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问题是一回事,而对问题是否掩饰则是另外一回事,成年人的智慧就表现在对“正确的做法”和“合适的做法”之间的区别有着清晰的认识。不能以此来判断中国人就是不成熟的。
至于许所说的“我们仍然是一个极端不成熟的国家,表面的辉煌无法掩饰她内心的焦灼与脆弱。”我稍有质疑。他以什么为依据来判断中国是一个“极端不成熟”的国家?仅仅是胡紫薇事件吗?似乎太过单薄。
在我看来,国家是否成熟,应该看这个国家的市民市民是否成熟。而在这方面,最近百年来夹裹在“变化”与“变革”洪流中的中国人,应该是世界上顶尖的成熟人群——百年来的风风雨雨使得国人已经有能力和平稳的心态面对任何变化和冲击。
一点浅见,与地平线兄探讨。
一群受 过最好教育的人认定一部电影中有强烈的“汉奸情结”,对此念念不忘、大加讨伐;人们对于西班牙一张报纸上一幅含有毛泽东形象的广告义愤填膺,认定它就是歧 视华人……压抑不住的“受害者心态”使我们难以诚实与平衡地面对问题,情绪总是取代逻辑分析。如果你耐心观察今天的社会,你会发现左右摇摆的极端化兴趣, 正成为很多人、很多事件的最重要的特征。人们可以轻易从怯懦摇摆到狂躁,从自卑滑向自大。
在“受害者”心态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我们的个人价值不是依靠自身、而是依靠别人的态度来衡量的。所以,这个沸腾的2008年的北京,我们看到了“自傲”和“取悦他人”这双重情绪,它们彼此叠加,此起彼伏。。。。”呵呵,地平线兄的推荐好文,今天也去ft看了下。
基本同意许知远的观点。“尚待成熟”这四个字用的精到。
事情源于胡紫微张斌,但确从中看出一个趋势,不得不佩服同龄的许知远的文思。建议大家仔细阅读下这篇文章,其中包含了太多,也许能够解释我们在工作中所遇到了大多问题,包括这十多年我们的现代化进程。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出入,丝毫无法改善我们自我内心的脆弱和无助。
在“受害者”心态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我们的个人价值不是依靠自身、而是依靠别人的态度来衡量的。所以,这个沸腾的2008年的北京,我们看到了“自傲”和“取悦他人”这双重情绪,它们彼此叠加,此起彼伏。
其实近期炒得沸沸扬扬的劳动合同法之争,大家爱各执的观点背后,还是不自信,“受害者”心态,又有多少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客观的看待现实呢。
“有勇气诚实地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不是用华章来掩饰缺陷”。这段话同样精辟,同样的问题和一位老兄讨论过,老兄的解释是:要尊重事实,尊重理性的权威,去除自己内心的虚妄。虽然现在自己修炼不到这个境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鼓起勇气面对现实的时候,反求诸己,收获的才是真正的金子。
想说的很多,但似乎尚待成熟,且思考。呵呵,感谢地平线老兄。
我的年龄虽然不大,这本书也没看过,但我也想说些表达下我的意见,我们国家相对来说是不成熟,但现在变的越来越成熟了,这个大社会,总需要一些理性的人来思考我们的现实,总要有些人来带头做些事,只有这样我们让大多数人知道正确的方向该怎么走,我们是个全新的社会系统,我们国家走的路和别国有点不一样,有好有坏是正常的。
这个帖子好啊,其实我相信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在踏踏实实的工作.不过一个民族心态的改变不是短期的事情,民族的自信要靠自尊和实力来支撑.自尊不管什么时间什么情况都不能丢,可实力要靠踏实的努力来实现.
还有类比不能说明问题的,关键在自己的基本功作好了没有.日本战后可以在东京奥运会后崛起,不能类推到中国身上.中国的快速发展是伴随着众多问题的,我相信我们中国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不要指望什么奥运会,关键在踏踏实实的做事.只在那里浮躁的想什么一业暴富,不会解决任何问题.
确切的说,只要我党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其对内对外就不得不天天证明自己的先进性,在乎别人评价。
至于中国人,那是因为文明太成熟,象苹果一样快掉到地上了,才会天天说大空假话。
从不成熟的个体延伸到不成熟的国家,提炼出受害者的心态。从胡紫薇的事件来看,胡扮演的是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从整个国家来说,之前的一些现象表现出来的是部分国人的受害者心态,较为敏感的神经。但是判断个体和国家的标准还是有差异的,国家可以说不成熟,但是胡作为个体,如果是成熟的个体,应该如何做?从这件事情上引申出国家的不成熟,似乎有些牵强。
判断国家成熟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的国家不成熟?
怎么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成熟?
我们国家的历史经历给国人的烙印太深,包括大家熟悉的落后就要挨打,或者说我们曾经挨打的经历让我们对一些事情很敏感。我希翼国家重现大唐气象,那种恢宏和大气。
《模糊的愤怒》 |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 |
2008年1月24日 星期四 |
我一直在猜想驹子的眼睛。“……那双虽像是半睁的黑眸子”,川端康成写道,“其实是合上了的浓密睫毛”。驹子是小说《雪国》中一名艺妓,害羞、温柔、顽皮、不知死活的深情。
临往东京前,我在行李包塞进了三本书,第一本是川端康成的《雪国》。在插页照片上,已步入晚年的川端康成表情严肃,头发整齐的向后疏理,灰白、不稀疏也不浓密,像是一只沉默的鹤,敏感、纤细、淡然而又倔强。他钟爱雪、樱花、女人和死亡的美。
我从未去过日本。像我这一代的很多中国人来说,《地雷战》、《小兵张嘎》奠定了我对于这个国家最初印象。然后就是庞杂的信息:作为中国学生的日本,作为西方模仿者的日本、南京的屠杀、靖国神社、菊与刀、东京奥运会、宫岐峻的漫画、泡沫经济、终身雇佣制、村上春树……
信息是碎片式的,不构成整体感和逻辑关系。在为一家报纸撰写国际评论时,我兴致勃勃的谈论过日本。那时,我吃惊于年轻一代对日本的无知、狭隘的愤 怒。在过去的150年中,日本经常像是反观中国的镜子。19世纪末,中国一代精英试图推动自强运动,却输给了明治维新。它们在20世纪30年代,再次相 遇,它给中国带来了更为深刻的创伤。从1895年—1945年中的60年里,中国的自信跌入了谷底。在那个国土面积、人口、资源、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曾远 逊于我们的日本面前,中国迟缓而脆弱……这种不安感在中国再次打开国门时,甚至变得更强烈了,邓小平1978年末参观日本的松下公司时,说“我知道什么是 现代化”了。1980年代,日本电器征服了中国,1990年代后日本漫画、小说、偶像剧、电子游戏,则占领了年轻一代的心……
我们对于日本 的情感仍是复杂、暧昧、扭曲的。我记得2005年4月上海的反日游行,我被堵在机场到市区的路上,看着出租车窗外的年轻人亢奋地叫喊着,他们砸坏了一些日 式餐厅、一些日产汽车,并用佳能、尼康牌的数码相机记录下场景。对于这一幕,我深感滑稽,如果你稍微在此生活一段,就会发现上海是一座深深崇日的城市。有 时候,我真为我们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情绪吃惊。日本修改教科书、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甚至日本游客在中国南方城市一次集体买春行为,都激起了我们广泛的 愤怒。但是,每一次愤怒都持续不了太久,就像上海那次规模浩大的反日游行,它似乎对于上海人的心理毫无影响。
就像我在上一周的专栏中提到 的,我们有一种深深的受伤者心态,面对日本时尤其如此。一个受伤者表现其愤怒并没有错,但是当你一遍遍的展示你的伤口时,最初的令人同情就可能转化成缺乏 自尊。如果缺乏自尊,这些受伤经验就可能无法转化成真正的精神遗产。在不断重复日本在战争中对中国犯下的暴行后,我却发现其实对于未经过那个时代的中国人 来说,他们对此并不了解。犹太人不断书写着他们在集中营里的遭遇,对苦难的持续性的细致记忆,使他们可能陷入了偏狭,但同样会使他们保持共同的记忆,这种 记忆赋予他们一种凝聚力和面对此刻困难的勇气。
坦白而言,我们对于战争创伤的记忆则是苍白的。距离1931年的9•18事变已77年了,我 尚未看到关于中国方面对这场战争做出的全景式的描述,我也没有看到足够有力量的电影、音乐和书籍来记述它。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权威著作来自一位美籍华人张纯 如,她本应在中国被视为英雄,但她在旧金山自杀时,大多数中国媒体不了解她是谁。每年在这场战争的纪念日时,我总期待看到那些亲历者们的回忆。我读过一本 日本亲历者对于二战的回忆,那是《朝日新闻》1995年发起的一场征文,士兵与平民回忆他们的战争经验。
类似的行为在我们却几乎从未真正进 行过。当亲历战争的一代人最终离去时,很有可能,我们将丢失真实和细节的记忆。而当细节消失时,所有的回忆和控诉,将简化成一种口号,口号缺乏力量,又随 时可能被利用和替换。这不正是今日中国对于日本态度的现状吗?我们对于日本怀有某种意识形态式的反感,当触及到某个敏感点时,我们的情绪被迅速调动起来, 但因为没有真实的经验做依托,这种情绪既不够深沉、也不够真诚,它轻易地到来,也轻易地消散。
这种意识形态式的、口号式的态度,妨碍了我们 从悲剧中获取教训与力量。今天看来,那场牺牲了三千万生命的惨剧中似乎并未让我们更深沉地思考国家的命运、我们为什么会失败、或是人在危难时刻的勇敢与怯 懦、暗淡与光辉、脆弱与坚强……同时,它也妨碍了我们公正的看待对方,错过了向对方学习的机会。我一直记得乔治•华盛顿的那句话:“一个沉湎于对其他民族 充满爱慕或仇恨情绪的民族,会变成某种意义上的奴隶,也就是这种爱慕或者仇恨的奴隶。”
在旅行开始之前,我已讲得太多了。那位胸前标牌上写着平尾的空中小姐正把一杯茶递给我,她笑起来时,紧挨着唇角的是浅浅的酒窝,她的粉色围裙上印着很多艘飞艇,让人想起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
(作者邮件edmund.z.xu@gmail.com,他最近的一本书是《中国纪事》)
恨铁不成钢 |
读者:Cui Mengmeng |
2008年1月25日 星期五 |
FT中文网编辑:
读了《模糊的愤怒》一文,我认为,我们恨日本人是有原因的,这种苦大仇深的心理从1937年开始一代代传下来,更因为日本二战后的崛起给中国人带来的不平衡而激化,这些都是情感上的。
我 去广西涠洲岛度假,晚上院子里来了一群找酒喝的石油钻井平台工人。一个人喝多了,席间抓起酒瓶在桌上砸个粉碎,大喊:我就是他妈的恨死日本人了!他变得很 暴力,很恐怖,好像如果眼前有个日本人,不管是谁,他都一定会把这个人撕碎。我坐在那里,有点震惊,震惊之余,庆幸没有人告诉他我在日本念过四年书,否则 他醉成那个样子一定要迁怒于我。
有怨恨是可以理解的。日本人确实犯下了滔天大罪。但是中国人的这种怨恨其实并不是对着日本人的,更多是对自己国家的恨铁不成钢,还有就是被一个小小岛国打了个落花流水的大国面子危机。我们不能面对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现在的年轻人虽然表面爱国,其实骨子里都有一种盖不住的崇洋媚外。这种对国外优质产品和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掺杂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显得那么不伦不类。就像许知远描写的砸烂了日本车,还兴奋的用日本照相机拍下自己的作品。
平 心来讲,我不喜欢日本人。这也是为什么我回了国,又去了欧洲。但是在全世界绕了大半圈之后发现,日本的经济和管理奇迹是很少有国家能比的。日本人做事之精 细,大概只有瑞士手表业可以与之媲美;日本人把茶道更是提升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而日本城市管理之好,是没有别的国家可以比的。更不要说日本的环保和回收 了,也只有德国和北欧可以与之一拼上下。日本的各种高新科技更是全球领先。
然而,我们的民族主义遮蔽了视线,让我们看不到日本的优点,更不会虚心向日本人学习。仿佛向日本人学习是犯了滔天大罪。
我经常被问,日本人对中国人到底怎么样?你们在日本的时候觉不觉得他们很仇视中国?怎么说呢,大城市里什么人都有,就像北京上海看不起黑人的比比皆是。其实如果用中国人歧视黑人的比率来讲,日本人歧视中国人的比率可以说是低的不能再低了。
我在日本农村住了四年,很小的城市,很安全,人也都很好。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走丢了,不会说日语。一家人执意送我回学校,我还怕遇到坏人,怎么也没有让人家送。在日本的几年,遇到困难都是日本人伸手相助。有的时候不是中国人不愿相助,也确实是力不能及。
其 实,日本人对中国很好奇。他们对中国的感情更是复杂。日本是一个崇拜强国的民族,谁强就向谁低头,典型的吃硬不吃软。当中国的帝国没落了,日本人是有失落 的,因为他们的文化和中国一脉相承,千年来他们对中国顶礼膜拜,然后,瞬间发现中国不行了,巨人原来是病弱的。这种失落演变为矛盾演变为对中国的虐待。
现在,很多日本人又有了这种矛盾心理,一方面觉得中国又强大了,一方面还停留在对20世纪初期中国的印象里。大多数日本人对中国是友好的,至少我四年里碰到的所有人都很友好。其中很多人对中国很无知,就像大多数中国人对近在咫尺的日本一无所知一样。
但是,很少有日本人会用民族主义的口吻来评价中国,事实上,很少有国家的人像中国人这样把民族主义当成好事在外招摇的。这种做法很孩子气,而中国,也确实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或者说,更像一个儿皇帝吧。
读者:Cui Mengmeng
恨铁不成钢 |
读者:Cui Mengmeng |
2008年1月25日 星期五 |
FT中文网编辑:
读了《模糊的愤怒》一文,我认为,我们恨日本人是有原因的,这种苦大仇深的心理从1937年开始一代代传下来,更因为日本二战后的崛起给中国人带来的不平衡而激化,这些都是情感上的。
我 去广西涠洲岛度假,晚上院子里来了一群找酒喝的石油钻井平台工人。一个人喝多了,席间抓起酒瓶在桌上砸个粉碎,大喊:我就是他妈的恨死日本人了!他变得很 暴力,很恐怖,好像如果眼前有个日本人,不管是谁,他都一定会把这个人撕碎。我坐在那里,有点震惊,震惊之余,庆幸没有人告诉他我在日本念过四年书,否则 他醉成那个样子一定要迁怒于我。
有怨恨是可以理解的。日本人确实犯下了滔天大罪。但是中国人的这种怨恨其实并不是对着日本人的,更多是对自己国家的恨铁不成钢,还有就是被一个小小岛国打了个落花流水的大国面子危机。我们不能面对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现在的年轻人虽然表面爱国,其实骨子里都有一种盖不住的崇洋媚外。这种对国外优质产品和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掺杂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显得那么不伦不类。就像许知远描写的砸烂了日本车,还兴奋的用日本照相机拍下自己的作品。
平 心来讲,我不喜欢日本人。这也是为什么我回了国,又去了欧洲。但是在全世界绕了大半圈之后发现,日本的经济和管理奇迹是很少有国家能比的。日本人做事之精 细,大概只有瑞士手表业可以与之媲美;日本人把茶道更是提升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而日本城市管理之好,是没有别的国家可以比的。更不要说日本的环保和回收 了,也只有德国和北欧可以与之一拼上下。日本的各种高新科技更是全球领先。
然而,我们的民族主义遮蔽了视线,让我们看不到日本的优点,更不会虚心向日本人学习。仿佛向日本人学习是犯了滔天大罪。
我经常被问,日本人对中国人到底怎么样?你们在日本的时候觉不觉得他们很仇视中国?怎么说呢,大城市里什么人都有,就像北京上海看不起黑人的比比皆是。其实如果用中国人歧视黑人的比率来讲,日本人歧视中国人的比率可以说是低的不能再低了。
我在日本农村住了四年,很小的城市,很安全,人也都很好。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走丢了,不会说日语。一家人执意送我回学校,我还怕遇到坏人,怎么也没有让人家送。在日本的几年,遇到困难都是日本人伸手相助。有的时候不是中国人不愿相助,也确实是力不能及。
其 实,日本人对中国很好奇。他们对中国的感情更是复杂。日本是一个崇拜强国的民族,谁强就向谁低头,典型的吃硬不吃软。当中国的帝国没落了,日本人是有失落 的,因为他们的文化和中国一脉相承,千年来他们对中国顶礼膜拜,然后,瞬间发现中国不行了,巨人原来是病弱的。这种失落演变为矛盾演变为对中国的虐待。
现在,很多日本人又有了这种矛盾心理,一方面觉得中国又强大了,一方面还停留在对20世纪初期中国的印象里。大多数日本人对中国是友好的,至少我四年里碰到的所有人都很友好。其中很多人对中国很无知,就像大多数中国人对近在咫尺的日本一无所知一样。
但是,很少有日本人会用民族主义的口吻来评价中国,事实上,很少有国家的人像中国人这样把民族主义当成好事在外招摇的。这种做法很孩子气,而中国,也确实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或者说,更像一个儿皇帝吧。
读者:Cui Mengmeng
还没看过全文,但仅从这些摘录的片段就可判断--是一篇不错的好文章!
感谢作者!感谢分享者!
一个二奶对N奶的哀怨,至于吗?
对我们的国家有着深深的信心。
5000年的历史背负了太多,我想一句话可以代表此刻国人的心态吧。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对我们的国家有着深深的信心。
5000年的历史背负了太多,我想一句话可以代表此刻国人的心态吧。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之前提过一些不同的看法,在地平线的回复之后开始再次思考这一问题。
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许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正如楼上所说,这种不成熟,并非如同青年人的不成熟是因为缺少历练,而更多的来自信息的闭塞、舆论的倾向性。
但是,信息终究不能被完全蒙蔽,人们不会总是痴迷于幻想,该知道的终究会知道,该成熟的终究会成熟。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