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社会舆论都在批评大学生,比如《我为什么不招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太差》等等,觉得是有必要说说的了。 现在的大学生,确实不像80年代以前口碑那么好,这当中,有太多的原因: 1、 社会进步了,对人的要求也高了;在高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相对的,这个群体也更难显示出它的优势 2、 高校扩招了,林子大了,当然什么鸟都有;在大学门槛上,招近来的学生当然是参差不齐; 3、 学校办学素质跟不上,那么教出来的学生当然也是跟不上; 4、 某部分大学生放松对自己素质的要求,自动放弃大学学习跟成长机会,当然出来也没有什么素质。 5、 其它等等原因
原因是很多的,这要求社会要客观的去看待,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大学生。但是现阶段,我能够普遍觉察到,社会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很大程度上,是抱着一棍打死的态度,我是02届毕业的,我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其中滋味,只有自己能够明白,也许,今天,我在这里的这翻言论,在很多的资深教育家或成功人士看来,我在为自己的不才,作强烈而无力的辩解,鲁迅说过,不作赞成,不作反对,如置于无人之境地是最可怕的冷漠。拿破仑希尔也曾说,上帝可以饶恕一个人的错误行为,上帝唯不可饶恕的,就是不做任何决定与行为,于是,以下的言论,招来鲜花或牛粪,我都是欣慰的。 大学生最大的悲哀,在于进了一所名不符其实的学校。
在我看来,一个人能否成为精英,取决于三个条件:(1)你的家庭父母亲,在你3-10岁时对你心理上的影响,这很大部分上影响了成年以后的性格构成(2)学校对你的培养,尤其是你的大学的办学宗旨,人文气氛所给你的指导,学校所提供的环境与老师对你的塑造。 (3)社会负面风气对你的侵蚀程度的大小。
有关于1-10岁左右父母给你的影响,举个例子,当儿女成绩差时,有些父母会责备儿女,你这副德行就准备去扫大街去吧。父母原意是想激励孩子,当时却以消极的语言将它短期行为,扩大到儿女的整个人生经历,误导儿女将自己的短期负面行为,当成是自己的自我特性,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有阴影,会有自卑的倾向。
比如:父母的本身的不自觉行为,会成为儿女学习的榜样,比如父母有些时候会在小儿女面前,说我不喜欢吃萝卜,我不喜欢吃鱼,这饭做得真难吃,小孩子本身是一张白纸,还没有学会判断,但是父母的这些行为,却教会了儿女盲目挑剔,对某些东西就轻易抛弃厌恶,养成消极的判断态度,假如父母能在小儿女面前,对着饭菜说出幸喜若狂的话:这饭菜真棒,真可口,那么,儿女会很快的学会接纳这种美德,以后,他对各种不同观点便有求同存异的态度,对于他以后的成长,有着很大的益处。 大校教育,是我心口的一块痛
现在大学生素质不尽人意,这已经是普遍的共识了。大学生也习惯了社会的这种反馈信息。于我本身,我是感觉到非常的不爽,因为此类评价并非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社会,用人单位,媒体舆论群体并非用理性去思考,大学生每个个体,对自己的素质问题,有着直接的责任,但大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体系,整个社会环境,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以打这么一个比喻:大学是一个工厂,大学生是一批产品,用人单位是消费者,现在用人单位不满意这批产品,用人单位现在责备的是这批产品,而不去投诉这个工厂,反而是咬住产品不放,这对下一批产品有多大的益处呢。为什么不从源头上找原因,却将太多的压力跟过错归咎到大学生身上。 产品用在大学生身上,并非雅名;我们也可以这么叫:大学是雕刻艺术家;大学生是艺术品;这样的比喻,可能大家的心理会好受一点。
我相信,话说到这里,已经会有人反驳甚至怒骂我了“靠,还大学生呢,那你自己在大学的时候,不会自己去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去锻炼,去搞研究,干吗待在宿舍玩CS,魔兽等等,干吗待在宿舍看连续剧,看毛片,自己主观能动性这么差,就不能怨学校,怨教育”。
这话骂得挺有道理的,假如每个人都能够奋发图强,能够洁身自好,那么每个人都是精英了;由此推断,假如每个人都能够,那么社会也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少年,假如大家都如此聪明的话,那也不必上大学了,自己买书自习,需要的话去旁听得了,假如每个青年的双眼都看得如此的清楚,如此具有智慧,那么也不必上开复网去述说迷惑,寻求帮助了,那么,“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本身就是一句屁话。
千万别忘了马克斯主义哲学原理,千万别割断了你跟人,环境存在的联系。
人刚一出身,是一张白纸,已存在的社会道德观念,整个社会的教育,不断发展的新兴知识,将慢慢涂满你这张白纸,直到你魂归西天,化为尘土。
所以,千万别认为大学生不经培养,不经雕琢,不经指导,他们就会变成精英。
谁在培养我们?谁在为教育费用买单?答案是十分明显的。
那么,大学生素质低,还是大学生单方面的原因吗?难道没有其它的重要因素吗?我无意将这种责任推卸,假如需要惩罚,我会先刮自己一巴掌,先归咎自己的过错;但我仍然还要刮XX一巴掌,因为XX没有负起他应该负的责任。
前段时间,社会上兴起一波有关教育商品化的讨论,教育是否是商品,我们暂不讨论;有一个要点,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我与我的家庭,为我的教育买了单,我付出了四年时间,四年的机会成本,还有4K-8K的教育经费。我理当拿到与之同等价值的教育经历!!!
不尽完美的是,结果并不理想。
有多少人知道大学院校的真实轮廓呢?有多少人去关心过大学里边的教育情况呢?有多少人去衡量过大学院校无意义事务与集中教学的投放力度比例呢?有多少人去审核过教授的授课水平呢?有多少院校能够做到他的行为80%符合自己设定的校训与办学宗旨呢?
太多的大学院校领导,把精力投放在职位升迁与斗争中,有太多的大学院校为了扩招,为了扩大影响,把人财物力投放在院校专科升本科上面,把精力投放在学校改名字上。有太多的大学院校,在扩大专业,增置新专业,把优秀老师分散,不是打拳头产品,只想着做大,去不想做强!有太多的大学院校的课程严重脱离企业,某些课程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美其名却曰:基础教育。
据我收集的例子,有某些大学院校,早上还按照高中的体系运作,严格要求学生早上8点到课室签到,诵读英语;领导认为,一进校门,能够听到他的学生们朗朗读书声,是一种好的风气;有某些大学院校,学校并不组织社会活动,同时严禁学生自发组织活动,如旅游等,这时出于学生安全的考虑;有某些大学院校,本科四年的假期都要求交三个代表的小论文,而不是实习总结;有某些大学院校,将学生实习期拖延到大四第二个学期;于是实习跟论文答辩重叠在一起,因为时间关系,两个项目都失去意义。
大学,原本就应该给学生创造合理的平台,优良的软件、硬件设施,掌握好学生的动态,给予知识上与心理上的指导;尽可能与企业联手,建立实习基地,引导大学生进入就业状态;给予选择的自由与疏导,而非放任“流”,做到控制与放手的辩证统一。
本文原创于剑客日志 camsonjam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 0:06:4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