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为客户设计品质

[复制链接] 2
回复
78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7-3 10:1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明确统一标准

    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品质要求究竟是如何的?作为品质管理人员,你了解多少,是否抓到了客户要求的重点,相对于主要品质特性,即功能性的要求,真正的”杀手”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部分:如辅助功能、外观、包装方式、运输交付过程等后段项目。这些是品质管控的难点所在,但确实直接影响客户对交货公司的品质保证概念的。产品的外部品质管控要较内部制程管控复杂得多,因为不可控制的因素增加,可利用资源少。客户对产品品质要求的范围不只限于入库到上线使用的品质保证,直至最终客户的满意才是对品质的要求达成,否则,所有突发的品质异常都是供应商的责任。只有这样的理解与认识,才能真正地保证客户的品质要求。要怎样才能提升品质,降低成本,保证客户的要求能满足,这些都是品质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也是“品质工程”存在的真正意义。为客户设计品质,而非简单的统计分析。那么如何确保客户要求呢?首先要明确定义客户品质要求的项目;其次将这些要求转成内部可执行的制造要求及判定依据;然后是确认达成状况,并持续改善。客户品质要求如何取得?标准明确统一,才能避免争议。

    透视产品发展趋势

    “品质是制造出来非检验出来的”,这句话本身在于强调品质产生的过程,是无可厚非的。但若片面强调“非检验出来的”,用于推脱责任的借口,则是不可取的。品质检验的目的是什么?不是简单地发现不良,将不良区分,而要包括透视产品发展的趋势,及时矫正,从而避免不良产生。这里所谈的“透视”并不是复杂的SPC统计,而是在制程检验的过程中,从测试数据的分布趋势,第一时间作出判断,这对检验人员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检验员上升为检验工程师,是未来IPQC发展的方向,也是品质检验发展的趋势,检验的工作应充分强调自主检验能力的加强。

    寻找事件真因

    理论是由生产实际的状况不断的积累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经过人员的生产反馈,最终形成的对生产具有普遍指导性的系统知识。理论有很多种,目前流行的是六西格玛,并且由国际大公司证实是有效的。那么是否科学性的理论对实践都有指导意义呢?回答是肯定的,但对于指导性而言,不同的内外条件,指导的效果必然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因资质的差异,即使同样的练习、同一武功秘笈,其成果必然不同。这也就是社会上对ISO、 6sigma褒贬不一的主要原因。寻找事情的真因,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8D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步骤,其中更包含了众多的品质管理手法:收集整理资料的层别法,分析问题的散布图\脑力激荡\特性要因图,找出主要项目的柏拉图,改善效果确认趋势图和标准化的流程图,这些是品质管理的基础所在。

    不能只限定在流水线上

    品质的完成,是客户对管理工作的肯定与最终满意。如果孤立地将品质看作是某个部门的责任,那么导致失败也是无法避免的。制造是一个过程,那么品质的形成也是一个过程,如果单单将制造限定在流水线上,那么,品质的满意在原来的一半上又要折扣一半了。过程的定义是什么?是输入到输出。从整个品质的设计到验证及测量分析,都是输入。这样的理解应该是每个品质管理者所必须的认识。也是所有的工程开发人员以及每一个企业成员所要认识到的。这不是对制造的扩大,也不是对过程的扩大,事实就是如此的。如何将事后的检验,转向事前的预防才是关键所在。孤立地将品质管理看成是制造部门的主要责任,或者是品质部门的主要责任都是不完全的。那样将会无形中缺了很多的朋友。这世界上,除了朋友,还有敌人。你如何选择呢?

沙发
发表于 2008-7-5 18:01:59 | 只看该作者

质量包含很多个层次

板凳
发表于 2008-7-5 22:00:32 | 只看该作者

以我的理解就是,楼主观念前瞻性归结起来就是从品质的发现、定义、发展、形成的源头明确要明确要求和目标。在重重压力之下,能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地努力实属不易,可最终取得成就的,也就是这些聪明而又勤奋的人。

再次谢谢分享。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