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兴起后,我国报业及时与网络“对接”,将报纸信息及时“复制”到新闻网站。报业“触网”的做法,只能算报纸电子化的网络版,尚未真正实现电子报模式。 笔者所认为的电子报,本质上是指替代了纸张、以“电子纸”(电子阅览器)为载体的无纸化报纸。按照与纸媒版式或内容的相同与否,电子报可分为“全真电子报(版)”与“非全真电子报(版)”两类。从我国报业推出的形式多样的电子报看,有些属“全真电子报”。如,《解放日报》电子报,借助特定的移动阅览器为介质,向读者展示的内容与纸介版面相同。若将纸媒内容再加工,则属 “非全真电子报”。如,2006年10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推出的《宁波播报》、众多报业集团推出的“手机报”、电子杂志等。 如果将电子报的发展分为网站形态、数字化形态(网站基础上的电子版)以及终极形态(“电子纸”版)三阶段的话,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电子报,都只是电子报发展的“中间阶段”。这主要是因为:电子报的载体依然依赖网络,阅读还要借助小型阅览器乃至电脑屏幕。从终极意义上说,电子报的承载介质是“电子纸”—类似厚度不超过1毫米、甚至可自由折叠的电子阅览器。 诱人的前景 电子报的发展最终会使报业完成“深度蜕变”—由纸张的物质载体向虚拟的电子载体转化。从长远看,电子报的发展影响深远,这主要体现在: 一、最终消除传统的印刷流程环节,大大降低报业运营成本。 对多数报纸而言,制作成本(含纸张、印刷与运输等费用),是报纸的最大开销,基本占据报业成本的一半以上。而一旦实行电子报发行后,报纸内容制作的成本就大为降低,物流、纸张与印刷成本基本上都不再存在。 二、及时而精确的反馈,可通过流量(点击率)统计来实现。 对电子报来说,完全能做到即时监控受众的阅读行为,对于受众喜欢阅读哪些资讯、广告被浏览了多少次等,完全可通过点击率与停留时间进行精确统计。这样一来,报业对受众市场的喜好就能做到“了如指掌”,随时可将准确的分析报告提供给决策层与广告商。 三、加速媒介融合与媒介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充分弥补传统报业传播的劣势。 电子报的横空出世,显然属于纸媒迎合网络时代、报业重获“新生”的一个新阶段,电子报能与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介实现高度融合,能够与其他媒介逐步实现一体化。 从传播手段看,传统纸媒只能展示文字与图片两种信息符号,而电子报既可做文图报道,又可做到文图、音频与视频结合的视觉化报道,彻底改变了纸媒的传播手法;从传播时效看,未来的电子报将能跨越时空限制,报道能做到与新闻事件发展基本同步,而且还可做到传播手段多样化,最终消除纸媒传播的滞后性。 存在的问题 从长期来看,媒介技术能消灭纸张,最终实现报纸的终结形态—无纸化电子报。但从目前看,电子报推广还面临种种现实障碍。 一、电子报技术趋同化,“电子纸”发展门槛高。 纵览我国各报推出的电子报可发现,除了几家报业集团小范围内尝试利用专门的移动阅览器载体外,几乎所有报纸的“全真电子报”都要附属于网站,浏览或阅读技术大同小异。 《解放日报》推出的电子报是采取所谓的“电子纸”—像一本口袋书大小,轻薄小巧,可一掌在手的电子阅读器,当时只有首批5名读者体验了这种阅读。目前,包括荷兰、比利时、德国、日本与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研发“电子纸”产品。尽管很多类似高科技产品宣称问世,但依然存在技术不完善、普及价格高的障碍。 对报业而言,只有在“电子纸”技术成熟、价格被普遍接受下,全球报业才会接纳这种新技术。 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电子报还只能是“概念产品”。 目前,电子报的广泛普及取决于三点:一是承载信息内容的“电子纸”技术的完善;二是无线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三是传统阅读习惯的彻底改变。 从前两点看,主要是普及的成本问题。就我国目前经济水平来说,高昂的研发成本,不但报业集团难以承担,普通民众也难以奢望;从阅读习惯看,尽管目前很多人都习惯网上阅读,但传统阅读优势还很明显。已经存在数世纪的报纸,依然能提供给读者最佳的舒适阅读感。如果没有“电子纸”的普及,类似大同小异的电子报都不过是“半成品”,其阅览的舒适度远远不如纸媒。 对报业来说,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电子报”还只能是“概念产品”,难以大规模推广与发行,我国报业的发展重心还不能完全放在这种新技术推广上面。 三、缺乏独特的内容品牌,发行难突破地域限制。 从长远来看,电子报能跨越时空限制,能做到与新闻事态基本同步的传播速度,发行可不受区域乃至国界限制。目前看,我国纸媒试图通过电子报扩大发行区域与接触受众、进而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做法,还受报纸固有“内容硬伤”的制约。 从内容上看,我国报业还没有出现不可复制性的内容品牌。类似《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与《纽约时报》在全球拥有数量不菲的电子报订户—而且都属于收费用户,其核心在于其内容的不可复制性,这基于它们100多年塑造起来的内容品牌。目前看,我国的大多数报纸尚未形成鲜明的内容品牌。这样就不能期望电子报超越原有发行区域范围。 四、电子报盈利模式尚未成型。 传统报业的盈利模式,是依靠新闻内容与版面广告的有效结合取得的。我国各报业纷纷尝试的“手机报”都在尝试走网络的盈利模式,采取每月收取3~25元不等的费用,但受信息内容同质化、终端容量与屏幕大小、手机功能方面的限制,收费模式推广并不理想;一些报纸的“全真电子报”,由于大多数依赖网络浏览,一直处于免费阅览、扩大影响阶段,尚未采取收费方式。 可以说,报业投入巨资开发的各种电子报,暂时还无法与传统报纸稳定而可靠的盈利模式相比拟。总体看,如何在展示版式与内容的液晶屏幕或未来的“电子纸”上展示广告,是电子报发展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利用声音、动画与文字组合的多媒体形式?还是保持原汁原味的报纸广告形式?电子报承载的广告效果如何?这些都是亟待解决、也是不容易解决的重大课题。 未来的思考 美国报业的电子报盈利模式,对我国报业的电子报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注重报业内容品牌的塑造。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报纸应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深度、全面、客观、可靠与权威性等方面下功夫。对我国报业来说,报纸优势或核心竞争力在于自己的内容资源。 从微观上讲,报业需要狠抓采编质量,做到采编质量的不断提高,突出并树立自己的个性与报道优势;从宏观上说,报业要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尤其是内容资源的“内容品牌”,实现内容上的不可复制性,这是经营好内容的前提与基础。在“内容品牌”塑造成功的基础上,就可利用信息内容资源与网站等新媒体交换资源,共同开展互利多赢的经营活动,进而就可实现内容上的多种形式收费,进而吸纳各种网络广告资源。 二、关注电子报收费模式的培育。 对于电子报的发展,建立稳定的盈利模式至关重要,涉及到电子报发展的“生死存亡”。上述提到,类似《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与《纽约时报》等大报,无论是网络上的“全真电子报”还是“非全真电子报”,它们都从新闻内容服务方面下手,电子报收入开始占据报业的一席之地,成为报业利润的新盈利增长点。它们的共同做法是:强化电子报的“内容品牌”,采取低收费方式实现盈利。 从过去经验看,报纸“网络版”免费信息资源,一度“养肥”并培育了商业网站的盈利模式,报业自身却因广告份额被网络抢占而出现生存危机。所以,我国报业必须避免电子报过长时间的免费体验,提早将电子报的收费纳入到发行、成本核算范围考虑,在完善订阅服务、方便读者阅读的基础上采取低收费的运营模式,避免新兴电子报再陷入“免费午餐”的恶性循环。 三、针对细化的受众,推出“非全真电子报”值得探索。 我国报业市场发展至今,正伴随高度细化的受众市场。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分众化、个性化、碎片化越来越成为受众对媒体的需求特色。当前,我国各家报纸抓住权威内容提供商的优势,经营好自己的“优质内容”,整合制作成“非全真电子报”,满足细化的受众需要,使之获得超值利益。电子报内容的重新编排与发布不受刊号限制,可做到无限细化受众群体。当然,对内容资源的“多重售卖”,不是对他人的、陈旧的或互联网上免费资讯的简单汇总,而是自身“优质资源”的二次或多次利用。 四、关注纸介报纸与电子报两种报纸形态的融合。 媒介融合是当前传媒界最为炙热的话题之一。目前,我国有三家报业集团更名为“传媒集团”,也被认为是报业向媒介融合进军的号角。但由于我国传媒固有的管理体制、产业政策的存在,一时还难打破广电与报业相互分割与独立的局面,“传媒集团”其实并非名副其实。 虽然宏观层面上的媒介融合一时难实现,微观上的融合却大有作为。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纸介报纸与电子报将长期并存,如何实现纸介报纸与电子报的融合互动,是我国报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作者单位:《广州日报》国际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