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问,供应商绩效指标如何设置?这里就笔者熟悉的生产型企业做出答复。
总的来说,可考虑在下面七个方面设立指标:质量(Quality)、成本(Cost)、交货(Delivery)、服务(Service)、技术(Technology)、资产管理(Asset)、员工与流程(People and Process),合称QCDSTAP,即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当然,不同行业、公司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质量(Quality)
百万次品率(Defects per Million; DPM或Parts Per Million; PPM)简单易行。缺点是一个螺丝钉与一个价值5,000美金的发动机的权重一样。供应商可以通过操纵简单、低值的产品的合格率来提高其总体合格率。
质量成本(Cost of Poor Quality; COPQ)比较复杂。基本概念是同一次品,出现在供应链的不同阶段,成本不一样。例如坏在客户处,影响最大,坏在供应商的生产车间,影响最小,所以相应的成本(权重)不一样。该指标从概念上很好反映了质量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一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价格高的产品。在美国,笔者知道飞机制造业的一些公司在用。笔者所在的半导体设备生产公司也推行过几年,但随着上任首席采购官的离去而无疾而终。原因呢,该指标很难量化:权重究竟定多少?不同部门之间的扯皮挺厉害。
详细内容可参照文章“质量指数”。
当然,质量领域还可设立别的指标,例如样品首次通过率、质量问题重发率(对那些积习难改的供应商)等。
成本(Cost)
常用的有年度降价率(Year over Year Cost Reduction)。例如今年的采购价是100块,明年的是95,后年的是90.25,年度降价率为5%。最理想的是通过合同谈判一揽子确定。
降价在财务系统中以采购价差的形式体现(Purchase Price Variance; PPV)。降价比率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采购价差,因为后者决定最后省了多少。在实际操作中PPV远比看上去复杂,相信经历过的人有同感。例如新价格什么时候生效:采购方按交货期定,而供应商按下订单的日期定。如果每次的采购价格与采购量有关,那预测时就是个问题。再加上公司定期更新标准价格(Standard Price),PPV的计算是基与采购价与标准价的价差,计算就很麻烦。
上面两个指标最好结合使用。这就如库存管理中一定要结合库存水平和库存周转率一样。
多采购回馈(Volume Rebate)是指当采购额超过一定额度,供应商给采购方一定比例的回扣。这个条款给购卖双方动力来增加采购额,但预测起来比较困难。设立具体的指标也未必现实。
付款条件(Payment Terms)是指在公司资金宽裕的情况下,鼓励供应商提前领取货款,但给公司折扣。例如货到十天发款,给采购方2%的折扣等。这些条款一般对采购方有利。详情可参照“从朝三暮四说付款条件”。
有些公司也统计80%的开支花在多少个供应商身上。其目的是减少供应商数量,增加规模效益。从指标上说各个公司情况不同,很难定量。
按时交货率(On Time Delivery)
按时交货率的概念非常简单,但计算方法很多。例如按件、按订单、或按订单行计算等。对于供应商管理的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MI),因为有最低与最高库存点,按时交货可通过相对库存水平来衡量。例如库存为零(Hard Zero),这意味着很高的风险;库存低于最低点,风险相当高;库存高于最高点,断货风险很小但过期库存风险升高(要注意,有时候采购方的义务高于最高库存点,因为考虑供应商的生产周期,他们一定得有中间库存以维持在最低与最高之间)。这样,可通过统计上述各种情况来衡量一个供应商的交货表现。成熟的公司还可以预测库存点在未来几周、几个月的走势(根据MRP的预测和供应商要输入每周或每天的计划送货量)。
按时交货率的缺点与质量百万次品率一样:一个螺丝钉与一个发动机的权重相同。当然生产线上的人会说,缺了哪一个都没法组装产品。有道理,但从供应管理的角度来说,一个生产周期只有几天的螺丝钉与采购前置期几个月的发动机,还是不一样。
上面的三大块指标可客观统计。没有一个完美的统计方法,但只要统计口径一致,能很好反映供应商的总体表现。
服务、技术、资产、员工与流程指标相对主观,但是全面评价供应商应的一部分。
服务(Service)
服务没法直观统计。但是,服务是供应商给公司增加价值的重要一环。已故IBM首席采购官Richter总结一生之经验,一点就是一定要肯定供应商的服务的价值。
服务是无形的,涉及到很多人,所以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统计。例如发简短的问卷给与供应商有来往的主要人员,不管是工程师、采购员,还是催货员、物料经理,问他们的意见。人多了,统计的结果还是挺准确的。这样给供应商的信号是,公司在统计他们的服务质量,任何一个人的意见都很重要。这样就可尽量避免你的供应商只有你才能够驱动的现象。
详细内容可参照专文供应商绩效:服务。
技术(Technology)
对于技术要求高的行业,供应商增加价值的关键还是因为他们有独到的技术。统计的方式可以是专家打分。找几个懂技术、与供应商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让他们给主要的供应商打分。打分内容不但可涉及现有技术的先进性、可操作性、经济性等,而且可评价供应商开发新技术、支持公司发展的积极性。技术性强的公司一般都有技术发展计划(Roadmap),相应的供应商也应该有类似的计划。这对供应商意味着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资,不是每一个供应商都愿意的。
资产管理(Asset Management)
资产管理接体现公司的管理水平。它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长期负债、短期负债等。这些都有相应的比率(不同行业的标准比率可能不同:例如在合同加工行业,库存周转率在几十、成百,而在一些大型设备制造行业,一年能周转6次就是世界级水平)。
作为供应管理部门,定期(例如每季度)审阅供应商的资产负债表很重要。这是发现供应商经营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资金流、库存水平、库存周转率、短期负债等都有可能严重影响供应商的今后表现。这些都是供应商非常机密的资料,不能泄露给任何没有必要知道的人,更不能偷漏给竞争对手。
这一点往往被忽视。有些人的想法是,只要供应商能按时交货,我才不管他建多少库存、欠多少钱。但问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供应商管理资产不善,成本总得转嫁给客户,要么就自己亏本而没法保证绩效。两种结果都影响到客户。当然有人会想,那我换个供应商不就得了。在有些行业可以,大家都在一个纯透明的市场运作,采购就像到超市买东西。但对更多的行业、公司,换供应商会带来很多问题和不确定因素,就如离婚。所以,慎始如终:在纳入一个供应商时一定要考虑其长期表现;尽量去管理好现有供应商。感兴趣可参阅"为什么人们热衷于淘汰供应商?"
员工与流程(People and Process)
供应商的优劣跟它的员工素质和公司流程管理关系很大。建制完整的流程是质量的重要保证。这也是ISO等认证的目的。定期查询供应商的人员构成、审阅培训纪录、关注人员流动情况(例如跳槽率),确保供应商的人员比较稳定。
流程管理的内容非常广泛。简单的准则是Say it, do it, and prove it。什么意思呢?供应商首先应该有成文的流程规则,例如一个产品应该有加工程序(Say it)。然后这个流程应该每次都执行(Do it),而且能够有证据确实每次都执行了(Prove it),例如工作人员在每道工序结束后要签字、验收等。这是一个封闭的圈子(Closed Loop),防止流于形式。
结语
管理指标很多,你想要多少就可设计多少。一方面要平衡,就如平衡计分卡说的;另一方面要简单,就如笔者的一个供应商总裁说的。这个总裁是个犹太人,领导着一个百八十号人的公司。一次一起吃饭,说到指标体系,他说了两个词:Simple和Meaningful(简单、有意义)。公司大了,很多东西就做得很复杂,没多少人弄得懂,于是就失去了统计指标的意义。如果你不是很清楚哪些指标有意义的话,不妨问问供应商,看看他们别的客户采用什么指标,看看他们自己用什么指标。如果你的指标与同行的一致,跟供应商的一致,那么推行起来会容易地多。
作者简介
刘宝红,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MBA,专修供应链管理,现在硅谷从事供应链管理。他是美国注册采购经理(C.P.M.)、六西格玛黑带,并通过生产和库存管理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