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一到银行门口就看见排着长长的队伍、去ATM取钱却遭遇机器“罢工”……对普通市民来 说,想要做点投资,有时候还挺麻烦,但我们千万不能怕麻烦,因为一旦投资某个产品,其实就是斥巨资买下一纸合同,所以务必要细细掂量。 在“3·15”来临之际,本刊走访了银行、基金、保险业内的专业人士,告诉大家一些自我维权的小常识。
【银行篇】
故事一:自助设备保安全出现意外别心慌
不久前,成先生到离家不远处一家银行ATM机上取500元。像往常一样操作后,就等着机器吐钱。然而,几分钟过去了,电脑屏幕上还是显示“处理中”。成先生觉得苗头不对,想取消操作,却发现按任何一个键都没有反应,他急忙拨打银行服务热线,被告知要到第二天才能解决。 后来,取款机虽然“吐”出了他的卡。不过,成先生担心是否会“私吞”了他的钱。于是要银行当晚立即出具欠款凭条。遭银行拒绝后,他一怒之下,动手砸了自助设备。 点评:市中行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消费者万一遇到这样的问题,千万不要心慌,更不要有过激行为。因为自助设备的账目核查并不复杂,银行核查后会立即将账户调整正常。所以,客户完全不必担心钱被吞。 作为业内人士,他由衷地表示,银行设备出现问题导致客户账户出错,首先须向客户道歉,更应当在最快时间内予以解决。不过,打开自助设备钱箱进行清点,并不是任一银行职员可以自行决定的,尤其是在晚间,难以辨明客户身份的情况下,派员打开钱箱存在较大风险,因此银行一般规定遇到此类情况需要在下一工作日予以解决,也请客户给予谅解。
故事二:刷卡被扣两次钱致电银行可返款
苏小姐用信用卡支付在百货公司购买了一套餐具。几天以后,在查看银行寄来的对账单时,她意外发现餐具的消费金额被重复扣了2次。虽然苏小姐马上致电银行要求核查账目,不过,她依旧很担心:“我没有保存消费凭据和刷卡签单,现在手里一点证据都没,不知道这笔钱还能追回来吗?”幸好几天后,这笔重复扣除的消费金额又回到了苏小姐账上,但她却从此对信用卡消费产生了“心理阴影”,认为这样的交易方式很不安全。 点评:信用卡被重复计费是相对较常见的问题,许多消费者都会遇到。对此,中行的专家解释说,有可能是商家收银人员在首次刷卡时因通讯线路问题未得到回应,误以为没有交易成功,而重复发出指令。出现这种情况,消费者也不用着急,只要致电发卡银行说明情况。由于消费者签字确认的签购单只有一份,因此银行很容易与商户对清账目。如果安装POS机设备的银行与发卡银行是同一家,那么最快第二天账户余额就能调整过来,如果分属不同银行则需要一些查询时间,但正常情况两周内也能完成。
【基金篇】
故事三:明确投资范围合理预期收益
秦先生是个小业主,2006年不做生意了手头有20万元的闲余资金。秦先生来到银行想买基金,当办理人员问其风险承受能力,秦先生不假思索地说:当然不能亏的。于是该办理员就为其买了20万元的货币市场基金。到了去年年底,秦先生看到别人买基金收益翻番,查查自己的账户却发现跟存银行相差无几,大怒之下的秦先生要投诉银行的办理人员。 点评:有基金投资经验的人都知道,投资前银行及基金公司均有风险告知书需要客户来签署。然而对于一个合格的基金投资者来说,不仅要自担风险,还要对所投资的基金品种有更多的了解。货币型基金是开放式基金中最为安全的一个品种,在目前的弱市中更能抵御风险,但明显与秦先生的预期不符。
故事四:忽视风险吞苦果巧用网银来省钱
王女士的投资故事恰巧与秦先生相反。1月底王女士来到银行买基金,由于其先生已经有大量资金在股市,她的初衷是购买一些保本型产品。但恰逢股票基金大热,她又没有说清自己的需求,糊里糊涂又买了10万元的股票基金。一直到股市震荡短短一月王女士发现自己亏了近1万元,才发现买错了产品,后悔也来不及了。 不过投资失误的王女士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激发了她了解投资产品的热情。在儿子的帮助下,她学会了在网上注册登记账户、网络交易买卖。两周前,她还成功地把手中的股票型基金转换成了债券基金,避免了这两日股市的深幅调整。 点评:股票型基金的风险本来就高,投资人要维护自己的权益最好就是在投资前对基金作彻底了解。其实只要投资人对自己的投资产品稍作了解,是完全可以避免上述两种投资低级错误的。金融理财产品与其它有形物体不同,捍卫自己权益的最好途径就是在投资前先做好功课。 现在无论买新基金或老基金,银行、券商的代销,还是基金公司的直销,一般都提供多种委托方式,投资者可以在银行、券商的柜台买、也可以通过网上交易、电话交易购买等。在买基金时,很多网点还提供预约交易服务,有的可以提前一个月,有的可以提前一天。电子交易一般都支持每天24小时委托,即在交易日的下午3点钟以后提交的委托算作下一个交易日的委托。知道这些交易小常识,也能省下不少费用。
【保险篇】维权也要有技巧
回顾过去的一年,重疾险、投连险曾在寿险行业内引发轩然大波,最后推动了保监会统一了重疾险定义,出台了投连险新规;而车险理赔中泛滥的骗保行为,也激发了多家保险公司联合起来打击骗保行为。这些成果的背后,很大一部分力量来自于消费者对自己权利的维护和坚持。 而维权也有一定技巧:首先,识破误导话术很重要。“话术”是代理人展业时的谈话技巧,让客户领会保险的必要性和产品特性。然而一些代理人却滥用话术,用一些听似合理、实则谬误的话迷惑客户。例如,有营销员喜欢在推销储蓄型保险时,以总收益唬住客户,其实识破这种骗术的关键在于,了解我国的金融政策就可以轻松识破。其次,投保过程是维权重点。人寿保险的合同通常是长期的经济合同。购买保险时,消费者必须具备合同意识。一旦签下自己的名字,就意味着自己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认可了合同的全部内容。 另外保险投诉也是有技巧的。消费者在进行保险投诉的电话投诉时,要记下接听电话的客服人员的姓名或工号。一般说来,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电话都是有录音的,而消费者也要将对方的解答要点记下,有条件的也可在告知对方之后,进行录音。这样,一旦发生纠纷,即可提供给保险公司或第三方审核的证据材料。亲自前往公司咨询也是如此,把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姓名、工号和对方给予的解答,都要记录下来。
故事五:认真研读条款拒绝隐晦定义
某大型中资寿险公司推出一款“个人住院补贴医疗保险”,在宣传时称该险种具有“保证续保”功能。其条款规定,“连续续保满两年,投保人在第二次续保的保险期满后30天内申请保证续保,经保险人审核同意、确定续保条件,在投保人缴纳保费后,可保证续保。” 李先生在投保两年后,申请保证续保时,才发现了这一条款的奥妙。保险公司为他开出一份“特别告知书”,提出“双规”的要求,即必须在规定的时段、到规定的医院作体检,其结果才能作为保险公司决定是否保证续保的依据。 李先生表示:“我已经买过多份保险,投保时特别注意了要求保险代理人要详细告知,但最终还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陷阱’。由于这一条款根本没有明确规定保证续保的条件,又把解释决定权完全放在保险公司一边,当客户提出保证续保而被以种种理由拒绝以后,根本没有任何办法与之抗辩。” 李先生认为:“保险公司不在条款中把所有事项清楚告知,而在事后随意设置条件,这种不清不楚的保险产品,不如不投保。” 点评:拒绝未清楚告知的产品。记得前两年消协在点评保险业霸王条款时,有一条是“保险公司在条款中设置过多有利于自己选择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从未向消费者“如实告知”,使客户在投保后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对于我们有投保需求的老百姓而言,拒绝那些没说清楚的产品也是相当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