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与绩效管理
[课程简介]
绩效是管理的核心,也是那块最难啃的骨头,如果您想从根本上停止人们对绩效管理的抱怨,走出绩效困境,出路只有一条:跳出传统绩效考核的误区,迈向战略绩效管理,以绩效管理提升企业业绩!
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企业业绩!这应该是企业全体管理者关心的问题,而决非局限在人力资源部!但人们往往把绩效工作的重点放在人力资源部所做的:指标的量化、权重的确定以及绩效奖金的方法等细节问题上。其实企业管理者做梦都想扮演的所谓“企业战略伙伴”角色的机会从来就有:那就是借助战略性绩效管理理念与工具帮助企业去有效地落实战略!所谓战略性绩效管理是从企业年度或阶段战略目标的厘清和明确出发,借助战略地图、OGSM、BSC、主计划以及岗位KPI等一系列先进的绩效管理管理工具,最终帮助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的完整的过程。
[课程目标]
★ 通过目标设定的练习,帮助学员掌握如何设定自己和下属的工作目标(或关键目标指标KPI),以避免企业在考核中缺乏标准的现象;
★ 通过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估的培训,使学员学会应用各种激励、沟通方式,使之成为日常工作中必备的职业习惯;
★ 帮助学员分析和探讨在工作考核中常遇到的问题,尽量用公平公正的标准去衡量员工的工作,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 通过奖金分配矩阵的办法,帮助学员了解如何避免因奖金分配问题而产生不公平的现象,同时,很好地控制公司的预算
[培训对象] 总经理、高层经理,人力资源总监(经理)、绩效管理等相关人员。
[课程大纲]
序:
1、强调以发挥人的潜力、强调企业文化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
2、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型
一、绩效管理基本概述
1、绩效管理的多个核心概念
1.1 绩效―绩效管理―绩效体系 1.2 KPI―CPI―绩效指标词典
1.3 战略―BSC―战略地图 1.4 绩效管理五步法-绩效计划-绩效循环
2、绩效管理体系的构成:
2.1目标体系 2.2绩效体系
3、绩效指标词典
3.1建立企业战略地图 3.2战略目标分解
3.3指标分解、分析筛选与指标定义 3.4指标实施规划
4、把握目标绩效管理的几个重要理念 5、绩效管理中的几个角色
6、绩效管理的八大误区
二、平衡记分卡
1、战略执行的推动方式:战略分析""战略制订与选择""战略实施
2、战略实施的工具:平衡记分卡
3、平衡计分卡四个纬度的内在逻辑关系
4、平衡计分卡的核心内涵
5、财务视角、客户视角、内部视角、员工视角的指标如何建立?
三、绩效管理五步法
1、如何建立战略地图
(1)关于战略梳理 (2)将战略量化的平衡计分卡
(3)战略地图
2、目标传递与分解
(4)寻找驱动战略地图的强相关部门 (5)用鱼骨图分解每一个目标
(6)对指标进行定义与绩效指标词典
3、绩效计划
(7)什么是绩效计划 (8)制定部门工作计划
(9)制定员工考核量表
4、绩效考核
(10)绩效考核的方法与流程 (11)基于沟通的绩效考核
(12)绩效指标的追溯 (13)绩效成绩的应用领域
(14)绩效成绩在薪酬领域的应用
5、绩效结果的应用
(15)绩效成绩的应用领域
(16)绩效成绩在薪酬领域的应用
[讲师简介]
冉斌 工商管理硕士,资深人力资源专家、高级培训讲师和学者。拥有多年国际、国内咨询行业经验,长期从事企业诊断、企业组织设计、人力资源战略、绩效管理体系、薪酬体系、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咨询。
曾为中国移动、徐工集团、仙琚制药、中国电信、新农化工、中国联通、滦河集团、金龙客车、广州友谊、海悦集团、好利来集团、日本中山精密、金融联集团等60多家知名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
授课风格:擅长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课堂气氛活跃,学员反映良好。
代表著作:
《工作分析与组织设计》、《薪酬设计与管理》、《目标与绩效管理》、《员工满意度测量手册》、《三个和尚有水喝:高绩效管理五步法》等。
主讲课程:
1 组织设计与管理
2 如何基于工作分析建立岗位说明书体系
3 如何建立人力资源3P系统
4 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
5 目标绩效管理
6 用BSC建立公司战略地图
7 薪酬设计与管理
8 现在企业文化建设
9 管理的10大原则
主办单位:时代光华管理培训学院厦门培训中心
厦门市睿达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592-5130580/5131346/8316626
传 真:0592-5130238
联 系 人:黄先生 丘先生、许先生、刘小姐
报名地址:厦门市嘉禾路香江花园3号楼10H
电子邮箱:ruida@xmrda.com
时 间:2005年12月10日-11日 9:00-17:00
培训地点:厦门莲花路口庐山大酒店(暂定)
费 用:1180元/人(包含:课程、讲义、午餐、茶点等费用)。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