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牛根生揭密蒙牛发家真相(更新21~30楼)

[复制链接] 32
回复
861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4-7 23:1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在此之前,牛根生主管全国生产经营,业绩一直特别出色。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

  蒙牛全称“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之初的蒙牛在全国排名1116位,总资产1300多万。接下来,蒙牛一天超越一个竞争对手,6年之后,2004年蒙牛乳业收入达人民币72.138亿元。根据AC尼尔森的统计,蒙牛乳业占液体奶市场的市场份额已经由2003年12月的17%上升至2004年12月的22%,领先行业;2005年3月,达到25.4%,稳居全国第一。牛根生在2003年被评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hspace=0

  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在此之前,牛根生主管全国生产经营,业绩一直特别出色。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6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

  更富戏剧性的是,6年后的今天,郑俊怀因不义之财锒铛入狱,牛根生却散尽十亿财富功成名就!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冰火两重天!

  这种事,无论中国外国,都非常罕见!

  传奇的背后隐藏了太多的秘密,郑俊怀何以对辅佐自己16年的牛根生反目?牛根生何以在短短6年之内凭空打造出蒙牛?6年以来,牛根生及蒙牛上上下下一直对外界三缄其口。

  2005年4月7日深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牛根生的家里,本刊记者陈斌与牛根生彻夜长谈,牛根生真情述说,终于一一揭开罩在牛根生及蒙牛身上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

      置之死地 逼上梁山 揭竿而起
   
      牛根生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前两次被郑俊怀“劝回”。第三次在董事会上递交辞呈,郑俊怀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牛根生说:“那我收回这个辞呈!”牛根生伸手去拿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

  郑俊怀: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1998年上半年,身为伊利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突然感觉到了不对劲,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但最近在使用资源方面却感到了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很小的一部分资金,也有众多部门来掣肘。最极端的时候,牛根生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

  从某种意义上说,牛根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老牛主管的各个事业部。除了业绩,牛根生在伊利员工当中的威望,并不比郑俊怀差,人们对牛根生的信服来源于他的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一个普通工人得了重病,牛根生第一个捐款,一下子就是1万元;有段时间,通勤车司机有事,牛根生代劳,一个新工人不认识牛根生,一个劲地向别人夸奖牛根生:“新来的胖司机态度真好,让他停哪就停哪”;因为业绩突出而奖了一笔钱可以买好车,牛根生折合成4辆面包车,分给自己的直接部下;100多万的年薪,牛根生基本上都分给了自己的员工。

  牛根生找到郑俊怀反映问题,第一次感到老大哥眼神里传递出的“陌生感”和“不信任感”,牛根生似乎明白了什么。如果仅仅是威望和不俗的业绩,倒也不至于让郑俊怀最终和牛根生“反目成仇”。记者经过多方走访之后,最终从几位既了解伊利又了解蒙牛的老员工那里得到了真相,郑俊怀决定和牛根生“决裂”的导火索在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分歧。记者提到这一点的时候,牛根生对此没有异议。

  郑俊怀的战略思想是稳中求升,而牛根生的战略思想却是大胆挺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资源让伊利“超常规成长”。但是,郑俊怀担心,如果伊利按照牛根生的战略思想发展,自己就会对伊利失控,这是他绝对不允许发生的。这时候,郑俊怀已经下决心让牛根生出局。当牛根生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已经很难在伊利施展他的抱负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1 8:56:58编辑过]
33
发表于 2010-1-16 21:59:2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2
发表于 2008-1-24 08:29:53 | 只看该作者
痛快,好文章.[em31]
31
发表于 2008-1-24 08:05:55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啊,刚看到兴头,就没有了.扫兴[em06]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08:49:18 | 只看该作者
散财之后是散权,将浪漫进行到底
 

  2005年,蒙牛在董事会下边又成立了顾问委员会,副董事长,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各个部门年龄大的不适应岗位但有经验的元老,都招进顾问委员会,老牛说:"我是主任,这样就会让务实的就去务实,务虚的就去务虚。" "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别人,习惯了战场厮杀,你和你的将军们,将自己架空,他们能耐得住寂寞吗?"老牛说得潇洒,笑得轻松,记者不愿意被表象所迷惑。

  "架空的事情,我以前遇到过啊。1998年的时候,我在伊利,不是办公室不让我待,会议室也不让我去吗?那个时候,对我来说,好像天要塌下来一样。我离开伊利之后,人家不是也管得很好吗?所以,我自己的经历什么都有,在场上,在场下,在人前,在人后,我都有过这种体会。从一个工人,走到高层,一下子又从高层落到无岗无位的地步。有些人到了55岁,到了60岁还是不愿意退下来,我今年年底有可能的话,就打算将总裁和董事长分开。2008年,50周岁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尝试董事长也不要干了。历史上很多伟人,活着的时候支配过上万亿的资产,走的时候一分钱也带不走。我到西安看兵马俑,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埋了不少,最后不是也被挖出来了吗?当你将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的时候,什么也就无所谓了。" "与其说你是一位企业家,不如说你更像一位具有浪漫主义的诗人"记者所说的"浪漫主义"一下子引起了老牛强烈的共鸣:"有这么多媒体采访过我,你们第一个用'浪漫主义'来形容我,你们确实把握住了我内心的这个东西!确实如此,就是这样,就是有这样的感觉。我带领蒙牛走了6年,有时候特随意,确实像做诗那样有即兴发挥的成分。这种快感是所有人都体会不到的。折腾也好,努力也好,奋斗也好,人们都在寻找这种快感。但是很少有人说从无到有以后,又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的快感,只是承认你的价值,但是缺少尊重。而从有到无的过程,这是人世间所有人对你不明白之后变成所有人对你尊重的快感,这种快感是金钱、权力远远不能带来的。" "中国有很多好的企业和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并没有这么做,做得也很好,你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没有别的方法吗?"记者问。

老牛这样回答——

  "世界上排在前列的乳业都进来了,我们凭什么跟别人同台竞争呢?什么是你的优势?什么是你的强项?不利因素是什么?有利因素是什么?我很难找出蒙牛充足的优势因素。国外百年企业都是因为在一些方面比我们有创新,他们才走到我们前面。那我们怎么样创新,才能走到他们的前面?不仅赶上他,还超过他?我想超过外国的百年企业,我必须在激励与分配制度上有所创新才有可能。" "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他们在选择企业的时候,假如年薪都一样,最有能耐的人是不是就会聚集到你的旗下来?因为他多了两样东西:一是增加了表决权,我捐出的股份的话语权归他;二是老牛专项基金的钱归他支配,他有分配权。有这样两个工具的支持,搞好经营的可能性自然就大一些。" "从另一角度看,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决定我的收入。如果企业没有了,我的不到10%的股份还有什么用?要么就是'有',要么就是'无',要么就是'大有',要么就是'大无'.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散财既然能聚人,为什么不散呢?散点财,'大无'和'大有'就有了关系,'无'是最大的'有','大无'等于'大有'."老牛真够恨!记者突然有一种感觉,"得人心者得天下".宁愿增加公司成本,让消费者得实惠,拿下消费者;宁愿散尽股份搞激励制度,拿下员工;宁愿以德报怨对待伊利,拿下竞争对手。现在,公司的钱拿给工人和农民,拿下养牛户和挤奶工人,奶源从此高枕无忧。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老牛自导自演了一场人生大戏,只有老牛才知道自己能够从这场戏里得到什么。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老牛内心真实的感受

  蒙牛全称"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之初的蒙牛在全国排名1116位,总资产1300多万。接下来,蒙牛一天超越一个竞争对手,6年之后,2004年蒙牛乳业收入达人民币72.138亿元。根据AC尼尔森的统计,蒙牛乳业占液体奶市场的市场份额已经由2003年12月的17%上升至2004年12月的22%,领先行业;2005年3月,达到25.4%,稳居全国第一。牛根生在2003年被评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1 8:50:24编辑过]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08:45:11 | 只看该作者
"捐献股份"的哲学思考   2004年6月10日,蒙牛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乳制品企业。按照《福布斯》的排名,当时牛根生身价1.35亿美元,中国富豪排行榜107位。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在外界对牛根生的"财富"议论纷纷的时候,牛根生却把自己的股份全部捐出,10亿人民币,说不要就不要,老牛将他的散财之举发挥到了极致。   2003年圣诞节的晚上,在牛根生的家里开完了高层会,散席之后,牛根生留下了两个人,一个是他在香港的律师,一个是他在内地的律师。牛根生对他们说:"我要和你们说点个人的事情,我想把我的股份全部捐出去。"两位律师看着牛根生,一个说:"你是不是喝醉了?"另外一个说:"你是不是打瞌睡了?"老牛既没有喝醉,也没有打瞌睡,在此之前,他不仅已经深思熟虑了很久,而且已经做通了妻子和孩子的工作。   牛根生的律师弄明白老牛没疯之后,他们建议,牛根生的股份最好是在公司上市之后进行,因为那样就比较规范。于是,2004年6月,蒙牛在香港一上市,牛根生便马上启动了他的捐献计划——"老牛专项基金".2004年12月28日,"蒙牛事业发展促进会"注册完毕,宣告成立。2005年1月12日,酝酿2年之久的"老牛专项基金"正式成立,具体内容是:作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集团总裁牛根生将自己不到10%的股份全部捐出。具体操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老牛有生之年,将股份红利的51%赠予"老牛专项基金",49%留作个人支配,股份话语权不变,但当牛根生卸任董事长后,表决权将授予继任者;第二步,在老牛百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专项基金",家人不能继承,妻子和孩子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老牛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褒奖对蒙牛集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或机构,但在员工个人遭遇不幸或生活窘困时,也可向"老牛专项基金"申请帮助。共涉及到九类人: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研发、技术、生产、原料,最后一类是陷入特殊困境的员工。如果这些员工遭受天灾人祸,或者其他过不去的坎,但企业的分配制度涉及不到、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则照顾不到、社会保障系统也覆盖不到,这时候,可以向"老牛基金"申请帮助。   2005年4月7日,就在记者奔赴呼市专访牛根生当天,蒙牛外资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股权激励计划提前兑现,蒙牛管理层控股公司获奖6260万余股中国蒙牛乳业股票,提前终止曾经被称为"千万豪赌"的协议。如以当前每股平均5港元的市值计算,约合3.2亿港元。牛根生对记者说:"我们刚开完会,管理层这3亿多人民币我们已经决定将其80%捐给对企业发展后劲做支撑的工人和农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1 8:53:20编辑过]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08:41:29 | 只看该作者
"打开舱门的时候,我都不敢看"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一切按照原计划行动!"老牛一声令下,蒙牛展开自成立以来最大的市场行动: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发射——补给——对接篇"的电视广告当天以最快的时间在黄金时段同步亮相;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路牌和建筑上铺天盖地出现了"举起你的右手,为中国喝彩!"的口号;"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广告一时之间占据了中国大大小小的超市各个显要位置;印有"航天员专用牛奶"的新包装牛奶以最快的速度摆上了超市的货架,印着蒙牛产品标志的上千辆运输车在中国各条大街小巷上奔驰,所有员工开足马力在紧张的行动……

  "科学毕竟不是神话,没有百分百的成功系数,'神五'飞天要是不成功,你该怎么办?你怎么看待这个巨大机遇背后隐藏着的巨大风险?"记者问。

  "说实话,返回舱飞回来打开舱门的时候,我都不敢看。我见到杨利伟的时候对他说:'利伟啊,不瞒你说,我是你的老哥,除了你的爸爸妈妈、你的妻子孩子,你的直系亲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除了你的团队和战友,除了认识你的朋友,在你所不认识的所有陌生人当中,我对你的事情是最关心的,因为在你身上寄托了我们那么多蒙牛人的心血,还有我牛根生的个人价值的实现。'" "至于风险,第一,我绝对不相信失败,第二,退一万步说,即使我们发射不成功,世界航天史上有那么多人为了这个伟大的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还在前赴后继,下一次,我们还是要跟航天员进行合作。蒙牛不是做一天就收摊,蒙牛也会将自己的事业进行下去。"老牛说完这句话,大手一挥,俨然就像一个战场上横刀立马的将军!

  同时,从2000年开始,牛根生就制定了帮助农民贷款养牛的策略,辅助别人建奶站的策略,在全国各地建立新工厂的策略。曾经困扰蒙牛的"三无"问题逐渐瓦解。

  通过技术投入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同时用新的包装方式细分出一个低价格高质量的产品区间,差异策略、奇兵制胜,是牛根生最终赢出的原因。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08:39:06 | 只看该作者
知己知彼 奇兵致胜 兵贵神速

  本刊独家揭密:牛根生见到杨利伟的时候,对他说:"利伟啊,除了你的爸爸妈妈、你的妻子孩子,你的直系亲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除了你的团队和战友,除了认识你的朋友,在你所不认识的所有陌生人当中,我对你的事情是最关心的……"

  "小区包围超市,所有产品免费品尝"牛根生知道,在市场上也不能和伊利正面冲突,他将第一个目标定在了深圳。伊利刚刚兵败于此。伊利采取先打媒体广告,随后超市跟进的策略,结果彻底失败,因为深圳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认准了洋品牌的口味,伊利为此付出了几百万的广告费而无功而返。

  牛根生了解伊利的短板,也知道伊利强项当中的弱点,他决定采取另外一套"战术":蒙牛的各路人马穿着蒙古服装打着横幅和标语到各个小区门口,横幅上写的是"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纯天然无污染的牛奶"、"不喝是你的错,喝了不买是我的错",蒙牛产品全部都是免费送给居民品尝。结果,小区的居民一喝不错,他们到超市的时候就会问,蒙牛的产品一下子在深圳各大超市迅速火了起来。

  依靠这招"小区包围超市,所有产品免费品尝"的策略,从1999年开始,蒙牛的产品快速进入北京和上海的市场。从1999年到2001年,伊利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平均每年递增速度超过40%,2001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7亿元;蒙牛则以超过300%的速度翻番增长,2001年销售收入突破7.24亿元。

"我们就是利乐枕的领导者"

  2000年,蒙牛的资金还很紧张,牛根生却突然决定上"运奶车桑拿浴车间"和"闪蒸设备"."运奶车桑拿浴车间"在国内尚属首例。奶罐车从奶源基地每向工厂送完一次奶,都要在高压喷淋设备下进行酸、碱、蒸汽及开水清洗,最大程度地保持牛奶的原汁原味。"桑拿"设备需要300多万,一年的运行费用也是300多万。"闪蒸"工艺,是在百分之百原奶的基础上再剔除掉一定比例的水分,从而使牛奶的味道更加纯正。只不过,每生产一吨牛奶都要比同类不"闪蒸"的企业少挣300块钱。结果,就是别人看来多此一举、增加成本的两项措施,很快让蒙牛牛奶的质量在老百姓心目中变得"有口皆碑",销量大幅度提升,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蒙牛奶供不应求的现象。蒙牛少挣了一些钱,但是在质量方面和其它产品拉开了档次。

  也是同一年,牛根生决定上利乐枕(保鲜时间长,像枕头一样的包装)。老牛的决定一出,立刻引起团队成员强烈的质疑。在此之前,由于利乐枕的利润很低,如果量上无法突破,风险极大。整个中国市场只有帕玛拉特有利乐枕的产品,而且所占市场份额非常小,老百姓还是认同利乐砖(保鲜时间长,纸盒的包装)和巴氏奶(保鲜时间短,塑料袋包装)。利乐公司曾经要免费送给国内厂家设备,都没有哪家企业敢要。老牛说服了大家:"我们是后发企业,必须要有差异化的产品。利乐砖人家做了很多年了,我们如果做利乐枕,就是利乐枕的领导者。"结果,蒙牛利乐枕一经推出市场,一个月内的销量就超过了帕马拉特,到了2001年,虽然国内各大乳品企业都上了利乐枕,但全部加起来的销量不到蒙牛的二分之一。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08:34:41 | 只看该作者
要下不为例、永不再犯!

  从2003年到2004年,一股来自某些媒体质疑、诽谤蒙牛和牛根生的"暗流"也逐渐形成,一些地方"黑势力"借助"投毒"等手段威胁、恐吓蒙牛的事情也开始接二连三地发生。

  此时的蒙牛,已经积聚了足够的力量,对于这种下三滥手段,就用阳光的办法对付。公安机关出面,"暗流"和"黑势力"被一一识破、捣毁,相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其中用虚假新闻诽谤蒙牛的是由一个品牌策划公司全权负责,调查发现××公司为了扶植这个公司变相订了600万的合同金额,诽谤新闻稿件涉及数十家媒体、近百篇稿件。案件查清楚之后,当地政府拟定了对××公司的三项惩罚措施:第一,××公司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向蒙牛道歉,恢复蒙牛名誉;第二,××公司可以出600万对蒙牛诽谤,其造成的损失至少在这一金额的10倍以上,赔偿经济损失6000万;第三,××公司要下不为例、永不再犯!

  当地政府征求牛根生的意见,老牛说:"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和××公司各一半,××公司道歉损毁的不仅仅是××公司品牌,而且是大家的品牌,所以不用道歉。6000万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蒙牛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从××公司过来的,就当这6000万是蒙牛为员工交学费了。第三条,我接受,希望××公司下不为例、永不再犯!"老牛有一句座右铭:"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牛根生这样理解自己的这句座右铭:"其实就是'与自己较劲'!发生任何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假使矛盾双方的责任各占50%,那么,你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当你主动改变后,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跟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变10%后,他会改变30%,真所谓'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万一你改变了50%以后,对方还是一点不变,怎么办呢?你还是要坚持'与自己较劲'.因为95%的情形不是这样的。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回头再看,大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了: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古语云:哀兵必胜。其实,牛根生非常明白"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相对于刚刚起步的蒙牛来说,如果对伊利的封杀举动正面抵御甚至以攻对攻,则可能激化矛盾。如果闹到不可开交,谁会去打一个利税大户而帮一个小不点儿呢?以退为进,性格相当血性的老牛其实有大智慧。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08:33:51 | 只看该作者
韬光养晦,得道多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999年初,牛根生虽然隐姓埋名"躲"在幕后,也没有逃脱继续受打压的命运。竞争对手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车半路被截,牛奶被当场倒掉。   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   同时,牛根生启动"中国乳都"的概念,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打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口号,在众多场合提到伊利时都把伊利放在自己的前边,在所有的口径上都将内蒙古所有的乳品企业打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烙印。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蒙牛赢得了政府的支持,使自己的命运和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大局捆绑在一起,抬高竞争对手的同时保护了自己。   牛根生又不是三头六臂,他就是一天不睡觉,顶多也只有24个小时,他怎么能够同时操作这么多事情而又让阵脚不乱呢?   "一个人死了如果还可以重新活一次,那么第二次生命,他肯定能做成任何事情。重新做人不太可能,但是重新做企业是有可能的。我在做蒙牛之前,养牛、种草、干乳业,我已经做了21年,公司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我都经历过。21年之后,我又重新从零开始做乳业,我就回过头来想过去经历的那些事情:当时,我每一年都做些什么事情,现在重新来做,做对的事情能否提高效率?那些曾经犯过的错误能否不再犯?这就是熟能生巧、厚积薄发。"老牛如是说。 "要说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实际上不比对蒙牛的少"   2003年,伊利为了庆祝股份制创立十周年而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令郑俊怀和所有伊利人没有想到的是,牛根生不请自去。老牛当场对伊利的员工说了一番至情感人的话:"我在伊利干了16年,在蒙牛才干了5年。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伊利,在这里流过的泪、淌过的汗、洒过的血,比在蒙牛多得多!所以,要说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实际上不比对蒙牛的少。"活动结束,牛根生得到了一套茶具,这套茶具如今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老牛办公桌对面的茶几上。或许这证明了老牛对伊利的复杂感情,或许这让老牛始终要提醒自己些什么。但是,无论如何,牛根生在伊利的这招“情感行动”收到了效果,至少是让那些认识或者不认识牛根生的伊利员工对老牛有了些"另外"的看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1 8:54:38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