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伤时骂世”说红楼

[复制链接] 0
回复
75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0-6 00:0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行善未必有好报——红楼探幽之一

    曹雪芹是个浪荡公子,少年时厌恶仕途经济,喜欢结交优伶名倡,《能静居笔记》引宋翔凤的话说曹雪芹“素放浪,至衣食不给。其父执某,钥空室中,三年遂成此书。”他家中屡遭巨变,晚年穷困潦倒,“瓦灶绳床”黄叶著书。脂批云“字字看来皆是血”,“哭成此书”。历经沧桑后对人生的感悟自然与众不同, 《红楼梦》全书渗透着对中国社会价值的哲学思考。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里所谓“其中味”,就是要把传统世俗的价值观念颠倒过来。我们看《红楼梦》,也要体味作者这个苦心,要看透书的纸背,读懂那表面文辞后面的真实寓意。比如书中表面上是说佛,实质上却是论道: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遂改名为情僧。

    原来这个和尚是道士变来的,那么携宝玉入世的一僧一道,也只是作者故弄玄虚。这里特意点明由空空道人来读石头上的文字,就是告诉读者,看《红楼梦》要用道家的眼光去看。怕读者还不明白,又在二十一回里让贾宝玉摘抄了《南华经》“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一段文字。
    古代道家的观点,是反对圣人教化,主张顺应自然,崇尚自由的,正与曹雪芹的叛逆思想相吻合。作者怀着满腔的迷惘,困惑和悲愤,把传统世俗的价值观念搅了个粉碎,并试图用道家的哲学思想来重新解释社会。
    就上面所引的这段文字看,所说的父慈子孝,称功颂德全是反话,“毫不干涉时世”,也不过是逃避文字狱的障眼法。作者正是要重新审视“时世”的“伦常所关之处”,对传统提出疑问。全书都是伤时骂世。

    比如行善积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理念,作者却提出了大胆的相反看法。因果报应的理念对恶人毫无约束力,反而麻痹和误导了善良的人们。
    第十五回凤姐对老尼说:“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就是特意点醒世人的一例。

    《红楼梦》全书写的故事,大多数是好人没好报,同世俗理念大相背谬。开篇叙述的甄士隐,是个行善之人,他资助落魄书生贾雨村赴考,赠送了对方五十两银子两套冬衣,结果是帮助了一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这里明确告诉读者,对读书人是不能发善心的。贾宝玉称读书人为“禄蠹”,他们读书是为了当官,你资助他应考当了官,就是害了老百姓。所以甄士隐在做了扶危济困的善事后马上得到报应,大灾难接踵而至,丢了心爱的独生女儿,家产被烧得“烟消火灭”,只有出家了事。扶困济危是善事,如果对象是读书人,行善就变成作恶,作恶是要受天谴的。这不是我的看法,是《红楼梦》写的。
    书中明示,贾雨村是个“胡诌人氏”。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人物呢?这与作者对当时官场的看法有关。秦可卿死后送葬的六国公,脂评提醒读者,他们的名字暗寓十二地支,就是说官场人都是禽兽。贾雨村就是热衷功名利禄禽兽的典型。姓贾名化字时飞,贾化谐音“假话”,时飞谐音“实非”,满口“大仁”“大恶”,假话连篇,实非者口是心非也。第二回他称赞古董商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道学者们鼓吹仁义道德,不过是贩卖古圣贤古董而已,他们的内心肮脏得很。贾雨村初上任遇见甄士隐家的人,第一件事就是讨甄家的丫环娇杏做小老婆,假惺惺地安慰甄家娘子“以待寻访女儿下落。”在第四回,作者有意安排贾雨村复职到应天府,接的第一个案子就是薛蟠打死冯渊的人命案,门子告诉贾雨村,被抢的丫头正是甄家丢失的女儿英莲,“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雨村罕然道:‘原来就是他!……’”,为了巴结贾府,他不光放走了凶手,还昧着良心把英莲让薛蟠若无其事地带到京城。你看他不是蛇蝎心肠衣冠禽兽吗?

    曹雪芹是不是主张人不要行善呢?也不是。书中告诉人们说,不要救助那些读书人,资助穷困的老百姓还是能得到好报的。凤姐救济刘姥姥就得到好报。“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红楼梦》还写了《醉金刚轻财尚义侠》一回,醉金刚倪二,一听这名字就会想起《水浒》里向杨志买刀那个牛二来。倪二本是个泼皮,但还懂得为人要讲点义气的道理,借给贾芸银子使用。贾芸呢,读后四十回,似乎是个反面人物,但那未必是曹雪芹的原稿。看本回他也是个有心计的很不错的青年。因家中贫困,想在修大观园工程中捞个差事,改善一下生活。贾琏王熙凤利用修大观园捞外快,连这个侄儿也不放过。贾芸先向舅舅家赊借药料,谁知舅舅“不是人”,反把他数落了一顿,妗子连饭也不给吃。世情如纸,他的阿谀附势,巧言令色,都是社会逼的。看了此回,觉得社会上层的道德已经全沦丧了,只有在市井流氓人群中还残存着一点人性。

    这一回基本是描写了贾芸和林红玉的故事,按长篇小说的写作思路,一般是作为伏笔,后文应该有照应的。据《红楼梦资料》介绍,有人看过日本的一个本子,情节是贾芸与红玉成了亲。脂批也说有一大段“狱神庙文字”“迷失”了,在那段文字里,贾芸和红玉对困境中的宝玉和凤姐有所帮助。这很先符合贾芸认宝玉为干爹和给宝玉送花等情节,说明贾芸和红玉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不过这个猜测,已成为红学的一宗悬案了。

风月宝鉴反着看      红楼探幽之二

  《红楼梦》第十二回,写贾瑞看上了凤姐,凤姐假装要同他好,暗地却算计他。贾瑞被折磨得生了病,快死时候,空空道人借给他风月宝鉴,叮嘱他:“千万不可照正面。”脂批云:

        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谁人识得此句?

  这话是很有哲理味道的。不光是看《红楼梦》,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光看正面,常常要反着看,从反面思维才能看透本质。
  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图象是倒立的,幼儿经过长时的思维才能适应;太阳从东方升起是地面向西转动造成的假象;毒蛇皮肤的花纹图案是最符合美学机理,五彩斑斓的蘑菇一般是不能食用的。
看人要学会反面看。
  人活到一定年龄就会慢慢懂得:经常批评我的人一般是自己的亲人或知心朋友,当面吹捧我的人往往是对我有所求的小人。火车站遇到陌生人,对我特别热情义务帮忙,往往是个骗子;有的人对你不搭理正是个守本分的人——陌生就要有个陌生的样子。这个人最近对我态度特别好,这家伙一定没安好心,可能是要骗我的钱了;妻子近来一反常态,百依百顺,是不是有了外遇了?了到危难时刻,那些平时对我殷勤毕至的人一齐对我都避之犹恐不及,这时就要找那些老实巴交无所求的人,或许会对你有点帮助。江湖医生说包医百病,实际上是什么病也治不了;男人对女人说“我爱你”,极可能只是要骗你跟他睡觉。

            笑语欢言难道说就是亲热?
            温存未必就是体贴。
            你知哪句是假,哪一句是情丝凝结?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真正认别一个人是相当困难的。古时诸葛亮是智商很高的人,也对此很伤脑筋,常有看错人的时候,他不得已时只好采取“醉之以酒”的笨办法,看这个人喝醉时是什么样子。像我辈这样的常人,父母生就愚眼和笨脑袋,只能胡里胡涂地活着罢了。


    也有少数人会反面看人,他们豁达大度而有一双慧眼。
    春秋时齐国管仲发现宁戚是个有才干的人,写了一封推荐信让宁戚带上见齐桓公。宁戚为了考验桓公的人品度量,故意唱了一首讥剌时政的歌,桓公同他辩论,他把桓公的伟大功绩贬得一无是处,桓公无法答对,觉得这个人不简单,是个贤才,这时是晚上,下令手下人立即举火给宁戚赐爵封官。
    齐桓公有一次闲聊,开玩笑说不知吃人肉是什么味道,易牙是厨师,就把自己的小儿子杀了给桓公吃;竖刁自宫当了桓公的内侍;开方是卫国的公子,君位的接班人,羡慕齐国的霸业来齐国当臣子。管仲告桓公说,这三个人千万不能亲近,他们都是违背常理人情,毫无爱心的残忍的人,这样的人只有野心,对谁都没有感情。管仲死后,桓公晚年忘了管仲的话,结果这几个人作乱,桓公得了病不给治疗,不给饭吃,被活活饿死了。桓公看人还是不如管仲,没有反着看害了自己。

    还看过两个小故事,忘了出处了:1晋代有个将军,带了几个幕僚出游。野外看见一株柳树长得很直,将军随口说:“此树正好做个车轴。”几个幕僚都跟着说:“是的,是的,做车轴太合适了。”将军大怒说:“你们这些马屁精,太可恶了!我不小心一时说错了,你们除不纠正,还要蒙哄我。要是遇上军国大事,岂不把江山社稷全给毁了。”将这几个人每人打了十大板。
    2唐太宗有一次到县里视察,县官给准备了好膳食。太宗问他:冬天哪来的新鲜蔬菜?县官说:我早知道陛下要来,用火墙搞了个温室专门给您种的。太宗十分恼火说:像你这样的人只知道讨好上面,劳民伤财,一定是个害民贼。当时就让他回家为民去了。

    不过在唐朝以后,这样的故事就很少看见了。原因很简单,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上层的统治思想,经过历史长期的陶冶,统治者们的智商退化了,不会反面看了。

    人不同于动物之处,是会说谎,所以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但孔子只说对了一半。他不知道人还有一特点,就是会表演,而且演技高超的会让你看不出真假来。令孔子没有想到的是,孔门的后代弟子大多是演戏的高手。
    中国历史就是现实向舞台转变的历史,知识分子是主角,演“马”的会按剧情需要,有时像野兽一样狂热,有时又像绵羊般温顺;演“伯乐”的讲马经滔滔不绝,现实中他只认识毛驴。场面大的戏,角色不够,还要把老百姓牵扯进来一块表演。

    为什么戏曲、歌剧、话剧、曲艺一齐衰落?当生活成为艺术的时候,一切艺术形式都是多余的了。有识之士也渐渐锻炼出一双看戏的眼,现实逼得人们对什么都取怀疑态度。

    我有一个亲戚当过县委书记,“文革”开始时,他心里很害怕,自己在心里拟定了一个名单:某某这几个人是我整过的,跟我有意见,这次运动一定会跟我过不去;某某那几个是平时紧跟我的亲信,一定不会为难我。运动开始后同他的估计正好相反:整他斗他最积极的人正是他平时看重的所谓亲信,而他认为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大多数并没有报复。后来他官复原职,常感慨地对人们说:自己的眼睛是瞎的,识不得好坏人。

    为什么运动中冲击他的积极分子会是他的亲信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平时拍他马屁的人都是些当官欲望很强的人,想通过斗当权派捞取资本;他看不起来的人大多是正直人士,既不想当官,又不忍落井下石。
    用这样的观点看人看事,就必须像《红楼梦》中看风月宝鉴那样,看它的反面,才能接近真谛。书中贾宝玉后来就学会了反面看人。那个骂骂咧咧“语薄言轻”经常同自己吵闹的晴雯,正是怡红院的忠臣,从她病补雀金裘和处罚坠儿两件事就可证明。温柔和顺的袭人,一有新主人就忘了旧主人,后四十回中宝玉也知道她只是一个性伴侣不是知己,是“靠不住”的人。

    用反面去看,那些口喊万岁步步紧跟的人,实际上是最靠不住的人。一有风吹草动,立刻紧跟形势反戈一击,信奉新的学说,讨好新的主子去了,他们又进入了新的角色。近代史上,老百姓叫“N朝红”的人太多了。但很多人还是蒙在鼓里,即使是伟大人物也不例外,“大智若愚”仍不醒悟。受儒家影响太深,陷进去出不来。
    有人在网上发帖,说什么祖国不爱我,中国人素质低等等,立刻招来网友的批评,说这是不爱国,污蔑中国人。这就是正面看风月宝鉴。要是从反面看,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很有可能是得不到利益在说气话。相反,那些爱国不离口的人,正是像老鼠爱大米一样,不停地啃咬着祖国的肌体,自己吃得肚肥腰圆,高兴地在那里唱歌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