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政治制度好坏的衡量标准,说到底是老百姓的满意程度
●中西体制都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过去30年内,中国总体上在不断地改革进取,而西方则显得思想僵化,故步自封了
●中国模式最终一定会影响世界政治的游戏规则,丰富世界民主政治的内容和形式
从几个民调说起
一种政治制度好坏的衡量标准,说到底是老百姓的满意程度。今年6月,在美国“世界民意网站”对全球领导人信任度的民意调查结果中,中国领导人在本国的信任度为93%,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领导人。今年2月,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了西方6国国民对自己国家现状满意程度的调查,结果发现意大利、法国、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六国国民对现状的满意度仅分别为4%、7%、19%、20%、28%、30%;不满意度分别为80%、67%、52%、41%、36%、38%。《纽约时报》去年10月发表了一个民调:68%的美国人认为国家的方向出现了问题,60%的人认为自己下一代的生活会比现在差。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05年对17个国家进行的调查发现,72%的中国人对自己国家总体现状表示满意,在被调查的国家中拔了头筹,远远高于西班牙(51%)、英国(44%)、加拿大(45%)、美国(39%)、法国(28%)、德国(25%)等,同一调查还发现:76%的中国人对未来表示乐观,也高于其他国家。
如果上述民调确实反映了实情,那么我们可以说,尽管中国的政治体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尽管国人还抱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中国人对本国现状的总体满意度、对本国领导人的信任度、对自己未来的信心都名列世界前茅。这不能不使人重新思考中西体制的优劣等一系列问题。
客观地说,中西体制都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过去30年内,中国总体上在不断地改革进取,而西方则显得思想僵化,故步自封了。欧盟一位荷兰籍高官曾私下对我说,“虽然我们和中国举行人权对话时,要求中国进行各种改革,但我们自己国内的改革却步履艰难。比方说,为了每周增加一小时的商店营业时间,政府和工会代表谈了十几年才达成协议。这对公共利益是好还是坏?当然不好”,他坦率地对我说。
吃西餐引起的联想
中国体制的务实、高效、有序等优点,现在已很少有人否认。这使我想起了在一家德国饭店就餐的经历。见到服务员不停地给我们换盘子,我的德国朋友笑着说:你看,中国菜比我们德国菜可口,但我们吃饭的仪式比你们隆重,你们就一双筷子,我们德国菜没多少东西吃,但不停地换刀具、杯子、盘子。我后来想,这个比方似乎也很政治。如果说饭菜质量的好坏是“内容”,盘子换来换去是“形式”的话,那么我们制度中的不少“内容”并不亚于西方,甚至优于西方。比方说,过去30年我们制度的总体表现,明显超过了采用了西方体制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发达国家:美国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救灾的表现和中国2008年抗震救灾怎么能比?法国2003年8月一场突来的热浪,竟造成了全国1万多老人非正常死亡;意大利像走马灯似地换政府,但连城市垃圾等问题多少年都处理不好,更不要说解决根深蒂固的黑社会问题。这正是西方民调为何有那样结果的原因。
西方政治制度很像西餐,有一整套规范的形式。一部分为内容服务,如分餐制,一人一份,比较卫生,就像通过票决制来确保选民对候选人有某种程度的监督;另一部分是形式高于内容的,更多一些美学功能,如不同的酒水要使用不同形状的杯子,就像西方民主中的登记投票、组织集会、电视辩论等。尽管中西体制实现的“内容”相比,各有千秋,但在形式和程序方面,西方的许多做法,往往比我们的做法更有吸引力。这些做法比较容易使公众有一种参与感,比方说,竞选双方的辩论,许多话都是竞选语言,没有多少人把它当真。但这种形式为百姓创造了一种喜闻乐见的政治参与形式。电视辩论对民众有不小的吸引力,甚至有点像我们的春节晚会,成了许多国家的保留节目,大家都想看,但看完之后又说没太大意思。西方国家,除了少数外,一般大选的投票率都仅有50%左右,但主要候选人的电视辩论往往收视率较高,说明很多老百姓只是要看一出好戏,要一种形式美,而内容上,谁上台都差不多。
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民主形式的创新,从而使老百姓有更多的政治参与感和认同感。中国人是很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的。中餐是不如西餐分食那么卫生,但只要加一双公筷,就解决了卫生问题,中西形式就接轨了。可见,在体制上,内容更重要,形式也不能被忽视。我们在形式上可借鉴西方的一些做法,也可从自己的传统资源中进行提炼和创新,也可土洋结合创造出新形式。
大胆走民主创新之路
西方政治制度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在权力监督和制约方面,但在借鉴西方做法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需要像西方那样,把形式和票决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唯一。我们要把民主从西方那种狭隘的话语中解放出来,大胆地走民主创新之路。西方在推销自己民主模式的时候,把本该是文化深厚、形式多样、操作精致的民主,简化成了一人一票竞选总统,这本身是对民主的巨大伤害,正如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勒曾提出的忠告:有两种人最能伤害民主:一种是反民主者,另一种是民主激进论者。今天西方推动“颜色革命”的人属于后一类。
我们在民主建设中要研究并超越西方模式,特别是超越美国模式。美国民主与西方许多先哲的理想已经相差很远,在美国本土和欧洲均受到很多批评,美国民主的商业化(铺天盖地的广告)、庸俗化(一切为了讨好选民,一旦选上,自己的承诺往往又不兑现)和金钱化(美国民主制度之昂贵非一般人可以想象)就表明了这一点,连美国2008年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在其《希望的勇气》一书中都承认:“竞选,需要电视媒体和广告,这就需要钱,去弄钱的过程就是一个产生腐败影响的过程,拿了钱,就要照顾提供金钱者的利益。”就我个人观察而言,美国民主制度的长处之一是它的基层民主,特别是社区自我管理,而非劳民伤财的总统选举。所以,该借鉴什么,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
好戏还在后头
我主张“积小变为大变”,从我们身边无数的“小民主”开始,最终汇成中国的“大民主”。 “小民主”就是我们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如住宅小区的“阳光”管理、事业单位的“阳光”财务、单位第一把手权力的限制、各类论证会、听证会、辩论会、记者招待会、市长热线、电子政府、人性化管理、信访制度的完善和规范、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户口制度、差额选举比例的扩大、各类的民意调查、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讨论政府的公共政策、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利益协调等等。
我们要使人民群众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到我们生活中的民主气息越来越多,感到他们可以参与讨论的事务也越来越多。同时,这个改革的过程又是一个渐进的、有序的、使大家不断受益的过程。民主与阳光共生,民主从身边做起,民主从小事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某种更为完整的政治改革思路,一定会适时应运而生,就像通过前16年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我们终于形成了内容丰富而又可以操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没有摸着石头过河的16年实践,是提不出这样的理论的。 而无数的“小民主”的确立,最后一定能汇成中国整个社会和体制的“大民主”,这种“大民主”的最终形式将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如果说30年前,我们中一些人还比较习惯仰视西方,那还情有可原,毕竟中国当时经济凋零,百业待兴。但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如果今天还是像一些人士那样,动不动就是美国怎样,西方怎样,就有点贻笑大方了,恐怕连西方人对你都要少三份敬意。
中国是一个大国,在中国实践成功的东西就是真理。西方现在可以不理解、挖苦或反对,但只要中国老百姓拍手叫好,只要我们最终用事实证明我们是正确的,他们最终也只能来理解、诠释并不得不接受我们。中国模式最终一定会影响世界政治的游戏规则,丰富世界民主政治的内容和形式。西方模式也是这样一路走来,并最终成为强势模式的。这很像学外语,如果你认为世界上只有英语好,那么你就永远是学生,他永远可以说你哪些地方不对,甚至给你打个不及格。现在中国崛起了,中文也自然会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强势语言,你要和我交流,就要好好学习我的语言,尽量达到我的母语水平。好戏还在后头。▲(作者是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本文发表于 2008年7月7日 《环球时报》11版 国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