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什么经济学,实在说不出那些门门道道,何况经济学家为谁服务,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看透了。商业圈内一直混迹,知道商业的本质是一直不变的,本小文从这点出发思考,从身边看到的现状分析。 近日,关于房产的评论及传言在主流媒体上满天飞,国家对舆论的态度上,还没开放到全民讨论这个份上。国家政府出手救市,结合现在的各路经济学家以及各级政府官员的大讨论,应该就是一种救市前的舆论运作。何况,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救市政策,国家也均默许。 政府救市,我觉得应该不可避免了,只是时机的问题。 那么,政府房产救市,到底救的谁? 首先,第一个问题,房产商的利益是谁的利益。 中国的GDP政策,很大程度上由房地产托起,房地产的兴旺带来高GDP与过热的经济,能影响到很多的行业,直接的建材、装修、水泥、钢材就不说了,连家电这么大的产业也会直接受到房地产的影响。那么,房地产低迷,将带来经济的整体下滑。而最关注GDP甚至关系到乌纱帽的,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先出手救市,是因为他们与房产商站在了统一战线上。说白了,救市就是让房产市场继续高位运行,继续保持交易量,让老百姓多买房,让房产商活的好好的,继续买房继续造房,继续增长GDP。感觉出泡沫了吗?因为,这里面的隐含因素是,政府在刺激百姓继续购房的同时,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并没有提高。救市后是两个现象出现,有钱的会买更多的房,没钱的要么仍然没房,要么不再观望提前做房奴。 然后,救市与老百姓的关系。 网上的调查,老百姓几乎一边倒的反对救市,为什么?因为都恨的牙痒痒,都希望房价由这个萎靡市场自动大幅下调,其实已经有这种苗头了,很多人欣喜的等待下一步下调。不过,房价在救市后,会有小幅下跌,但仍然会远高于真实市场价值之上,因为房地产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是致命的,没有暴利后,缺了这个GDP的最大动力,市场上托着房产高价的那拨钱回归原处后,经济会陷入严重的低迷状态。老百姓的想法其实算是经济硬着陆状态,国家的想法是经济软着陆状态。国家没有错,稳字当头,但老百姓依然会买不起房,我们已经走在恶性循环的道路上。房产救市,需要的是拉动购买力,拉动内需,但中国老百姓的购房状态算不上消费状态,普通老百姓奋斗一辈子为了一套房,这是投资。扩大内需没错,但不要忽略,这是建立在普通老百姓有能力支付的水平的前提之上的。如果不让父母出钱,如果30岁前要结婚,如果不做按揭贷款买房,那么,有多少人可以在中国的主要发达城市购买一套房?总体来说,救市与普通收入老百姓的关系不大。按照国家的软着陆政策,即使走向良好,房价趋于接近市场价值,也得是几年之后的事情。目前只是西医治疗,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等到中医上阵全面调和经济,那才是真正的救市。这个中医,恐怕要阴阳调和,稳定汇率,稳定房市,振兴股市,拉动真正的内需。 最后,不得不扯到人民币升值。 受美国压力,人民币不得不升值,但我们政府力争缓慢升值,说白了也是保护经济,避免主要显示在房产领域的国际热钱迅速流走。但这么升值下去,总会突破一个热钱心理的临界点,那么,这种病还是会爆发。这个时候,没有热钱托房产这个一直高位运行的市场,房价会自己降下来了,但老百姓那个时候也会发现,也没什么购买力了。经济学家讲的都是国家大事与如何玩经济,可是对于老百姓而言,我们的生活是,物价上涨很多,同样的钱买不到同等量的东西了,房子越盖越漂亮,可更多的人买不起房子了。 政府救市,对错目前难以判断,但老百姓只希望一点,就是国家大事别忽略了国家公民的利益,吃得好,穿得好,有房住,人民会支持政府的,这样社会就和谐了。有点我相信,就是政府的经济软着陆策略是适宜的,但有点是我担忧的,就是这个软着陆的过程中,政府会有多大层面先考虑到普通老百姓。同样是救市,拿西方的经济政策比较中国的,没有什么可比性,因为我们是金字塔结构的社会,高收入塔尖很少,中产阶级塔中也不多,大量集中在塔底的是老百姓。而西方呢,是纺锤形结构,具有相当购买力的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我们要拉近贫富差距,要让更多的人成为中产阶级,就得让原来在金字塔底层的这些人,买得起房。 很明显,房产救市,和塔底的人没啥关系。然后呢? 从小考政治课的时候,批判资本主义的问答题我都会这么写: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会卖给穷人,太可怕了。 今天,中房协统计的数据说:中国的商品房空置1.3亿平方米。可怕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8 4:11:2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