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原创】我的职场成长历程——006 碰撞和挫折,是一种更深刻的成长 [打印本页]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2-5-7 11:09
标题: 【原创】我的职场成长历程——006 碰撞和挫折,是一种更深刻的成长
本帖最后由 古尔浪洼 于 2012-6-4 16:05 编辑

001 上帝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这个不是文艺腔,是绝对100%真实的偏僻小村。偏到什么程度呢?简直是世外桃源。我们村靠北,是浩瀚的腾格里大沙漠,靠东和南,是祁连山山尾,向西,则有点断断续续的沙丘,那是我们可以唯一出去的方向。我们正好是被夹在中间的一块小小空地。我们村总共有十来户人家,不到70口人。在我们附近,还有四个类似的自然村,组成了一个大队。从这块地方,向西,走大约100多公里,可以到达其它有人烟的地方。我打小,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长大的。

我们学校,一年级到四年级,总共四个班,加起来,从没超出过30个人。四年级之后,就得出去,到很远的地方去读了。大部分的小孩,读完小学四年级,父母就不让读了。我父母虽然都没有念过书,但却非常渴望儿子能成材。于是在我读完四年级后,送我到百公里之外的小镇寄读。所以,从10岁起,我就开始独立生活了。

虽然缺乏大人的管教,但我的成绩还不错。从小学到初一,我都是班里的前几名。还记得,在初一的时候,我还代表学校参加县城的数学竞赛呢。但初一第二学期,有次上数学课,老师批评我,我顶嘴。于是,他就拿教鞭打我的手背,因为用力太狠,将我手背上的一小块皮打掉了,至今,那个疤痕还在。我很愤怒,在众目睽睽之下,还了数学老师一脚,踢翻了课桌和椅子。从此,我开始逃课。先是数学课,之后,是英语课,政治课,语文课。最后,我干脆不去上课了。我的成绩自然是一落千丈,很快,从班里的尖子生,变成了倒数第一。

从此,我变成了学校里出了名的烂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知道,初一二班有个整天不上课的小孩。但因为我家离学校实在是太远了,叫不来家长,他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我呢,逃课后,其实也没地方去,整天在学校后面的麦地里晃荡。累了,就躺在田埂上,看天空,看白云,拔人家地里麦苗编帽子。有次,实在无聊,便跑到我一个远房舅舅家去玩。其时,这位舅舅工作已经调到县城,家里没人。于是,我从门上面的窗户口翻进去。

他是学中文的,家里除了满屋子的书,没啥好玩的。我无聊,只好翻书。不料,这一翻,竟然看进去了。刚开始是看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慢慢看各种小说,比如《巴黎圣母院》,《简爱》,《红与黑》,《静静地顿河》之类的,我甚至连那个枯燥的《追忆似水年华》,都读了个七七八八。我就这样,没日没夜,看累了睡,睡醒了看,整整看了两个半学期的书,直到初二第二学期过了差不多一半的时候,舅舅将家全部搬走,没书可看,才罢手。

没书看就很无聊了。我又不愿回到课堂去读书。因为读了点书,也不愿意跟街上的混混来往。实在无聊之下,我自己决定,退学。于是,在离那个学期结束前一个多月,直接扛着铺盖卷,回家了。父母愕然。至今,我还记得父亲看我时,那近乎绝望的眼神。但木已成舟,已无法补救。只好认了。于是,我每天跟着父亲,开始学干农活。

那时候,父母,亲戚,邻居,包括我自己,觉得我的人生也就这样了,进入了农村人的固定模式。接下去,自然是赚钱,盖房子,娶妻,生子。所谓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也。不会再有意外,也不可能再有奇迹发生了。

但意外和奇迹,竟然还真发生了。

7月初的一天,天空晴朗,烈日当空。我跟父亲一起,赤膊在做土块,准备盖房子用。正在我们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外公来了。他带来了一个牛皮纸的信封。打开一看,是我获得中华青少年文学基金会举办的全国中学生文学夏令营“蓓蕾杯”文学奖比赛的获奖通知书。我获得的奖项,是最高奖“蓓蕾奖”,通知中要我7月中旬赴北戴河参加夏令营,所有费用由基金会承担。我才恍然想起,初二刚开学时,有天回学校玩,在同学正在看的一本中学生刊物上瞅见了一个征文启事。那天大概是一时心血来潮,便坐在教室后面,花一个小时,写了一篇短短的文字。在回舅舅家看书的路上,顺手寄了。我其实是没有报什么希望的,所以,寄过也就忘了。没想到,竟然就获奖了。

而且,按照常理,这封信是寄不到我手上的。因为我已离开学校,挂号信无人收,理应退回原址。但那天恰是那个我恨的那位数学老师当值,他对我印象深刻,好奇,就收了信,拆了。拆了,才发现是获奖通知书。一瞬间,这个消息就在老师中间传开了。校长知道了,觉得兹事甚大,应重视:这是学校的荣耀啊。一问,才知,获奖的孩子已经主动退学了。他们不知道我家的具体住址,于是,几许辗转,竟然找到了几公里之外的我的外公,请我外公当信差,往我们家送信。

这次获奖和北戴河之行,不仅让我第一次坐了火车、轮船,第一次看到了海,第一次吃了冰激凌,第一次可以肆无忌惮地洗澡,第一次见到了好几个著名的作家和诗人,第一次看到了那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青少年,更重要的是,还改变了我的观念和理想。在返程的火车上,我心潮滚滚,除了回味夏令营那些美好的时光,还暗自下定决心,我一定要走出小村,走出小镇,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我的视野,已经越过了祁连山和腾格里沙漠,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那有大海的地方。

紧接着,改变我人生轨迹的那扇窗,打开了。虽然因为影响恶劣,原来的学校不肯再收我了。但原来学校的校长爱才,将我推荐给了县五中的校长。因此,在短暂的失学之后,我被五中特招,得以重返校园,接着读初三。

这段往事过去很久很久了,但至今,我对其仍记忆犹新,恍若发生在昨日一样。它使我懂得,人生何其漫长,有时候,走岔一点路,难免。重要的是, 你自己在正确的方向上,要坚持,不要轻易放弃。即使有时候看来,前路似乎无望,无解,也没有关系,那就再等等,或者再坚持坚持。无论如何,我们所做的事情,会有意义,并且是有价值的。只要我们用过功,用过心,就不用太担心,上帝一定会为我打开一扇门,或者一扇窗。也许,会是今天晚上,也许,就在明天早上。

------------------------

我的微博:

新浪:http://weibo.com/gsxllx
腾讯:http://t.qq.com/gsxllx


欢迎各位朋友交流

作者: 雄溢    时间: 2012-5-7 12:25
新作,期待继续.
作者: 董四    时间: 2012-5-7 13:20
呵呵,前几天在豆瓣看过了。
再读一遍,还是觉得不错。
作者: jiangjunmaster    时间: 2012-5-7 18:45
虽然之前已经看过了,但是现在看来仍旧有感触。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2-5-7 22:48
谢谢各位的支持。我以为已经没人看这类东西了,所以也就没在栖息谷贴。以后,我会在栖息谷同步贴出。
作者: fygz    时间: 2012-5-8 11:03
对总是开着一扇窗户但是就是不给我进去!
作者: 木薇子    时间: 2012-5-10 12:16
又可以看了,我不是学制造业,对您先前的那篇文看的不是很懂,现在看这个更有感觉!谢谢您写出来与我们分享
作者: dengmj    时间: 2012-5-10 13:40
后来呢?现在呢?
作者: bressli    时间: 2012-5-10 14:33
在豆瓣读过,现在栖息谷再复习一边
作者: showtv    时间: 2012-5-10 16:20
我变成了学校里出了名的烂人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2-5-11 08:16
标题: 002 上帝不会两次为你打开同一扇门
本帖最后由 古尔浪洼 于 2012-5-11 08:17 编辑

002 上帝不会两次为你打开同一扇门

虽然在一系列出乎意料的遭遇之后,我得以重返校园。但说实话,我实在不是个好学生。

其时,我虽有偏科,但若用功,其它的学科还是有望赶上的。但我却没有。 我不仅与以前一样,不听数学课,英语课,还更加的肆无忌惮,就连语文课都不怎么学了。整天,无论上什么课,我的课桌上堆的都是各式各样的文学书籍。大概是因为我时不时能在报刊上发表个豆腐块之类的,所以,从初三,一直到高中,老师们也便容忍了我这样一个差生的存在。

直到高二第二学期,学校考试,我所有科目全部红灯,没一门及格,我仍执迷不悟。老师、教导主任找我谈话,委婉劝我退学。我不以为然,退就退,有什么了不起。初中我不就退过一次学了嘛。大不了再来一次。说不定哪天,我的作文又获奖了,哼哼,到时候,你们肯定会觉得错过了人才,又会请我回来。于是,我满不在乎地回家了。

其时,我已完全迷失在所谓的文字梦中,无暇他顾。我也忘记了,这次失而复得的读书机会,是多么的不易。不错,上帝在我看似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候,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但是,懂得珍惜的应该是我自己,而不是上帝。显然,我忘了。我甚至都忘了三年前父亲绝望的眼神,以及在北戴河,我看到的大海了。

家里正在盖房。晚上吃饭,在饭桌上,我突然发现爸爸妈妈的头发花白了很多。吃饭时,桌上气氛很沉闷,母亲和弟弟都不做声。正好隔壁的友娃哥来串门,跟我聊天,告诉我:“你爸压力大啊。两个儿子个顶个长大了,都要取媳妇。房子这一盖,欠一屁股债,怎么娶媳妇?你若不好好读书,就完全没个指望了。”

听完,我心里翻江倒海。

我忽然发现,原来有关人生的一切,不是做个梦就能解决的。我最终还得回到现实中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首先是生存,其才,才可能有机会去追逐梦想。而我现在这个样子,能做些什么呢?我身体单薄,弱不禁风,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就算是在乡下,找到一份工作,身体也未必能吃得消。更遑论养家糊口,乃至追梦了。

我开始陷入沉思。整个夏天,我都很少说话。那段时间,在帮父亲做事的同时,我也在思考着我未来的人生,将何去何从。

很快,假期结束了。离校时,本来打算潇洒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篇云彩的我,最终还是放下了自尊心,厚着脸皮,又回去了。老师本以为我自动退学了,见到我,很意外。我跑去求老师,还有教导主任,请他们再宽限我一个学期。我说,我的学习成绩不一定能全部赶上来,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争取考过所有科目,拿到毕业证。我保证在这段时间里,不给他们添麻烦。

老师总是全天下最心软的人。他们也觉得,我若连高中的毕业证都拿不到,以后踏入社会,一定很难混,于是答应了。而我也信守承诺,彻底放下了所谓的作家梦,专心致志学习。虽然感觉很多课程像天书,但用功读与不用功读,还是有区别的。一学期废寝忘食的付出,终于有了收获。在期末考试中,我连蒙带猜,竟然考过了所有的科目。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我不读第二学期,我的会考成绩也让我有机会拿到高中毕业证了。

在这期间,我开始思考未来,并为了未来的行动,做了另外两件事。

一,打听一个人。

这个人,姓董,是之前从我读书那个小镇出去的,当了兵。后来,他考上了军校,就留在了军队。军队后勤部有在深圳投资了一家鞋厂,他被派驻工厂,任总经理助理。他曾经在三年前,到小镇招过一次工。正好,我弟弟的同学的姐姐,就是他招去的。

但可惜的是,我找到那个女孩的时候,她说,她一年前已经离开那家公司了,不知道工厂及董的情况。也没有联系电话。但她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说董是某某年参军的,好像当时小镇上有三个人与他是同一个地方。我掐指一算,竟然跟我偷看过书的那位远方舅舅正好是同一年参军的。

我如获至宝。

但等到我兴致勃勃,杀到我远方舅舅家的时候,却大失所望。舅舅说,他们已经十多年没联系了。他没有董的电话,更不知道他的情况。

我失望而归。

正在我陷入绝望,准备放弃的时候,我一位同学提起了他姐姐,说,她曾在深圳打过工。我随口问:“哪年去的呀?”他答:“大前年。”我的心中忽然一动,问:“是不是董××招去的?”他说:“是啊,你怎么知道。”

我欣喜若狂。问她姐姐现在哪里?他说,在家。

于是,我立即拉着他去他们家。终于,在她姐姐的手里,我拿到了董的电话号码。

之后,我第二次跑到我远方舅舅家。给了他电话号码。我央求他,打个电话给他这位昔日的战友。请他给老战友提提,我明年想出去打工,如果方便的话,请他照顾照顾。

舅舅打了电话。两个人聊的很热烈。最后,舅舅按我希望他讲的那样,提了。却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说他们工厂已经倒闭了,他正在主持清算工作,马上就结束。如果舅舅再晚打一周,他可能就离开深圳,回兰州了。

我失望之极。但最后,还是没有舍得将董的电话号码扔掉。

好在我没扔。后来,我到深圳后,在最危难的时候,打了这个当初以为没有任何价值的电话号码,竟然帮了我很大忙,将我从危难中解救了出来。

二,我攒了一点钱。

我以学校需要买复习资料的名义,跟爸爸零零星星要了一点钱。其实,那些钱,我并没有拿去买复习资料,而是攒了下来。其中最大的一笔,是快放寒假前,我特意跑回家去,要的。200块。爸爸一听就傻了:哪有那么多钱?但我狠了心,一定要。还说:如果不给,学校就说不用再回去了。

爸爸无奈。想了很久,终于想起,前几年他下煤矿时,挣的一笔钱,老板破产了,没给。现在爸爸被我逼急了,没办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再去讨一讨看。

还记得那天是个雪天。傍晚。一片白茫茫里,爸爸骑着他的那个浑身几乎啥也没有,只剩下车座的老永久,走了。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消失在暮色里,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我强压着一波波往外翻滚的酸楚,自言自语:“爸爸,今生往后,我就逼您这一回了。我今天拿的,以后,我一定加倍回报给您!”

半夜,爸爸终于回来了。虽然他没能讨全200块,但竟然要回了180块。妈妈一见,还少,开了箱子,翻啊翻,翻啊翻,翻了很久,翻出来了一沓1块的钱,数了数,有23张,全给了我。我知道,那是妈妈卖鸡蛋存下的私房钱。

第二天,揣着那203块还带着体温的钱,以及我偷偷攒的100多块钱,我返回县城。车过学校,我没有下。我随车,直接到了市火车站,在售票窗口,花150多块,买了一张去广州的火车票。

傍晚时分,我终于登上了南下广东的火车。当我倒坐着,随着大铁龙飞驰出车站的时候,内心的煎熬与愧疚并涌,再也抑制不住,忍不住泪如雨下。

上帝啊,你曾经眷顾过我。你在我还不懂事,放弃读书机会的时候,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门,让我有机会重新回到学堂里。但现在这样的结局,就连您也不曾预料到。是我不懂得珍惜,将所有的机会轻易放弃了。我知道,您不会为我在同一个地方,两次打开同一扇门。但我不想就这样放弃。从今天开始,我要自己努力和选择,打开我新的命运之门。



作者: 刚注册    时间: 2012-5-11 23:53
本帖最后由 刚注册 于 2012-5-14 10:58 编辑

读过真的有好些感慨!少年时有好多好多的梦!至今仍有些让人难忘!

作者: 木薇子    时间: 2012-5-12 09:34
不平凡的少年经历
作者: zheng0756    时间: 2012-5-12 10:19
相似经历的飘过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2-5-15 09:03
标题: 003 每分钟,都可能会发生奇迹
每分钟,都可能会发生奇迹




深圳,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曾经想象过千百遍。在书本里,它是中国80年代最先开放的城市。在报刊杂志里,它是个屡创奇迹的地方,就连盖楼房,都能盖出深圳速度来。在影视剧中,则是很多年轻人追逐梦想,成就梦想的地方。而当我坐在火车上,咣咣当当,一路逶迤,向深圳进发的时候,却完全想象不出来,它会是个什么样子。也许,它可能是一个城吧,就像秦皇岛一样,有无数的楼,还有大海,以及纵横交错的街道,每个街道上都透着活力、青春,容纳了无数年轻人的幻想和梦想,并把它们魔术般变成现实。


但当火车咣当了40多个小时,到达广州时,我却大失所望。从出站口出来,只见车站广场上,又脏又乱,黑压压全是各色背着行李的人。这哪像是个屡出传奇的地方,简直就是个难民营。我随着人潮,涌到流花车站。车站里也是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挤到一辆大巴前,说:“去深圳。”人家问:“去深圳哪里?”我傻眼了,深圳不就深圳嘛,还有哪里?为了不露怯,我问:“你们是去哪里的?”答:“宝安。”“那就宝安。”我上了车。


车是破车,速度像老牛一样,一路慢慢腾腾,晃晃悠悠,走走停停。其时,我已在火车上像麻杆般杵了两天,我浑身僵硬的像跟木头,就连脖子都快转不过去了。所以,一路昏昏沉沉,似睡似醒的。至今想来,一路上的事,大多都忘了,比较清晰的,只记得两个场景:


一个,是路两旁,全是建筑物和灯光,从广州似乎一直延伸到我下车的地方。这完全跟我们家乡不同。在我们家乡,晚上行路,一路黑暗,偶有一盏明灯,就会觉得非常欣喜了。


第二,是有两个女孩,一路在跟售票的广东仔吵架,从上车,一直吵到她们下车,足足有一两个小时吧。起初,我听她们说是要去香港,后来才搞清楚,她们是去双港。她们吵的原因也很简单,说售票员多收了她们两块钱。吵到最后,她们胜利了,硬是逼着满脸横肉的广东仔,退了她们两块钱。


也就是那一刻,我才忽有所悟,觉得深圳这个地方,不太像我想象中的那样。能把平日我们觉得温柔可人的小女孩,训练的这么厉害的地方,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地方呢?


不知道车走了多久,大概四五个小时吧,停了。我睡眼惺忪,睁眼一看,车上空荡荡的,只有我一个人了。一转头,广东仔的脸横在我的面前:“到了,下车!”我问:“这是哪里?”答:“福永。”再问:“不是去宝安吗?”广东仔不耐烦了:“福永就是宝安!”于是,我只好下车。下来,才发现,竟然在一座桥上。


我从桥上下来,一看,已是深夜。街上车少人稀。我沿着一条街走了不远,看到一家旅店。想,还是先住店吧,等天亮再说。但进去一看,住一天竟然要100块。正想掉头出去,前台的女孩说,过了一点了,给你打四折吧。我想,深更半夜,人生地不熟的,算了,先住这里得了。


那天,我实在是累坏了,一觉就睡到第二天中午。睡梦正酣,有人敲门。是服务员,告诉我,已经中午12点了。我赶紧起来,退了房,出去找工作。


走在大街上,我傻了眼。满街都是铺子,去哪里找工作呢?只好在街上拦住一个人,问:“大哥,我到哪里去找工作呢?”那人很惊奇:“工厂啊。”我问:“工厂在哪里?”那哥们手一划拉,绕了半个圈:“到处都是。”我按照他的手势,放眼一望,还真是,店铺后面,有很多工厂的名字和招牌。


于是,我就杀到一家工厂门口,问保安:“你们招工吗?”保安两眼一翻:“不招。”我只好再找一家。答案依旧。于是我就一个个厂问下去,一个下午,我走了十多家工厂,得到得答案全部一样。到了傍晚,太阳西沉的时候,我又饿又累,才想起,一整天,还没吃过饭呢。我在街口吃了一碗难以下咽的米粉,便开始找店住。


我身上只有90多块钱了,不能再奢侈了,得省着花。我找了很久,找到了一家一晚只收10块钱的旅店。进去一看,真简洁,一个不大的房间,挤着十来张小小的床,每张床上只铺着一个席巴,其它的,诸如枕头之类的,都省略了。


房间里,先是只我一个,不一会,陆陆续续,都住满了。刚开始,大家都躺在床上,各自忙自己的。不一会儿,互相聊起来。我一听,都是找工作的。互相交流着找工作的心得。其中一个问我:“哪里人?”我答:“甘肃。”另外一个立即接过来,说:“我也是甘肃的。”于是,我也便加入了谈话行列。


从聊天中,我才知道,他们都已经打工很久了。大多是对现在的工作不满,辞了职,出来找新工作的。也有几个,是被老板炒了,出来找工作的。他们告诉我:“像你这样的人,很难找。高中还没有毕业,没有毕业证。又没有工作经验,眼睛还近视,带着眼镜,普通话也说得太差……”每个人的头都摇得像拨浪鼓。


我有点不信邪。但后来找工作的经历,完整验证了他们的观点。我连续找了五天工作,没有一家工厂愿意要我。最惨的是,我的钱用完了,吃饭住宿的钱也没了。怎么办?


还是那位老乡帮忙,他想办法,每天让我混进旅馆,跟他挤一张床。吃饭时,都是他掏钱。偶尔,也会有其它一起住的人请我吃一餐。而我也不好意思餐餐都去吃,只好东躲西藏,每天蹭一餐,其余时候都饿着。


一起住的人,来来往往,不断换新面孔。只有我与我那位老乡,住的最长。我每天晚上听他们讲自己的打工故事。各种超乎我想象,稀奇古怪的事都有。每一个人的经历,都让我惊叹。


有位说,他刚出来时,是老乡带他出来的,进了一家港资厂。但那家工厂的老板很黑,让他们百般加班,又找各种借口克扣工钱。结果,他干了三个月,到发工资的时候,一算,倒欠老板1000元。他要走,老板不干,找人打了他,差点将他的腿打断。听的我一身凉气。


还有一位,年龄比较大,估计有40来岁了。他说,他以前是国营公司的,效益不好,下岗了。后来,迫不得已,出来打工。因为他学的是机械设计,便在一家模具厂找到了工作,他一直也发展的不错,在一家工厂做到了主管,颇得老板赏识,工资也不错。但后来,他想跳槽,去另外一家工厂。但等他辞了职,去报到的时候,那家之前说要他的工厂的老板却不要他了。他本以为这次跳槽十拿九稳,所以手上留的钱不多,其余的全寄给老婆了。但没想到,新工厂没去成,其余的工作又没找到,就这样,一晃就是两个多月。现在手上的钱快花光了,没法子了,暂时来这里住一下,等过完年再找新工作。


每晚,又饥又渴的我,就这样,听着各种奇奇怪怪的故事入眠。


没几天,是春节。春节几天,大家都很安静。凑一起打牌。


春节一过,初八,我那位老乡进厂了。他一走,我的吃住又没着落了。去哪里呢?正在我犯愁的时候,那位老乡又杀回来了。他是回来取行李的。他见我还在,便说:“听说最近龙岗那边好找工作,你干脆去龙岗试试看。”


“可是……”我很为难。


他说,这样,我身上也没有多少钱了。我帮你买一张去龙岗的车票,再借给你10块钱。剩下的,就看你的运气了。


于是,我搭上了去龙岗的汽车。


到龙岗后,我傻眼了。很多工厂刚开工,但大部分公司的行政部还没有回来。根本就没有工厂招工。“正月十五以后,很多公司才会招工。”一家工厂的保安,好心地告诉我这些。


可是,我身上只有10块钱。我不敢去住店。那样,我根本就撑不到正月十五。正好,在福永的时候,我听一个人讲过,他刚来的时候,没有钱,曾经住过祠堂。我灵机一动,对,住祠堂。


我从龙岗,一直沿路走下去。走啊走,走到夜很深的时候,终于走到了一个靠山的村子。当时,深圳还在查暂住证,如果没有暂住证,会被治安人员抓走。我绕过有灯光的地方,到山上,找个祠堂。


三月初的深圳,还很冷,丝丝的寒意,直浸入骨髓。而且,竟然也有蚊子,时不时还会出来,攻击一下。我只好找来几个黑色的垃圾袋,挖开鼻孔和眼睛的位置,套在脑袋上和手上,用来抵御蚊子的攻击。


就这样,我白天晚上都待在祠堂里。不敢出去,担心被治安人员查到。实在是饿的不行的时候,就跑到附近的一个小店,花6毛5买一袋方便面,跟老板娘要一杯水,就着水干啃。在熬过了我此生最漫长的七个昼夜后,第八天,我终于迎来了正月十六。可是,此时,我已经弹尽粮绝,身无分文了,而且,为了省钱,我也已经7天没洗过脸,刷过牙了。


我想,总不能这样去找工作吧?谁会要一个蓬头垢面,像叫花子一样的人呢?总得洗个脸,刷个牙,收拾的像个样子吧。可是去哪里洗呢?我也不知道,只好沿着靠山的小路走过去。在村口,看见一个房子,后面有个水龙头,于是我奔过去,也顾不上天冷了,直接开水龙头就开始洗头。洗得正欢呢,忽然听有个人在后面吼道:“你干什么的?”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呢,就被人拎了过去。


原来,这个房子,就是村治安队的办公处。我倒好,为躲避治安队,风餐露宿,省吃挨饿,熬了七八天,在最关键的时刻,却自己跑到人家地盘上,主动送进虎口去了。


搞清楚状况后,定睛一看,被逮到院子里的,不独我一个,有十好几个呢。治安队的人命令大家站成一队,而后宣布,可以打电话找人来领的,交钱,走人。找不到人来领的,拘留,劳动,而后遣返回家。


我想,死定了。我一个人也不认识,看起来只能被遣返回家了。我怎么这么倒霉呢?来广东,没几个钱,都挺过快一个月了。却在最有希望找到工作的时候,被治安队给查住了,而且,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倒霉,也没有这样子倒的。


正在我万念俱灰的时候,忽然想起我在离校前,打听到的我远房舅舅那位姓董的战友的电话号码。虽然他说早就回去了,但对我而言,那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反正是死马当作活马医,打打试试看,也许就有奇迹呢?于是,我举手,治安队的人示意我出列,去打电话。


我心里万分紧张,用颤抖的手,按下电话号码。不料,电话一响就被人接起来了,而后传来一个浑厚的男中音:“喂~”。那一瞬间,我欣喜若狂,觉得有救了。因为我听到的,是一声地道的乡音。于是,问他:“你是董××董叔吗?”对方说:“我是。你是谁?”我磕磕巴巴,讲清楚了我是谁,以及来龙去脉。对方很爽快地说:“把电话给治安队的人,告诉我地址,我马上来。”


不到1个小时,一辆军车驶进了治安队,车上下来一个魁梧的军人。跟治安队只讲了几分钟,便向我走来,将我带到了车上。


他很爽朗地笑着,说:“你小子运气真好。我本来是年前就要回部队的,但有些事耽误了,今天下午回。没想到,这个节骨眼上,你就打电话来了。这样,你也别自己找工作了。我带你去职业介绍所,花点钱,找得快。”


不到15分钟,他就开车到了镇上的职业介绍所。董叔交了100块钱的介绍费。介绍所的人让我填了一张表,问了我不到10分钟,就领着我跟董叔一起,去工厂。路上,职介所的人跟我说,摘掉眼睛,不要说自己近视,这样,你就容易通过。车驶进小村,竟然就是我刚才被抓那个地方。拐过一个弯,车停到一个工厂前面,我进去,董叔跟行政部那个主管谈笑风生。之后,行政部主管问了我不到5分钟,就说:“行,你明天来上班吧!”


就这样,我的求证历程,在熬了30天,又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被抓事件,最后,在最没有希望的时候,却再次奇迹般扭转,以3个小时不到的时间便搞掂了。


而后,董叔留下了200块钱,开车走了。我惊魂甫定,忘了向董叔感谢。等到两天后,我想起这事的时候,打电话去,已经没人接。再过一段时间,我打电话去,董叔之前的号码,已经变成了空号。之后,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得到过他的半点讯息。


有些人,有些信息,当初,当他们进入你的视野的时候,因为没有交集,所以你觉得没有什么价值。但某一天,某一时刻,某一次变故中,他们忽然间对你会变得重要起来,甚至很重要。我留着的董叔的电话号码就是。如果当初,我在千辛万苦得到他的电话号码,后来又变得没有价值时,随手扔掉,也就不会有我最危急的时候,再次奇迹般逆转的可能了。所以,善待你身边的每个人,善用那些对你有用,或者无用的信息,也许某一天,他(它)会变成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的人生历程和职业生涯中,类似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如果有机会,我会陆续将他(它)们写下来,与您分享。



作者: 爱上PM    时间: 2012-5-15 16:36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 木薇子    时间: 2012-5-15 20:46
本帖最后由 木薇子 于 2012-5-15 20:46 编辑

真的很不容易,一个人背井离乡去到一个陌生地方,完全无依无靠的,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2-5-16 10:50
标题: 004 零是最好的基础
零是最好的基础




经历过惊心动魄的求职历程之后,我终于进了工厂。


这是一家电子厂,生产一种我从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产品:PCB(印制电路板)。即使现在说,也依然是个让大多数人觉得陌生的要死的名词。


但我就那样稀里糊涂地进去了,入行了。竟然是个高科技行业。


而后,我就开始上班了,算是这个行业的一员了。


才开始上班时,我更多还是沉浸在自己的幸运中。觉得,在深圳这个地方,我终于有了一片立足之处。我终于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开始自己独立自主的人生了。


但当我被分配到公司的电镀车间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份工作有多么苦,多么累。整天,人都置身在各色的液体槽罐中间,不停的动来动去。而且,加上老员工欺负我这个新员工,每天早上一踏入车间,直到每天晚上八点下班,除了中午和下午两次出去吃饭的半小时,其余时间一直得站着作业。还记得,那时候,最奢侈的梦想,就是坐下来,歇一分钟。


渐渐,我发现,我更多是沦成了苦力,而不是当初自己以为的那个逐梦的人。


每天晚上,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宿舍的时候,浑身的骨头都快散架了。刚开始还想想未来,想象一下人生。到了后来,连思维都懒得动了,一回去,倒头就睡。什么理想啊,什么人生啊,让它们统统见鬼去吧,让我睡个好觉先。


我开始变得麻木,僵化。慢慢地,我也开始像大多数员工一样,变得现实而势力。主要考虑的事情,变成了如何多加班,多赚点加班费。是的,我来是赚钱的,不是空做梦的。我想,也许,梦不是给我这样子的人做的。其实,我没有被遣返回去,已经算是很幸运了。还能奢求得到什么呢?


直到有一天深夜,我下班,到隔壁宿舍喊另外一个人接班。在他下铺,有一个瘦瘦的小孩(竟然比我还小一号,像是个初中生一样),在黑暗中,开着一盏小台灯,爬在床铺上写东西。我好奇,探过头去,问:“你在写什么?”“我初二没读完,就辍学了。我想把这些课程自学完。” 他怯怯地拿起一本书给我。我接过一看,竟然是初二的数学课本。


那一瞬间,我的心被击中,忽然有一种战栗的感觉。惭愧,羞耻,自卑,堕落,很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如一盆凉水,从头顶泼下。我觉得在他面前,无地自容,于是拔腿而逃。


回到宿舍,我心潮起伏,彻夜难免。以前,我总时不时自比是个不幸的人,可是,跟他比比,我又是多么的幸运。至少,我都已经念到高中了。条件和基础都比他好多了。可是,与他一比,我是多么的不求上进,多么的自甘堕落啊。


第二天起来,我决定,不再做一个碌碌无为,悲叹不幸的人。我要努力,全力以赴,真正掌控我的人生。


于是,我跑去求教负责我们生产线的工程师,有关电镀的知识。我还跑去,找我的上司,向他求教,PCB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开不可以自学好这么专业。


我得到的答复是:从事这个行业和领域的人,没有一个是从这个专业毕业的。因为,在中国,还没有这样的专业。


接着,我又发现,做完一件产品,竟然要经过大大小小100多道工序。这么多,天!


而且,PCB生产,是个典型的跨多学科(聚合物化学、无机化学、光学、精密加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软件、机械……)、多技术的(CAD/CAM,PTH,Photoprint,Patter Plated,Etch,AOI,Press,Emesion Au,HAL,Solder Mask,Test,…… )的过程。我的上司告诉我:迄今为止,几乎还没有人能精通PCB的所有这些技术。


我到底从什么地方开始学起呢?


光那些词,就已经听得能让人头愣眼花,望风而逃了。更何况,还要学习,应用,生产出产品来。


正好,不久,公司请一位行业知名的专家来讲课。课后,向专家提问,我得到一次机会,于是问:“我和我的同事们,相对我们生产的产品来说,啥都不懂,几乎是零基础,您觉得这样的一群人,能做好产品吗?”


这位专家答道:“这个行业,所牵扯的学科和技术太多了,任何一个专业和背景毕业的人,他所具备的知识,都不能满足产品生产的要求。所以,你要做的,是抛开你所学的专业本身,抛开你的学历和身份,马上下车间,从头开始学习。零是最好的基础。当年,我也是从零开始的。”


这对我是个不小的鼓励。从此,沉入车间,沉入工序。


所有原材料都是进口(其时,除了美国和日本之外,其它国家生产不出来),全是英文和日文说明书,看不懂。不怕,我有电子词典。于是,每夜,我伏案翻译资料,一个词一个词啃,一段话一段话蒙,实在不懂又不通的,在网上搜,打电话求教素不相识的专业人士,最终,搞明白了材料上所提供的所有参数和条件。


生产流程太复杂,我请教在线的工程师时,每个人只能说一段,加上藏私,往往还语焉不详。怎么办?不怕,我自己来。于是,我三番五次打报告给我的经理,在经历了十多次的被驳回,八个月后,最终获得了总经理的特批,允许我进行全流程的调查。我乐坏了,于是采用了最笨的办法: 从头走到尾 ,跟产品。


我一步一步量了从原材料开始,到产品进入成品仓库发运前,所有移动过的距离(我量过自己近千步的平均步幅,为每步平均70cm),从而第一次计算出了我们生产产品的总移动距离。我用秒表,掐算了100多个工序加工产品的精确时间。为了搞清楚产品在生产中的移动路线是否合理,我绘制了所有产品经过的四层楼层的平面图,之后把楼层叠加,用线把所有流程连起来,竟然发现了十多处流程设计不合理,来回搬运的情况。而且,我第一次(也是我们公司历史上第一个)计算出来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真正的加工时间,停留时间,检验时间,等等。一次历时一月的全流程调查,我竟然找出来了100多个问题,设计了十多个改进方案。所有这些,连总经理都被吓了一跳。他们觉得一个才入行一年不到的高中生,一个普通员工,竟然比工作了几年的工程师发现和改进的问题还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此外,我还写工作日志。公司没要求,我自己写。我详细记录了天气情况,我从事岗位的药水添加,设备维护,乃至拖地的次数,新人哪天来上班,生产效率如何之类。一年写了八本。远比品质人员和技术人员按照作业记录的细致。以至于第二年,我们出口荷兰的产品出现问题的时候,连工艺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都来找我,希望我翻翻笔记,查查生产这批产品的时候,天气有没有下雨,拖地和清洁的次数如何。


我绝对不放过的另外一件事情,是在下班之后,若听说开品质分析会,或者工艺总结会,我会主动跑会议室去,厚着脸皮旁听(我的资格不够)。有好几次,还被主管轰出来过。有次,正好被品质部经理看到。他觉得很稀奇。因为很多人都怕开品质会议,能躲就躲,我这个八竿子打不到的人,却不请自来,没事凑热闹。好奇之余,他问我为什么。我答:我想多学点东西。从此他对我另眼相看,有意栽培。


我还干出过很多很多出格的事。以至于我在公司,变成了冒失的代名词。


但这样的出格和冒失,也为我带来了机遇和收获。


第二年,我便被品质经理调入品质部。而后,又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从员工,到技术统计员,工程师,到主管,连升三级。第三年初,升任品质部主任。到品质部经理升职调离的时候,他推荐我接替他,任品质部经理。其时,我21岁,上班刚满三年。


现在回顾,这当然不是个什么值得大书特书,没什么了不起的成绩。但对我的人生却非常重要。我非常感谢隔壁宿舍那位同事,他的勤奋和努力,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让我重新开始奋发图强。我更加感谢那位专家。他在我进入我人生的第一家工厂,一片茫然的时候,对自己的成长竖立起了信心。零是最好的基础。不仅是鼓励我们,其实也是告诉我们,归零心态的重要性。当我们的心态一旦归零,我们便可以放下一切的包袱,勇往直前。


后来,我做过多个行业,多个岗位。每次,我之所以能在新的岗位上取得成绩,并比过去走得更远,都是因为我秉持了这样的心态:一切归零,从头开始。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2-5-18 08:13
标题: 005 一寸一寸成长
一寸一寸成长




读到前面的故事,很多朋友可能可能会说,啊哦,一个成功励志的故事终于诞生了。是的。如果只读到这里,这确实是一个成功励志的故事。但若说到成长,这样的故事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成长并没有那么容易。很多时候,我们能看到的别人的成长,或者自己愿意讲出来的成长,其实都只是冰山之一角,或者某个时刻容易被捕捉到的一瞬。其实,大部分的成长,不是这样子的,而是类似于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但却又总是那样细细的,绵绵的,几乎没有声息的,一寸一寸在成长。这些成长,有时候,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感觉不到。但恰是这些,堆积起了潜藏在水下,那90%我们看不到的,真正的成长历程和故事。


比如我,当经过了百般的努力,从电镀车间的普通员工,调到品质部开始当统计技术员的时候,我觉得很开心。晚上睡觉,甚至都兴奋的睡不着觉。整个晚上,我辗转反侧,一遍一遍规划和设想,我明天应该怎样开始工作。我现在也算是从最基层突围出来了,我应该怎样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呢?


但等到第二天我一上班,却傻眼了。我去的那个岗位,叫废品分析。所谓的技术员,其实就是对废品进行分类,而后做个统计图表出来。其功能,只是比检验员多了些统计工作而已。虽然之前我已经做过全流程的跟进,算是对产品了解一些。但以那么浮光掠影的一种了解方式,来做最终废品的终极判断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更要命的是,这个岗位,已经三个月没有人上班了,废品已经堆满了整个房间,产品一筐一筐码起来,直顶到天花板上。我第一次进去,都要侧着身子,才能勉强挤进去。


这还不算个什么困难。真正的困难是,没有人教我。前任因为检验岗位工作紧张,被调到最终检验去当领班了。他当领班还好,我还可以跑去问嘛。可恶的是,他是个典型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论者,所以坚决不教。不仅不教,还冷嘲热讽,说我:“啥也不懂,鼻子里插大葱,装什么象?”“我看你啊,还不如给经理打个报告,回电镀车间算了。”直把我气的,快要吐血了。


本来,我还是抱着求一求,也许有戏的心态去的。被他这么一说,我的倔驴脾气被激上来了。不教是吧?不教拉倒!离了狗屎,辣辣还不长了(我家乡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谁离了谁都行)。我自己来,我就不信,搞不懂这些劳什子。


于是我开始挖空心思琢磨,怎么开展工作。我跑回到小房间,翻翻翻,搜出几本前任做废品分析的几本记录,上面有各种废品缺陷的名称。于是我拿起废品,一个一个对,感觉像的,贴上标签,做参考用。感觉不像的,先丢在一边。如此折腾了一整天,总算是折腾出来了能一一对应缺陷的名称。可是,还不够啊,另外一个筐里,还有我对不出名称丢进去的几十种。怎么办呢?我又开始挖空心思,想上了。


忽然,我灵机一动:退给最终检验。因为我是最终的废品分析,原则上,我认为不可报废的,可以注明原因和理由,退回重检。正好,我的前任是终检领班,他肯定会一一去看的。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我便把那些我搞不懂名称和原因的废品,胡乱贴个标签,统统退回去。


果然,还不到半个小时,那哥们就杀进来了。一进来,怒气冲天,把一筐废品往我桌子上一丢,就开始嚷嚷。他拿起一个废品,说:“这明明是××,你怎么贴个×××呢?这明明是×××,你怎么贴个××呢?你到底会不会判断啊?!不会判断卷铺盖回家去。”骂一句,往我桌子上扔一个废品,骂一句,再扔一个,不一会,扔了一大堆。到后来,他实在是气不打一出来,还跑出去找经理投诉。


我一见,忍不住心花怒放,赶紧把他扔在桌子上的废品收拾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标签上注上他说的名称。


不一会,他拉着经理进来了。经理拿起桌子上的废品一看,立即心领神会。他看了我一眼,满是赞许。而后,装模作样斥责了我几句,转头又安抚了那哥们几句,把他劝回去了。我无暇他顾,赶紧把那些宝贝收拾起来,放到架子下的样品筐里。


这只不过是我开始废品分析的序曲。真正难的,其实还在后面呢。


因为这个岗位上已经三个月没有人了,积累的那些废品亟待分析完,并将责任落实到各工序去。所以,工作量很巨大。但光辨识废品名称这么简单一件事,我就已经开始惹得终检领班暴跳如雷了,甚至都搞到经理要出面调停了,何况还要将废品最终判断,分配到各个工序,各个部门去呢。


因此,在这件事情上,我不敢造次。毕竟,每天来看废品责任归属的,是各工序的工程师,主管,经理。每个人都在乎自己的报废率,所以每个人都很认真,并斤斤计较。因为,废品指标是与考核和工资挂钩在一起的。除非我不想要这个饭碗了,如果想保住它,我就得保证分析和判断是靠谱的,有依据的,至少是有道理可讲的,绝对不可采取像面对终检领班那样简单的工作方法。可是,想想,一个跨越如此多学科,经历如此多工序才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废品分析,哪有那么容易?


于是,每天,都能在废品间听到拍桌子的声音,摔产品的声音,骂娘的声音。骂谁呢?自然是骂我。有骂我不长眼的,有骂我狗屁不懂的,有骂我滥竽充数的。反正那段时间,我是什么难听的都听过。但没办法,不听也不行,谁让我活儿干的不好,分析的不准确呢?直到此时,我也才知道,难怪这个地方三个月没有人来接替了,敢情不是个好差事,没人愿接啊。


其结果是,到新岗位没几天呢,因为压力太大,搞得我开始失眠了。以前,我一直以为我是全世界心最大,就连天塌下来,都干扰不了我,能睡着的人。才到这个岗位几天,就把我搞成这样了。常常,我要么想产品分析的事,久久睡不着。要么迷迷糊糊睡着了,却总时睡得很浅,整个晚上,都在做梦,梦中的场景,全是拼命地看产品,跟别人解释,我为什么这么分,哪个我分对了,哪个我判错了……每天早上起来,我头疼的都快要爆炸了。


怎么办呢?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啊?我找上司去,不懂的,自然是去请教他呀。结果,有一天,我问了我的上司三十多次各种问题,我那个上司被问火了,说:“你是我要当你一个人的主管,为你一个服务,不干其它的事了吗?”我一看,得,这个上司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不怎么样好相处啊。但我没有更好得办法啊。于是第二天,我照旧,厚着脸皮去问,只是比前几天技巧点一点,一次多备点样品,少问几次。这叫减量不减价,该要的,我还得要啊。虽然我的上司有些不太情愿,但伸手不打笑脸人嘛,我每次都笑得像向日葵,何况还是自己的直属下属呢,他也不怎么就好意思拒绝。


另外,我还想办法找其他人问。因为工程师、主管和经理每天都要去看分配给自己的废品,我就找他们问。只要他说不是他的工序的,我就立即虚心接受,拿出来,使劲追问他认为是什么原因,哪个工序造成的。有些人脾气好,会给我讲半天,有些人脾气不好,会开口就骂。骂就骂,我都听了那么多的骂声了,还在乎这么一点,只要他愿意给我讲有用的知识就行,大不了我选择性筛选有用的出来,其余的,我都当耳旁风,左耳进,右耳出得了。


说实话,这招还真管用。慢慢的,很多主管和工程师对我的针对性不那么强了,愿意给我多讲讲,有时候甚至还帮我分析分析。这样,我的工作自然就好开展多了。我的效率越来越高,我辨识和分析的准确率和被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渐渐地,我开始变得游刃有余,我的工作量也开始由每天14、5个小时,减小到7、8个小时。几个月后,我每天只要用4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完成整天的工作量了。我开始有大把的空余时间,来做其它的事情了。


做什么事情呢?我开始搜集各种各样的与PCB有关的资料,将他们统统抄下来。那时候,这个行业,相对于中国而言,算是个新兴行业,才在沿海兴起。相关的资料、杂志、学术书籍,少得可怜,乃至于无。大部分的资料,还是从台湾传过来的。我听说经理搜集有十几本台湾版的学术期刊,就开始打上了他的主意。每遇一个难判断的样品,或者复杂度高一点的产品,就去找他,请他指导分析,而后,旁敲侧击地讲:“经理,我们公司的资料太少了,要是多一点,我参考参考,学习学习,这类问题就不必来麻烦您了……对了,您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借我看看?”


经理自然是知道我的小九九的,每次都笑而不语。已不记得我是在问过他多少次,第多少次说了同样的话之后,有一天他主动提起,说:“小李,我知道你一直以来想干什么。我手上是有一些资料,可以借给你看,但有个条件,你得一本一本看,每看完一本,还一本,再借一本。每本还回来,都必须是完好无缺的。”我一听,乐坏了。头点的比蒜锤子还快。


因为我的废品分析室是独立的一间,这为我的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每天,做完手上的工作,我就开始全身心投入抄写学术论文和相关资料的工作中去,一直抄到深夜一两点。遇上不懂和不理解的,我立即去问。有些问也问不明白的,我就跑到车间现场去看,去观察,去积累。因为我当时是属于品质保证部门,加上岗位特殊,可以全厂乱跑的,这为我的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很快,我要问的问题和想了解的东西,超越了我在废品室抄写的那些资料和论文的范围。在消灭了经理的所有收藏之后,我的眼光开始放眼到更广阔的范围和空间,我开始跟公司其它部门,所有我打听到有资料的人尝试借资料。虽然能借到的很少,但也偶有意外收获。比如,有一天,我偶然从一位工程师的宿舍里,看到了一份新创办不久得PCB专业报纸,读到了后来对我职业生涯影响巨大的一篇论文,叫《印制电路板大生产的技术和管理》。


这篇论文,详细论及中国印制电路工业的现状,并深入分析和讨论了印制电路板大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此文虽为一篇纯学术论文,但语言却琅琅上口,平白如话,读来一点都不生涩。就连我这个受专业训练不多的人,都读得如痴如醉,爱不释手。我大为佩服,想借走。但那位工程师不干,于是,我拿来笔记本,立即坐在那位工程师的床前,花了整整三个小时,将此文整篇抄下。


也许是以前我抄写过的那些论文和资料太过艰涩了,我能理解和学习到的相对较少。或者那些资料水分偏多,能让我吸收到的东西相对偏少?总之,我觉得这篇论文与众不同,读了之后,所受启发颇多。因此,工作之余,只要得空,我便会翻开读读,几到脱口成诵的地步。后来我又得知,国家九五规划中,电子元件协会的“发展方针”,全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的“战略目标”,都跟这篇文中所提相似,更是佩服的不得了。而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位专家,就是我前文所述,来我们公司讲过课,告诉我“零是最好的基础”的那位专家。他使得我在关注和学习技术问题之外,开始关注和思考大生产的问题,并开始有意搜集整个行业的信息。这也为我后来,慢慢走上管理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此都是后话了,暂且按下不表。还是回到主题中来,继续说说我最初的成长故事。


伴随废品判断和分析的,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统计图表制作。


在此之前,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找到一份与文字有关的工作。没想到,现在的这份工作,竟然是跟数字图表打交道。相对于学习如何判断废品,即使受气挨骂,我也还觉得能接受,能承受。可一听说还要统计数字,作图表,我就崩溃了。我对数字不是不敏感,是相当的不敏感。以前,别人跟我说跟数字有关的东西,我铁定记不住。就连我妈妈说,带多少个馒头去学校,我能把馒头带去,却永远搞不清是多少个。就这样一个人,竟然让我做图表?当知道每天还要做大量图表的那一刻,我恨不得想拿头去撞墙。


那时候,电脑还不怎么流行。如果是现在,把数字往电脑里一输,一点相关的图表按钮,漂亮专业的图表,瞬间就生成了。可我们整个部门就一台电脑,系统还是WINDOW 3.2的。第一,office软件的功能还没有那么强大;第二,就级别而言,电脑,还轮不到我用呢。我所要做的废品统计图表,必须100%靠手工做出来。


整个流程是这样的:每天早上,要将前一天晚上截止,所有废品判断分析的原始数据一一登记,再汇总起来,而后,按照每种产品的详细报废原因,从大到小排列,做个详表。根据上述所做详表,把所有产品的同类原因合并,形成总体产品报废原因的详表,再以这个详表为依据,做出主因分析的帕累托图。而后,还要按照每个工序的报废原因做个详表,做个帕累托图。之后,就可以分门别类计算了,算出各个工序的总体报废,做直方图;算出各个部门的总体报废,做直方图……


当我知道图表这么复杂的时候,我肯定,要是第二天早上才开始做的话,我肯定挂掉,所以,颇有自知之明的我,在前一天晚上,便开干了。


但要命的是,我在第一关上,便被卡住了。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一天的原始数据用计算器加起来,看看总报废数是多少。可是,左加右加,每次得出的结果,总是不一样。那些原始数据不是一两百个,而是有2000多个,从晚上7点多,一直折腾到12点,四个多小时,我愣是连一堆数字的总和都没弄出来。我自己快被自己气疯了。我一会儿给自己鼓劲,心底里一遍遍默念:“你行的,你行的!”一会儿,我又觉得很绝望,心底不断骂自己:“你笨蛋,连这么简单个数字都弄不来。”我甚至埋怨自己:“你个混蛋,找个什么工作不好,偏偏找个这样的工作,自己折磨自己。”


正在我束手无策,几乎是坐以待毙的时候,上夜班的QA工程师进来了。见我满头大汗,满脸的绝望表情,给吓了一跳。问我:“怎么了?”我据实相告。于是,他告诉我,重要的,是先做好每个产品的数据统计,这是基础。完成后,剩下所要的所有数据,无非就是从这个基础数据中提取,加减乘除而已。所以,对单个产品的基础表格的理解、设计和统计,是最重要的。只要这个做好了,其它的都可迎刃而解。比如,刚才我算的总体数字,不应该把两千多个原始数字全部用计算器一次性累积加出来,这样,数字太多,容易出错。不如先完成每个型号的统计总和,再把每个型号的总和加起来,就OK了。


那晚,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做完了我平生第一份如此复杂的图表。等到他离开时,已是凌晨四点。


第二天,当我满眼的血丝,捧着图表给经理看。他接过去,翻了翻,先是一声咦,接着淡淡地哦了一声。把图表丢给了我,说:“嗯,还行吧。”我一听,如释重负。总算是过了第一关了。


但没想到,这才是我噩梦的开始。之后,我每次向经理交图表,他都要提一些新要求,比如增加一些新项目的统计啦,合并,或者剔除一些缺陷啦,或者要单一原因的不同产品间排序啦,同一产品不同区间的缺陷变化分析啦等等。而且要命的是,他不在图表制作方面给我太详细的要求,每当我问怎么做时,他都是一句:“把我要的东西表达出来就行,其余的你看着办。”得,好了,球全回我这里来了,敢情他是个看表演的。


刚开始,我每次都忙得人仰马翻。渐渐的,我对统计原理理解深入了,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效率和速度越来越快,图表也做的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好看。我以为,经理该夸我几句了吧?却不料,每次交给他,他都是看看,淡淡地一句:“嗯,还行。”就顺手丢一边去了。我那个气啊,常常不打一处来。


再后来,从没受到过表扬的我,竟然开始接到经理向我“外协”的图表。一些其它工序上需要的图表设计,本来是那个工序的QA工程师去设计的,但他常常丢给我,说:“忙不忙?不忙?这个东西,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他们设计的图表我不是很满意,你到生产线上去看看,给我重新设计设计。”于是,我在废品分析和统计工作之外,没事便常常蹿到工序上去,翻各种报表,做各种调查,帮着经理设计各种新图表。虽然我偶也受到那个工序的工程师的白眼,但对于设计和制作图表这事,我慢慢培养起来了兴趣,乐此不疲。


这些接触数字图表的经历,以及后来我在其它岗位上的锤炼,慢慢训练出了我对数字的敏感度。以致于后来,当我走上管理岗位的时候,对各种数字和图表并不陌生,并很快在各个岗位上,推陈出新,设计更新和推进了多项图表和数字统计系统。而且,加上我当年我为各个岗位设计图表的经历,让我很好地理解了制造系统表格和图表的设计和应用原理,也训练出了我在工作中,喜欢以图表和数字说话得习惯。这对我以后从事制造业管理,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后来,我见到过各种岗位上,那些应届毕业生来上班时,也常碰到跟我类似的窘境。虽然之后的公司越来越规范,新人上岗前也会做培训,但相对于熟练地做好工作而言,那种培训还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知识,更深入的理解,以及更深刻的体会,其实还是要在生产现场,或者具体的操作中,锤炼、锻炼、提炼,才能出来的。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只知道像杯子一样,等着别人倒水进来,却不懂得像海绵一样,自己主动一点一点去吸。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当你少了积极主动,少了那种不顾一切,一定要搞懂才罢休的精神的话,是很难将工作做的出色。


成长,大部分时候,就是这样的,不是,也不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能只是看到别人登顶成功的一刻,而忽略了他是如何一步一步,乃至一寸一寸移到山顶的。记得以前听过一个笑话,说:有个人吃了三个饼,饱了,于是跟同伴感慨说,早知道吃第三个饼会饱,我就不吃前两个了。这个笑话虽然我们都懂,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还是犯这样的错误,总是只看到最后一个饼,有意,或者无意,忽略掉前两个饼。希望各位读过我文字,听过这个笑话的朋友,在工作和成长中,不要当这样的吃饼者。



作者: btsang    时间: 2012-5-19 15:17
不错不错,学习了
作者: btsang    时间: 2012-5-19 19:41
不错不错,学习了
作者: jennyzhou    时间: 2012-5-21 12:39
当我们的心态一旦归零,我们便可以放下一切的包袱,勇往直前。

写得太棒了!
作者: 极笔岭秀    时间: 2012-5-22 15:33
                     
作者: 姊盈    时间: 2012-5-25 01:32
恩 那现在的结局是什么呢  作者要做到有始有终昂
作者: croyg    时间: 2012-5-25 08:15
楼主的经历很感人 期待续。。
作者: 8151601    时间: 2012-5-25 09:12
真实的事情,真实写,真实的感受感受真切!
作者: 神奇小可2010    时间: 2012-5-25 21:48
这就是自己奋斗出来的楷模!学习!
作者: xxlabi    时间: 2012-5-25 23:53
有故事的人会让人很受用、、期待
作者: wxzzdsh    时间: 2012-5-26 23:27
好文章,期待更新
作者: yzy8003    时间: 2012-5-28 19:56
吸引力很强,观注下去。
作者: yzy8003    时间: 2012-5-28 20:18
不仅是鼓励我们,其实也是告诉我们,归零心态的重要性。当我们的心态一旦归零,我们便可以放下一切的包袱,勇往直前。

作者: 刚注册    时间: 2012-6-3 11:55
期待及时更新!
作者: dingzhirui    时间: 2012-6-3 17:07
我来排个队,等更新。~这些东西对我非常有用!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2-6-4 16:05
标题: 006 碰撞和挫折,是一种更深刻的成长
俗语说,一个锅里吃饭,总会碟子碰到碗。工作中,这种碟子碰碗的情况尤其多。不仅同一家公司不同的部门和人之间会发生碰撞,与不同的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也多有碰撞。很多人怕碰撞,觉得麻烦,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凡合作,必会碰撞。而碰撞和调整合作的过程,就是一种互相进步和提升的过程,对于个人而言,则是一种更加深刻的成长。

我升任品质经理不久,发生过一次碰撞,一次严重的挫折,让我记忆深刻。而这两件事情,也使得我在此后的工作中,有了长足的成长和进步。

第一次,是在我刚升任品质经理不久时发生的。我们给一家公司生产了一批产品,价值好几十万。但客户在装配中发现,产品有缺陷,需要改进重做。这时候,就牵扯出来了一个大问题:谁的错?毕竟,谁错,谁是要承担责任的。我们公司的工程设计人员仔细分析发现,客户提供了多页图纸和补充条款,其中有矛盾。但我们的设计人员没有发现这些细节差异,按照图纸为依据进行了转换设计,致使我们生产出的产品在客户处无法安装。这种官司,有时候很难打,是类似于客户和我们都有错的那种错。但客户处于强势,在我以前的经验里,往往会全部赖给供应商。

所以,在与客户去谈判和处理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公司的底线是:我们赔一半,不能全接受。我的任务是,尽量让客户承担的多点。

接待我们的,是他们的采购总监。见面后,还没等我们开口解释,他便说:“这批产品暂时就放在我们这里,货款我们照付。我重新下订单给你们,请按照重新修改过的图纸生产,货款照付。等到新产品顺利出货后,我们再联络你们一起来,想办法处理这批产品。”

这个处理方案和答案,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同行的工程部经理还试图再讨论一下谁对谁错,谁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他示意停下。我从谈话中约略听出,对方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非要马上追究出谁对谁错。这跟我接触过的大多数客户不同。

后来,我跟他熟了之后,问起这件事,他答:“工厂间合作,这种情况难以避免。花很大的力气去讨论谁对谁错,是没有价值的。最后,往往沦入谁强势,谁赢的境地。但也可能因此失去供应商。对于我而言,追求产品尽快上市,让整个生产系统最快速度恢复生产,比我证明供应商错了,向供应商索赔几个钱重要的多。何况,之前,我已经跟我们的设计部门沟通过,这批产品,只要进行小小的返修,就可以用在以后的返修品,或者后续的产品里,只是返修需要浪费些时间。因此,最好的方案,就是按照修改后的图纸,最快速生产一批产品。”

这是我的思维模式,第一次与客户形成“碰撞”。这次的“碰撞”,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虽然我知道客户与供应商之间应该“协作”、“共赢”,但我比较怀疑。毕竟,现实中,每当产品出现问题,我的客户几乎清一色都会将责任推到我们身上。至少这次的事件处理,让我对工厂间的“协作”和“共赢”有了新的认识。

而且,也正是因为这次“碰撞”,使得我在当时那种环境和条件下,对与供应商的合作观念发生了变化。之前,我受到的训练,也是跟我的客户一样,有错,想办法怪给供应商。之后,我会首先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考率。我会认真分析是供应商的错,还是自己的错,尽量寻找将双方的损失都减到最少的方法来处理。如有必要,我会主动与供应商沟通,跟他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很多时候,我会在一个项目开始之前,甚至会主动联系供应商派人来公司,我们事先进行相关培训和沟通,这样,他们在后续的供货中,就会少出很多问题。等等。也因此,在前后的几任品质经理中,供应商对我的评价比较高。

对我第二次影响至深的“挫折”,则发生在我与欧洲一家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

那几年,公司在高速成长,产品不断转型和提升。所以,碰撞和煎熬比较多。最大的一次挑战,是与一世界500强的公司的合作。

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公司,还有我自己,都开始由那种“土鳖”式的管理、工作、思维方式,向比较规范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我们由过去接国内单,开始转向接国外单,以欧美和日本为主。

因为我们的产品质量提升速度较快,所以,通过了一家欧洲的世界500强公司的认证,可以向他们供货。这对我们来说,当然是个天大的喜讯。公司上下,一片欣喜。老板自然是最开心的人,在不吝赞誉我们的同时,还没有忘了发奖金鼓励。

但煎熬,也恰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在花了半年时间通过客户的认证后,又花了九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前期量产的磨合。实际情况是,进展一直不顺利。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生产出的产品,出货前,又不计成本和人力物力、千挑万选几近完美的产品进行包装。但货送到荷兰后,客户却总认为不合格。那些产品,就连我都用放大镜一个个看过了,仍然通不过客户的验收。

刚开始,我还能花十二分的耐心,应对每一件投诉和每一个那怕微小到我们用放大镜看,都几乎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但当这种现象持续了九个月,客户仍然不满意的时候,我开始陷入了深深的怀疑:客户是不是不想要我们的产品,所以总是找一些不算问题的问题,来敷衍我们。我真心这样认为,因为那些被客户判为不合格,不能用的产品,若按照以前的标准,送到国内或者当时我们的任何一家客户手中,都应该是非常优质的产品。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件大事发生了。客户在刁难了我们九个月后,终于同意我们大批量供货。我当然很高兴,之前积累的对客户的不满尽去。打足200%的精神,严格控制整个生产过程,自己亲自参与,100%验证产品合格后,将几百箱的产品,发往荷兰。却不料,客户在生产中,发现0.5%存在性能隐患。因此,客户要求:1,退货,重检出货;2、报废,重做。几百箱啊,价值百万,怎么可能因为这么一点比例的问题,就退货,甚至提出报废呢?

很快,我收到了他们航空快递的所谓存在性能隐患的样品切片,及切片放大的照片。一看切片和照片,我的肺都给气炸了。首先,他们所说的缺陷,即使以要求最严格的美国军用标准来衡量,也算是合格的;其次,他们所谓的0.5%,竟然是活生生用了我们200个产品做破坏性试验,抽到了一个所谓“缺陷”;第三,他们试验的条件非常苛刻,竟然完全不按照美国军标,或者国际标准上的试验条件,事先进行处理,而是直接拿出产品,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就用最苛刻(没有任何标准可支撑)条件进行的测试;第四,客户观察到的所谓“缺陷”的角度是非常偶然的,如果按照常规作业,是很难观察到的。我在接到客户的投诉后,自己亲自制作了400个切片样品观察,根本就观察不到他所说的缺陷。我从没见过这么不讲理的客户。

我将这个情况向我的上司反馈,他也觉得不可思议。他说,他参加几十年了,如此苛刻的要求,确实是第一次见。于是我大胆讲出我的怀疑:“是不是客户不想要我们的产品,所以才这样挑毛病?”他也点头,说:“有可能。”但他还是比较谨慎,想了很久,说:“不妨再沟通沟通看,也许他们真就有特殊的要求呢?”

但我觉得沟通是多余的。既然他们如此挖空心思刁难我们,我们再如何解释也于事无补。我认为,不如直接找仲裁机构来进行仲裁。所以,我将产品送到了国内一家权威的实验室进行测试,结论合格。而后,我又送到英国一家国际知名的实验室进行测试,结论仍然是合格。于是,我将这两份试验结论报告,发给了客户。

客户表示,接受两个实验室样品测试的结论,但仍然不认为批量产品是合格的。0.5%的不良是他们在抽检中发现的,是确实存在的。即使偶然出现,也不能说明这批产品合格。所以,这批产品,他们绝对不能接受。但他们可以派出技术人员,与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如果这批产品我们公司希望他们用掉,他们推荐我们购买一种特殊的设备,派人到荷兰,100%进行检查,选别出这种有隐患的产品,确认提交给他们的完全合格后,才行。

看,我们一强硬,他们就让步吧。我觉得,他们的这种说法,无非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所以,我坚持将所有资料和证据,提交给法务部和商务部,请他们申请相关机构进行仲裁。我特别坚持的是,这种客户,越早放弃越好。算算,前前后后,我们花在他们身上的时间超过一年。花在他们身上的成本,高的离谱。即使勉勉强强能供货,也肯定是只有赔的份。与其如此,还不如趁着这个有利的机会,放弃掉。还有机会和可能挽回损失。

商务部和法务部也同意我的意见。但老板却制止了。他的意见是,去一趟荷兰,看看客户的状况,以及我们的产品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时间紧迫,我们的签证都来不及,所以最后,是老板自己亲自去的。

老板花重金,买了设备,并不计成本,在荷兰雇人,对我们所有的产品进行了100%的检查。而后,他将检查不合格的产品,空运回国,让我进行切片分析。他说:“就算是按照现在最严苛的标准,这些产品都算合格。但我还是希望你确认一下,他们说的缺陷是否真的存在。”

于是,我从那些选别出来的“不合格”产品中,又抽取出来了400个样品,按照他们在荷兰选别时,标识出来的位置,进行了切片分析。结果,我发现,真的存在他们所说的缺陷。这让我很是惊讶和震惊。

不久,应老板要求,荷兰公司派了工程师到我们公司来。他们向我们解释了,为何他们不能接受这种国际上所有标准都认为是合格的产品。他们说,他们的产品组装后,会发到世界各地,主要用在地下抽取石油的泵上。这类产品,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关乎生命,必须要做到360天24小时无故障不间断作业。他们所投诉的这种缺陷,虽然从没有实例证明曾出过事故,但理论上会存在隐患,所以他们绝对不能接受。

至于我们无法像他们一样容易发现缺陷,他们认为是我们的设备陈旧,以及操作技巧不够科学的问题。所以,他们带了新的检测设备过来。他们将与我们一起工作一段时间,训练我们的检测方法,并与我们一起在生产线上进行追踪,找到问题源为止。

果然,其后的一段时间,荷兰来的两位须发皆白的工程师,每天跟我们一起,一个工序一个工序,一个细节一个细节,追踪问题。在他们的协助下,我们真的找到了问题源。同时,他们对我们的工程师和操作人员,重新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在他们培训后,那些之前我认为是偶然才能观察到的问题,被一逮一个准,果然能被很快很准确切片出来。最后,在确认我们都已掌握了检测技巧,改善了问题后,两位工程师联合签署了一个合格证书,证明在他们的培训下,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检测的方法和技巧,并找到了这个问题源,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才返回荷兰。

从此之后,我们给这个客户的供货,再也没有出过问题。我们的供货量开始大幅度提升。一年后,我们被评为他们的全球最佳供应商。在这家客户的推荐下,我们还获得了欧洲颁发的全球中小企业质量金奖。

这件事情给我的启示和思维方面的冲击颇多。第一,从此,我不再臆测任何一件客户投诉,每个投诉,我都会严谨、认真跟进和沟通,在没有得到充分的确认和验证前,我绝对不会反驳客户;第二,客户任何的要求,其实都是事出有因的,即使他初听起来是离谱,不合理的。如果我们真的怀疑,就应该彻底搞清楚;第三,人的思维和观念转变是最难的。即使我们认为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转变了,其实骨子里和潜意识里,未必就真的转变了,往往要经历一些比较严酷的过程,才能真正转变;第四,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如何的开明,如何能接受新东西,其实,我们的潜意识里,还是会有意无意的会自以为是,本能底进行抵触和抵抗。所以,在接触任何新事物的时候,做到能如空杯,不带任何成见地接受,是我们需要终身去修炼的课题……

作者: 刚注册    时间: 2012-6-4 17:19
精彩!请继续!
作者: cggcg    时间: 2012-9-9 22:02
再次拜读楼主文章,受益匪浅。感谢!
作者: 李松    时间: 2012-9-10 12:28
不怕,我有电子词典。于是,每夜,我伏案翻译资料,一个词一个词啃,一段话一段话蒙,实在不懂又不通的,在网上搜,打电话求教素不相识的专业人士,最终,搞明白了材料上所提供的所有参数和条件。




作者: 赵建华    时间: 2012-9-10 14:33
一下子仿佛回到初中时代,感触记忆的闸门弹了下开了......
作者: 李松    时间: 2012-9-10 17:41
007跳槽其实是件劳心劳力的事
    在第一家公司工作了5年多之后,我忽然有了跳槽的冲动。一是因为在一家公司待久了,有一点倦怠感;二是在一家公司待久了,做事熟门熟路,处理问题驾轻就熟,就难免不求上进起来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有一次,跟另外一家公司的品质部经理聊天,才知道,我的收入太低了,竟然是他的三分之一。

    于是,我决定跳槽。

    在此之前,我其实已经接到过多多家公司挖角的电话邀请和约见,都婉拒了。但我都跟他们保持了良好的联系。所以,当我内心煎熬挣扎,表露出想离开的意思之后,立刻接到了七八家公司的邀请。

    我去看了,聊了,觉得有一半是我想去的公司。

    于是,我在剩下,与自己觉得中意的三家公司分别进行了接洽和沟通。

    其中一家,不是做PCB完整产品的,而只是做单一工序的加工的。当时,这家公司在行业里规模最大,而且口碑非常好。所以,约见后,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达成了一致意见。该公司老板给了我非常丰厚的薪水和条件,我觉得非常满意,于是兴冲冲的回去了。

    不料,两天后,我刚递交了辞职报告,却接到了该公司老板的电话。在电话中,他告诉我,他觉得给我开的条件比其它同职位管理人员高太多了,他担心难以平衡,所以,希望我另谋高就。

    另谋高就?

    我就被这么冠冕堂皇的四个字,涮了一把。听到这个消息的一瞬间,我觉得非常恼火。但之后,仔细想了想,也好。至少,此时说清楚,被到工厂后,他才找这样的借口强。

    而且,我也不得不承认,我当时之所以中意这家工厂,其中一大半的原因,是基于一种不太健康的考虑的。我想的是:这家工厂,只做PCB产品中单一工序的外协加工。所以,这家工厂的工作,相对做PCB完整工序加工的工厂,要简单,轻松,容易将工作做好。实际上,若静心细想,这样是不对的。说老实话,逐一对比对自己有利的成长和发展条件,此工厂并非我选项里的上选。

    如此一想,我也就使然了。
    而且,此时,我已递交了辞职报告,已顾不上愤愤不平,或者垂首顿足了。我得赶快解决下一个去处的问题。而且,递交出去的辞职报告,我不可能也采取跟这位老板一样的方式,跟老板说“一时糊涂”,给收回来吧?再说,辞职这回事,你不想,也就没啥。但当你内心动摇,一旦想离开的时候,那种感觉,确实也犹如弦上的箭,恨不得马上射出去,再不回头。

    于是,我迅速转向了我中意的第二家公司。

    其实,这家公司起初并不在我的优选范围内,但公司的老板在此之前,多次约见我,我多次婉拒。在我被前家公司婉拒的第三天,他再次约见我,颇有三顾茅庐的诚意。其时刚被第一家公司拒绝,加上确实盛情难却,于是,我在一个周末,跟他在梅林见了面。
    他之前是做贸易的,也曾经开过一个小型的加工厂尝试,手上有钱,所以想投资做实业。之前,我们曾经有过业务往来,他经销的产品出现过问题,处理的正是我。因为有过一些碰撞,互相了解的反而多一些。他对我的严谨和实事求是,有较深刻印象。所以,当他听说我要离开的时候,力邀我加盟。他给的条件比第一家公司优厚很多,而且是希望我去做厂长。他说:“所有的部门经理你来找,我不参与。”

    说实话,我比较心动。我觉得以22岁的年级,便能去做厂长,是个非常好的成长和锻炼机会。所以很爽快答应了,当但我晚上回到宿舍,独自一个人认真思考的时候,却有了不同的想法。

    首先,我还是觉得我太年轻了,缺乏做一个厂长的经验和积累。之前,我虽然在生产和工程设计部门做过,但时间都太短,基本算得上是惊鸿一瞥,略知皮毛而已。工作6年来,只在品质部门做过,绝大部分的经验还是在品质控制方面。对于全面驾驭一家工厂,还是有所欠缺的。做好一家工厂,不应该只是贪图它所提供的优厚待遇,首要考虑的,应该是能否管理好这家工厂,能真正带领这家工厂成长和发展,而不仅仅是条件和待遇。
    其次,在与老板的聊天中,他谈起的一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之前办过一家小工厂,请人管理。但在短短一年的时间,管理人员换了四个。那天,在聊天时,他随口就对已经离开的四个管理人员做了点评。而且,他的点评,都比较负面,觉得这些管理人员,要不就是来骗钱的,要不就是水平太次,或者人品太差,等等。我听时,不是特别舒服。当时没有做声,但内心颇多想法。

    在工厂里做个员工,普通管理人员,其实离老板还是比较远的。所以还好。他们大多要做的,是通过工作,获得报酬,得到晋升,一些人生价值得到体现。此时,有个好上司,或者一个好环境,要求和梦想可能就能达成。但如果你做高管,你主要面对的是老板,所以选老板很重要。一个在你面前随意臧否自己的管理人员的老板,我觉得不会是个好老板,往往,在未来,也将不是个能很好理解、支持和容忍你的好老板。因此,这家工厂,能长久合作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既然一开始就产生了这样的看法,还不如早早放弃的好。

    于是,在仔细认真思考之后,我婉拒了这位老板的邀请。工作是我需要的,尤其是这样一个好职位,更是像我这种没啥学历的打工者梦寐以求的机会。但既然一开始就看到了未来的失败,不如放弃,另觅合适机会。

    于是,我开始将目标转向第三家公司。

    但遗憾的是,第三家公司,也谈的不是很理想。

     此时,离我离开公司的时间越来越近,但我却没有了合适的去处。

    怎么办?我是坚持寻找符合我心目中要求的公司,还是降低要求,在那些原本一开始不考虑的公司中,先寻找一个去处?

    其实,找个去处,对我来说,很容易。但我心中多有不甘。既然我最初想离开的真正原因,是想要有所突破,我就不能随便迁就,找一家工厂了事。而且,当时我之所以把大部分工厂排除在外,是因为我看上了一家做新型PCB,叫FPCB的东西。这种产品,当时在国内只有两家做,一家是外资,另外一家,是一家大型国营企业下属的三级公司在做,他们从美国引进了这种新技术,并从美国购买了全套新的设备。

    但这家公司不大对外招工。即使招工,也局限在自己系统中的各公司里,只偶尔从外面招聘一些他们系统内部也找不到的人才。

     有这么多条件的限制,是很难进去的。

    正在我绞尽脑汁,想着用什么办法进这家公司的时候,机会竟然自动找上门来了。

    一天晚上,下了班,我去总工宿舍找他,谈一些技术问题。谈完问题后,闲聊起,总工问我:“听说你辞职了?”我答:“是。”他又问:“有去处了吗?”我答:“有几家,但不理想,我不太想去。”总工说:“XXX的总经理前几天跟我聊天,说,让我推荐一个管理品质的人给他。我正在想,哪里去找合适的人呢。既然你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去处,要不,我给他介绍,你去看看?”

    我听后,心中一阵狂喜。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信然。于是拿那着总工给的那家公司总经理的电话,美滋滋回宿舍休息去了。

    那一夜,我休息的不是太好。碾转反侧,始终无法进入深睡眠。一方面是兴奋,另外一方面,是紧张。其实我是不应该紧张的。见过那么多老板,谈过那么多职位,该有的经验都有了。第二天一早,睡眼惺忪起床,忙晚手上的工作,赶紧给那家公司的总经理打电话。还好,对方一口就答允了,并约定好了见面的时间。

    到约定哪天,我准时赴约。但说实话,结果让我很失望。虽然总经理非常有气质,看起来不像个搞企业的,而像个学者。但工厂实在是不怎么样,只是一栋厂房的一层半而已,还没有我之前工厂的五分之一大。而且,整个公司的人数也很少,还不到200人。我问了问产值,上一年才做了5000万不到。实在是太小了。更搞笑的是,他们招聘的职位,是品质主管。比我之前的职位低很多。如果说那天还有什么事情让我高兴,没有吐着血走出来的话,就是他们给的薪水还马马虎虎,当然不算高,但至少比我之前那个公司的薪水略高一些。

    我很是沮丧。晚上,无精打采地回到了工厂。回到宿舍的那一刻,说实话,我拿脑袋撞墙的心都有了。一边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一边自己跟自己嘟囔:你呀你呀,放着厂长的职位不当,却跑去应聘个主管。就算是世上蠢人一箩筐,也没一个蠢到你这种程度。越想心情越糟,最后糟得连胃口也没了,于是晚饭没吃就上床了,在自己的嘟嘟囔囔中,和衣迷糊睡去。

    那一觉不知睡了多久,忽然惊醒,坐了起来,变得很清晰。我拍着自己的脑袋,对自己说:你呀,蠢蛋一个。这是个新型产业,新型产品,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你不应该太在乎一时的得失,而要放眼远望才对啊。想想,这种产品未来应该会呈爆炸式成长,那时,整个行业必然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你若现在加盟进去,好好干,好好成长,以后不就成抢手货了?多好的机会啊,竟然如此想。笨蛋!

    其时,月光如水,注满我的小房间。我自己开心的大笑几声,心情好爽,倒头又睡了。这次,一觉就睡到了大天亮。起床,阳光已经洒满了房间。

     我赶紧起床,打电话给面试我的总经理,说:“我很开心您赏识我,招我去做品质主管。我会在半月后准时报到!”





作者: 李松    时间: 2012-9-10 17:49
008从头再来又何妨

在去新公司报到前,我设想了种种的可能和挑战。比如,工作方式方面的挑战,毕竟,我从学校一出来,就一直在港资企业做事,可能跟这种带有国营背景的公司,会与之前的不同。还比如,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不同,但无论如何,这家公司在沿海,而且做着一个在中国都算是新鲜和新型的产品,这些方面应该差不到哪里去。

但到我报到的时候,还是被吓了一跳。而之后的遭遇,也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

我到前台,说是来报到的。前台一个黑黑的,说一口湖南普通话的女孩子,对我爱答不理。我以为她忙,等了30多分钟。但也似乎没见到她忙,大部分时间做在那里跟不断路过和进出的人闲唠嗑。于是,我又跟她说,我是来报到的。她的态度依旧,又晾我在那里30多分钟。我的火气不打一处来,正准备给她说第三次的时候,总经理正好从门口经过,看见我了,说:“xx,这是我们新招的主管,你给安排一下住宿和办公桌。”

接下来的效率,快得吓人,只见那黑黑的女孩,几个电话,10分钟不到,三方回报,宿舍安排好了,在xxx号;办公桌安排好了,在三楼;饭卡及厂牌也弄好了。而后,她让人拿我的行李去宿舍,亲自带我上三楼,去认我的办公桌。此时,我才知道,原来她不是前台,而是前台女孩的上司,那天,前台女孩请假了,她临时替代一下。

这次报到,算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我的信心开始有一点动摇,我隐隐觉得:这家公司,够呛。

第二天,正式上班,我去品质部报到。品质部的经理前一天已经见过,只冲我点一下头,而后,就把我扔在我的办公桌面前不理我。整个上午,没有人同我讲话,也没有人给我安排工作。到了下午,我看这样待着不是个事,于是主动跑去问经理,有什么工作需要我做。他答,没啥事。又埋着头玩电脑去了,把我晾在了那里。

我看了看,觉得这样似乎也不是个事啊。于是主动提议,我去生产线上学习学习。埋头看电脑,半天不啃声的经理,抬头看了我一眼,说了一个字:“嗯。”又低头忙活他的去了。

我很是奇怪,怎么这里的人都是怪怪的?莫非这里的人都是火星人?或者,这家公司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得,这不是个什么紧急的事,先不管了,去生产线上看看再说吧。

没人带我,我一个人在生产线上溜达过去。整个下午,我沿着产品从原料来料,进出仓库,加工,到出货,整个完整的流程看下来,算是初步了解了这是个什么产品,加工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说实话,当初我选择来这家公司的实话,觉得之前的产品PCB,现在的产品是FPCB,随觉得会有不同,但不至于完全大不同吧?不料,看完产品及生产过程,发现,跟之前的生产方式和思路,完全不一样。PCB是硬质的电路板,FPCB是挠性的电路板,这一软一硬,在材质选择,生产工艺选择,加工方式,工具设计思路等方面,天差地远。唯一相似的,是他们的名称。

也就是说,虽然我已经工作了6年,在品质管理和PCB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就产品而言,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我必须要从头开始学习起。

我到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第二天,我去上班,经理仍然是老样子,不理不睬,自己忙自己的。于是我只好主动跟他说,我去生产线上学习。他也依旧是“嗯”一声。于是我便上生产线了。

如此这般,很快,一周就过去了。

到了第二周,我看老这样子不行啊。于是,主动跟经理讲,看看能不能分配我一点工作做?经理沉吟了很久,跟我说:“要不,你先分管QA的部分吧。”我说:“你能不能跟QA系统的人宣布一下?”他看了我一眼,说:“我看,不必了吧!”不必了?你让我分管QA,却不跟QA的人说,我怎么管?我正琢磨怎么跟他说呢,他又埋头看他的电脑去了。

我一看,得,看起来他是真心没心思理我。我还是自己努力吧。

于是,我在生产线上溜达了几圈,想了想,去找管实验室的工程师。

一周来,我自己在生产线上学习,通过接触,慢慢了解了品质部的整个状况。品质部二十来个人,以这位工程师,资历最深,威望最高,能力也最强。在品质部内部,他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因为我也有点真东西,所以两个人一周来,聊的甚是投机。他约略也知道,老总招我来是做品质部主管的,所以也有意无意,向我透露了公司里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以及一些品质部内部的情况。他甚至向我暗示,品质部经理不喜欢我,是知道我曾经当过品质部经理,担心取代他。所以,才故意给我难堪,想让我走人。言辞间,听得出来,他对经理是不怎么尊重的,也不怎么放在眼里。我也听其他人讲起过,他对经理颇有微辞,经理常当没听见。

我去找他,实属迫于无奈。我总不能自己跑到生产线上去,对着员工讲:“嗨,各位,我是没有被任何人任命过的QA主管,你们得听我的吧?”经理不理我,也不走正式任命的程序,只是让我“管”,是有意在刁难我。但实际上,我要在这里立足,也真得“管”啊,不“管”,怎样出成绩,被大家接受呢?

而要“管”,我就得找到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实验室的工程师。我跟他说,经理让我分管QA,但没有对QA宣布,能否请他给QA各组长和工程师说一下,咱们一起开个小会?他想了一下,答应了,帮我召集了QA的所有员工。在简短的会上,我介绍了一下我自己,卖弄了几个新鲜观念,算是稍稍吸引了一下QA的员工,而后,乘机宣布,公司让我来管理整个QA系统,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虽然曲径通幽,但好歹,我总算是将自己的身份和工作职能,介绍给了整个QA系统的人员。

实际上,自己向QA宣布自己的身份,对我而言,不算最难的事。最难的部分,还在专业这边。这个工厂的产品,以及这个行业,对我而言,是全新的。如果说品质理念,品质工具,管理知识等,我还能用以前的知识和经验支撑的话,对产品的认知和判断就完全不行了。我必须得从头学起。其实从头学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的重点是,作为QA的头,我要对生产线上出现的各种难题马上做出判断,并处理一些已经积累下来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支撑。虽然我用一周的时间,快速熟悉了生产线,并通过跟踪产品实物流动的方法,搞清楚了各关键控制点,和主要的问题所在。但毕竟时间太短,了解和学习的不够深入,不足以应付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

就在我把自己推销给QA系统的第二天,经理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跟合作的一家客户谈标准。长期以来,两家公司一直为标准接受的问题纠结,他明确表示:“这个只能你谈,其他工程师和组长,不适宜参与。”“不适宜?”实验室工程师跟我撇嘴:“连他都谈了几次,搞不掂的标准,让你去谈。你来才8天啊!还不准别人帮忙,这不明白着为难你嘛!”我笑笑,没吭声。

为了这次标准谈判,我通宵查阅了关于FPCB外观接受的日本行业标准和美国行业标准。我发现日本行业标准比较详细,条款也定得比较合理。于是,我以日本行业标准为蓝本,将之前我们与这家公司合作中的所有有分歧的问题点一一标注了出来,根据实际的情况,写了详细的接受标准和理由。我发现,大家过去最多的分歧,是在外观方面,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不到6点钟,我便跑到车间,从FQC检验出的不合格产品中,选出来了40多个我认为介于临界点的样品,封样。

下午,客户来了。

这个客户确实很拽,也很刁。见面,先给我来一通下马威。将我们的产品从头到尾批评了一通,数落我们的产品是如何如何的次,我们的系统是如何如何的差,我们公司跟他接触的人,素质是如何如何的烂。而后,他的矛头对准了我:“你们公司怎么回事,经理谈了几轮都谈不好的事,让主管来谈。你来多久了,你到底懂不懂产品啊?我听采购说,你以前不是做FPCB的,你要是不懂,别浪费我时间啊。”

我微笑着回答:“杨先生,不好意思,以前我们做的确实不够好,我向您道歉。但从今天开始,你会接触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团队,看到一种跟过去完全不同的工作风格,同时,也会体会到我们跟过去完全不同的改进速度。杨先生,您先别生气,不妨将今天当做验证这一切的开始,看看能否令您满意。”

杨先生用很奇怪的眼光注视了我一会,说:“那好吧,开始吧。”

于是,我们开始到具体内容的讨论和谈判中。对于那些明显是我们问题的,我爽快承认,并答复出我们能改进的日期。对于那些对方要求过严的项目和条款,我逐一解释,除了旁征博引美行业标准,日行业标准外,我还给出实物的封样。杨先生初期还会强词夺理,找个机会训我两句。不到20分钟,他完全沉浸了进去,变成了跟我逐项探讨。我们总共花了2个多小时,讨论了40多个条目,其中38个,杨先生完全认同我的判断,只有两个不接受。他给我耐性解释,这两个为什么不能依据美标和日标判断,因为这是他们产品设计中的一些特别要求。我表示理解,并接受。终于,这场在我来之前就已经持续了几个月的标准之争,总算是落下了帷幕。

讨论完问题,中午吃饭时,杨先生问起我:“李先生,之前我听采购说你是个新手,才升任QA主管。怎么感觉不像啊?请问你以前在哪家公司,做什么的?”

我笑答:“杨先生,在FPCB行业,我确实是个新兵。不过,我做PCB 6年了,对电子产品有一点点基础和经验……我以前在XX公司当品质部经理。”

他笑说:“难怪你今天的表现这么专业。今天我的态度不好,请多担待。希望以后有机会多交流。”

我说:“一定,一定。”

这件事情,很快在公司里流传开来。那些QA系统里,原本对我持怀疑态度的人,也改变了观念,逐步开始接受我。有一天,我去实验室,负责实验室的工程师冲我竖大拇指:“我听说你谈标准的事了,很棒!放心,以后工作方面,我们会给你支持的。”

这次标准谈判,不仅改善了我们跟这家客户的关系,而且,也使得我在公司完全立住了脚。

作者: 李松    时间: 2012-9-10 17:57
009逃不掉的派系纷争
我以一个莫名其妙的身份进入到品质部门,又以莫名其妙的方式,去管理QA系统,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经历和过程。这在之前的5年多中,不曾遇到过,在之后的职业生涯里,也不曾再现过。这种奇怪的切入过程,以及上司与我奇怪的相处方式,让我开始渐渐对这家公司产生失望。我觉得这家公司的管理真不是一般的乱,简直是匪夷所思。

因此,在努力做好工作,获得QA系统认可的同时,我也渐渐萌生退意,想,干脆另谋高就算了。我们在职场工作,无非是想获得上司的认可。我这还没开始,就被经理摆在了对立面进行刁难,以后的工作,我还得向他负责,这,怎么可能合作的下去?与其在这里浪费时光,还不如另觅个去处算了。

果不其然。接下去,我在品质部开始经历各种“奇特”遭遇。

比如,做为负责QA的主管,该给我配台电脑。很多文件是电子版的,得在电脑上看和处理。而且,QA的工程师每个都有电脑,没理由我这个当头的没电脑吧?现实是,我还真没有。比如,因工作需要,电脑中心已经为我开通了邮件,很多人开始往我的邮箱里发资料和文件了。但我没地方看。于是我去问经理:“能给我配个电脑吗?”他的答复是:“公司资金很紧张,目前还不行,要不你跟文员先看一个吧。”那文员每天统计数字,忙得鸡飞狗跳,前脚丫都打后脑勺了,哪可能空出来时间让我看?
于是,我只好自己跑电脑中心去,跟负责电脑中心的人说,能不能帮我调部电脑?电脑中心的人说,理论上你是要配电脑的啊。但要你们经理签字申请,我们会买新电脑给你。我说,工作忙,来不及,要不你找台旧的给我?这哥们也真帮忙,还真从一堆废旧的电脑中,对付出来了一台给我。我一看,是破的够可以,不仅运行速度慢,还老死机。这我也就忍了,最要命的是,它的屏幕一会儿会变绿,一会儿会变成淡红色。只见弄电脑那哥们用拳头对着电脑屏幕外壳一通猛击,电脑屏幕回复正常了。他对我一努嘴:“这显示屏有点问题,估计是接触不良,你先对付着用吧。”

其后,办公室便多出了一景:每天,只要我一坐在电脑前面看东西,就要不断地捶电脑。看一会儿,通通通,捶几下,再看一会儿,又通通通捶几下,每每引得路过的人侧目注视。

另外一件让我啼笑皆非的事是,是被罚款。公司每隔一周,要检查一次5S,检查时,要对各部门进行评分。评分低的部门负责人,自然要承担所谓罚款。这个制度是好是坏先不论,但显然,主要考核的是部门负责人。自我开始介入QA的管理之后,这个承担罚款的责任,落到了我肩上。理由是什么呢?经理说,品质部的主力是QA,QA是你负责的,所以,品质部门得分低,你得负起责任。好,负起就负起吧。有时候,做为管理人员,就怕没有责任承担。当你承担了责任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伴随而来的,还会有其它有价值的东西。


果然,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来了。首先,是QA内部的工程师和组长们不干了。他们群情激昂,愤愤不平。第一次,被我安抚下来了。我说:“我们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冕的心态来做QA。这次我们部门的分数不高,虽然不全是我们的责任,但谁要我们做QA呢?做QA,对自己的要求就应该比别人高一些。所以,这个款,罚的不怨。我们不应该在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斤斤计较,而是努力做得更好,争取下一次不被罚。”

第二次检查,我们又被罚了。这次,QA没被检查出问题,而是QC的现场被扣分过多。那时候,QC还没有主管,是由经理亲自管的。但他还是将这次的罚款,算到了我头上。他这次的理由是:“你是品质部唯一的主管,你是协助我管理品质部的,QC的现场管理扣分过多,是你跟进不利,管理不善造成。”我自然是没有什么反驳的话可讲的。虽然我在口头上被他升职,被扩大权限,被承担责任。但这也不是啥坏事。至少可以反向证明,我还是有点能力的,否则,不会被他这样刻意歪曲对待。所以我笑一笑,回头去做我的事了。
但QA的人,特别是那位物理实验室的工程师不干了。他跟我说:“你忍得起,我忍不起。没有这样仗势欺人的。以后他布置的工作,我不配合。除非你来说,我才干。他既然口口声声说要你负起责任,那你就负起来好了。”其他几个工程师和组长也纷纷相应。若是我自己一个人委屈,倒也罢了。但所谓群情难逆。做为一个头,总得为他们的利益和荣誉撑腰。所以这次,我也就没怎么劝他们,也没像上次一样,态度坚决地坚持是我的错。这就相当于,默许了实验室工程师的话。

不料,我这一妥协,就出了大乱子。而这件事情,也变成了我在职业生涯里,犯下的大错之一,并为未来我工作的开战,埋下了极大隐患。

本来,以上问题,虽对我不公,但至多也就是经理对我私人的不满而已。其实,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我找他沟通,寻找积极的方法,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即可。这样,事情便不会扩而大之,影响到更广的层面去。但当时我还是过于年轻了,缺乏经验,而且也多少有点争强好胜,心想:你越刁难我,我越做好给你看。其结果,竟然将整个QA都牵扯进来了。想想以前,我极力反对在公司里拉帮结派。但在这件事情上,我没有坚持,那么一默许,就等于拉帮结派了。

接下去,QA竟然真的不听经理的指挥了。他们,特别是那位管理实验室的工程师,更是直白的对经理讲:有什么事,让李主管给我们安排,他才是我们的上司。这一说,无疑是火上浇油,让经理更火了。他真的不管QA了,而只是去管QC。接下来,面对QA的工作,他不是支持,而是找各种机会刁难。刚开始,我还尝试跟他沟通和解释,到后来,我也火了。得,你做你的,我做我的,看看谁做的更好。这样以来,使得QA跟QC之间,也渐渐地水火不容。

其实,那时候,放手干活,不再在乎经理,乃至公司更高层领导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真的实在忍不住了。我打心底里不想在这家公司做了。我已经找好了新的去处。我那时候的想法,就是表现给你们看一下,我的能力到底差不差,QA的人能看得到,其它部门的人也能看得到。

但当我看到品质部分裂成两个阵营时,我觉得是我错了。显示自己能力的方式有很多种,也有很多个渠道,但显然,我采取了最不应该采取的一种。

QA和QC的分裂,最终引起了总经理的关注。有一天,他找我,告诉我一个消息:QA的几个工程师和组长联名写信,要求更换品质部经理,并一致推荐我来担任品质部经理。我听了,吓了一跳。我之前心中虽有负气,但从没想过挤经理走。但没想到,这件事最终却发展成了这种情况。此时,我真变成了百口难辨了。

于是,我向总经理坦诚讲述了整个事件的起因与经过,并检讨了自己的冒失和不当。我也明确表示,我已经找好了去处,想离开。也正好以此来消弭我给公司和品质部带来的伤害。

总经理听后,跟我说:“我看中你,选你来,就是因为我充分了解过你的过去,觉得你能给我们带来新的东西。但你现在所采取的方法,让我觉得错看了你。公司管理中,遇到各种碰撞是难免的。如果之前你有错的话,只能算是无心之失。而现在, 则显然是在逃避。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你现在应该去正视,并努力去解决它,而不是一走了之……而且,我们公司正在进行变革,我们需要你这样的人才。至于你们两个人的安排,我已有方案,你就不用为此而患得患失了。”

我仔细想了想,总经理其实讲的对。是的,在工作中,难免发生碰撞。有时候,碰撞的太激烈的时候,难免会发生一些误会和对抗。但这些,恰也是公司和个人成长之中必经的历程。在工作中,我们没必要,也不应该去敌意对抗。但应不惧挑战与困难。
作者: 李松    时间: 2012-9-10 18:07
公司里,总会有些人事让你无奈
不久,我的上司被调走,我接任品质部经理。公司也很快进入了高速增长时代,我管理下的品质部,不断有新变化,与公司其它部门相比,表现比较抢眼。我甚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但同时,我也面临了很多比第一家公司多很多的烦恼和麻烦。在这里,我主要的烦恼不是专业方面,而是人事处理方面。

在我来之前,这里的员工及管理人员招聘,是封闭式的,也就是说,不对外,基本都是从本系统招聘和调整过来的。后来,业务扩展后,才开始对外公开招聘。所以这里的人大多是关系户,工作相当的懒散,而且难管。这还不是最难的,难的是,他们的观念和方法已经跟不上市场发展和客户变化后的要求了,但我不能对他们进行调整。虽然我也努力对他们进行培训,但已经形成的固有观念,一时之间很难改变。其时,我对品质部有管理权,但却没有人员调整权。这个权限在生产副总手里,这就让我相当的难受和难处理。

但我也不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啊。不然,就相当于承认我没有能力管理品质部。

怎么办呢?
我想到了一个方法,我不能做职位方面的调整,但我可以根据工作量,进行临时调整。于是,我就将那些表现的比较差的一些管理人员,临时调整到一些不重要的岗位上帮忙,而将那些没有关系,表现优秀但无法晋升的员工,调到管理岗位上去,进行学习,美其名曰“岗位体验”。

果不其然,第二天,就有人去告状。于是,副总下来,劈头盖脸将我批评一通。我笑而不答,任凭他说。待他说完后,我才说:“马总,这些岗位上确实需要经验丰富的人去把关,我觉得她们是品质部最优秀的人,要不您帮我推荐几位?”他当然推荐不出来。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嘛,无论如何,他对现场人员的了解不如我清楚。于是他只好又批评几句,走了。第三天,那些家伙们认为我会把她们调回来。但我照旧不理不睬她们。

不到一周,一部分顶不住了,工作态度开始转变。于是,我找她们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告她们:我们必须改变,如果不改变,我们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出局。我针对的并不是她们,而是不求改变的观念和思路。再将她们调回原岗位。其中,最顽固的,没有挺过两周,也改变了。


但也有我动不了的。一位管FQC的组长就是。我从负责这个品质部开始,她就从来没有好好配合过。大家都明里暗里向我暗示她的背景。我明白,她跟某位高管关系很好,但她管理的那个岗位,是品质部人数最多,也是出问题最多的岗位。不动她,我就无法推动品质部工作的进展,怎么办呢?这实在让我头痛。

苦思冥想之后,我想到了一个办法:以品质部工作量增加为由,向行政人事部申请增加一个职位,叫主管助理。也就是比组长高半级,但比组长的上级主管低半级。而后,我以她的工作经验丰富为由,申请给她晋级,当主管助理。这个申请果然被神速批准通过。而后,我就在她之下,名正言顺将新组长升了起来。这样,正常的工作就可以从组长处开始推动了。

接着,我给她在FQC车间独立开辟了一个办公区域,将一些不重要的报表,通通划归给她去审核,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工作。而后,我看到,每天早上,她用不到30分钟,很快就审核完所有报表,而后对着空桌子,茫然发上一天愣。如是,不到一个月,她主动递交辞职报告,说家里有事,不干了。于是我再三挽留,她执意要走,就这样,她离开了。

我以为这个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但没料到,半年后,总经理忽然找我,说,有位经验丰富的QC主管人选,推荐给我。我一听,当然说好。而后,他告诉我,就是半年前辞职的杨XX。我一听,一愣。总经理的话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个人你必须要,而且必须安排在FQC,不要再让她当什么主管助理了,就让她去当主管,统管整个FQC吧。”临出门前,他又回头向我说:“有些事情,你不知道。就别多问了,去做吧。”

其时,我已从外面招聘了一位FQC的主管进来,工作正开展的如火如荼。在这个节骨眼上,把她放进去,整出两个主管来,怎么弄?肯定得拿掉一个。拿掉谁?自然是我之前招的那一个。问题是,我知道杨XX搞不定FQC,迟早又会变成给我捅乱子的人。但我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接受这个人,而且,必须立即让她去取代那位主管。

虽然我心里非常不舒服,但却很无奈。不仅我无奈,我看得出来,就连总经理,其实也很无奈。不得已,我只好跟那位FQC主管沟通,说服他到QA去任工程师。他确实做的不赖,第二年便升任位QA主管。后来,我们收购了苏州公司之后,我将他推荐到苏州厂去任品质部经理了。

这件让我郁闷的事还没有完全结束,另外一件让我窝火的事,却又发生了。

这次不是给我塞进来一个主管,而是一个经理。

忽然有一天,行政人事部让我去面试一个人。我问:“面试什么人?”答曰:“QC经理。”“QC经理?”我有点懵了。我之前从没有听说过QC要变成一个部,而且要单独招一位经理啊?即使招聘一位经理,也不是我去面试啊。但行政人事部说,这是总经理交待的。我打电话给总经理,得到的答复是:“是有这么回事。”既然有,那就去面试吧。

接受面试的是个女孩子,年龄可能比我大两三岁。我们在那里聊了一会,我发现她对品质管理知识只是略懂皮毛,远不能达到管理一个部门的要求。行政人事经理问我:“怎么样?”我如实相告。而后,他告诉我:“这个人,不要也得要。”我说:“怎么,有情况?”“情况大大的。”他一边说,一边向着总工办公室撇嘴。我立即明白了。

看起来,所谓的我面试,只不过是个过场。其实这她的职位和岗位,早已经是内定了的。果然,没多久,这位新经理便来报道,上班了。她的位置就在我对面,级别跟我一样。

我以为公司很快会宣布,将品质部分拆成QA部和QC部,结果,没有。公司公布的是:品质部同时设立QC经理和QA经理,我任QA经理,新来的女孩任QC经理,但新来的女孩向我汇报,仍由我全盘负责品质部。于是,我这个经理,便如此这般,管上了另外一个经理。经历过中国式职场管理的人都知道,管理跟自己同级别的人到底有多难。

这还不算完,又半年后,公司告诉我,又给品质部招来一经理,这次,则是生产副总的关系户。他来,专门负责系统中心。之前系统中心是独立运行的,现在随着新经理的到来,合并入品质部。如此一来,我就同时管理了两位同级别的经理了。

因此,我每天最头痛的问题,其实不是做事本身,而是如何跟这些跟我平级的“下属”沟通,既要推动他们各自负责的部位的工作的进步,又不能用命令的语气。而且,他们之间还常常发生矛盾,我还要负责经常给他们调解矛盾,并与他们一起,制定品质部改进的方向和目标。而要达成一致的意见,我常常不仅是要坚持我觉得对的,很多时候,反而要在自己觉得对的事情上,也得适当让步,只有这样,三个人才能达成一致。

说实话,最初面对这种局面的时候,我烦透了!每天为他们进行调解,而且我自己还得注意措辞和分寸。有时候实在顶不住了,我忍不住想去跟总经理说,他们的那些事,还不如给我一个人来干,我会做得又快又好。但慢慢,我想通一件事:这世界上,一个人再能干,也干不完所有事。更多,更大量的工作,还是要与同事合作,才能完成。其实我最缺乏的,不是自己做事的能力,而是与别人沟通,一起合作做事的能力,乃至妥协的能力。

悟出这个道理后,我便不再纠结于这些琐碎的细节。反而觉得,这样其实也好。这相当于让我在做经理时,就开始协调超越经理层面的很多工作,其实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我为何不好好利用这个机会,练习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呢?一旦这样想,后续我反而觉得充满了乐趣——我常常在他们的争执和争吵中,发现自己过去的可笑和小家子气来。换个角度,换个层次看问题,无奈就变成了挑战和技巧,成长和进步。之后再看那些盆子碰碗的事情,我就变得豁达了很多,而眼前的世界,似乎忽然间,变得有趣且宽广起来了。

作者: 李松    时间: 2012-9-10 18:29
再启动

既然选择了留下来,那么无论怎么不情愿,工作都还是要努力做好的。于是,跟进顾问公司咨询项目的工作开始了,我也由当初的不以为然,很快变成了全身心投入。特别是当“TPM、JIT”项目的推进工作全面启动之后,之前抱的那种“我且忍着,看你能玩出什么花样来的心态”,很快转变成了“幸亏”我被从经理的职位上撸下来了,否则,我不可能将一切杂事都放下,全身心来做这件事。

我是真心喜欢这个项目,真心喜欢辅导项目的这家顾问公司。

他们所采用的辅导和推进项目的方法,跟我之前所接触过的所有顾问公司都不同。以前的顾问公司,大多是在会议室讲课,而后做大量的文本文件。但这家顾问公司的辅导方式不同,他们也会在会议室里讲课,更多却是在线进行实战型辅导。他们的口号是“看得见的效果”。所以,他们会在辅导开始时,让公司选择比较难以突破的地方,而后立项,亲自带队,跟公司一起来做这个项目,在做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

但在所有的(TMP、JIT)辅导项目启动之前,他们坚持一定先要做5S项目。

我有问过为什么,辅导顾问的回答是:现场管理的基础,是5S。很多企业做了多年5S,但对5S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打扫卫生,擦干净设备,划分和标识区域之类的工作上,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对的,但大多都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做,实际上是在走过场,给公司平添了不少麻烦,很多公司的管理人员并没有认识到5S的真正好处是什么。因此,我们必须从重新培训5S开始,先打好扎实的基础。只有基础打扎实了,管理水平才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否则,我们教再先进的东西,也只是个名词而已,不能起任何作用。

我以为这个认识5S的过程,只要进行几周就行了。可以这样说,几乎凡有工厂的地方,都搞5S,凡干制造业的,也没有人没做过5S,这个只要提提,大家都懂了。

但我错了,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了6个月。

我们要怎样开始5S的呢?我与辅导老师商量。他很斩钉截铁地说:“先选定一个现场最难管理的地方,一直是我们的5S评比中公认最难做,很多人尝试都没有做好的地方。然后,我来辅导,你来带队,选定区域的人参与,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样板区。”

于是,我召开一个会,请各部门推荐一个“最难搞好5S地方”,最后大家一致选定模具存放区。

那确实是个令人绝望的地方。公司自开厂以来,这里就从没管好过。历任主管和现场人员的解释汇总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模具数量比较多,材质是钢铁,比较笨重,不太容易挪动,所以很难移动和管理;二,模具比较值钱,从开厂到现在的模具,都舍不得扔掉,也总有些几年前的产品,因为维修现在还会零零星星下单过来,所以就都存了下来;三,产品编号历经几次变更,模具编号自然也跟着变来变去,变一次就得重新熟悉一次。现在,只有那个管模具的老师傅能记得那么多复杂名称的模具存放的大致位置,每次要用时他从大致知道的区域去翻,才能翻出来要找的模具。这个确实,有次我亲眼所见,客户下了个几年没下的订单,管理模具的师傅带着个小徒弟,翻模具翻了两天,才在一大堆有些生锈的模具下找到。好在是他一直管,还记得这个地方,要是别人,还不疯掉?四,这个地方还负责维护和维修模具,随时拆拆装装的,所以满地都是零件和油渍,模具仓库的地面,按照管理模具师傅的说法“神仙来也搞不好”。

很快,我们便进入了这块“神仙也搞不好”的地方。“要将这里搞成5S管理样板区?”管理模具库的师傅撇着嘴,100%不信的表情。就连那个5S评比被罚过很多次款的主管,也是一脸的狐疑。他带着的几个员工则一脸茫然,不知道要搞什么,只有辅导老师信心满满。

他先是给我们放了一段幻灯片,是一家日资的世界500强公司的管理现场,让我们看看他们的模具是怎么管理的。那些比我们的模具还要大很多的模具,堆在一个非常大的仓库里,整整齐齐,井然有序,地上干干净净,比我们办公室还干净。看着投影,我们狠狠感慨了一番。

接着他又放了一家五金加工公司生产现场的录像,现场管理一尘不染,地板是绿色,墙雪白,各种加工出来的零件堆放在黄色线划定的区域里,整整齐齐。正在加工中,火花四溅的地方,都有很好的防护,所有的铁屑之类的东西,都用好巧妙的方法防护,或者收集了起来。我们都知道,并且也见过不少五金公司,那里的脏乱是全世界出了名的,也是公认最难管好现场的企业之一。特别是中国的五金工厂,几乎就是脏乱差的代表。但辅导老师告诉我们,这家工厂,就是中国的工厂,就在东莞!而后,他给我们放了一段录像,是一家五金加工厂的现场,现场铁屑满地都是,到处是油渍,墙是一片一片黑乎乎的,零零碎碎的零件堆的满地都是。他说:“这就是刚才那家工厂改善前的样子。以前,他们也是跟你们一样,认为现场是不可能管好的。后来,在我们的辅导下,不仅改好了,而且改的比我们想象的还好。虽然他们公司不大,但现在接好几家全球500强企业的订单。他们的现场,客户去参观,给的评价是:虽然这是个小工厂,但现场管理水平是世界级的。很多客户看了,都很感动。所以,我们要做工厂,不要仅仅追求打扫干净,或者客户来了做做面子工作,将他们应付过去,而是打心底里爱护自己的现场,用心做好现场,将现场和工厂,做成令客户感动的工厂!”

“令客户感动的工厂!”我的心中一动,一股暖流涌了上来。就在那天,在那一瞬间,我对制造业,有了全新的理解。
作者: 李松    时间: 2012-9-10 18:40
令人感动的现场


模具库5S的样板区活动,在确定后,便立即开展了起来。

虽然之前也主持推进过5S,但说实话,这次建立样板区的过程和经历,让我印象深刻,并对5S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做5S,形式大于内容,表面看,似乎是那么回事,其实,大部分是徒有其表,缺乏对5S真正内涵的理解。这次,因为我是光杆司令,所以很多基础的东西,我首先要着手做。这次做的过程,反而变成了我再次学习5S,并将实践和理论很好结合的过程。

比如,为了让样板区的人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将真正的不要物辨识出来,并清理走,我深入现场,根据现场的情况,写了个“不要物辨识原则”及“不要物处理程序”。这个看起来很简单,以前在做品质经理的时候,给人家也讲得头头是道,但落实到具体处理现场的时候,就困难了很多。每个模具都很值钱,到底该清理掉那些呢?我与财务部及市场部经理讨论,并报总经理审批,将三年没下单的产品模具,通通报废掉。万一订单重下,则以样板情况生产。我统计了前一年三年未下订单产品的返单率,连0.1%都没有。所以,即使有返单,影响也很小。

这个过程,我开始明白,5S推进中,为何高层支持非常重要。一方面,是需要高层承诺并表态,才容易自上而下贯彻推进。另外一方面,会出现类似我们清理模具时的大量“不要物”,这类东西,很多在财务的报表上都是钱,如果没有高层参与,基层管理人员是很难处理并推动的。就如这次,如果我不参与,进行更高级别的沟通和处理,很难将三年未下单的模具处理掉。

很快,有近三分之二的模具,被清理了出来,拉出去报废了。一下子,模具房的空间就腾出来了很多。接下去,我们就开始讨论并建立了模具存放的区域标识方法,及模具存放位置的编码规则,终于首次做到了分区、分架、分层存放,实现了每个模具都具有唯一存放处及唯一可辨识的位置编码。接下去,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这样,就实现了1分钟之内可找到模具的目标。

在建立样板区的过程中,我在原5S活动条款的基础上,陆续建立和完善了“5S活动实施办法”,“5S推行手册”,“5S考核及竞赛办法”;为了普及5S知识,我还做了“5S常见问题问答”,“5S基础知识”,“5S参考案例集”等;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实际的情况,写指导性的资料和详细的执行细则,比如“整顿的若干规定”,“设备管道介质流向箭头颜色表”等等贴近现场,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文件。关键是,这些文件中的案例,所涉及到的问题,都是从现场的具体事例中采集出来的,贴近实际,所以很实用,很容易为大家理解和接受。

刚开始,模具放的师傅不相信这里能搞好,大部分时间抄着手,看他的几个小徒弟在干活。慢慢的,他看到变化了,自己也积极地参与了进来。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模具样板区建立起来了。在开始还不到两周的时候,模具房的人建议,我们先把这个现场遮起来,等样板区建成了,给大家一个惊喜,我同意。于是他们用盖设备的布,将模具房的窗户遮了起来,每天加班加点,在里面干的不亦乐乎。虽然自始至终,我有参与,但当所有工作结束,样板区建成,他们邀请我与辅导老师参观的时候,我还是被深深震撼了。这是我在过去及现在的公司从没有见到过的模具房现场,现场非常的整齐干净,简直不“像”模具房。

第二天是展示日。我记得那是个周五的下午。模具房的人很兴奋,中午花10分钟时间吃完饭就进来了,在现场做准备工作。他们将从开始建立样板区前到完成的所有过程,用图片、录像展示的方式,做了一个改善之旅。每个有突破的阶段,他们都制作了案例,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总结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特别是模具师傅,不擅写,于是口述,让他的小徒弟帮他写了一篇自己的心路历程,准备在展示时,现场发言。

下午三点钟,展示时间到了,公司所有的管理人员以及高层都到了。这是自新副总来后,5个多月时间里,我第一参加这样规模的活动。所以心中百感交集,五味杂陈。说实话,我也憋着一股劲,希望副总能看到,老总也能看到:我不是个混日子的人,我会,也能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

当围布撤去,模具房所有灯打开的那一瞬,我看见几乎所有人都半张着嘴,还听到一大片此起彼伏的惊叫声。我就站在总经理旁边,所以对他的表情看的比较清楚,虽然他没有像别人一样发出“哇”的惊叹声,但面上是一份明显的“不可思议”的表情。

接下去,是模具房的人介绍整个样板区建立过程,并畅谈他们的心路历程。所有的人都围过去,不停提问题,不停追问。只有我,慢慢退到了人群后面。

工作带给人的收获有时候是掌声,有时候是满足,也有时候是经济收入。在那一刻,我有感动,有自豪,有愉悦。这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这,才是促使我努力工作不愿停歇的最根本动力。

在以后的很多年里,许多人也就工作的本质向我咨询,我可以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他们听,但却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享受到浸淫工作的这种快乐呢?
作者: 李松    时间: 2012-9-10 18:57
反复锤炼,十年一剑


一切工作,有开始便会有结束。就好比人生,总有波峰波谷互相交替。

很快,6个月的5S强化推行工作结束了,我也步入了职业生涯的第9个年头。虽然这6个月来,我只做了5S,但它对我的触动却是全面的。5S在我眼中,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虽然有用,但也没有那么神奇”的管理体系了。看到生产现场焕然一新的样子,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5S的魅力。它确实是投资最少,原理最简单的管理活动。毫不夸张地说,它也确实是生产型企业现场管理的零基础。

以前读相关著作,上面说:“5S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我觉得言过其词。一方面,是我对5S的理解过于肤浅,另一方面,我觉得国内大多数谈5S的著作,都写得太浅,因为作者本身对5S的理解就很肤浅。我甚至怀疑,作者根本对5S并不了解,都是东拼西凑,出书来赚钱的。后来,在阅读关于JIT的著作时,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看板管理”的真正精髓,是在我阅读JIT的创造者大野耐一的著作《丰田生产方式》时,才真正理解的。从学习5S和JIT的过程,也使得我在阅读书籍方面悟出了一点自己的心得:与其读那些二传手的解读性著作,不如直接去读原著收获多。犹如读《红楼梦》,无论你读多少解读它的书,都不如读原著来得精彩。

从重新从头开始学习和推进5S的过程中,我还领悟到,我们学习知识,学习一项技能,或者理解类似于5S这样的管理系统,都很难一步到位。在实践的不同阶段,认识的深度也会不同。特别是在推进5S的过程中,我开始逐渐革除了马虎之心,养成了凡事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实践过程中,随着理解的逐步深入,很多过去只是停留在我嘴上的好习惯,开始逐步沉淀入我的工作习惯中,变成了真正如影随形的良好工作习惯。说5S能提升人的品质,我自己的实践过程可以证明这一点,的确是。

5S项目推行告一段落,下一个导入的项目是“改善提案”制度。“改善提案”其实跟“合理化建议”很相似,都是对需要改进的项目提出改进意见,然后落实改进。但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合理化建议”在推行中,往往会演变成给别人提意见,最后是别人去落实。想想看,给别人提点建议,谁不会?结果,在公司里,往往会出现一堆合理化建议,但却很少有人去落实。到最后,大家的激情慢慢消褪,不了了之。而“改善提案”制度,则是鼓励“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推动解决”,如果需要别人和其它部门的协助,则自己主动提出,寻求帮助。这样的目的,是鼓励和发掘员工的智慧,并培养全员主动改善工作的习惯。实际上,企业若没有持续改善的文化形成,什么先进和好的技法,都没法彻底实施。

这个项目的推行过程,也给了我很多启示。在之前的管理工作中,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管理员工,是让他们听我们的,还是自己会主动思考并推进工作?我所得到周围同事的大多数答案是:听我们的。不需要他们思考,只需要他们听话,把我们需要他们做的,做好就行。换言之,其实大多数管理人员希望自己的员工是个活的机器。如果他自己一旦产生想法,就很难管理。但我倾向于第二种: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动推进工作。问题是:如何发掘,并让他们能主动推进工作呢?虽然我做过很多努力,想过很多方法,也有一些效果,但显然,没有“改善提案”这种制度好。

我们长年累月在控制成本,发掘潜力。但大多数公司其实都没有做到点子上,他们往往浪费了最大的财富。是什么?员工的智慧。想想看,几个管理人员,几个所谓的“专家”,能想出多少好点子来改进工作,控制成本呢?他们既没有员工那么了解现场,更没有员工那样了解每个细微的加工细节。如果每个员工都能主动发掘这些问题,思考如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话,这时候,这家公司不是只有几个“专家”,而是有几十、几百乃至几千个“专家”,也就是说,有多少员工,就有多少“专家”,这家企业的产品做不好,工作做不好是不可能的。

因此,从那以后,在管理工作中,我非常注重员工培训,培养他们的主动工作的习惯和能力,并尽量放权给他们去做。

之后导入的项目,是“大课题制度”。所谓大课题,是指影响公司经营和发展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需要解决的课题。而后,我们将这些课题,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排出来,由中高层管理人员主导,来进行改善。

至此,时间已经过去一年半了。整个工厂,经过这一年半的持续推行和培训后,已逐步形成了以改善大课题为核心,全员参与,自主改善的工厂。

在这改善过程中,当然遇到了很多阻力和困难。但我们都将之一一克服了。有些是在内部推动上的,有些是与顾问公司合作中的。比如,在建立公司的一些奖惩制度时,我们就发生严重的分歧。公司自高层到基层的管理者,都有一个观念:“罚款是推进改进工作最有效的手段。”但顾问公司就不赞成,他们认为,罚款,是一种最偷懒,最没有智慧含量的管理手段。因为罚款,涉及到员工的经济利益,所以员工会在经济损失的威胁和威慑下,会改进。但这管理人员在管理员工时,却不肯多动脑筋,变成了“以罚代管”。这样,会培养出懒惰而没有“管理智慧”的管理人员。

这个观点,对我触动也很大。我回头仔细检讨了以下过去的管理工作中的情况,确实有太多的“以罚代管”的情况。

另外一个冲突比较大的地方,是在写相关的指导程序和文件时发生的。我们习惯于在一些条款和规章制度中写入“不得”怎么怎么样,“不能”怎么怎么样。但管理顾问公司的辅导老师则认为,这些词是消极的,据有导向作用的。如果你用“不能”、“不得”之类来描述你的作业指导性文件,员工就会比较消极地思考问题。在文件中,尽量鼓励员工主动去做,但提醒员工在操作中,应注意哪些事项。“建立制度不如建立机制。在你的文件系统中,应尝试建立良好的触发和引导大家自主改善的机制,这样,你的员工会在日常工作中和潜移默化中,慢慢会形成积极的思考方式,主动做事的习惯和风气。”

关于这一点,我100%认同。

之后,才是导入TPM和JIT项目。这本是最难的,但经过一年多的前期导入,此时再导入时,我们反而觉得比以前轻松了。主要是大家的接受度和理解度都高了,所以在推行中,大家的支持力度比较强。而且,理解和解释TPM和JIT,对我来说,更加简单的多。大家问:“什么是TPM和JIT。”我的答复是:“做到极致的5S,就是TPM和JIT。”

总体来说,跟进和推进这次持续近两年的项目导入工作,对我的锻炼和提升是巨大的。如果说,前8年,我一直在一线学习和实践的话,这两年,则是在顾问公司专家的指导下,将管理理论和实践非常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我终于将我十年所学,一点点融会贯通了起来,得到了一次质的提升。当TPM和JIT项目结束的时候,正好是我工作满十周年的日子。所谓十年磨一剑,以前不相信,也不服气,现在,我终于信了。而且,我也相信,经过十年锤炼,我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作者: 李松    时间: 2012-9-10 19:01
四周没路时,向上生长


还在读中学时,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没有陆路时,我走水路”,“四周没路时,我向上生长”。少年写诗,难免夸张,也有点儿"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没想到,后来自己的成长,却真的是这样。

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好好念书,读个小中专,或者师范,是比较好的选择。至少,会让父母和自己都过得轻松些。但我愣是不好好学习,逃学。结果,自己将所有的陆路堵死,逼迫自己南下打工,走了水路。

在工作上,我本来有很好的机会,年级轻轻就去做厂长。但我放弃了,选择了一个比自己原来职位低的工作。当时,我认为我的观念是对的,自己需要更多锻炼,更多成长。“太好的事不能当真”,这是我小的时候,妈妈就最喜欢讲的一句话。她常常说:“天降馅饼,不是砖头就是陷阱。”“不要老想沾便宜,爱沾便宜的人容易受骗。”“不要老想走捷径,爱走捷径的人,容易掉入陷阱。”她虽然一天书都没有念过,但我觉得她的话非常有道理。所以,自小到大,我从不占别人便宜。并且在职业成长道路上各个关键节点的选择时,我也贯彻了她“不走捷径”的警示。

但当时,我在这家公司做的很艰难,在各种漩涡中踉跄前行,又在做的好好的品质部经理的位置上一把被撸下去的时候,我开始怀疑妈妈的话到底对不对。如果对,何以我吃了这么多苦,经受了这么多的磨炼之后,我得到的却是更多的困难和磨炼?如果不对,那我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在当初被下放下去的日子里,表面上,我一切都无所谓;但其实内心很苦闷,很煎熬。我常常半夜睡不着觉,也偶尔扪心自问:“何不一走了之?”走,其实很容易。问题是:怎么走?走向哪里呢?前后算起来,我都已经做了8年品质经理了,在这个位置上做这么久而没有质的突破,一定不单是公司和环境的问题,也应该有自身的问题。那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直到顾问公司进入公司开始辅导“5S”的那天晚上,我才恍然大悟。8年来,我不缺乏实干的精神,实践经验也很丰富,但知识都是碎片式的,无法很好的融会贯通,解决问题时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所以之前,无论在现场处理问题,还是日常工作,我都干的不错,带团队,也能带得有活力,有生气;但若放在更广阔的环境,公司更进一步发展的角度来看,我的知识缺乏系统性。有一段时间我将这归咎为学历低的因素,其实错了,是我自己没能很好的梳理所掌握的品质知识,并系统利用这些知识使自己的管理理念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才是前东家、现东家不愿意给我提供更进一步发展空间的最根本原因。

许多年之后,回忆起这段往事,我猜想,新来的副总看到了我的短板,所以将我放逐下去,任我自生自灭。我也明白,他不是为了栽培我,为了让我进步才那么做的,但我理解他。职场从来是残酷的,对于不能马上使用的人,多数上司都会选择放弃。并不是每一个上司,都会替下属去设计职业发展的道路,指引未来的方向。可是阴差阳错,我的踏实爱干,以及受到妈妈“不走捷径”教诲的影响,竟然引发了自己第三度再启动,从头再来了一次。

正是这次的放低身段、从零开始的心态,以及踏实的推进项目过程,让我终于将十年实践经验与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在了一起。顾问公司为期两年的辅导即将结束,而我,似乎是上了一个两年的多对一深度研修班。这两年里,我对接过顾问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以及单个项目的辅导老师,听过他们的许多讲座。两年来,公司改变了很多,算得上是旧貌换新颜。而我自己,则像一只扑火的凤凰,终于在火的洗礼中经历了一次涅槃。

“四周没路时,我向上生长”,这句话,对十多年后的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句旧作,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现在,又变成了我遇到问题时,陷入困境中,一种新的思考方式。面对被放逐的尴尬处境,我并没有深陷其中,自怨自艾,而是将之变成了新的学习、成长机会,变成了我为下一次突破的契机。

作者: 李松    时间: 2012-9-10 19:10
挑战自我,不走回头路


项目推进实行了一段时间后,新副总找我谈话,说:“这个项目开端做的不错,我觉得前期接洽已经完成,推进工作也做的很棒,这块你可以给别人来接手;希望你仍回到品质部,接管品质部的工作。”

我婉拒,表示仍然想全身心投入做项目的推进工作。

其实,我心中有其他想法。

在我还在第一家公司任品质部经理的时候,我曾经与一位新来的副总冲突很大,经历过非常类似于这次的遭遇。后来,经过我百般的努力,也经历了不少碰撞后,我又回到了品质部,而且,我跟他还相处的还不错,工作中也还算默契,几乎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后来,在他离开前,曾经找我一起吃饭。饭桌上,他跟我说:

“小李,你做品质也不少年了,专业方面也很过关,但知识结构太单一。如果想进一步发展的话,你应该去做做制造部。制造部在管理方面的难度会比较高些,而且更能锻炼人。如果你想在这条路上走更远的话,制造系统是你必须经历的过程,越早开始越好。”

我牢记着这句话。在他离开后,我曾经多次申请,去制造部,但最终还是没能如愿。这也是为什么,我离开第一家公司时,有机会去做厂长,而最终没去的原因之一。有时候,我们需要某些经历,缺少它,你的知识结构里就会缺少一环,你无法得心应手去做某些事情。没有管理过制造部的经历,对于我的知识结构和经验而言,就是欠缺的一环。

到了第现在这家公司后,我也曾经跟总经理申请过,希望有机会调我去制造部,苦于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而这次负责跟进项目的机会,使我终于有了类似的经历,得以接触制造系统的管理。特别是负责推进大课题,以及后续的TPM和JIT导入,工作量和协调各部门配合的复杂程度,甚至超过制造部经理。

这对我是一次很好的经历,也是更加深入理解整个制造流程的过程。而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我理解了制造部的难点和问题点究竟在哪里。制造型企业,制造部是最关键、核心的部门之一。整个制造过程,牵扯设计、工程、工艺、设备、品质、成本、交货期等,虽然每项,都有专门的部门跟进管理,但从内核上,做的好坏,则直接来自于制造部本身的控制。制造部经理不仅需要在自己的部门内部有效执行和推进各项目,还要有非常好的协调能力,否则,在生产中所受到的支持,就会大打折扣,必然会降低生产的效率,给产品品质留下或多或少的隐患。所以,一个优秀的制造经理是非常难得的,他的品质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等,基本上就决定了这家企业的品质、成本和效率。也正是因为这样,一般的制造型企业,副总基本都是从制造部经理位置上升起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以前那位副总在离开的时候,要语重心长地跟我说,希望我去做做制造部经理。他希望我经历这些必经的历程,然后有新的成长。

很遗憾,我却一直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这让我想起那句俗语,“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总结的是多么精辟。从事一份职业,一旦入行,就很难改变。即使如我这样,同为制造业,虽然品质与制造每日如孪生兄弟一样,同行共进,休戚相关,理应很容易过度和转变。但从品质部经理跨到制造部经理的位置上来,我却跨了8、9年还跨不过来,现实,有时候往往比想象的艰难很多。

现今,有这么一个完全跳出品质、制造部门限制之外的岗位上来做项目,又能横跨所有部门,协调各部门一起来推进项目,能体验制造部各个环节的精髓,甚至超越制造部门,几乎覆盖到了公司所有的部门,对我来说,是很难得锻炼机会。所以不原意回到品质部,不愿再任品质部经理。

6个月后,第一阶段项目辅导工作结束,开始转成日常活动,新的深化JIT、TPM的辅导工作开始。我正在忙着做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的时候,副总再次找我。他明确表示,之前他的调动是不适宜的,希望我回去管理整个品质部。当时,我的两位同级“下属”,已经轮番管理了一圈品质部,其中一位顶不住压力,辞职走了。另外一位,也就是那位女经理,正苦苦撑着。我依然表示不愿意回去,但我退让了一步,答应可以帮忙做品质部人员的培训工作,并带领项目组,做生产中大课题的攻坚工作。

这当然不是不服从公司上司的安排。我真心觉得,回到品质部经理的岗位上,我势必陷入很多琐碎的工作中,就没有这么多时间来参与后面项目的工作了。另外,我也认为,如果离开项目推进组,再选新人来接替的话,整个项目会比较难推进。之前无论我在品质部,还是其它部门,获得的认同度都比较高,这些有助于推进项目。而且,与其陷入和淹没在日常的琐碎工作中,以及不时出现的派系斗争中,不如我去带跨部门的攻坚组,这样在品质提升方面,反而能帮到公司。我的这个理由,得到了副总的认可。

当时,我们刚刚接了日本一家著名电子产品公司的产品。之前我们做过的日系客户较少,现在的客户对外观的和内在品质的要求很严,所以合格率非常低,做了三个月,合格率竟仍然不到20%。于是,我主动请缨,担任这个产品的大课题组组长,并组建了一个跨部门的小组。想以这个为突破口,既能推动大课题,又能让自己有个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小组很快成立了,是一个真正的跨部门小组,涵盖了技术、品质、生产乃至设备部门。小组项目推进的速度很快,我们用48小时的时间,就跟踪找出了80%造成产品报废的问题源。所采用的方法,正好是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时的“笨“办法,从头至尾,跟踪产品。这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叫跟踪“实物流”,只不过,采用了科学合理的跟踪统计表格。而且我们还采用了大量的视频录像、图片等辅助工具。可以说,数码相机和数码录像的普及,对于生产型企业采集和分析问题,简直是福音,描述问题,图片和录像要比之前那种文字和口头的方法,要直观、准确、高效很多。

第一轮改善措施很快落实下去了,合格率提升到了70%。这是个让很多人瞠目的成绩。因为之前已经做了三个多月的试产了,合格率从没有超过过20%,市场部与管理层都几乎要放弃这个客户了。但我从头到尾跟踪过产品之后,却一点也不觉得奇怪。这根本算不上多了不起的成绩,其实我们做的并不复杂。说穿了,原因很简单,因为FPC是个非常薄(0.1mm厚度不到),非常脆弱的产品,接触、转运、加工、检查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小灰尘,都会造成大量的废品;加上之前,我们做国内订单较多,客户对外观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所以,产品合格率很高。而现在这个产品,是出口到日本的,对外观要求非常严格,之前粗放的方式加工出的产品,就在外观上导致了合格率的大幅下降。这并不是我们的加工水平降低了,而是标准提高了,所以合格率低。

我们第一轮所采取的方式,无非两点:一、从原材料分切开始,一直到成品,采用一样标准的要求和检验方式。这样,加工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前工序要求低,后工序要求高,前工序以为合格,后工序判为不合格的情况了。至少避免了信息误差造成的不合格。二、全线严格防尘。产品要求提高,而搬运、加工、防护过程并没有进行特别的防护,自然无法提高产品品质。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在每个加工点,增加清洁和维护频次,重点清理灰尘。所以,合格率自然就高了。另外,我们也改变了防护和搬运产品的工具,所有产品在搬运过程中,都密封在袋子里,这样外界的灰尘就不会掉到产品上,也帮着提高了产品合格率。

在我接手之前,这个项目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三个月不见有突破,公司的高层正在商量,是否要继续投入,是否要接这个客户的订单?以之前的合格率,接了肯定亏损。所以,基本的结论是:不接。但是,我们小组的第一轮活动,便将合格率提升到了70%,一下子使得大家充满了信心,倾向于接下这个订单。这样一来,不仅使生产副总脸上有光,也使得我们的项目小组获得了空前的支持。甚至,我这个原本是光杆司令的“经理”,也突然获得了比过去大得多的权限:在项目推进中,我发出的计划,所有部门必须无条件执行,如果哪个部门不支持,或者拖延,我有权不经过总经理审批,直接进行处罚和奖励。这当然是好事。虽然我没有滥用过这个权力,并且我发出去的几乎都是奖励。但至少在项目推进方面,速度快了很多,在推进中,也少了很多人为的阻碍。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原因,促使我下定决心,决定留在项目组,一直做下去。那就是:日本客户决定给我们下单。而且一下子,就下了一年的订单,算是当时公司接到的量最大的单一订单。代理日本客户的贸易公司决定,为了更进一步提升我们公司的品质,聘请一位日本最大的FPC工厂(也是全球最大的FPC工厂)已退休的工程部部长来为我们辅导,指定要负责他们产品改善组的组长来对接,我一下子乐坏了。这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我自然不会错过。


作者: 李松    时间: 2012-9-10 19:1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的专家很快就到了。第一天,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前一天很晚到达酒店,第二天早上八点准时赶到了工厂。一进会议室,就要求看我们的不合格品。然后,我看到他们聘请的那位白发苍苍的顾问,拿着放大镜,一言不发的看了两个多小时。接着,他们要求参观生产线,看看产品生产的几个关键工序。

由我全程陪着他们。

等到看完工序回来,已经是午饭时间。

公司的午休时间是中午12点到下午的13:30。我想,忙了半天,中午可以出去吃个饭,休息一会儿。那位白发苍苍的日本顾问却坚持要将快餐送入会议室。于是我安排好快餐,退出会议室,想给他们一点时间休息。

但当我13:30走入会议室的时候,真真被吓了一条。会议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黑字,有图,有文字,有数据。

翻译向我介绍说:“这是中井先生上午看了产品及现场后,提出的一些意见。”然后,逐一向我翻译。有关于产品缺陷的分析,有现场发现的问题,他对我们的产品设计提出了一些意见,并画成了图。中井先生说,我们的产品排版设计不是很合理,在前期加工中,浪费了比较多的材料。他帮我们重新进行了排版设计,材料的利用率便可以提升5%。

一听这个数字,吓了一跳。怎么可能?这也就是说,即使合格率不提升,重新进行设计排版,我们的产品与原设计相比,产量就能提升5%,或者说,成本就能下降近5%。

当中井先生逐条向我解释时,我终于相信了,他说的是对的。而且,他的设计比我们巧妙,在可加工性方面也提高了不少。这就意味着,若采取他的建议重新设计,我们不仅在成本上降低,而且,加工效率方面也会随之大幅度提升。

白板上的内容讲完了,我以为结束了。翻译却告诉我,“还有”。

随后,中井先生确认我们打印下来了白板上的内容,用板擦擦掉上面的字,又密密麻麻写了一整版。完了,又是一整版、一整版、一整版……结果,那天下午,中井先生图文并茂地写了整整十五版。内容包括材料、工具、加工细节、注意事项、品质要求、改善细节等等,等到第15版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

走出会议室,夜空没有月亮,只见繁星点点。我一边深呼吸,一边感慨。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态度,真是让人佩服。其实这次他们来,要停留一周的时间,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留在第二天慢慢谈,但他们还是选择了当天谈完当天所见的问题。

第二天早上,我知道他们肯定会在八点钟准时到达会议室。我必须先要做一点准备工作,因此提前一小时进了办公室。打开邮箱,收邮件,我又被吓了一跳。昨天讨论的那16版会的议记录,翻译已经用中英文双语,整理成了30多页的幻灯片。发出邮件的时间是凌晨两点多!

我被震到了。

与日本人接触,我也不是第一次,算起来,从初次接触,到现在,已经有6年多的历史了。他们的勤奋、严谨、认真,自然是领教过的。所以,每跟他们见一次面,我就多一份危机感。这样一个可怕的对手站在对面,我们的产品什么时候才能跟他们在同一个水平和平台上去竞争?每次跟他们并肩同行,或者相向而坐,我都有种如坐针毡的感觉。总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还远远不够。

第二天,工作量又很大,行程安排得满满,又是一个十一点。

沟通中,我对那个半夜两点给我发会议记录的翻译特别留意。他们都叫他庄。起初我以为是中国人,但听他的发音不太像。后来我猜测,他可能是日本人,但他流畅的中英文让我觉得还是不对。有一天吃午饭时,我问起,他告诉我,自己是马来西亚籍华人。

这又勾起了我的好奇。马来西亚华人,怎么会变成日本团队中的一员。在他的解释之下,我才弄明白。原来,我们对接的贸易公司,是马来西亚而不是日本的。他们与日本贸易代理公司合作,在日本国内,由日本贸易公司负责,中国部分,则由马来西亚贸易公司负责。因此,每次日本若来人,他们也得从马来西亚派出人来一起应对。

庄还告诉我,以后大部分的时间,都会是他对我。他其实不是专职的翻译,他是马来西亚贸易公司的代表。他将会在日本顾问离开后,在我们公司长驻一段时间,直到两边的沟通顺畅,交货顺利之后,才回马来西亚。

果然,一周后,日本顾问回国,他留了下来。

他留下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跟我一起,讨论并确定接受标准。

我问庄:“你接触FPC多久了?”

他答:“一周。”

“一周?”我被吓了一跳。他的专业表现,完全不像是才接触FPC一周的样子。

“我以前是做芯片的,从没接触过FPC。”庄说。

我好奇:“ 那你是怎么这么快弄懂FPC的?”因为在一周来的沟通中,我没觉得他是外行。每次翻译,特别是关于产品名称、缺陷、接受标准等方面,他的中英文表达都很准确,完全没有新手的样子。

他说:“我在来的路上,带了1些日文标准和一些英文标准,以及一些中日和中英的名词对照表。连续啃了几天,基本有了概念。在这里,又跟你们在生产线上学习了一周,所以略懂一些。”

这再次让我很惊讶。他的学习能力真是超强,让我刮目相看。我依稀想到了几年前,初来这家公司时,品质经理让我谈标准,我彻夜啃标准的往事。所以,对他生出惺惺相惜的好感。

庄在公司待了一个月,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生产现场。所以,我有很多机会跟他沟通和聊天,也成了很谈得来的朋友。我们的友谊,很快便超越了单纯的工作,延伸到了工作之外。常常,忙完工作,我们相约一起出去玩。很多次,两人一起坐在我家的阳台上,一边喝着啤酒,一边畅谈工作与人生。

庄告诉我:“其实,我们老板才厉害。他很年轻便做到英特尔的采购VP,后来,29岁离开了英特尔,自己出来做生意。他简直是个天才的生意人。他的思维模式很特别,与众不同,很多老板最喜欢跟他聊天了,跟我谈起时,都对他都赞不绝口。下个月我们老板回过来,有机会,你跟他多聊聊。”

庄的老板叫Alfred,之前我已经简单接触过,他给我印象确实比较深刻。记得第一次见面,是为我们给日本提供样品的事,我们同时需要提供CP,但我们的翻译描述不够准确,很多地方需要修改。因为时间太紧急,来不及让我们的翻译人员翻译,所以他在会议室里匆匆看了十几分钟,圈出了二十几处不妥的地方。他修改英文版,我修改中文版,我们面对面一起改。40分钟不到,他改完英文版,我改完中文版,他的做事效率非常高。但因为当时他行程太赶,下午便回马来西亚了,所以我们没有机会进行更深的接触。

在庄给我讲过他的故事后,我就留意起他了。第二个月,我们首批货交到日本后不久,他再次飞来中国。由于这个项目是我专项负责的,所以他来,依例由我对接。忙完工作,晚上我请他吃饭,席间,趁机向他请教了几个我当时看不懂,不太理解的问题:

1.0 为何他不直接做日本市场,而要通过跟日本贸易公司合作来做日本市场?

2.0 为何日本客户已经接受我们的外观标准,他还要另外雇用检验员,对我们的产品进行检验,并在日本再雇一组检验员进行检查,为什么要检查三遍这么费事?

3.0 为何日本的专家是他们出钱请,而不是供应商(我们公司)来请?

Alfred很坦率,他这么回答我:

1.0 我过去主要做欧美市场,没有向日本客户销售的经历,所以我不敢贸然进入日本市场。但我对中国大陆的整个供应情况非常了解。这恰是这家日本贸易公司欠缺的。所以,我选择跟他们合作。这样:一,我们可以形成互补;二,我可以借这个机会,真正进入日本市场。

2.0 这个机会对我而言,非常难得,所以,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在你们公司自己雇人加一次检验,当然是为了保证出货合格。我在日本再加一次检验,是为了确认你们、我们的驻厂人员、日本客户的标准把握和理解,是完全一致的。虽然这样做,我的成本增加了,甚至在这单上,我一分钱不赚。但我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日本客户能认可我们,这样,未来,我就可以直接进入日本市场了。

3.0 供应商、客户、贸易公司,应该是三方共赢才对。我花钱请日本的专家来给你们辅导,是希望你们公司能理解到,跟我合作是值得的。我不仅能给你们带来订单,还能运用我们的资源,帮这你们成长。国内的很多工厂对贸易公司有误解,以为贸易公司就是压榨供应商的,我希望你们跟我们接触,能改变对贸易公司的看法。

之前,我不曾接触过贸易公司,也没有如此深入探讨过商务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不太了解贸易公司的运作方式。但Alfred的这番话,使我发现,原来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法,跟我过去是完全不同的。

一番接触下来,让我又有许多感慨。

在工厂十年,接触过数千人。数量众多,性格各异;但在工厂里,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其实是高度模式化的。所谓千人,模式不过数种而已。你所能接触的上司,无非就那么几类,换来换去,并未大变;你所能接触的部门,无非就那么几个,碰撞虽然日日有,但其实也多有相似,并无新意。在这种氛围的工厂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我的知识面扩充渐渐趋缓,我的思维模式,随着日子的推移,也开始变得僵化,乃至固化。

反倒是跟进项目的时候,让我十年实践和所学,有了一次升华和扩充的机会。而与贸易公司的接触和碰撞,则让我僵化的思维,重新变得活跃。

我的心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过程后,也生出很多涟漪。可能,也许,是我该走出这个行业,做些改变的时候了。


作者: 李松    时间: 2012-9-10 19:27
转行,开始下一段旅程


改变,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何其难!想想自己,从事这个行业都近10年了,想从品质部门转到生产部门,这么多年都难以迈出一步,更何况转行?

有一次,庄来中国出差。聊天中,我跟他谈起自己的苦恼。

庄说:“我们公司打算扩大中国的团队,正在物色合适的人员,要不要我跟老板推荐推荐你?”

我大喜,说:“好啊。”

很快,我便得到了答复:“Alfred希望跟你谈一谈。”

我们相约在蛇口见面。那是五月的一天,天气有点闷热,在海上世界附近的一家咖啡厅,我再次见到了Alfred。

Alfred说:“希望你好好考虑,毕竟这里的工作方式与之前在工厂里大不相同,很多观念和方法都不一样。过去你更多站在生产、制造、供应商的角度思考和看问题。但在这里,你得站在客户和供应商中间来考虑问题。我们更多的是服务,做供应商和客户都做不了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其实是通过我们提供的优质服务来赚钱的。这个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比较难。毕竟你在工厂里已经工作了十年了,转变得需要一个过程。”
“你所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语言。我虽然能讲中文,但我不是念华校出来的,我不太会写汉字,读汉字也比较困难。而你的的英文基础比较差,这样,以后我们在沟通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希望你能挑战自己,学习英文,尝试用英文来沟通和表达。”

“第三个挑战,是关于产品方面的。我们不仅仅做FPC贸易,我们还做其它类型的电子产品、礼品、五金等方面的项目。所以,你还需要了解这些产品的相关知识。”

“总之,你要考虑清楚。做到你这个程度,再谋求转变,挑战一点都不比新人小。我希望你在做出决定之前,能慎重考虑。我不需要你立即给我答复。我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等你。
我回到公司,仔细想了他说的每一个问题,觉得都可以尝试挑战。我知道有难度,但对于我而言,留在原公司继续做品质部经理,或者换家公司做,相对会比较容易。只是这样一来,我挑战和改变自己的机会会就会少很多,甚至变得很渺茫。唯有这样,将过去的东西彻底抛下,从头开始,我才有机会改变。

但我并没有立即给Alfred答复。从他跟我的谈话中,我听得出来,他希望我深入思考思考,不要贸然做出决定。我也觉得,我们应该再多接触接触,互相了解的更深入一点比较好。

大约半个月后,他再次来中国。我们又见了面。这次,因为我的时间比较充裕一点,所以得以有时间跟Alfred一起出去走了走,接触了一些他的供应商和客户,感受了一下他的工作方式和氛围。总体给我的感觉,他非常优秀,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工作中,力求每件事情都做得出色。

这点,甚至从他给公司取名字都感觉得到。比如,我问起公司为何叫Actmax的时候,他答:“Act是要做的意思,max,最大。Actmax的意思,就是我要追求做到我能力中的最大。另外,A是字母中排在第一位,在检索中,以A开头的单词,会排在较前面,容易被检索得到。”当时他公司的中文名字还没有在中国注册,我问他,准备叫什么名字。他答:“一钜科技。一,自然是希望要做到第一,钜同巨,大的意思。中文跟英文的用意是一样的。”

别人跟我这样说,我觉得可能是吹牛,或者自大。但Alfred这样跟我说,我却从他身上感觉出一种追求事业的雄心来。而且,从他做工作的方式,他有别于别人的理念中,我似乎也看到了他未来更大的成功。

不仅他工作方面的理念特别,工作之外的他,也让我觉得新奇。比如他爱说:“还好吗?”不到两天的时间,竟然也变成了我的口头禅。我甚至给女朋友打电话,开口便是:“金融界的朋友(她炒股,戏称进入金融界了,所以我就一直这样叫),还好吗?”结果,一个月后,我们一起吃饭,她张口也是:“嗨,Alfred,还好吗?”弄得他一愣。

他去酒店,喜欢跟服务生开玩笑。他很幽默,所以很讨人喜欢。很多服务生,总喜欢围绕在他周围。我问他,为何这样喜欢开玩笑?他的回答是:“一定要一次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下次我在这里招待客户,客户看到这么多人围着我们服务,一定会觉得我是个很受欢迎的人。那么,我的生意成功的机会会大大增加”

他打电话,总会先开个玩笑。我问他,为何如此?他答:“一接通电话就讲事情,会很僵硬。开个玩笑,对方的心情就会放松一下。再讲,对方就很容易接受了。”他打完电话,会反复讲:“拜拜,拜拜,拜拜,拜拜……”直到挂掉。我没问他为什么,但觉得很独特。

与他单独相处时,他讲话率直而犀利。有些甚至让你听起来会觉得难受。但坦白而言,我觉得他讲得这些话对于提升工作而言,都算得上是比较睿智的建议,或者说忠言。为此,他给我的解释是:“之前你是供应商,所以我对你比较客气。现在我们想做拍档,所以我得讲真话。我认为,在一个团队里,率直而坦诚的沟通是最有效率的,这样不用猜测,也不用猜忌,成本自然也最低。我希望你理解,并跟我保持同样的沟通方式。”

我完全认同。这也是我工作这么多年,努力想做到而无法做到的。而且这一番接触过程,则让我产生了想强烈加入到他的团队中的感觉。于是,回去后,我立即写了一封邮件给Alfred,表达了我想去的意愿。并在邮件中告诉他,我可以接受这些挑战,加入Actmaxbiz。

很快,我收到了Alfred的回复。他谈到了对我工作的安排,并询问我希望得到的薪资是多少。

那时候,我太想改变了,所以,并未认真考虑薪水的问题,甚至也没考虑工作地点和生活成本的问题。我在邮件中告诉他,薪水只要不比我之前的工资低就可以了。至于工作地点,则是哪里都行。但恰是这一点,也为我日后的工作和选择,埋下了隐患。此是后话,暂且不谈,容我有机会,再详细道来。

很快,我便得到了Alfred的回邮。在邮件中,Alfred确认了我要去的日期,以及薪水要求等。他在邮件中交代,我办好原公司的离职手续后,可以不必先去公司报道,可以先去深圳租个房,签一张去马来西亚的签证。他希望我在正式工作前,先去马来西亚总公司工作一个月,感受一下那边的工作氛围,熟悉一下那边的工作方式,这样,当我回到中国后,就能更快速地投入和融入到工作中。

我一听,我高兴坏了。此前,我还从没出过国。现在还没到新公司,就已经有了出国的机会,多好!

于是,我开始着手交接手上的工作,准备离职事宜。

离职后,我并未休息,而是马不停蹄赶到了深圳,租了房子并签好了去马来西亚的签证。

关于租房,Alfred也曾在给我的邮件中特意谈到,说,如果可以,我可以租个两房一厅。一房可以留给他,以便他来中国的时候,偶尔住一下。所以,我在租房时,特意租了个两房一厅。一间是我住的,一间留给了老板。

我不得不说,这也是我去他这里,犯下的另外一个错误之一。这段故事,也容我在后面的文字中,详细叙述。

无论如何,当时我是开开心心的。甚至在做梦的时候,都会笑出声来。

很快,我收到了马来西亚公司寄来的机票。虽然为了便宜,不是从深圳,或者广州直飞吉隆坡,而是需要入境澳门,从澳门飞吉隆坡,再从吉隆坡转飞槟城。但我还是很开心。至少,这样的行程,让我多了一次去澳门逛逛的机会。

作者: 书虫劳谦    时间: 2012-9-10 22:08
“书虫”的少时成长与楼主较类似,早年也有闯南方的经历(接连三个暑假在顺德勤工俭学),现在屈指算来整20年。很欣赏楼主的自强不息!
作者: shuaikudw    时间: 2012-9-11 23:12
我刚进入一家中国上市百强采购部的新人,面对着全新的知识和人际。看到楼主三次从头来过的精神,很是动容。相信自己也能做好自己第一次的从头来过。
作者: pyinge    时间: 2012-9-17 16:28
期待下文,楼主怎么不更新了?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3-1-7 10:48
回复 书虫劳谦 的帖子

握手。我离顺德不远。有空可以一起唠唠,请教请教。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3-1-7 10:49
很久不来,才发现竟然有人帮我更新。只是不知道这位李松是何方大侠?
作者: day520    时间: 2013-1-7 13:28
期待继续.
作者: day520    时间: 2013-1-7 13:28
加油哦,顶你顶你
作者: Loving.T.H89    时间: 2013-1-7 17:52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看到一个本以为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一辈子的人,却得到奇迹(但也是自己的努力所得)而让人生来个大转弯~!妙啊~!很期待你的新作~!
作者: touch8116    时间: 2013-1-22 16:50
把握住正确的方向,走一点岔路不要紧吗?!
作者: 古尔浪洼    时间: 2013-7-17 11:29
遗憾的是,这个系列还是没有写完。总觉得后面的部分,写的不尽如人意。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