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买家”? 中国至少有三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一是直接参与竞购;二是扮演白衣骑士的角色;三是与必和必拓联手 中国的态度,成为必和必拓交易背景中的一道忽明忽暗的影子。而中国是否应该采取行动,以及如何采取行动,正是各方争论与猜测的焦点。 近几年,中国实行“走出去”政策,涉足海外资源收购领域。市场相信,必和必拓的此番行动,必将极大地触动中国钢铁企业的神经。 在必和必拓的分析师会议上,高瑞思开诚布公地回答了很多问题。但有一个提问他没有正面回答:“如果中国企业不喜欢合并这个主意,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办法破坏这笔交易?” 高瑞思表示,这个问题首先假设中国企业不会喜欢合并的主意,因此很难评价;而必和必拓将努力向客户传递自己的看法,即合并将提高产能,对客户有利。 分析人士指出,摆在中国面前的至少有三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一是直接参与竞购;二是扮演白衣骑士的角色,与力拓管理层联手;三是与必和必拓联手收购力拓。这都可以帮助中国借机切入过去一直入门乏术的钢铁产业上游。 在采访中,《财经》记者发现,与一般的钢铁行业人士相比,一些出身于金融领域的资本市场人士和长期从事海外收购业务的资源行业的“少壮派”有更为主动的想法。他们对《财经》记者强烈表示了“需要做一些事情”的愿望。 “交易规模和审批程序的复杂程度都提高了入场的门槛,只有中国有这个财力去做,而且可以在短期内调动很多国内资源做出计划。”一位认为中国应该行动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家说,“首先是要下定决心,其次才是考虑战术上怎么做的成功率更高。” 不过,从《财经》记者获得的信息来看,截至目前,这些想法仍处于设想阶段,尚未得到决策层和可能的相关企业的实质回应。 竞购本身亦存在显著风险。一位接近交易的分析人士说:“中国纵使倾全力提出报价,如果必和必拓撤回收购要约,力拓的股价必会大跌。”到时候,中国收还是不收?从技术上说,在必和必拓已经报价之后,中国如果仅仅提出试探性报价,是否能够取信于市场?如果提出有约束力的报价(binding offer),力拓股价大跌的风险是否承受得起? “价格将成为决定因素。”南非标准银行采矿和金属业务负责人希斯特布伦奇(Thys Terblanche)对《财经》记者表示,在资源价格高企的今天,必和必拓抛出了全股票合并方案,力拓股东可以得到新必和必拓的股票,从未来的扩张中获益,“对卖家来讲,目前拿股票比拿纯现金要好。” “如果中国公司要参与收购很好理解,因为原料的高度集中会带来影响。”特布伦奇说,“不过麻烦在于,中国的公司只能付现金,而且此时出手将不得不支付比较高的价格。” 在必和必拓首轮出价之后,消息甫一发出,便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应,力拓股价应声而起。11月8日,力拓澳大利亚股收盘价为113.40澳元/股,接下来几天连续上涨,11月12日最高曾涨至149.99澳元/股,至11月16日回落至131.21澳元/股。必和必拓股价却几乎未受影响。11月8 日,必和必拓澳大利亚股收盘价为43.24澳元/股,11月16日略有下跌,收盘价为41.15澳元/股。市场反应已经部分吞噬了必和必拓的要约溢价。 可以预见的现实是,如果有新的竞购者出价,力拓的股价还将经历新一轮狂飙。 在前一阶段的试探方案遭到力拓拒绝后,市场普遍猜测必和必拓将会提出新的报价。但高瑞思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已否认了此种可能性。他也同时否认了联手中国的可能。 “我们不需要其他人一起参与收购,”必和必拓中国总裁戴坚定(ClintonDines)强调说,“我们有足够的实力,这就像是一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 在墨尔本金融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锦看来,必和必拓重提并购力拓之议,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前几年的铁矿石涨价已经使之积累了丰裕的资金。以必和必拓目前的实力,确实不必假手于人。
蛰伏
到目前为止,中方的态度是不欢迎此宗合并案,但并未表现出采取阻击行动的任何迹象 这场大收购已经演变为全球各大投行角逐的游戏,必和必拓一边的阵容包括花旗集团、高盛、澳大利亚的投行Gresham Partners、汇丰、瑞银和美林;力拓一边则包括德意志银行、瑞士信贷、摩根大通、麦格里、摩根士丹利和罗斯柴尔德。其他公司如想介入,要找一家独立的财务顾问都非易事。 到目前为止,中方的态度是不欢迎此宗合并案,但并未表现出采取阻击行动的任何迹象。 此前,一些市场人士分析,如果中国选择行动,入股力拓可能是最优选择。力拓的分析师会议将在11月26日正式召开,此前市场上已经传出了力拓反收购必和必拓的传闻。前述接近力拓财务顾问的投资银行人士也称,他正在建议力拓高层来华斡旋。 “如果力拓反收购,则从另一方面说明两家公司都认为合起来是对的。这就变成了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看谁的融资能力更好,看谁对股东好处更多。大家各自讲自己的收购故事。”一位华尔街资深投资银行家说。 德国《商报》曾经报道了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计划购买力拓1%股份的消息。但随后国家开发银行发言人表示绝无此事。 《财经》记者从接近力拓的一位财务顾问处证实,国开行确实很关注这桩收购,但他们不会自己去买。“我建议国开行牵头,做财务顾问和安排融资,由几家企业出面与必和必拓竞价。”这位投资银行家为此多方奔走,还曾试探中信集团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公司)的态度,但都未有结果。“目前看没有人想出来牵头。”他坦承。 中投公司系国有独资公司,9月底正式挂牌,负责管理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据悉,2007年年初,中投公司亦曾考虑过投资于必和必拓,然而在投资百仕通(BlackStone)出师不利后,中投公司已调整投资策略。 “他们现在不做这种高调的收购了。”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中投公司目前也并不适合出手,“如果政治色彩过强,胜算就很低。中国应该等待时机。” 长期攻略重构 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考虑在矿产资源方面的长期应对之策
相对于中国是否应该马上采取直接行动以及如何行动引起的种种争议,在钢铁业内更主流的意见是,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考虑在矿产资源方面的长期应对之策;其中的重点即是建立一个类似于能源的高层协调机制,协调中国企业海外寻找矿产资源之路。 回顾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海外找矿之路,虽偶有成功之举,但总体而言,挫折居多。特别是2004年,中国五矿集团收购加拿大诺兰达功败垂成,不仅仅反映了中国企业作为国际矿产市场后来者的稚嫩,更折射出在政府与企业互动方面,缺乏一套有效而灵活的协调管理机制(详见本期“重考中国海外探矿路”)。 五矿集团总裁周中枢近日公开表示,目前全球矿业发展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全球化。这一方面表现为矿业资源加速从矿业资本输出国向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流动;另一方面,就是掀起了矿业企业兼并整合的浪潮。2006年尤为明显,发生了四起超过100亿美元的跨国并购。必和必拓与力拓的合并无论能否成功,都已清楚显示,全球矿产资源的集中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 针对资源问题的中长期解决方法,业内已经达成了“开源节流”的共识。一方面,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的主管部门正在力推产业整合和限产,力图抑制快速膨胀的中国资源需求增长,但由于行业的极度分散与地方保护主义的阻挠,这些行动计划还在艰难推进之中。另一方面,国内不同主体纷纷动身,准备赴海外购买资源。在必和必拓发出收购力拓动议之后,中国能否以此为契机,重构未来海外矿产资源开发战略与协调机制,改变过往的被动局面,已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道必须解决的难题。■
本刊记者于宁、李菁、林靖对此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