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生于20世纪初的老先生,其早年行中医近十年,近三十岁时,接受了鲁迅先生的思想——“中医是治不了病的”,于是改行西医。若干年后,他又放弃了西医,改行中医。在他九十高龄时,笔者有机会与之探讨“中医”与“西医”哪一个更好的问题。老先生告诉我,不存在谁好谁不好的问题,中医对于功能性的疾病有特效,西医对器质性疾病有特效。事实上,医学上诊断人体病症的原理与诊断企业的原理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收账款周转率是4.5究竟代表好还是不好呢?”“流动比率是1.25,到底能说明什么?”“人人都认为公司经营一团糟,可如何来分析现状解决问题?”“公司上下层层分析,最终为什么层层都解决不了问题?”这里既有中医需要的症状特征,又有西医的化验指标。我们究竟如何形成最终的分析结论呢? 一、“分析结论”往往是具体现象背后的东西 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比较容易把握,而一些没有形体的道理让人感觉异常枯燥。比如说,如果我们一谈“人力资源部”,就会很容易联想到具体工作,可是要谈论“人力资源管理”这类功能性的东西,就会感觉比较泛泛。然而,分析工作恰恰是通过对像“人力资源部”这种现象的分析,来得到的结论就是像“人力资源管理”这样没有形体的结论,也就是要找到全公司人力资源现象背后的东西。 事实上,很多分析者总是试图通过分析“人力资源部”来得到一个“人力资源部如何如何”的结论,这显然使问题尖锐化,被批评者会极力反对,这不仅影响了问题结论的客观性,同时使企业内部矛盾激化。人力资源问题绝对不仅仅局限在人力资源部,全公司各个部门都存在人力资源问题,这样做既无功于分析工作本身,又无功于企业内部和谐。 所以,做分析一定要引申与扩展具有实际形体的事物,寻找其背后性质共性、相互关系,寻找这些背后的东西。 二、分析结论的性质 管理问题的分析结论往往不是惟一的、标准的,但在众多结论中,有一个肯定是最接近于客观现实,然而,这一结论在没有付诸实践之前,没有人可以印证与衡量它,使其达到99.99%的准确性。 “血缘鉴定”在古代,是很难实现的,为了论证之,古人做了很多的相关分析,但得到的结果有时并不客观。直到DNA的发现,使这个问题变得简单了,并且可以得到具有99.99%真实性的答案。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得到分析结论呢?在西医院里,有很多病人经过一系列的指标检测还是检测不出来是什么毛病,一切都正常,然而,病人却痛苦不堪。 我们必须承认,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数据分析,获得一个不易让人推翻的结论。比如说,人们认为流动比率是2比较理想,可是,如果是1.999呢?如果我们认为还凑合的话,那么,1.998、1. 997、1. 996……直到1.009呢?如何界定哪一个是正常的呢?况且,即使其达到2,也不一定就是什么好事。 事实上,管理事物间的牵涉非常复杂,其复杂程度越高,就越不易通过数据直接得到具有99.99%真实性的判断。比方说,企业生产质量问题的分析,包括作业效率、交货期、生产产量、员工积极性等等都可以影响它。并且,作业效率又受到设备精度、加工技法、流程冗简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交货期又受到……如此复杂的问题想通过数据得到一个具有99.99%真实性的结论,谈何容易? 中医与西医不能用好与坏来衡量,他们的哲学基础有根本性不同,但现代西医越来越趋向指标化,已经到了没有化验就诊断不了病的地步,然而,复杂的问题,有了指标也诊断不好。如果企业管理分析也越来越趋向指标化,那么结果也是无法解决功能性疾病,最终企业也得沦为“帕金森综合症”。 像医学诊断通过对症状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病源的道理一样,我们必须依赖对这些现象(现象包括数据、指标)的分析,从而获得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然而,受分析者的阅历、知识、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原因的影响,大家的分析结论不会是惟一的,越复杂的问题差异性越大,但其中不存在对与错,只存在哪一个更接近于客观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