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情成为生产力,我们就需要用“理性”来平衡,什么时候“生意是关系”,又什么时候“生意贵生意”呢? 《赢在中国》第一赛季晋级赛中,阿里巴巴CEO马云对一位选手的优势点评的不无道理。社会日益浮躁,人心不古,“人情”有时也能成为商业欺诈的“画皮”。当“人情”、“关系”能给人带来切身利益,引致许多人开始追“情”逐“意”时,它也开始变了味道。 胡先生是销售行业一等一的高手,他的许多单子都是自动找上门的,如果客户着急要货,即使货物已经到了邮局或者打包好了正在去托运的路上,他也会跟客户说:“你们还要等一下,这批货得发给前面的客户。”十分钟后再打电话过去:“我费劲了口舌总算给你们争取到了这批货了......谢啥啊,咱谁跟谁啊!” 当人情对生意的成败举足轻重时,就要用心的去经营。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在给许多的企业家作辅导的时候都会问一个问题“有多少时间用在市场,多少时间应酬官场?”一位企业家回答:“在香港,我能把100%的精力投入到市场上,但是来到内地,我却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协调各种关系,周旋于各种场合.....”言语间满是无奈。 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自然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轰动一时的孙大午案中,一个耐人寻味的侧面就是,孙大午的个性耿直,不仅不像其他人那样处处维护和当地政界的关系,甚至还来“硬的”。这种“不合作”的态度,不仅使大午集团得不到银行的贷款,眼睁睁的失去了许多发展的好机会,甚至也成了他身陷囫囵的原因之一。 “做生意就是做关系”,有人以“得人情者得天下”为观点出了书。深谙此道的商学院在招收EMBA时就打出了这样的广告语——来这里上课的都什么级别的老总,和你同窗的都什么什么样的总裁。言外之意就是,你可以在这里解释许多重量级的人物,可以培养更多的关系。 无孔不入的商业还将“人际关系”变成了一门炙手可热的生意。“200元寻找某小学领导咨询孩子上学问题”、“300元找政府部门的朋友打乒乓球”、“800元找XX局的人员要回被扣车辆”.......被誉为人脉关系第一网的智客网,其利润点就是将陌生人之间的人脉交易有偿化,从而将社会资本变成生意资本。虽然网站的盈利模式一度受到社会道德的拷问,但是接连不断的注入的风投、日益攀升的点击率,都说明了“人情”“人脉”这样的交易在中国目前还是有着无尽的魅力。 这需要人们把握自己的底线,更需要商业环境的肃清来做保障。唯有如此,才能减少商业成本,提高交易的透明度,才能更好的促进商业有序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情理法”中“情”字当先的理念根深蒂固。而刚刚展开画卷的现代商业社会,看重的则是平等、法制、信用,虽然“亲兄弟,明算账”、“先小人、后君子”的现象也有,但想要达到“多一些律理,少一些人情”,我们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