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转帖]高考作文里的大秘密 [打印本页]

作者: QQ58    时间: 2009-8-13 15:04
标题: [转帖]高考作文里的大秘密
中法美高考作文比较
编辑互动观点 ┊ 发送 ┊ 权限 ┊ 删除
马庆云/文

我近日将推出高考作文的系列专题,总共十五讲,前几讲是对高考作文的命题人进行期待性建议和对高考学生进行指导的,后几讲则是分析09各省高考作文的,帮助考生分析自己的作文是否偏离正题、是否能拿到理想的分数的。

今天是第一讲,姑且对已经命好题的高考作文专家们进行一点期待!

浅议高考作文的考察重点是否应该从感性抒情向哲学思辩转变

马庆云/文

高考作文命题一向是多方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不仅仅是高中语文老师关注高考作文,一些社会人士,一些不从事语文教学的其它工作者都把关注的眼光投向它,甚至出现高考第一天各大媒体都把报道的主要部分转移到高考作文命题上来。在接下来的许多天里,高考作文一直很有热度,各方关注的目的虽然不同,但对它执著都是不减的,有的网络媒体甚至组织自己的网民万民大作文,形成全国人民一起高考的“盛况”。但在盛况背后,我们却更多的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考作文命题暴露出严重的问题,首先是命题的狭窄,立意预先设计,然后是对哲学思辩的考核严重不足,许多省份的高考作文命题流入诗意与感性抒情中去,只能考察到学生对于优美语句、通畅语言等的运用,而不能真正展示出考生头脑的高度,不能为大学选拔有更好的有思维分辩能力的学生。

多方对高考作文的关注,首先是源自于它的新闻性,考生家长对高考作文知情权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第一时间对命题立意进行分析的要求,高中课题组对今后高考作文走向问题进行全面统筹分析的要求。这些直接构成了各大网络与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介把目光汇集到此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与教育没有直接关系的网络大众对于高考作文的好奇感,也是在知情之后的一展身手。我们每年在高考结束之后,都会出现许多的媒体邀请知名高中的语文教师评点各省高考作文的现象,在评点中有许多语文老师言语中肯,在分析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高考作文命题的局限,而站在另一高度上反思高考作文的导向性问题,从而给高考作文的命题者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高考作文的下次命题与以后的发展性走向。

随着我们对高考作文的重视,作文这种考核方式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它诸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但因为诸多原因,我们对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重视程度还远远不足,它的危害性一直在悄然蔓延,没有得到很好的纠正。比如,对于高考作文的考核重点是应该集中在感性抒情还是哲学思辩上的分歧,我们的重视程度就还远远不够。
作者: QQ58    时间: 2009-8-13 15:04
一、用感性抒情来遮盖哲学思辩是中国文学的传统

在中国的文学史料上,我们可以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境,感性抒情的文字远远多于理性的哲学思辩的文章,我们的古人也喜欢更多的注重抒情因素一面的培养,而有意识的回避或者用抒情来代替思维上的深度思考。这或许是古人不愿意落入哲学思维的语言辩论中去,更喜欢以一种抒情的口吻来抒写现象实体本身,在通俗可见的基础上来完成对个人想法、个人意志的表达吧。

孔子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警告。我们中国人的传统里更重视现实可观的现象实体本身,而对这一本身的言语表达也更流入抒情的一面,对各种部分的辨证思考是不太愿意问津的。我们更喜欢用优美的诗句来回避干枯的哲学语言,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感性的、为大多数所理解所观察的东西,所以中国人的交流方式中“诗”成为一个必须的东西。孔子诗三百的那些传承中,更多的是一种感性抒情来传达话语的真实想法,国人很不愿意把一些干枯但直接的言语表达传达出来,而寻求一种情感上的变相转达,这时候,风雅颂的东西就有了用场。

仔细研究中国的古典诗歌,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样有趣的事情,在古典诗歌里面,我们的诗人往往是回避正面描述或者接触生命问题的,他们很少用自己的诗歌来直接抒写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真实想法的,他们的一些对于生命存在的体验是需要对现象本身的抒情来完成的,可以说,国人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如果不是来源于自身,而是阅读于文本的话,都隔着一个现象的东西,没有直接进入应该进入的东西。宋诗是最有思辩的一个,但她也很少直接面对问题本身,而选择现实世界的可观察可感悟的事物来寄托理性思维。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文学史中比比皆是。

以屈原的《离骚》为例子,屈原因为种种原因而离开故国,心里面充满了矛盾与怨恨,这时候他涌现出许多对于纯洁、高洁的哲学分析,同时也对自身的生命个体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检点与分析,但他的哲学上的思考一旦形成文字,则必定是“集季荷以为裳”的抒情,我把它称为人生高度上的擦边球。这种寻求现实物质体来集合,从而表达自身高洁的做法,其实是一种对哲学思维语言的回避,是不直接面对问题本身的,用最粗俗的语言说是,有话不直说。所以屈原的文章里没有对高洁本身的诘问,没有对人为什么要高洁、为什么要保持“芳菲菲其弥彰”形象的回答。如果是屈原的《离骚》中有问人生的因素在其中,但他也只是通过形象的抒情来间接表达的,没有直面。

再转到林妹妹的《葬花词》中来,这或许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对生命问题的最深刻的诘问了,但她又怎样?“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年闺中知有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我们发现,诗人对于生命容易失去的思考是通过鲜花的容易凋谢来展现的,我们很少有直接面对问题本身的时候,甚至在追问什么地方才是人生的最好的去处的时候,我们还给这个去处起了个叫做“香丘”的名字。

用感性抒情来遮盖哲学思辩,并非惟独在我们所谓的文学材料中大量出现,在中国古典的哲学名著中也是昭然的。比如说,庄子的哲学论述中,我们如果把它拿来和一些同时代的外来哲学著述比较就会发现,庄子很少运用哲学术语,而是把所有实质本身都归结为一个个的现象物质,或化蝶,或问骷髅,或鲲鹏展翅,或羽化登仙,无处不是现实可感的事物,理性思维已经让路给外在的抒情表达,不直接介入真理问题,而是以生命擦边球的形式揭示出某些真谛,如“神人无功”一般。

这种现象直接构成我们对于文学的简单理解,低级的文学爱好者则认为文学是语言文字的事情,只要感情的抒发,只要寻找到抒发内在情怀的现实事物就可以生成好的文章。读中国古典的哲学论著,往往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这种感觉时间久了,我们自身也取缔了直接哲学思维的语言套路,开始寻找感性的替代物。后来,替代物取代了主体,文章中最根本的硬核被剔除,转而是全盘的感性,写了半天,问一句你要说点什么时,作者哑言。

中国古典文学没有错,错在我们,错误地继承传统,只看到现象本身,而没有完好的继承精神硬核,只学会了“离骚”、“葬花”一样的抒情,而忽略了此时的人生感悟。后来,在抒情泛滥的同时,连作者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直接论述,把事情说明白了。
作者: QQ58    时间: 2009-8-13 15:05
二、在传统影响下历年高考作文对哲学思辩的考察严重不足

中国的高中生在思维上没有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高度,我们在高考作文的考察中还是过于重视学生的感性思维,而没有把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从而要求他们理性的分析问题本身,然后给出自己的解答。我们许多的高考作文,还是把孩子的智商停留在中考的阶段,思维的相互辩论,在作文中没有得到肯定,甚至没有被提及,高考作文的应景性与诗意性过于显著,命题在看似接近学生生活与尊重学生现实的情景下,严重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动性,甚至一些命题在本源上就是有导向性的,是一元的,是口号的,不能真正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比如,前几年出现的以“诚信”为题的作文,它的导向性就是显而容见的,是要考生肯定诚信,歌颂诚信,或故事,或抒情散文。我们长久的教育体制中,没有给孩子们培养——另一种反诘——的思维,如果我们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不肯定诚信,那么我们的老师我们阅卷工作者会怎样对待这些另类呢?答案是一边倒的。但,实质上,任何的语词,在哲学上都是值得重新思考的,在一定的情境下,所谓的真理有时候也是不成立的,如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一般。

我们的作文教育中没有给孩子们以“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力量,我们把一切恒定地看待,所以在有指向性的作文命题前,孩子们的思维惯性很容易让他们完全肯定,而不是把这些现象本身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到本质的高度上来。如果说写诚信,那么讲一个诚信的小故事,什么爷爷卖梨梨烂了,爷爷不骗人的事情,那只是初中生的思维逻辑,是一元的赞歌,不是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的思维。

很失望,我们的考生在这一命题面前,都一元化了。

以上是拿“诚信”这一命题来证明我们高考作文中立意单一的问题,我们往往给孩子们提前预设了方向,没有给他们思考的空间。

然后来看另一个问题——诗意冲淡逻辑思辩。

拿江苏的“山的稳重,水的灵动”为例,这又是明显的一元的单一命题,命题者也试图叫考生用诗意的语言来回避对命题本身错误之处的诘问。我们的高考作文一向有这样的毛病——命题架不住推敲——一推敲就出问题——而避免考生推敲的最好办法就是——你要写的诗意,要有文才,要符合命题指向。这是低级的。

山的稳重与水的灵动,这样的语言,从根本上违背了哲学的思辩,它一味的强求了感性思维下的诗意表达,而没有给学生反诘的空间。山,就是稳重的吗?王安石说“两山排闼送青来”又是怎么一回事?稳重的四川龙门山系不也狠狠地震了一下嘛,余震几千次,这又是怎么一回事?这些命题,不仅仅从事实上不符,连最起码的审美都不吻合。若说水灵动,那“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又是怎么回事?那“浊浪排空”又是怎么回事?

我们其实就是用一种预先设计的诗意来遮盖命题的丑陋,用引导考生感性思维、快活抒情的方法来回避命题者的无知无能。

再来看看08年湖南省高考作文命题中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解释: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美的看法与对事物的感受有时是与距离有关系的。这种解释看似有道理,但实质上也是更片面的。一个很有诗意的诗句背后,架不住哲学的诘问。“草色遥看近却无”,首先只是一种早春时候才有的现象,其它的更多的时候是远无近有,湖南的解释中有“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的说法,这只是在已经把握的差不多的时候才有的一种现象,要研究非典病毒,不用显微镜而要跳出非典病毒是不行的。这样的命题实际上是用大的片面来遮盖了小的片面,没有给考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后面的解释更是起到反面的作用。

我们历年的高考作文对哲学思辩的考察严重不足,首先是我们命题者自身并不注意哲学思辩,我们在命题的时候,人为地扼杀了这种思辩的可能,形成一边倒的趋势,没有给学生留下讨论与思考的空间。

然后是我们的教师,因为自身或者教学的种种主观与客观因素,而没有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或者根本就没有能力培养,我们承袭着传统作文的意识,认为诗意与优美的文字就可以化解所有的思辩,没有从根本上给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问题。要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形成理性的思辩语言,更是不现实的了。

而正是这些,使我们与欧美的学生拉开头脑理性上的差距。
作者: QQ58    时间: 2009-8-13 15:05
三、欧美学生的哲学思辩告诉我们高中生可以达到这一高度

我们在高考作文的考察中,往往过于重视学生的写作文采,审查学生对于中国文化里优美文字的运用程度,因此在作文的思辩难度上大大降低,历年各省的高考作文中都过多的设置诗意的情境追求,有导向性地把学生引向感性思维逻辑中来。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的高考作文中,一旦出现有哲理思辩的部分,我们的考生就会有找不着北的感觉,老师与家长也会反映出题目过难的呼声来。例如,一年的全国卷中有出于《韩非子》“智子疑邻”一篇,大家都反映这样的命题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学生太远,叫许多学生无从下笔,而实际上从另一面暴露出我们高中生的低能问题,以前过于注重感性的抒情的问题遗留至今,使孩子们不能独立运用理性思维来看待与评判此一事情了。

有许多声音说,高考作文要接近考生的生活,要降低审题立意的难度,这从另一面讲就是要重视感性抒情,而忽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把高考作文仅仅看成是学生汉语词汇的调动与堆砌的行为了,学生的独立思维的能力被忽略与不尊重。其实,说高考作文要贴近学生生活,并不是说要只讲求贴近考生的感性的、现象的生活,而更主要的是叫考生在生活的现象中寻找本质问题并上升到思考的高度,有对生活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并运用有逻辑的语言进行阐释的能力。我们要求贴近生活,只达到了感性的高度,而完全忽略了理性的能力。

那么,对高考生来说,要求他们有严密的理性思维能力,并能在理性思维面前形成逻辑语言,是否超出了他们的合理的成长范围了呢?我看,没有!高考是为大学选拔更合适的人才,而大学的大多数课程都是理论课程,如果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还不敢把这样的理论高度拿出来设置关卡,那么我们的高考在这一方面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了。拿欧美高中毕业生考核作文的例子,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这其中现实存在的差距了。

我们来看法国高考的作文命题。

文科: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认为“所有的权利都伴随以暴力”?3、试分析休谟《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科: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3、试分析尼采《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的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与知识的局限?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会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的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在这些高考作文题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法国人更注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而不是把感性抒情放在首位。这里面的许多题目拿给我们的高考生来做都会相当困难,甚至于我们的一些老师都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这里面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否是我们的畸形的教育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症结所在呢?但法国的高考生却完全可以达到这一高度,虽然他们中也存在理性的深浅问题,但最起码我们可以看到法国的高考已经把理性与逻辑看做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必须的东西了,他们没有用一种诗意的语言与话语的优美性来遮蔽学生应该具备的理性能力,考试的目的性十分明确,就是要通过文章来直接体现考生的头脑深浅。这或许才是真正的为大学的理论学习选拔最合适的人选。

我们在来看看美国的“高考(sat)”作文命题。

1、“如果我们不满意环境,就设法改变它,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最重要最有效的改变很少发生,这就是说,我们不必为改善身边的环境而焦虑,而应该考虑改变自己,使之更适应环境。”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环境更有利吗?(2007年1月)

2、“媒体不仅仅传播消息和文化,而且决定什么消息是重要的,这样,他们就帮助形成文化价值。”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互联网等等,能够决定多数人意识中什么是重要的吗?(2005年1月)

3、在某些情境中,奉承是不可或缺的,新娘永远是美丽的。注视某人的艺术作品,我们总是说些敬意有加的话语,访问有孩子的人家,我们有义务说孩子是聪明伶俐的。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也不说,是粗鲁的。我们互相抬举,因为我们知道奉承可以使生活顺畅发展。称赞他人,明知过度:这也是生活的一个必要部分吗?(2005年11月)

4、“每一项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于耐心、坚持和专注,有时候,甚至要长年累月地专注于一个问题,为了发现新的真理就要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吸引,就要对任何与此无关的问题漠不关心。”所有问题的发现都是对一个问题长久关注的结果吗?(2006年1月)

5、“我们大家都以出名带来幸福,似乎这是人们最向往的东西,我们相信不管什么方法出名都是一种自我证明。但是,那些出了名的人士常常抱怨名气是一种可怕的负担。实际上把出名当作成就,注定要付出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代价。”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仔细观察美国的高考作文我们就会发现,美国人更喜欢诘问,他们直截了当的提出实际问题,但这个问题一定是多解的与多层涵义的,他们不预先设计一个价值走向,而是希望考生在自主的思维逻辑面前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解决方案来。他们的评判标准也不是看考生能够写出多么诗意的文章,而是更关注问题本身,注重理性思维逻辑的表达,来看学生的价值尺度与语言深度,或者说是一种批判意识。他们的评分标准是: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能不能发展自己的论点,用逻辑和恰当、清晰的例证支持自己的观念,能不能在首尾一贯的推演中使之深化,文章是否组织有序,论题是否统一在焦点上,是不是自如的演进,词语是不是丰富,句法结构是不是有变化。显而易见,这样的评判标准,是拒绝诗意的散文化追求的,它更强调与注重逻辑思维能力,是从头脑深度与哲理观念一层上的较量,任何试图用优美的语言掩盖的华而不实的文章都会被拒绝。

从与对欧美的比较中我们或许已经不难看出,高考生完全可以达到理性思维与哲理思辩的高度,只是我们在以前的教学与考试中忽略了这一问题,长久的病症地积累,使我们无力达到那一高度了。
作者: QQ58    时间: 2009-8-13 15:06
四、大中华文化传统不能成为高考作文哲理思辩不足的庇护伞

我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就已经论述了用感性抒情来遮盖哲学思辩是中国文学的传统,这个传统一直延伸到现在的高考作文中来,我们对高考作文的考察还仅仅局限在文学的这个角度上,而没有看到作文已经是考核学生思维分辨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与问题实际解决能力的最好方法了。在这种思维的习惯定性下,我们很少反思,简单的文采的追求、诗意的找寻带来的优美的好的一面的同时,会给我们的学生在头脑中带来那些闲散与无知。

如果说高考是指导学生学习方向的一个航海坐标,那么高考作文的命题就已经不能完全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从文学的立意、字句的构建出发,而是应该找寻文学中最根本的硬核——思想。我们的文学传统是用诗意的抒情与感性的语言表达来间接传递思想,往往没有逻辑的与直接的思想表达,大中华的文化传统深重厚实,我们一时还没有意识到有走出这个话语逻辑的必要。但客观的全球化的现实已经使我们看到与欧美教育的差距,仅仅注重感性的抒情性表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现实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告诉我们,在教育中应该更重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够在各种考核中重点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能力。

也许我们会说,对于大中华文化传统的沿袭,使我们不能放弃文学的而不是文化的考核方式,但是,我们是否应该看看,同样受着大中华文化影响的新加坡是怎么考核的?

如:“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阅读幻想小说只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除此没有任何意义,你同意吗?”“全球暖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吗?”“现在社会里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到底是不是一个实际的追求?”“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电脑游戏到底是一个多健康的追求?”“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种劣势。”“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我们从这些题目中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到,新加坡的考试作文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的考核了,她已经超越文学的简单束缚,向中国文学的大传统——文以载道——中去发展了。仔细研究这些考试题目,我们就会发现,它涉及到了哲学、宗教、科学、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生活、娱乐、工作、伦理价值等诸多方面,这些虽然也是题目预设,但开阔性与题材的广泛度已经远远超出我们,它不在把考生的思维严格地限制在一个成型的圈套里面,而是在多个任意选择中给考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但这种给予是要用深度的思考与有价值的思想来交换的。新加坡的考生视野也被放大,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国考生那么小的圈子了,他们更重视社会的大环境、世界的大情境,而不是山的稳重、水的灵动,也不是湖光草色的问题。如果说从实际出发,接近考生实际经验,我相信新加坡的考生面对的考题更接近他们的实际生活,而且是从现实生活中生发出的有高度的思考,并非中国大陆考生那样,给一个半抽象的逻辑话语情境,叫考生在诗意的话语情境下来有话不直说。

如果说,我们的高考作文的考核是受传统文化中作文方式的影响深远的话,那同样继承着大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新加坡却能够超脱了这种束缚,而给考生一个新的途径,是否值得我们重新思考自己呢?

如果说我们的文学多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并形成的文学的话,那么我们的文学只能是生活的、存在的、现实可感受的、柔软而无生命硬度的文学,是缺少思维与哲学上的深度的。长久的教育,没有给学生更好的独立思维的能力,没有给他们哲学批判的意识,而是灌输与强加,是思想地钝化,把孩子的探索的锋芒扼杀,这体现在高考作文中则表现为我们以上所说的现象了。

我们到这里,已经不能把这一弊病归结为大中华文化传统的影响,一沙一世界,或许应该反思更多的更严重的问题。
作者: QQ58    时间: 2009-8-13 15:06
五、哲学的而非诗意的考核要成为高考作文的重点

拿我们的高考作文与世界先进国家的高考作文进行比对,我们从中发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长久的教育积习已经深远地影响到我们国家的未来,中国孩子在理性哲学思辩上的严重不足,大学生在独立探索与精神追求上的落后,已经成为现实存在的客观问题,不容回避了。这样,我们已经应该重新审视高考作文,是简单的文学的考核的追求,还是更深层次上的文化的、哲学的考核追求呢?

现实暴露出来的弊病业已告诉我们,在中国的高考中,只有作文的考核是语言、逻辑、哲学与文化的最好结合者,那么如果我们在考核中厚此薄彼,必然造成考试的畸形,考试的畸形带来考生的畸形,考生的畸形带来国家文化的畸形,长久下去,必然落后于人,我们在哲学与文艺学上言必称欧美的现象已经是最好的证明了。

语文教学也不能简单的是语言与文学教学的结合体,她应该是传承文化与哲学的工具,是思想的授予者与缔造者,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独立其精神、健全其人格,才能在思想上与哲学上为国家标新立异、建立不倒的精神旗帜,更甚者,在各个行业,创立独立的民族品牌,由头脑的解放来带动民族的复兴。

而高考作文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指南针,哲学的、思想的考核,对考生哲理思辩的考核,应该成为她的考试重点,诗意的情境、感性的语言只能是文章的点缀。故高考作文的考察重点应该从感性抒情向哲学思辩转变。
作者: FATPIGBOY    时间: 2009-8-14 09:23
 

 

请问应该如何进行变革呢?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