也有引用,这么说来,有好多人关注这类言论了。不知论坛中HR前辈有没有谨记此言并用于实践了呢?

这些天读的书较多,而能记住的却很少。在看了栖息谷给我寄送的《启动大脑记忆》后,我突然想到,对比联想以及数字记忆这些中学时代已经用过的方法为什么这么容易被抛弃,只是在别人提到的时候才能想起,弥而珍贵呢?还有,我们看电视剧,常常会被一些经典的歇后语,以及相对比较俗套的比喻逗乐,相互传播引为笑料,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缺少了什么,在寻找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从读书这个简单事情看,是为了扩充管理知识,博闻强记。读了大量管理类书籍,包括人物传记,是在寻找管理典籍以及反复思考行为上的偏失。那么得到了什么?是管理典故的二次传播,还是改善了自己的习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似乎都没有得到!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哪些球迷、戏迷书迷等各种“迷“友,理解了他们的疯狂,也为自己不是“迷”友而暗自伤悲!

他们有着自己的喜好,向着一个方向崇拜或者发泄自己的感情,专注而有执着。不管迷的是那条大道,他们都会如数家珍的道出自己的历史,这些历史事迹中不乏管理、营销等成分。他们竟比我们这些“学究”过早实践了自己的想法,当我们还在研究品尝国学大餐的时候,他们已经是百家讲坛的狂热FANS,他们知道的比我们更多,但他们却不会向我们那样直播,他们用更现实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理解。

那么曾公的这番观相书我们能否谨记并像“迷”友一样执着坚持呢?

    案例一:

    一次,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3个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够在老师的帐前效力。黄昏的时候,曾国藩刚刚回府邸,家人立刻迎了上来,低声告诉曾国藩,李大人推荐的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待多时了。曾国藩挥挥手,示意家人退下,自己则悄悄走了过去。 

   暗暗观察这几个人。只见其中一个人不停地用眼睛观察着房屋内的摆设,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另外一个年轻人则低着头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里;剩下的那个年轻人相 貌平庸,却气宇轩昂,背负双手,仰头看着天上的浮云。曾国藩又观察了一会儿,看云的年轻人仍旧气定神闲地在院子里独自欣赏美景,而另外两个人已经颇有微词。 

    曾国藩继续观察了一会儿,很快,曾国藩召见了这3个年轻人。交谈中,曾国藩发现,不停打量自己客厅摆设的那个年轻人和自己谈话最投机,自己的喜好习惯他似 乎都早已熟悉,两人相谈甚欢。相形之下,另外两个人的口才就不是那么出众了。不过,那个抬头看云的年轻人虽然口才一般,却常常有惊人之谈,对事对人都很有自己的看法,只是说话过直,让曾国藩有些尴尬。

    谈完话之后,3个年轻人纷纷起身告辞。曾国藩待他们离开之后,立刻吩咐手下对3个人安排职位。出人意料的是,曾国藩并没有把和自己谈得最投机的年轻人委以重任,而是让他做了个有名无权的虚职;很少说话的那个年轻人则被派去钱粮管理马草;最让人惊奇的是,那个仰头看云,偶尔顶撞曾国藩的年轻人被派去军前效力,他还再三叮嘱下属,这个年轻人要重点培养。

    李鸿章对此安排颇不理解,曾国藩说出了用人的秘诀:第一个年轻人在庭院里等待的时候,便用心打量大厅的摆设,刚才他与我说话的时候,明显看得出来他对很多东西不甚精通,只是投我所好罢了,而且他在背后发牢骚发得最厉害,见了我之后却最恭敬,由此可见,此人表里不一,善于钻营,有才无德,不足托付大事;第二个年轻人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沉稳有余,魄力不足,只能做一个刀笔吏;最后一个年轻人,在庭院里等待了那么长的时间,却不焦不躁,竟然还有心情仰观浮云,就这一份从容淡定便是少有的大将风度,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显贵他能不卑不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很有见地,这是少有的人才啊!曾国藩一席话说得众 人连连点头称是。这个年轻人日后必成大器!不过,他性情耿直,很可能会招来口舌是非。说完,曾国藩不由得一声叹息。

   那个仰头看云的年轻人没有辜负曾国藩的厚望,在后来的一系列征战中迅速脱颖而出,受到了军政两界的关注,并且因为战功显赫被册封了爵位。不仅如此,他还在 暮之年,毅然复出,率领台湾居民重创法国侵略军,从而扬名中外。他便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不过,正如曾国藩所言,性情耿直的刘铭传后来被小人中伤,黯然离开了。

案例二: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有人向幕府推荐了陈兰彬,刘锡鸿两人。陈兰彬,刘锡鸿颇富文藻,下笔千言,善谈天下事,并负盛名。接见后,曾国藩对陈,刘二人作了评价:刘生满腔不平之气,恐不保令终。陈生沉实一点,官可至三四名,但不会有大作为。

   不久,刘锡鸿作为副使,随郭嵩焘出使西洋,两人意见不和,常常闹出笑话。刘写信给清政府,说郭嵩焘带妾出国,与外国人往来密切,辱国实甚。郭嵩焘也写信说刘偷了外国人的手表。当时主政的是李鸿章,自然倾向于为曾门的郭嵩焘,将刘撤回,以后不再设副使。刘对此十分怨恨,上疏列举李鸿章有十大可杀之罪。当时清政府倚重李鸿章办外交,上疏留中不发。刘锡鸿气愤难平,常常出语不逊,同乡皆敬而远之;刘设席请客,无一人赴宴,不久忧郁而卒。

    陈兰彬于同治八年(1869年),经许振炜推荐,进入曾国藩幕府,并出使各国。其为人不肯随俗浮沉,但志端而气不勇,终无大建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16 23:55:39编辑过]
32
发表于 2010-9-3 14:40:03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

31
发表于 2009-9-1 15:21:15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tracert在2009-8-23 12:21:47的发言:

老兄说的对,我写完后也觉得全无关联,不过有时候写东西,就是有点天马行空,你如果能取到所需,也是一种收获吧。

楼主问题提的很好啊,如果能给出自己答案就更好了

30
发表于 2009-9-1 14:58:01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金徒在2009-8-19 23:31:01的发言:
      以为,要有相当阅历,才可以看懂曾国藩的《冰鉴》,这门学问不是啃书本能修出来的。

同意,我也认为很多事情都是要见过、经过才能懂得的。就像所谓理解或者换位思考,是要有相似的经历才能真正做到的。

29
发表于 2009-9-1 12:37:03 | 只看该作者
相人之术不可全信,但是一个人的善恶确实可以从面相或作风中体现出来!
28
发表于 2009-8-26 08:20:28 | 只看该作者

时势造英雄,英雄靠什么?打铁还需自身硬。

27
发表于 2009-8-25 14:30:29 | 只看该作者
下得决心,舍得付出,自有成就
26
发表于 2009-8-25 07:33:34 | 只看该作者
是经得起推敲的
25
发表于 2009-8-24 21:10:19 | 只看该作者

好贴!

24
发表于 2009-8-24 20:28:35 | 只看该作者
文正公以一介书生封侯入阁,不简单啊!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