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两岸物流探讨 [打印本页]

作者: lake540    时间: 2009-7-22 00:12
标题: 两岸物流探讨

海峡东岸

“孤岛”难锁物流产业

从地图上看海岛台湾,像一条离岸的小船。船舶离不开可供登陆的港湾。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小船和香港、韩国、新加坡,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等新技术主导)影响下的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潮,接力了西方的工业烟囱和劳动密集型生产,经济迅猛发展,被誉为“亚洲四小龙”。

第三次科技革命主导下的产业转移与发展,也是一场产业链全球化分工,以现代物流促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台湾这条小船却渐被狭隘政治意识锁困在太平洋上,漂泊在美中日三国微妙政治关系的风波上。扁政府还曾企图把让小船远离大陆,幸好国民党执政后,及时把它在划到岸边。

两岸最近距离不过72海里,但昔日锁岛政策已给两岸物流业留下舍近求远的后遗症。海运、空运都要绕经香港、日本、韩国等第三地。这使台资企业运销大陆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进而影响了台湾的出口贸易。到上个世纪中后期,都依赖外向型经济的“亚洲四小龙”,发展速度已见高下:当台湾出口总值1980年是1960年的117倍时,韩国1980年出口总值已是1960年的534倍。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两岸三通”(通航、通邮、通商,实则都是物流的直通)的议题就此提出,但在当时未得台湾方面积极回应。台湾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培育出长荣集团、阳明海运、万海集团等国际领先的综合运输及物流企业,他们却也成两岸交通舍近求远的受害者。

但台湾本岛物资紧缺,加上企业多是采购与销售“两头在外”,台政府画“岛”为牢的模式使得工商企业,纷纷转战菲律宾、印度和中国内地等。这种空间折腾倒也给海运及物流企业带来的利红,但整个台资企业的物流成本却在高烧。

台湾物流业也随两岸经贸往来变化发展。海峡两岸的两次产业转移潮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第一次产业转移潮,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美国《新综合贸易法》等政策迫使台币升值,台湾原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企业受搓,以纺织、食品等为主的企业,向大陆的廉价人力和资源成本洼地转移。

第二次产业转移潮,始于上世纪90年后,随着岛内市场饱和与产业升级,资金密集型的石化、电子整机等企业寻找新兴市场,转战大陆等地区。两次产业转移潮后,一是台湾产业结构得到横向调整,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物流业得发展;二是工商企业产业链得到纵向调整,在全球化生产经营过程中,强化供应链管控能力,增强与物流业的协同,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大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冲击,目前,岛内正迎来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潮,科技密集型和新兴产业被提升,物流业等第三产业可能出现规模化转移。这次转移潮也正迎来诸多好机缘。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台北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同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正式启动。

孤岛政策锁困不了两岸物流合作的机缘。“大三通”对台湾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意义重大,更将惠及港口、海运、航空等领域的物流企业。有关方面统计“大三通”将给两岸创造超过6700亿美元的间接贸易额。台湾阳明海运董事长卢峰海曾表示,台湾航运企业有六七成的货运都来自大陆,直航实现将使台湾海运利润翻倍。他预估5年内至少可带来上千亿元新台币商机。

今年5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四大战略定位: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目前在建的福州保税区,几乎享有国内保税区规格最高的优惠政策。如何从“机缘”中“分食”蛋糕,还看台企腾挪手段。

海峡西岸

“桥头堡”需铺纵贯线

如果说台湾岛是一艘船,海峡西岸的大陆就是一个大型停靠港湾。要让台湾物流的“资本之船”、“产业之船”靠岸,就要建设利于企业发展所需“深水港”,还要营造企业供需活跃的“大堆场”。

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两岸贸易额达1292.2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为258.8亿美元,同比上升10.3%;自台湾进口为1033.4亿美元,同比上升2.3%。大陆逆差为774.6亿美元。显然,两岸贸易不对称,台企享受到更多利好。在1292.2亿美元的贸易总额中,若按20%的物流总成本计算,物流成本高达258亿美元。如此蛋糕也多是台企长荣、阳明的盘中餐。是什么造成大幅不对称?

除了为两岸政治交好因素外,我们还需面对一个现实:两岸物流合作虽有缘分。“缘”是机遇,“分”是蛋糕。机遇会惠顾每个企业,但每个企业不一定都分到蛋糕。最基础的海西区域经济成熟度都与台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

6月23日,台湾政府批准建立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会直辖市,既设北台、中台、南台三大都会区。三大都会区都拥有一个海陆空立体交通资源,类似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这些都市圈,或经济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凭借立体交通和多式联运,促成区域融合,放大集聚优势。

而在海西经济区:第一,因过去两岸不直航,造成物流需经香港、日本、韩国等第三地中转,造成海西地区的港口等交通资源的中转功能被搁置。第二,闽赣一带多丘陵山地,交通不便,缺乏完善的现代化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物流企业生息的交通环境急需改善。第三,因福建地理环境因素,农业比重大,二三产业发展不足,物流需求相对不旺。这些造成海西物流企业整体不强。截止目前,福建省仅有一家5A级物流企业(福建省交通集团,2009年6月获得),而盛辉、建发等一批物流企业多局限于传统公路运输领域,综合服务能力相对滞后。

要两岸物流业实现嫁接,海西经济区尤其是作为海西经济区桥头堡的福建省,首先需要贯通奇经八脉。在物流产业振兴规划中,我国在全国物流布局的“点——线——网”,都有对海西的综合考量。

一是,在“点”上,厦门市进入“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下称物流规划)中的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而福州入选17个区域性节点城市。厦门港进入“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下称沿海港规划)中的8大港口运输体系中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干线港。

二是,在“线”上,“物流规划”中的十大物流通道,其中两大通道“东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和“东部沿海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都将利好海西经济区。根据交通运输部“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福建省将建成“三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同时铁道部规划,到2015年左右,福建省将形成三纵六横的高速铁路网,海峡西岸铁路总里程将达6000公里。

三是,在“面”上,“物流规划”中提出的全国九大物流区域,其一是“以厦门卫中心的东南沿海物流区域”;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的东南沿海港口群进入“沿海港规划”中的全国五大港口群。

值得一提的是,6月30日,福建省第一条快速铁路温(州)福(州)铁路正式通车,而首发的“和谐HXD30061”货运电力机车是中国最新型大功率货运电力机车,时速达120公里/小时。温福铁路这条纵贯线,其一,不仅结束了海西地区只有单线、低速铁路的历史,进入双线快速大运力的高铁时代。其二,打通了海西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区的交通及物流动脉,福州到温州只需2个多小时,福州至上海只需5小时。其三,随着海西铁路网全部贯通,温福铁路将和厦(门)深(圳)线贯通,届时福州至深圳只需4.5小时,海西经济区也将打通与珠三角经济区的快速交通及物流动脉。届时,海西经济区不单是闽、赣、湘等内地的出海通道,也是贯通长三角、珠三角的综合交通及物流通道。

“点—线—面”立体交通网的贯通,将给海西物流企业带来新市场。首先,传统的配送、海运、港口、仓储、货代等市场将有增量。这个增量不仅来自福建,将还来自中西部腹地;其次,在冷链、化工等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物流会增长。随着两岸农贸往来,台湾化工等产业转移,两岸产业协同效应将呈现,新物流市场将被激活。再则,建立海铁联运、公铁联运等新型服务模式将被推宠。海西经济区的立体交通网建设,正在把多式联运等新型服务变成现实。

 

该贴来自群组:SCM整合联盟


作者: FATPIGBOY    时间: 2009-7-22 10:23
有道理  支持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