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转帖]大学微言

[复制链接] 1
回复
56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6-5 21:3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学微言

邵忠  生活杂志

在纪念“五四”时,不妨重翻《大学》。位居“四书”之首的《大学》并非大部头之作,却是一本小书,只有区区1700字,却融会了儒家在谈论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之中的睿智所在。

  《大学》开篇,常为人熟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是诵读下去,也并无过多晦涩之词。但认真从里面看到“人生之道”者,我认为在今日已经随着私塾之消失而变得稀少。

  我们都知道“六艺”,它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儒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最初为《周礼》所定,亦为儒家所谓“小学”之后所学习的人生技能。

  关于“六艺”,南怀瑾这样解读:“六艺”—礼:是文化总和统称;乐:是生活的艺术,当然也包括了音乐;射:是学习武功,上古远程攻击的武器,以弓箭为主,所以用射箭的射字作代表;御:是驾驭马匹和马车等驾驶技能;书:是指文字学,包括对公文的学习;数:是指算术和数学,是上古科学的基本先驱。

  在这些都学习完毕后,才是“大学”。可见是超越技能与技巧的,在于思想之思维,人生之悟道。

  《大学》谓人之一生之道,概述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觉得基础在于“格物”,原句是“致知在格物”。程颢程颐兄弟解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天下皆为“物”,“物”无不包,须抽丝剥茧才可得到核心之格理。我理解“格物”最需要的是意志的驱使,所谓:志不强智不达。缺乏信心、决心、用心、专心和恒心的“意志”,谈何“穷至事物之理”?

  《大学》甚至给予了我创办《优家画报》及其内容定位的最重要的灵感。因“修身、齐家”而生,于是,这本家庭刊物被划分为两册,一册修身,谈个人之修为风范;一册齐家,描家庭之雅致。这本是儒家之思想,今日又是现代家庭生活的风尚所趋。

  这本小书,被胡适认为是,公元11世纪开始(公元1000年,北宋初年)的这场中国文艺复兴里,中国人寻找到的方法论。

  在“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90周年之际,选择重读国学名篇《大学》,不啻为一种反动。但与传统、旧思维的“反动”,不亦是新文化的一种提倡?而其实,“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青年和知识领袖,又与《大学》提倡的“明明德,亲民,至善”有何区别?《大学》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乃中国千年未变之君子大道。

  无他,“五四”所反对的“旧”,在今日仍然需要重新判断“新”与“旧”之间的转换,所谓时代常常在转变,而我们的所谓新逻辑、新方法层出不穷,但是否都符合“新”?我认为,“改变”未必就是“新”,也可能是旧样翻新。

  我们尽管可以自以为戴上“新眼镜”来审视,但更在于审度其本质。固《大学》曾在“五四”被视为“八股文”与科举功名应考之陈腐,而今日我们长期地忽视、无视这个来自1000年前,曾被视为人生必读的文艺结晶,则又是另一种可怕的遗忘,可笑的无知。

沙发
发表于 2009-6-6 03:15:42 | 只看该作者
ding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