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ChinaByte深度报道:解读从华为走出的创业者

[复制链接] 16
回复
350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9-17 09: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ChinaByte深度报道:解读从华为走出的创业者[转帖]
咨询:华为创业特色

  有人说从华为出来的很多人都选择做咨询业。这之中如前华为副总裁、人力资源总监张建国,现在的益华时代管理咨询公司老板。张1990年到华为时,华为还只是一个只有20来人的小公司,他亲身经历了华为从20多人到2万多人的变革全过程。而他在华为的十年中在华为也先后从事了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市场管理到最终的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种工作。他在华为的经历为其提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好教材。

  再如华为前常务副总裁、华为电气总裁聂国良,聂2001年离开华为后创办汉华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胡红卫,华为前财经管理部副总裁,1999年创办深圳市思捷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为何华为出来的人会较多选择咨询业呢?

  传闻华为员工都与公司签有保密协议,不允许华为员工离职后的几年内从事与华为有竞争性的行业。不知是否与此有关?这里联想前家用电脑、1+1品牌的拓荒者许志平的话或许可以道出此中部分原因。”我们就是把联想的东西总结一下,给些比联想小的公司。一本万利。许多离开联想的人还说联想好,是因为他们认同联想的文化,认同联想交给他们的行事之道。在为其他公司做服务的时候,每做一件事情事先都会下意识地想一下‘这事在联想该怎么做?’然后按照柳传志的思路来套这些事情:第一看这个公司里面大家是不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然后看这个公司里面的干部队伍怎么构成的,所有的干部是不是都有一致的感觉,有没有战略?大家有没有一致的想法?……通过这些一看你就知道这个公司有什么问题,然后怎么改善,学(联想)就行了。

  华为与联想相同的地方在于一都是成名的企业;二都有完善的管理体制。这些对于从其中出来的创业者本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们只要把以前公司所用的一套教给别人就行了。

  背靠华为:大树底下好乘凉

  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从华为出来的创业者来说,靠好华为这棵大树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甚至更多。

  2000年,华为为解决机构庞大和老员工问题鼓励内部创业,将华为非核心业务与服务业务,如生产、公交、文印、餐饮业以内部创业方式社会化。虽然时至今日,人们对这一政策颇多非议,然而对于一部分选择创业的员工而言,的确是找到了创业发展的好机会。

  罗涛, 华荣科技总经理兼副董事长,在华为他工作有七个年头,三年结构设计、四年采购,2001年与原华为同事共同投资创办华荣科技。从公司的名称就很容易让人将其与华为联系到一起,不了解内情的人可能还以为这是华为的一个子公司,事实上两个公司的所有者不同,然而华荣与华为又可以说是水乳交融。华为搞产研分离,专注研发核心业务,将生产这块非核心业务交给华荣,而华荣目前也只需服务好华为这一唯一客户,就可以活的很滋润。罗涛对华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是华为给了我和兄弟们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我没有创业故事好讲,公司成立才一年,是华为给我们饭吃,我们要做的就是服务好我们的客户(华为)”。而罗涛能够取得华为的信任则源于多年的华为工作经验。

  对于其他时间从华为出来的创业者来说,保持与华为联系,收获也是不小。张晓,华为前合同文档中心职员,在四年华为生涯后,于1999年从华为出来创办立言卓翻译公司。公司第一单生意是华为。之所以选择华为,张认为,一是因为华为的单大,二是有华为这个大客户,再做别的客户相对容易;第三则是了解华为,胜算更大一些。凭借对华为工作流程的驾轻就熟,张晓从递公司资料,到翻译文档测试,一路很顺利地做下来。从华为掘到第一桶金后,张晓一鼓作气地拿到了**医药、东芝、松下这些大客户。

  南京源动力营销管理咨询公司的老板程静海对此可能更有感触,他在华为做过长时间的营销管理的培训,而华为的营销管理培训在业内知名,华为的经验对其取得通讯业的其他客户影响很大。

  华为对李武军创办的亚美达公司也起了不小的帮助,在公司大厅里你可以看到这样的字:1990-1996年,华为总部所在地;华为产品指定销售公司;华为工程指定安装公司。

  世上很多事只有失去后才会觉得可惜,李有春,1998年毕业后进入华为财务总监办参与公司MRP内部控制平台的管理与设计工作,两年后离开华为,创办思考公司。他对记者感叹自己应该在华为多积累一段时间,同时对其华为前辈张建国的创业充满羡慕之情,“张建国在华为做了十几年,从资金、经验、社会关系等积累了很多,再出来创业,就好象在花园里种花,很轻松,也不存在失败;而我们这些小字辈,要资金没有,要关系也没有,创业就如同在荒地里开拓,艰难!”

  突破华为:寻找蓝天之梦想

  象所有大企业一样,华为对员工有具体的要求,有华为的游戏规则,如果你有超越华为之外的想法,那么展开你的双翅,飞出去吧。

  程静海对此感触良多,“华为不会让一个人在一个职务上一直做下去,对年轻人来说,这是好事。但当你发现一个能让你真正感兴趣的工作后,你就不想老是挪来挪去。” 程于1990年末到华为,技术、销售、培训等工作都做过,后来,他发现自己最想做的是培训。然而他无法长期做这项工作,最终他离开华为创办自己的营销培训公司。

  做自己看好的事,这对技术出身的张永杰同样有效。2000年,张永杰在华为数据通讯部,当年他看好视频系统,他提出方案,然而上面认为不行,张永杰很无奈,他知道他只是一个项目经理,无法改变技术开发的总体方向,但张坚信随着宽带的普及,视频定有好的市场前景。他意识到如果等市场需要视频再做肯定不行,他不想浪费时间。申请辞职,决定出来自己做。

  究竟从华为出来的创业者受华为的影响有多大?是不是合适创业,我们无法给予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辨证法告诉我们凡事要辨证来看,对想创业者而言,华为有其优势的一面,同样也有其不足之处,扬长避短或许是从华为出来创业人士的最好选择。那么什么是华为对创业的优势,什么是其劣势,则需创业者慢慢体味,这也是局外之人不亦回答的一个问题。
17
发表于 2008-1-29 15:15:00 | 只看该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见仁见智吧,不错的

16
发表于 2003-10-1 13:1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ppleyello在2003-9-30 12:04:00的发言:
希望有一天华为成为真正的国际级大企业,不要昙花一现


同感 !
希望华为保持自己的个性
15
发表于 2003-9-30 12:04:00 | 只看该作者
希望有一天华为成为真正的国际级大企业,不要昙花一现
14
发表于 2003-9-26 10:04:00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企业来说,超高速的发展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市场氛围下的产物,对于华为,超高速的发展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想象跨国公司样长期持续的发展,华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3
 楼主| 发表于 2003-9-25 08:31:00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支持!!!
12
发表于 2003-9-22 19:0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wchan在2003-9-21 21:49:00的发言:
不要老是去研究华为的历史,因为“华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而应该多帮助华为更好的走下去。


既要研究历史,也要为华为的发展献计献策

不了解一个公司的历史,很难有太切合的计策。这就是大多数咨询公司失败的大原因。
11
发表于 2003-9-21 21:49:00 | 只看该作者
不要老是去研究华为的历史,因为“华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而应该多帮助华为更好的走下去。
10
发表于 2003-9-17 19:35:00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是好文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03-9-17 09:49:00 | 只看该作者
华为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1 企业管理模式

华为在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手段方面是重视的,在许多领域是整体系地引进管理顾问,并要求长期贯彻执行。

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最近20年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新兴企业一般都是由铁腕领袖依靠个人或小团队的智慧发展起来的,有着中国特色的人文色彩,企业能否适应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相对集权(或独裁)的传统运作模式曾引领企业取得成功,高层管理团队是否能够扬弃?

抱着怀疑态度的人士认为某些企业聘请顾问的动机并不纯粹是为了提升管理,而是为了市场炒作、上市准备、形象提升、内部斗争,等等。华为可以长期执行咨询顾问建议的制度、规范吗?任正非在实战中会不会又回到了自己的指挥框架?

作为重视企业文化和规范管理的科技企业,华为可以考虑引入“机构知识管理”,建立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文化、模式和手段,有序地提升员工和整个机构的最核心竞争力(不断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有组织的机构知识资源),直接辅助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机构知识管理”有助于建立学习型、协同型的企业工作文化,可以协助华为发展成为学习型的现代组织。

2 领导人产生机制

从游击战争到多兵种混合集成战役,企业领导群体所需要的素质标准大幅提升,华为应该已经在扬弃其发展初期曾经引以为荣的非常规性人才任用政策,并借助人力资源顾问理顺相关的体制。但是,我们相信最棘手的领导人产生机制(而不是人选)并非咨询顾问们所能够解决的,这将完全取决于任正非本人的选择(是否依靠机制,以及应用何种机制),以及他是否能够贯彻他的选择。无法妥善解决领导人产生机制的组织,将无法摆脱这类组织的宿命。

中国企业的管理体系中最致命的弱点在于领导人的产生机制,一方面是由于目前中国企业的在任领袖大多是企业创办人(或其中一个创办人),在创始股东和管理者两个身份之间往往会更倾向于前者,因而其对企业的感情色彩中有着极强的拥有欲和排他性;另一方面在中国企业的晋升机制和管理决策体系中有着难以割除的“权术”成分,缺乏公开透明的职业生涯道路,因此令到晋身高级管理层的轨迹扑朔迷离,进而令到从高级管理层中选拔的继任人缺乏前任那样的威信、基础和整体素质。

这里谈到的领导人,并非指最高决策者一人,而是指企业战略及决策层的一个群体,领袖人物个体在企业中的作用被中外企业的一个个传奇故事(创业、转型)不断印证,而企业不断克服困难、持续发展成长的具体实现则更有赖于一个系统化的组织架构,以及协同配合的整个决策和执行团队。领导人产生机制和员工晋升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最高示范,而晋升机制既是领导人产生机制的基础和验证体系,又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储备和优秀人才档案。

而就华为的长期发展,在制度的基础上凝聚的集体智慧将是更重要的成功要素,因此科学而有序的晋升体制、稳健而透明的领导人产生机制是不可忽视和回避的。

3 具体的经营及管理事务

除了华为神秘的经营管理内幕外,外界对华为最大的关注在于希望了解:华为不断地以危机意识警醒自己,但当考验(哪怕只是小小的考验)真正到来时,华为人的表现会是怎样的?

注重思考的中国人是危机意识相对较强的,而企业求存的更重要因素在于:能否及时有效地提前制订危机(风险)管理的战略和措施、在危机到来之前的整个期间(哪怕是个非常漫长的期间)坚持不懈地保持危机意识并完善风险管理战略和措施、在危机来临前提早预警并启动风险管理措施去消除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或对冲风险。这种速度、精准和安全的实现需要企业长期储备及有效管理的知识资源、情报资源、内部组织资源、外部关系资源。

面对外部的市场和竞争对手、内部的管理事务,华为需要做更长远的策略准备:

针对市场和竞争对手,建立更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和更专业的竞争情报渠道;

以企业文化和管理实践,重点培育核心竞争力 - 有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资源,将知识管理、知识创新融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实现体制的自我完善;

保持危机意识、文化引导、科学管理理念和实践,增强企业的体质;

有效地控制成本、管理现金流量,增强财务方面的免疫力。

4 竞争对手

据说在华为人的字典里竞争对手是指电信设备产业的国际巨头,但在行动中,我们设想的华为管理团队应该是不会轻视任何一个对手的。

在华为和国际竞争对手博弈的过程中,可以预见,如果能够发展成为成功的国际化企业,华为与其今日的对手将变得非常相似。而一旦成长为国际巨头,华为的烦恼将会有增无减,既要考虑对付同等级的对手,还要防范像今日华为一样的“土狼”,避免小大“狼群”发展成为重量级的对手,像今日的华为一样难以对付。

现实中的华为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也必须有所放弃,包括:在业务和管理领域为了规模、规范、安全而牺牲利润率、效率、灵活性,在研发领域为了创新、激情、活力而牺牲成本,等等。

面向更严酷的战争,华为也需要以战略的高度建立更专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和情报渠道。

5 营销

关于狼性团队如何在市场上争夺,有非常多的故事在流传,而这些故事大多被美化了,然而为了实现营销目标而实施“群狼”战略,却造成了华为的营销成本居高不下。在业绩大幅提升、利润空间丰厚的情况下,华为高昂的营销及服务成本是可以容忍的,但随着市场的变化,缺乏严格控制的营销成本成为一个越来越刺眼的隐忧。

在管理优化的旗帜下,华为引进了许多的顾问协助提升管理,但成本控制(尤其是营销及服务成本控制)似乎一直未被触及或未有披露。这也许是由于华为人不愿轻易揭开其营销领域的层层面纱,也许是由于华为的营销成本中确实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或者是华为人不愿见到由于成本控制而可能导致的内部紧张气氛,或者是华为人不希望改变其通过开源来增加利润的传统方法。

参考国际企业的实践经验,开源和节流是同等重要的,即便是在长期保持利润增长的微软,办公室内也处处悬挂着领导们微笑而和气的提醒:节约、控制成本、每件事、每个人。就华为而言,尤其在市场调整的目前阶段,节流可能是更直接的手段,而是否会危及业务发展主要是个“度”的把握。而且,成本控制既是管理制度,也是企业文化。

近期,华为的企业网事业部大张旗鼓地加快了立体化分销渠道的建设,华为的企业级产品在直销和代理两种模式之间的考量和选择被认为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也被描述为华为全面拓展国际市场的铺垫。在许多IT企业由于利润空间被挤压而加紧分销渠道扁平化甚至渠道自营的今天,华为决然地选择了分销模式有着特定的背景:

华为的目标在于高附加值(利润)的产品线,因而有足够的利润空间维持多级(目标是两级)的分销体系;

华为目前的直销模式是成本高昂的,而华为评判两种模式时,应该既考虑了营销效果也评估营销成本,也许分销模式可以协助华为有效地控制相关的成本。

华为选择分销模式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在分销体系的建设方面仍需不断评估其成本和效益,并积极思考对渠道扁平化的控制和以资本整合渠道的模式创新。

6 人力资源管理

华为一直以来人才的流入流出都比较大,甚至被人指责造成了人力资源上的大浪费。在高速腾飞的阶段,企业无可避免地被使用一些非常规的人力资源策略,而非常手段也确实会产生非常的激励效果和经营业绩。

然而随着市场逐步成熟、企业逐步成熟,激动人心的需要被规范有序的需要所取代,科学化而制度化的岗位考评、升降机制、长期职业生涯规划对劳资双方都变得日益重要。华为能否成功地提升国际市场业务所占的份额、实现国际化发展,需要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作为支持和保障。同时还可以借此机会解决一些其他管理问题,如人员流动性过高、人力资源配置不尽科学、人力资源成本过高、培训费用过高等。

7 重点培育核心竞争力

华为在管理优化领域的投资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操作层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手段。在华为的企业文化中学习、知识等字眼屡有出现,而华为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位则是在“管理”。管理是企业重要的竞争力之一,是企业制度化、规范化运作的准绳,然而管理主要规范的企业行为的表层(操作层),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则在于:

整个组织不断学习知识的能力;

有组织的机构知识资源。

企业竞争力模型如上图所示,因此,在注重具体管理手段提升的同时,华为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强调“机构知识管理”、“学习型的文化、组织、行为模式”,塑造及提升每个成员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整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知识资源管理系统同时可以协助华为有效地管理:情报资源、内部组织资源(战略、体系、制度、人力的有机整合)和外部关系资源。

8 经营及管理手段

在具体管理手段的运作层面,华为所面对的挑战主要在于能否切实贯彻执行经过论证的管理体系,以及能否借助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资源实现自我完善:

在步向成熟的道路上,逐步消除高速发展期“非常规”运作的后遗症(研发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财务管理,等等);

调试出适合未来发展的企业工作文化、组织行为模式(机制)和管理制度规范。

财务及资金管理是现代企业的关键和要害,华为可能需要把财务管理提升到和研发及营销同等的高度,因为财务核算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层用作决策基础的财务数据的准确性,财务及资本营运是发展自身、抗衡国际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

结语
作为旁观者,我们希望华为继续成功,同时也希望更多地了解华为。
编辑手记

2002年12月中旬,我到北京出差,当获知我从深圳来,北京的几位经理人马上向我打听华为的近况;在我拜访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时,詹正茂博士也不约而同地提到华为。面对他们,我均无语。因为这只能由华为人来回答。

关注的还有更多的人。国中道经济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何德勇先生说,大家如此迫切地想了解华为,目的虽各异但至少有一个是共同的,即希望华为能克服难关,把“华为的红旗打得更长久”!

这也是我们做这篇文章的目的,希望文中的建议对华为,乃至其它企业,都能有启发。

——杨俊杰,《经理人》副主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