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无情揭露咨询公司百年真相

[复制链接] 12
回复
191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2-12 11:4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理咨询公司是商业时代的一个传奇,这是一个灵魂附体的行业,他们自己不直接创造价值,全靠将灵魂依附在其他行业的公司身上,从而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体现出来。从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谋士生涯,到汇聚集体智慧的群体作业,再到跨国咨询机构的全球信息与智慧资源共享,咨询行业走过了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当今商业社会达到了巅峰。一部关于咨询的历史,道不尽风流短长。
   人们只知道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却不知道管理咨询业的发展状况也是经济水平的晴雨表。金融市场的反映的只是当前经济的表象,尤其在泡沫冉冉升起的时候,股市反映的只是虚假的繁荣;而管理咨询业的发展状况,则反映了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真实水平。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管理咨询业与西方企业同命运、共呼吸,企业的长足发展促进了管理咨询业的成长与成熟,而管理咨询业反过来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无穷的智慧资源。据统计,在全球经济发展迅猛的1990年代中期,美国企业的战略咨询项目平均实施时间为半年至一年半,很多跨国公司都请咨询公司来帮助完成各种挑战性项目,咨询业也再次获得扩张与发展的机会。而到了21世纪的头几年,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景气,战略咨询项目的实施时间平均降低为90天。由于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福特汽车公司、雷曼兄弟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跨国企业改变了以往出手大方的习惯,迫于生存压力取消了过去聘请咨询顾问做的大部份工作,管理咨询业也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例如:2002年麦肯锡的总收入为3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2%;同期波士顿咨询的收入下降了13%,为10.2亿美元;贝恩则下降5%,为8.25亿美元。因此,管理咨询业与经济发展真实状况休戚相关,为经济号脉的时候,应该参考管理咨询业的现状。
   作为现代企业家,不能不了解咨询业,并且,应该在必要时借助管理咨询公司,为自己的企业引入一台智力的引擎。(本文来自:天涯社区)
13
发表于 2009-10-24 16:10:24 | 只看该作者

好,精辟

12
发表于 2009-10-24 00:44:50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很好,

11
发表于 2009-10-23 20:45:10 | 只看该作者
受教了。
10
发表于 2009-10-23 16:52:31 | 只看该作者

时势造英雄,各朝各代风流人物出身都不怎么样,做仿造久了也成就了国内名牌,市场检验罢了。

 

路边发名片的“深圳某些公司”也可以发展起来啊。

 

 

有道是:仗义半从屠狗出,读书多是负心人。

9
发表于 2009-10-4 09:44:29 | 只看该作者

写得非常的好的呢!

 

8
发表于 2009-5-24 21:35:03 | 只看该作者

写的不错 有点意思

7
发表于 2009-5-23 16:23:44 | 只看该作者

good!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11:52:17 | 只看该作者
管理气功师”乱象
   当今讲坛上,有两种人很受欢迎,一是“气功大师”,一是“管理大师”。由于这两类“大师”有很多共同特点:目的都是赚取钱财,手段都是云里雾里吹嘘,效果都是众人一无所获,因此有人干脆将那些“管理大师”尊称为“管理气功师”。管理气功师们都很忙,四处忙着开班发功,嘴皮子翻云覆雨,天花乱坠,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一般能唬住不知深浅的听众。(当然,这里不是指所有的培训和咨询界人士,我们应该相信大部分培训与咨询界人士都是具备真才实学的。这里说的只是一小撮。)
   一位姓刘的大师被某公司请来讲授企业文化,滔滔不绝讲了一天,除了让大家听那些马路消息和杜撰的搞笑段子外,就没有其他有用的内容,我耐住性子听了一天,后悔不已。而大师收取了1万元的出场费后,飘然而去。有趣的,一个月后,我在新浪网上看到一篇博客文章,写的是作者听了一位大师的讲座,里面有什么什么有趣的例子,云云。我一看姓名,正是刘大师;再看内容,居然与我上次听的一模一样。这位大师也真是的,在不同的地方改一改案例好不好,难道就真要凭那几张一成不变的PPT混一辈子不成?这种千篇一律的讲座不是他一个人的专利,就连红得发紫的余大师,讲来讲去也就那么几个故事,大家都听出老茧了。
   为什么大师们总能赢得那么多信徒的追捧呢?首先是大师们迎合了市场需求。别看很多人当了企业的管理者,其实他当初也是从最底层员工做起的,并不真正懂管理,或者对管理是一知半解,心里发虚,有危机感,急需充电。在竞争压力越大的地方,职场人士的危机感越强,于是经常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各种讲座,掏钱购买录像资料,以及大师们的书籍。大师们赚钱也毫不含糊,一套光碟动辄几百上千,看你们白领有钱,不宰你宰谁。
   其次,大师们也都是包装的高手。只要你听一位大师的讲座,首先会发给几页讲座资料,其中关于大师的简介一般没有一页纸是写不完的。至于头衔,你可以去数一数,一般都在20个以上;还有学位,获得英美知名大学博士的大有人在;再有经历,一般都担任过国内或者国际知名企业的CEO。看着这些光环,芸芸听众基本上只有顶礼膜拜的份了,根据心理学,这叫晕轮效应,此后无论大师怎么讲,大家都认为受益匪浅。一句相同的话,如果从隔壁王二麻子口中说出来,你觉得是一句废话;但如果此时从大师口中说出,你会欣欣然记在笔记本上,下面还划上波浪线。
   某些管理气功师们除了搞培训外,还有人混迹于咨询公司,为客户做项目。这时发功的不是一位大师了,而是一群大师,功力自然就更强了。他们会包装成强大的阵容,如果你请了他们前来洽谈,开门你会吓一大跳:一群人个个西装革履,头发和皮鞋锃亮,手提笔记本,一脸凛然之气,眼镜片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不用害怕,他们不是黑社会,也不是来讨债的,而是来帮你做咨询的。他们会在你公司呆上几天,收集资料,找管理层谈话,发放调查问卷,签订项目书等等。接下来,他们就消失了。干什么去了?据说搞市场调研去了。但有个不争气的家伙暗地透露,他们是逛街去了。然后他们通过网上搜索了一些数据,东拼西凑,就做成一个非常非常精美的PPT。有人经过比较发现,世界上PPT做得最漂亮的不是大学老师,不是电脑高手,而是这些咨询大师。总之看完了PPT,你就无话可说了,掏钱吧。
   中国的咨询行业还不规范,仅仅深圳就有20万从业人员,有些公司只是路边发名片的“点子公司”之升级版,自然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些公司确实有它的长处,但在宣传上将自己说成无所不能,这就是不负责任了。并且,总有一小撮管理大师在破坏咨询业的形象。这是黎明前的乱象,中国本土咨询业不久会迎来一个令人满意的明天。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11:5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土咨询业的彷徨
   毫无疑问,中国咨询业目前尚处于非常稚嫩的阶段,我们用数据来说话:IBM全球咨询在收购普华永道咨询业务后,摇身变成全球最大的咨询公司,2003年收入超过15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北京市的咨询企业目前已经超过7000家,咨询业从业人员约30万人,年营业总收入10亿多美元。而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工业普查的数据,2005年中国咨询业收入达到503亿元人民币,合折60多亿美元。也就是说,整个中国的咨询业年收入还不及IBM咨询业务的一半。一个国家的咨询业收入还比不上一个公司的,这种差距怎么不让人吃惊呢?
   不过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人家麦肯锡公司81岁了,科尔尼公司68岁了,波士顿公司44岁了……中国咨询业才诞生几年?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也就20来年的功夫。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漫长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决策主要靠领导拍脑袋,管理主要靠领导耍嘴皮,人事主要靠领导扯裙带,计划主要靠领导下文件,财务主要靠领导批条子……永远没有对与错,关键是屁股决定脑袋,此时咨询业就完全是不合时宜的。领导干什么难道还需要咨询你?笑话。然而,在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问题上,脑袋拍多了也就拍出了大问题。于是在80年代,政府又开始倡导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出现了由国家各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组成的官方咨询机构,如原国家计划委会系统在全国创立了“投资咨询”和建设“工程咨询”公司,以期实现国家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工程建设的合理化;原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系统在全国创办和扶持了一批“科技咨询”企业;国家财政系统在各地创立了“财务会计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等。到了90年,一些路边发名片的“点子”公司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这些“点子”公司并无专业管理人才和管理知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咨询公司。直到90年代下半叶,中国本土才诞生了一批正规的咨询公司,同时由于跨国咨询公司的进驻,中国企业才逐步知道还有咨询这玩意儿。
   本土咨询一直处于彷徨之中,方向与前景不甚乐观。我们从本土知名咨询公司汉普的屡次易主,可以看出本土咨询的焦虑与不安。2002年,“本土咨询第一人”张后启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出让汉普咨询51%的股权给联想,作价5500万港币。后来,联想又将汉普转给亚信。2005年底,联想亚信将旗下的汉普管理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出售给该公司的管理团队,作价2500万元。于是汉普又回到了它当初的起点,买来买去,汉普当初的管理层好像是赚了,但也反映了汉普贬值了。频繁易主,要么就是香饽饽,要么就是烫手的山芋。汉普显然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据亚信的说法,只是剥离低利润业务而已。既然是“低利润”,不等于无利润,只是盈利能力不强而已。近年动荡的本土咨询公司还有很具潜力的远卓咨询,为了“获取全球资源和经验”,选择了被跨国咨询公司凯捷兼并,7年筑建的远卓品牌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些只是本土咨询公司几条大鱼的行踪,更多的小鱼小虾还不被人们关注,消亡与并购都是时有发生的事情。没有人给予本土咨询业作出前景的咨询,就像天天给别人看病的大夫却医治不了自己病,很具讽刺意味,也很正常。
   以前一流的人才在搞政治,二流的人才在搞经济;现在是一流的人才在搞实业,二流的人才在搞咨询。只有当一流的人才也在搞咨询时,则表示中国咨询业已经成熟壮大。人才是咨询公司最重要、最核心的资产,失去了人才就失去了一切。在咨询公司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随着各种咨询工具、流程和模式的问世,对咨询师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高于知识要求和经验要求。例如北大纵横咨询公司在做企业文化咨询时,就发展了一套完善的程序,掌握这套程序大概只需1周时间,然而要实施好程序的每个环节,就取决于咨询师个人的能力和水平了,不同的人做出来的结果肯定有境界的高下之分。很多时候,管理的水平是“功夫在诗外”,MBA当然比普通人强一点,但顶级人才未必需要读MBA,因此咨询公司招聘人才的时候也往往是不限专业、不限于高学历,为的就是尽可能网罗方方面面的人才。
   然而,留住人才需要好待遇和好平台。本土咨询公司经常通过低价竞争接单,造成低利润,进而留不住人才。还有一些人才开始流向洋咨询,以前是本土咨询去洋咨询那里挖人。没有人才就无法为客户创造价值,如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咨询业是需要品牌支撑的行业,企业只有树立了品牌才能做大做强,而本土咨询业的品牌影响力都非常弱小。尤其在与洋咨询竞争过程中,本土咨询显然处于劣势,中国大型和特大型企业90%的项目都被洋咨询包揽。除此之外,本土咨询业还面临市场不规范、鱼龙混杂等诸多问题,亟待行业的自律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也许需要时间的沉淀,现在下任何结论都为时过早。中国本土咨询业需要经过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市场磨练,才能开出一朵朵奇葩。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