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3 23:08:17
|
只看该作者
8、冷落费诗。费诗在刘璋时为绵竹令,降刘备后先后任督军从事,牂牁太守,前部司马等职。费诗其人性情耿直,言语铮铮。他的直言曾说服过关羽,忤逆过刘备,更得罪了诸葛,因而"诗终刘氏之世,官位不尽其才。君予以昭烈之弘旷,武侯之明达,诗吐真言,犹尚凌迟,况庸主昏世,率意直言,而望肆效者哉." ⒀ 费诗是因何得罪了诸葛而遭冷落的呢?原来,诸葛亮在南征归来途中,遇到魏国降人李鸿,当时费诗等人在场。李鸿谈起孟达的情况,当说到孟达仍很敬重自己时,诸葛亮非常高兴,对蒋琬和费诗说:"还都当有书与子度(孟达)相闻." 费诗谏道: "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亮默然不答。⒁费诗这番直言,使诸葛脸上难甚,(悠云:我觉得应该是“难堪”吧,经院派也不管错别字吗? 气甚.) 心中不悦。诸葛本来就是一个十分注重自己声名的人,费诗此言无异于说诸葛是与小人在“追平生之好”,对于这种“影射”,诸葛当然不能容忍,因而费诗从此遭受冷落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9、废黜李严。托孤大臣李严,以有才干而著称。刘璋时任成都令,降刘备后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辅汉将军,章武二年拜尚书令,刘备临终时他“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⒂此前,诸葛与李严是上下级关系,自托孤之后,他们二人的关系就变得很微妙了。从名义上说,李严是诸葛亮的副手、属二号人物,但他却是蜀汉的最高军事长官,其权力已超过了一号人物诸葛亮。{悠云:好象都没有人想到还有后主的存在啊,偶尔还是想同情一下后主的。}刘备临终时的这种措置,可能是考虑到刘禅无能,担心诸葛一人独揽大权,因此挑选忠诚能干的李严担任诸葛的副手,以分割相权,从而达到防止诸葛“自取”的情况出现。史载刘备言诸葛“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⒃一说,当是反语,正表明了刘备不愿诸葛取代自己戎马一生挣得的偏霸朝廷的心情。然而刘备的这一措置,却把李严推到了与诸葛对立的地位,使二人发生了长达9年的争斗,最终以李严被废黜而结束。那么,为了夺回被分割的权力,诸葛采取了哪些手段呢?首先,架空李严。刘禅即位,诸葛开丞相府治事,随后又领益州牧和司隶校尉,从而形成了“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⒄的专权局面。作为尚书令、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的李严留镇永安,实际上已被架空,无从过问军政事务,蜀汉政权基本被诸葛控制了。随后诸葛又调犍为太守阵震为尚书令,把李严赶出了蜀汉行政首脑机构。其次,调虎离山。为了与诸葛抗衡,留驻永安的李严于建兴四年移驻江州,修筑大城,欲把江州建成一个军事城堡,并想“求以五郡置巴州,”结果“承相{悠云:好象应该是“丞相”吧……}亮不许。”⒅建兴五年,诸葛下令抽调李严所部军队进驻汉中,这对想经营东部势力的李严来说,犹如釜底抽薪,因此被李严拒绝了。建兴八年,曹真率魏军攻取汉中,在这危急时刻,诸葛命李严率部进入汉中,从而把李严调出了苦心经营的堡垒江州。第三,设置陷阱。此前的几次北伐战役,都是诸葛亲自指挥;而当曹真大军转守为攻的严重时刻,诸葛却让李严“主督汉中,”指挥全局,而诸葛则自率一军于成固赤坂抗拒司马懿。也就是说,自称是“奉命于危难之间”⒆的诸葛亮,在这真正的危难时刻,把总指挥的重担推给了李严,自己却只不过是指挥一个方面军。诸葛如此“厚待”李严,用心不言自明。幸亏老天连降大雨,道路断绝,曹军退去。否则,若此战败北,“李总指挥”的下场可以想见。曹真退军后的第二年,诸葛又率军出祁山。这次军情平缓,又是主动出击,诸葛重新总督全军,却只让李严“催督运事”。⒇蜀军粮食供应一直是个大难题,“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㈠诸葛把这个十分困难,连他自己都无法解决的向题,{悠云:不用怀疑,一定是“问题”之误。}交给李严办理,可以看出他的用心和动机。象蜀汉这样兵少粮缺的小国,与魏国交战利在速决而不宜持久,诸葛明知供粮困难,却在祁山与魏军相持;并把不可能圆满完成的运粮任务交给李严办理,这就不能不使人认为这是设置陷阱了。加上时值“秋夏之际,值天霖雨,”㈡李严更是无法完成任务了。诸葛以此责弹李严粮运不办,拿此开刀,废黜李严为平民。而建兴六年冬天,诸葛出散关、围陈仓,也是粮尽而还,却不见责处运粮之人。可见诸葛废黜李严,并不符合尚法精神,只能说明是诸葛有意设置陷阱,罗织罪名,打倒竞争对手而已。李严被废,使蜀汉失去了一位忠诚干练的栋梁之才,诸葛为了稳固个人的权力地位而使国家遭受了重大的人才损失。
10、冤斩魏延。蜀汉猛将魏延,随刘备入川,数有战功。刘备称刘中王后,(悠云:这回应该是"汉中王"吧)“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㈢可见刘备是十分看重魏延的。此后数年,关羽失荆州,南中叛反,益州动乱,唯汉中安然,可以说刘备没有错用魏延。魏延不但“善养士卒,勇猛过人,”㈣且能勇挑重担,富有谋略。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魏延根据自己镇守汉中的经验,提出了领五千精兵,当子午以北,直袭长安的战略。诸葛以为此策悬危,制而不许。接着又在派选先锋时不用魏延等宿将,结果导致街亭兵败。魏延因此很有怨气,“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㈤作为大将的魏延“常谓”主帅怯懦,自然会使诸葛亮耿耿于怀。只是当时蜀中已无名将,诸葛尚需利用“魏延之骁勇,”㈥暂且忍之。然而诸葛亮死前的退军安排却给魏延来了一次总报复,使魏延落得个斩首身亡的下场。诸葛最后一次伐魏,病困五丈原,自知将亡,乃“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㈦这样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作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重兵在战场前沿的魏延却未能参加,是很不正常和毫无道理的,只能使人认为这是诸葛设下的斩魏圈套。因为诸葛深知,魏延与杨仪矛盾极深,水火不容,让杨仪主持退军,令魏延断后,魏延必不听从杨仪的调遣,如此,杨仪便会抛下魏延,“军便自发,”从而把魏延推上“叛逆”的绝境。果然,魏延由于没有亲自参加会议,不理睬杨仪的退军命令,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当自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㈧于是自行其事,率领自己的部队径先南归,并烧了阁道。魏延被迫擅自行动,违背了军纪,落下了“叛逆”的罪名,横遭斩杀,祸及三族,从而使蜀汉失去了一为忠勇的大将,也使诸葛可以冥目于九泉了。{悠云:应为“瞑目”。诸葛能瞑目的理由恐怕是已经为姜维除去了最大的军事掌权方面的威胁吧。}这是诸葛对蜀汉文武人才的最后一次摧残。从此,“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宣告形成。
经过诸葛亮的这一系列摧残,蜀中的英才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诸葛信任的几个“完人”:蒋琬、费祎、姜维等辈。蒋、费二人只有看家之能,而无创业之志,主政其间所做无非“咸承诸葛之成规,”(陈寿评语), 连蒋琬自己也承认“吾实不如前人”。㈨且二人都有打小报告的毛病。蒋琬曾向诸葛状告廖立,使廖被废为平民;费祎向后主密表杨仪之言,使杨仪下狱丧生。而诸葛从魏国捉来的军事继承人姜维不过是一介匹夫,九伐中原,未见寸功,空耗了国力,终使蜀汉灭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