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问题,近来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由《时代商报》等单位主办的一次有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深层论坛上,一些各行各业的企业界人士与八名来自不同院校的大学生代表进行了激烈、深入而又务实的互动与交流。尽管论坛的规模很小,但所谈论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很具典型意义的。比如,有些政府背景的人特别愿意强调政府力量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重要作用。而在实际上,我认为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存在的一个深层社会问题的根源,即人们总是习惯地将如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归结为政府的责任没有尽到,那些毕业后迟迟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们不是自觉地从自身的心态调整、职业准备的是否充分上找原因,而是心安理得地躺在政府身上等政策、擎现成;而我们那些自以为无所不能的政府官员们也当仁不让地以救世主自居,大包大揽地动用各种行政手段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而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这种用行政手段取代市场化手段的举动,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于事无补。在人才机制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供需双方的自主对接去解决。在当今中国,具有大学教育背景的高素养人才,仍然属于十分紧缺的社会资源,大学生的就业根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现在之所以成为了问题,而且日渐突出,不是社会需求不足造成的,而是我们的社会在就业导向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许多没有明确、积极的职业取向的大学生们,在目前严重的社会腐败、贫富差距拉大、金钱拜物教的严重误导之下,将自己的择业取向片面、功利地局限在报考政府公务员、向往大型垄断国企、锁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渴望自己的第一份职业就能够养尊处优、亮丽光鲜、工资高、待遇好、受人待见。
正是在这样严重偏离实际的扭曲择业心理的误导下,在我们的国家就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一方面大量偏远的中小城市、中小企业中的基层岗位的大量岗位招不到合格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大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却在自己的青春岁月里赋闲在家、无所事事,继续躺在父母身上寄生吃闲饭,等着政府的安排和救济。从这一点上说,我们的国家距离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的确还有很长的路径要走,美国等西方国家不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还是有道理的。就从我们的官员们在对待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如此“自觉出手”、动辄就用各种行政手段进行干预经济生活的现实本身,就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的政府官员们并没有真正树立起市场经济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方式。我们如果想让世界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关键还是要真正解决政府官员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否则,仅靠外交努力和谈判斡旋这种表面功夫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当然,对于我们这些长期从事企业经营的人们说来,过多地谈论自身无力解决的深层社会根源问题,是没有多大的价值的。作为一个以职业咨询师为自己当下主要社会角色的人来说,我更关注现场的几位大学生言谈中所流露出的就业倾向误区,并希望直截了当地给予他们一些帮助。例如,有位同学谈到:他在参加一些人才招聘会时,总是遭遇到用人单位的冷冰冰对待。他觉得自己受到如此的冷遇是社会对当今大学生们的歧视。我对此情绪作出了自己的回应:如此的“冷冰冰”,可能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这些用人单位的人自身的素养的确存在问题;二则是其由于没有遇到理想的招聘对象而失望所致。对于身临其境的求职大学生而言,应该将这种冷冰冰的遭遇视为一堂生动的人生教育课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市场奉行的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你没有人家感兴趣的技能优势,没有让人家感觉到你的特点与长处,冷遇正是对你自身职业技能与素养现状的评判和警醒。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如此的冷冰冰,一味地抱怨是毫无疑义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坦然应对、不卑不亢,用自己的真诚与笑容让对方感觉到你的不同和素质的成熟。
还有一位同学是法律专业的专科毕业生,他的困惑是:自己在许多用人单位那里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感到很迷茫。显然,这位同学对大学教育与职业生涯的关系理解得有些过于机械和僵硬了。我给他的建议是:法律问题存在于整个经济领域的所有企业之中,每个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在其内部管理、市场运营的各个环节,法律问题无所不在,精通法律的人才在企业界是大有用武之地的。然而,如果你仅仅凭借所学过的一点书本知识,就希望从事专职律师或法律顾问这样的专业角色,那就有点不自量力、过于急于求成了。正确的职业态度是,如果你喜欢法律,希望将来以专职处理各种法律事务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那就首先要踏踏实实地在企业的基层岗位上锻炼自己,在自己的专业能力尚没有具备较高水准的前提下,不要奢望一步到位。而是在最普通、最基层的岗位上让自己尽快融入企业的环境之中,增加对企业和市场环境的深入了解。而这个过程是任何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法律专业人士成长的必经之路,当你的能力没有被环境认可的情况下,任何良好的自我感觉都是不算数的,你的现实选择就是努力抓住机会,让自己的职业价值得以实现,毕竟你如果准备得很充分,就一定会有机会青睐于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