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是为实践真理,而非寻找寄托与安慰。以求寄托与安慰的心理而学佛的出发点即是错误的。那么因此而走上的道路也就难免与正法偏离。所以古来真修之士都言学佛乃大丈夫之事,非帝王将相所堪为。因为帝王将相如果从佛法中不能求得对国家的庇护和地位的稳固,也就很难对佛法产生信仰了。一般的宗教,虽然不怎么追求这些世俗的利益,但那种来世的安慰和天国的寄托却是很强烈的,这归根总是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这种寻求寄托和安慰的心理其实是很障道的,有了这种心理就一定落入心外求法。虽然一般信众都有这种心理,这种心理从人天乘的角度来讲也无可厚非甚至值得褒扬,然而人天乘毕竟不是佛法的真义。任何人在这个世间都是困难重重的,即使帝王也不例外,所以世间人即使没有信仰也会不断寻求精神的寄托与安慰。但这种困难是人类存在本身的困境,是无法通过外在力量可以拔除的。外力不过是起到缓和和麻醉的作用。 当一个学佛者处在困境中的时候,如果平日缺乏心灵的训练,那么他就无法在困境中自持,必定会祈求佛菩萨的加被。但即使佛力的加被使他走出了困境,那么这就值得庆贺吗?从解脱道的立场来看并非如此。因为这只会使他的依赖心理更加严重,使他的精神更寄托于佛菩萨的威神。这对解脱有什么帮助呢?所以有时候你烧香拜佛不管用,那可能恰是佛力的另一种加被,就是要令你在困境中磨练心性。 对于习惯了寻求寄托的人,一旦要令其舍弃任何寄托那往往会令其不知所措。他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惯性思维:如果没有寄托的话,那我死后该去什么地方?如果佛菩萨在我临终之际不现身的话,我该怎么办?这等于是完全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外力。这种思维会产生一种严重的错误,他会认为一定要有某个理想的地方可以让自己栖息,否则就要成孤魂野鬼,四处飘荡了。 在这种心理下,很多人学佛一生,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外力,而从没有反省过自己的心灵。其实这种寄托心理就是导致轮回的力量,也就是一种求生欲,从此生到彼生,对生命不断延续的渴望。一般人很难理解这些心理为什么会受到指责,的确,有多少学佛人能够放弃凡夫的思维模式呢? 这种凡夫思维很快就会想到:如果没有寄托的话,那么如何承担人生的痛苦呢?但有了寄托就能消除痛苦吗?是的,寄托可以使人消除目前的痛苦却不能消除永远的痛苦,因为真正的痛苦来源于众生的颠倒妄想。 当你痛苦、空虚、焦虑、恐惧、压抑、忧愁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如果你选择寻求寄托以获得安慰的话,那么你就选择了屈服,你就选择了逃避,但烦恼并不因此而退军,它只会得寸进尺。要真正远离烦恼,只有彻底击败它。盯住它,观察它的苦空无常无我,体会它随缘生灭的虚伪本性,用智慧之剑杀死它。 满足不该满足的,毋如横眉冷对。 消灭应该消灭的,不妨心如铁石。 2008年4月18日
首发《黄泰学佛笔记》http://fojiao.huangtai.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