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兰谈六标准差1
朱兰(Joseph M. Juran)生于1904年,今年已近99岁高龄,他一生致力品质志业,著作甚丰,出版书籍包括:朱兰品质手册、品质规划与分析、创造品质、管理突破…等十种,其中「朱兰品质手册」已发行到第5版,早已成为品质专家学者们的必备的案头书。
他曾于50年代中期赴日传授品质管理,对日本品质革命有启迪之功,80年代他促成了美国「马康巴立治国家品质奖」的设置,对美国品质复兴运动亦有不可磨灭的贡献,1986年他创设「朱兰研究院」与「朱兰基金会」(即现在明尼苏达大学的朱兰中心),如此可使他的品质志业,永续流传。由于成就杰出,是国际公认的二十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品质思想家之一。
朱兰已于1993年从公众生活中退休,但他仍偶尔演讲、写作,以及忙于撰写回忆录。去年六月间,品质文摘的主编史考特•派顿(Scott M. Paton)在纽约朱兰的家中访问了他。依据派顿的描述:「尽管当时他已届98高龄,但身体仍旧硬朗,心智依然敏锐。虽然有时回答地很小心,但他从未词不达意。如同我以往与他接触的几次访谈中一般,他总是客气、体贴又幽默。」这点笔者颇有同感,犹记得1987年参加东京国际品管会议中见到他,当时他已届83岁,感觉他身裁瘦削略显佝偻,额头宽,下巴窄,鼻梁挺直,眼光温和有神,我趋前向他表达问候之意,并称赞他「真了不起」(You’re great!)以表达敬意,他含笑响应「我每天都在缩小」。(I’m shrinking day by day),一代大师能如此自我调侃,益显现他平易近人的高贵情操。
朱兰对六标准差的看法
派顿访谈的范围甚广,其中引人注目是有关六标准差方面的问题,这个题目,在劳勃‧史雷特着 「复制奇异」中有具体的描述。其中文版于2000年9月在台湾发行后,带动了国内探索六标准差的风潮,许多专家学者们纷纷表达了他们对六标准差的了解与看法,当然你也会想知道大师对它的见解,且看他怎么说。
1. 派顿问朱兰对六标准差的看法
朱兰说:「就我所见,这是品质改进的基本说法,并无新意。它包括了我们所谓的辅导员。他们采用了更炫的名词,像具有不同颜色的带(注1)。我认为这概念值得单独提出,创造一些非常有用的专家。再说一次,那并非新主意。美国品质学会早就建立了证书制,如可靠度工程师。现在经美国品质学会颁发的证书,已超过10万人。多数人甚至不了解六个标准差所指为何。它系指一个目标。一个疵病非常少,少到以百万为单位的目标。我们习惯以疵病百分数来思考。例如,百分之一的疵病系指每一百万单位中有一万个缺点;对三或四个而言,距离是差得很多(注2)。基本上,此概念相当好,但没什么新意。它最初由热切追求卓越品质的摩托罗拉前总裁Bob Galvin开始,若干年前,他给了他组织改进品质与以阶乘(orders of magnitude.)为准的降低疵病水准的工作,现在,从几个疵病百分数降到每百万分之三,这是第四阶乘。六标准差之名来自我们所谓的制程能力量测(注3),量测制程中固有的一致性。在达成六个标准差改进的标记下,常用的固有工具之一是,制程能力的概念。此时,就我所知,这制程能力可回溯到1926年,当时我是西方电气的一个年轻工程师。我遇到个问题,而我因为发现每一制程都可依其固有的一致性予以量化,进而解决了问题。这可以和允收界限相比,看制程是否可承担工作。此外,你同时可以看到制程是否有能力,但方向被误导。如果不是再创者,我是这个观念的发明者。」
[em02][em02][em0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8-30 8:25:1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