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3月13日,吉利汽车发表声明,证实了其有意通过国际并购以获得技术和销售网络,进一步发挥中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想法。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媒体不断报道中国汽车商角逐一些欧美汽车品牌的消息。如果这些并购已经确然“在路上”,无疑反映出一些中国汽车商对于快速成功和
立即获益的殷切渴望,同时也加大了它们未来遭受失败的可能性。我认为,如果中国汽车商希望从目前全球汽车行业的衰落中有所获益,那么相对于并购不断恶化的
外国品牌或企业实体,购买技术和品牌标志将是更好的方式。
正如吉利汽车提到的,中国汽车商有理由被外界视为接手陷入困境的欧美汽车品牌的“理想”买家。这首先因为,在全球汽车行业下滑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商
有着充实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其次,中国汽车商一直渴望获取先进技术以提升在国内和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一个假设在于,凭借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中国汽
车商能够将国际品牌不断恶化的业务扭亏为盈。此外,借助国外品牌现有的销售渠道开拓海外市场也是题中之义。 但是,如果接管陷入困境的全球汽车品牌整个运营实体,中国汽车商将立刻面临四个显著的困难。第一是不断恶化的全球销售。尽管中国汽车厂商能够提供急
需的现金以延续陷入困境的国际汽车企业生存,但在目前的全球汽车销售环境下,并购者扭转海外销售业绩几乎是一件不可能任务。第二是强势外国工会。正如上汽
集团收购双龙汽车遇到的那样,工会很难应对。我认为,由于海外工会的关系,中国并购者“低生产成本+先进研发”的美好设想极难实现。第三,如果合并企业实
体会立即出现较大的财务损失,从而冲销掉并购厂商全部的权益价值。第四,被并购对象仍在承担的其他债务,如医疗保健费用和养老金,可能使并购者未来现金枯
竭。
此外,从被并购资产和市场现实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除了沃尔沃之外,目前多数待售的欧美品牌在中国只有很低的品牌认可度和市场渗透率。另一方面,中
国汽车市场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可供中国汽车消费者选择的品牌和新产品简直令人目不暇接——因此,并购者很难为收购的品牌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
因此,我认为从破产公司选择性地收购一些资产,比如技术和品牌标志,比接管整个外国汽车公司是更好的方式。但承担风险和负债、在破产之前进行竞购,
能够保护商誉和品牌价值,有利于并购方未来重新推出品牌。不过,对“未受损”的外国品牌到底应支付多高溢价,应持审慎态度。2007年,Cerberus
购买了零负债的克莱斯勒80%股份,确信能让这个前“底特律三大”之一凤凰涅磐。随后两年为克莱斯勒注入巨资后,Cerberus无力回天,仍不得不向美
国国会请求注资。
如果仅收购研发资产,比如专利和新产品设计,我认为并购商至少在短期内(1到2年)有更大可能获得成功。正如在过去几年中上汽和南汽分别收购罗孚的
例子:管理层专注国内市场,将生产线转移到入中国,以“本地化+进口”汽车零部件的方式开展生产,迅速推出基于被收购品牌或自有品牌的车型以增加市场份
额、提高知名度。但是,长期的(3年以上)成功取决于并购商是否能够将并购的技术转化为自身的研发能力,继而推出下一代产品。 经过十年的发展之后,我相信中国汽车厂商,特别是领先的独立品牌,如吉利、奇瑞、比亚迪和上汽,能够整合收购的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推出产品。但考虑到
中国汽车业在零部件制造、研发、品牌构建和管理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构建长期竞争力并没有捷径可走。因此,尽管有包括沃尔沃、萨博、悍马、庞迪克、道奇等
在内的大把欧美品牌等待买家,基于成本收益不对称的现实,其中并没有对中国具备吸引力的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