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3-8-7 17:01: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珠三角一体化的路线图
虽然大环境有利于珠三角整合的推进,但是如何推进,却仍是一个需要艺术性操作的事情
。近十年来,虽然珠三角许多城市认识到了整合的重要性,广东省方面也极力想推动,但
是真正的整合却很艰难,每走一步,每一个项目,都充满了争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时间就这样一年年过去了。
为什么操作起来这么困难?这几年来,我们看到,香港与广东省在谈合作,与深圳市在谈
合作,与广州市在谈合作,与上海、北京在谈合作,与中国西部省份在谈合作,一切都在
谈,但是除了内地吸引一些香港投资外,看不到真正的战略合作的影子。笔者觉得,除了
香港人缺少战略眼光外,没有一个主导的计划是主要原因。因此,笔者在此提出一份珠三
角一体化的路线图,供大家讨论。
香港必须坚定珠三角一体化的决心
笔者以为,从广东省1994年形势进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开始,对香港的作用一直是有
认识的,虽然没有到公推香港为龙头的地步,但是如何尽可能地利用香港优势,一直是粤
省以及相关城市重点考虑的内容。但至少在2001年之前,香港对与珠三角加深一体化这个
方向,一直是有很深的疑虑的,可以说,在此之前,珠三角推行一体化的主要思想障碍在
香港一方。
在此之后,香港已逐步认识到与珠三角融合的趋势和必要性,但是一是疑虑未消,二是不
知从哪里下手,所以推进起来步履缓慢。总的来说,香港仍没有解决其思想和理念层面的
问题,仍未下定与珠三角一体化的决心。
香港的学术界,尤其是研究经济的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已基本接近一致了,但是香港特
区政府的高官们对这个问题基本没有很深的概念,他们更多地顾虑一国两制会不会因此被
动摇。让香港决策者作出这样一个战略决定是艰难的,因为一体化的最后结局,会不会由
于香港与珠三角的融合及趋同,而使两制的界限变得越来越不清晰,而这在政治上是否正
确,实在不是一件容易判断的事情。
因为对香港决策层来说,判断这件事政治上是否正确,要同时兼顾三个评判者的脸色,一
是香港市民,一是中国政府,一是国际社会。香港市民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普通市民,
一是知识界。老实说,香港普通市民这边倒是好说,因为香港人是最务实的一群,只要让
他们看到香港经济复苏的实绩,他们就会赞同并支持,但是知识界对于香港能否保持自己
的自由市场制度、保持民主和自由,非常敏感。国际社会到底是最希望看到香港的繁荣呢
,还是最希望看到香港没有被中国同化?何者为第一位?似乎是后者。
而中国政府呢?也在希望香港繁荣和国际社会的批评之间犹豫不决:香港应该最终成为一
个中国城市呢,还是一个和中国有清晰界限的国际城市?说实话,中国政府是最清醒地认
识到香港必需在整个中国经济体中发挥作用,才能保持经济活力的,但是由于对“50年”
承诺的顾忌,所以基本上是任由香港特区政府自己依照民意去作决定。
夹在三者之间的董政府一直犹豫不决,而时间就这样耽误过去了。香港的经济景气每况愈
下。
笔者以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香港必须明确自己的区域定位,就是笔者在前文里所
述及的:香港以珠三角及华南龙头城市的角色,而承担中国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的角色,
并进而成为亚洲之都。而这个定位的基石,就是和珠三角融为一体,成为大珠三角经济区
、珠江口都市圈的龙头城市。如果不能坚定这一战略定位,香港就不可能找到它在整个亚
洲和国际上的准确定位。
从政治上来说,与珠三角的一体化并不必然导致“一国两制”制度的失败。
无论是香港、中国大陆还是国际社会,对“一国两制”都有一种十分机械的生硬理解,以
为中国大陆和香港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一个是社会主义,一个是资本主义,黑
白分明,井水不犯河水,在20世纪80年代初如此,在21世纪初的今天依然如此。
从经济制度上来说,现在的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吗?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死硬左派分
子、所谓的“原教旨共产主义者”,有最准确、最清醒的判断。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在
邓小平发明一国两制的时期,中国还是离马克思主义基本教义比较接近的社会主义制度,
那么经过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走向、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具备了资
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许多基本特点,尤其是邻近香港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除了法治
、政府不干预等一些方面离香港还有差距外,事实上已是不折不扣的资本主义。香港是世
界上最典型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包括日本、欧洲许多资本主义社会,其自由度尚不能与
香港相提并论,那么珠三角没有香港那么纯粹也不足为奇。
但是珠三角、尤其是深圳的经济制度已越来越向香港看齐,与香港趋同,深圳许多市场制
度,都是照搬香港过来的,而且这种借鉴还会继续下去,最终达到珠三角与香港相当程度
上的一致化。从经济制度上来说,珠三角与香港的两制分界线已不那么明显,这种同质化
不是大陆的珠三角同化了香港,而是香港同化了珠三角。
从政治制度来说,大陆还是社会主义吗?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死硬左派分子,依旧有最
清醒、最准确的判断。这个且不去说它,问题的关键是,珠三角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会干扰香港的自由、民主吗?笔者不以为然。首先广东人、珠三角人、深圳人,对政治制
度就很淡漠,这里的文化就崇尚自由,因而在这方面来说,最终同样会是香港同化掉珠三
角,而不会是中国大陆同化掉香港。就算是深圳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多借鉴新加坡而不是香
港的话,香港也不会迅速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进化”到共产主义政治制度。
对于香港与珠三角的一体化来说,对人们思想观念影响最大的不会是政治而会是文化。而
这正是大珠三角一体化的最有利条件。我们知道,珠三角的文化基本上由两种质地混合而
成,一是以广州、佛山、东莞为代表的粤文化(这种粤文化已经最大限度地受到香港新型
粤文化的浸泡,因而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粤文化,而是典型的香港新型粤文化),一是以
深圳为代表、在珠海、惠州等北方移民较多城市也有相当体现的北方文化(这种北方文化
也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北方文化,事实上这些北方移民大多是北方文化中的自由主义者、重
商主义者,在北方文化中属于边缘的、叛逆的一群,而且这种北方文化移植到广东的深圳
、珠海等地区以后,又最大限度地受到了香港新型粤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浸泡,已是一种符
合历史潮流的新型北方文化,并且与香港的新型粤文化有很大的同质性)。
没听明白?简单说了就是,珠三角已基本上生存在香港文化的笼罩之下,成为香港文化的
辐射地区,在文化上来说,已不存在香港与珠三角一体化的障碍!香港人无论是到深圳、
珠海、还是东莞、广州,已不会感到孤独。
从上述可以看出,香港与珠三角的一体化,基本不用担心干扰到“一国两制”的问题。不
过香港人还是有理由担心,因为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都有一个硬东西绕不过去,那就是
法律。这正是香港人对“一国两制”能否坚持不变形地落实下去感到疑虑的地方,23条立
法之所以在香港引起这么大的风波,之所以能动员起30-50万香港人走上街头,原因正在于
此。法治社会的香港市民对法律的敏感性,是远在北京、笃信人治的大陆人难以理解的。
因此,要想让香港人放心地来推动珠三角一体化,其中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中央必须严格
遵守《基本法》,避免使大陆法律的管辖权及于香港的任何企图或失误,以减少香港人对
一体化的顾虑。过去数年间,中央决策层老是想把香港纳入到自己国王权杖的管辖范围内
来,老是怕两制的香港成为捣蛋份子的基地,因而强要香港作出改变以适应北京。这确实
有点不够大气。试想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国力那么羸弱的情况下,当时香港还在英国人
手里,台湾的国民党、西方各国的反华分子都云集香港,也没有把我们红色政权怎么样嘛
,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上已没有人小瞧,中资对香港经济的控制力已大到如此地步
,而且香港政府又是中国控制之下、由中央政府任命特首的特区政府,却为何又如此地过
分担心香港被坏分子利用呢?23条立法,在中国政府来说,所起到的作用只不过是让中央
政府更放心一点,但却让香港人有动摇社会根基之感,得失之间,殊轻殊重,中央政府还
应三思。
如果在这一点上能让香港人放心,笔者看不出香港人有什么理由不赞成珠三角的一体化。
如果这样解决了香港人的思想包袱问题,那么特区政府大可以进行一场香港城市定位的全
民大讨论,理清内在逻辑,确立“香港首先是珠三角的香港”这一理念,之后即可放手推
进与珠三角的一体化进程。只要香港人明白过来,并且担当起珠三角的领导角色,广州自
然就不可能再有什么企图,而只能安心于担任广东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其中一个重要经
济中心,为珠三角经济圈在华南发挥作用承担二传手的角色。
先解决形而上的意识形态问题,之后才能解决操作技术问题。
中央牵头、有香港、澳门参加的规划
2002年底,原为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在十六大之后晋升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调
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继李长春之后第二个非广东人的广东主政官。
张德江来粤的大背景,正值珠三角整合面临停滞不前局面、而浙江省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
治上正在全国当红之际,此时“上海造神运动”和唱衰香港、深圳的“妖魔化珠三角运动
”正分别如火如荼,广东如何重新树立竞争优势,是这个来自长三角的浙江省的主政官面
前的一道难题。
直至2003年上半年,张较为明显的动作有以下几个:一,视察中山大学、推动广州大学城
建设,以强调区域长久的竞争力来自于教育;二,强调广东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移
值浙江经验的意味;三,推动珠三角第二次大规模的区域规划。
与本文有关的是第三个动作,这有利于珠三角的区域整合,但是我们无法猜的是,张此举
的初衷,是认识到广东经济增长需要一个增长极,因而需要大力整合珠三角,还是意在以
城市化来拉动经济增长?有人觉得,似乎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城市化是张德江在
浙江任上最主要的政绩之一,原温州市长、后任浙江省国土厅长、最后因腐败案外逃 雷厉
风行,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作为张德江城市化拉动经济增长思路的操作者,居功甚大。
张德江主导的此次珠三角大规划,明显与第一次不同的是,系由广东省建设厅主导操作,
而不是上次的由省计委操刀。这也算是“城市化”思路的旁证吧。为了避免珠三角各个城
市争论不休、地方思维干扰规划,张德江拉来了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由中央一个层级
的规划专家来操作规划设计,这包括两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中国城市规划院院
长王静霞、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劲松等等。。
由于由建设部门来主导,此次规划的思路与上次最大不同的是,欲通过对土地、人口、环
境等城市空间布局的控制,达到城市群规划控制的目的,而非第一次直接对产业进行分工
、控制。这是一个进步,但同时不利之处也正在于此,因为写方案的规划专家们更擅长于
城市空间布局,但对产业的理解力可能就不足够。这还不是大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此
次规划依然不能够把香港、澳门拉进来。
虽然有关主导者声称这次规划系在香港、澳门回归之后进行,因而可以以大珠三角的思维
来进行规划,但是从其规划设计论证的过程和参与者构成来看,首先由于时间较紧,并不
能进行深入的征求意见,其次香港和澳门方面并没有派出官员或学者参与规划,这事实上
并不能保证港澳的声音体现在方案里边。从最近媒体披露的一些初步思路里边可以看出,
这次规划仍不能脱出1994年规划里边的“广州中心论”的旧窠,而非从粤港真正合作和融
合的角度,体现香港作为本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
为什么不能够请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的相关部门参与进来呢?人们可以辩解说,由于一国
两制,在操作上不方便,但是这些都是托辞,因为一国两制并不妨碍广东省和香港、澳门
在珠三角规划方面进行非常深层次的沟通和合作。香港学术界一直认为大珠三角的合作应
该是共同打造一个“大珠江口湾区”或者叫做“香港湾区”,而这个湾区是以香港为龙头
的经济圈。也许广东学者并不完全赞成这个“香港中心论”的方案,但大家可以通过辩论
而比较优劣,最终互相妥协,可能最终的方案既不是明显的“广州中心论”,也不是十分
明显的“香港中心论”,而是一个稍偏向“香港中心”的折衷方案(因为香港中心论比较
符合经济规律)——事实上是可以有这个折衷空间的,笔者将会在后边进行详细阐述。
可能仅仅邀请国家建设部参与讨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要在粤港澳平衡的前提下进行规
划操作,至少应得到国务院的支持,由一个国务院副总理进行牵头,使国家发改委、国务
院港澳办、交通部等机构介入到珠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来,并由港澳办吸引香港和澳门特
区政府和学术界都参加到规划的讨论中来,直至拟定一个大珠三角的区域规划。
这样的话,香港、澳门与珠三角的合作平台,就不再是原来一个毫无效率的粤港联席会议
及粤澳联席会议——天哪,三方甚至不能自行坐在一起开一个有三方参与的粤港澳联席会
议!——而是由国务院港澳办提供的一个更高层面的平台,粤港、粤澳方面就不会仅限于
对一个个具体的基建对接方案进行单个的讨论,而可以提前对所有经济合作需要讨论的方
面进行科学的规划,这才是真正的大珠三角思维。
如果担心中央部委的牵头让人质疑一国两制的话,那么可以由港澳办支持,由粤港澳三方
共同组成一个“大珠三角区域联席会议”,这个联席会议可以由香港、澳门、深圳、珠海
、广州五个城市和广东省的相关官员(可以由广深珠各市的主管副市长、港澳特区政府的
相关司局长参加)组成,由广东省一名副省长和港澳办一名副主任共同主持联席会议,粤
港澳三地的学者、国务院港澳办、国家建设部、交通部、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委的专家们
作为方案的设计者提供智慧支持。珠三角区域的其它城市也可列席这个联席会议。由国务
院和香港、澳门特区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这个“大珠三角城市联席会议”成为具有法律效
力的授权常设机构,由这个授权机构对珠三角城市群进行规划,并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控
。
可以想见在这个联席会议上将会吵得一塌糊涂——比欧盟的会议还要难以统一意见,但是
他们最后必须达成妥协。而最佳的妥协方案,应该是在确立穗港走廊的“主街道”地位的
前提下,粤港澳三角形架构所获得的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