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中国更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

[复制链接] 0
回复
96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6-6 23: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本版2003年5月19日刊登了姜汝祥先生撰写的一篇名为《中国需要新一代战略管理者》的文章后,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就“中国企业如何走向国际、迈向世界500强?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的问题,纷纷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读者中既有对姜汝祥的论点认同的,也有反对的。本期我们挑选了其中的一篇文章刊登。该文作者的看法与姜汝祥强调的企业需要有国际化战略和相应战略家的观点截然相反,认为真正的企业家更应该着眼于做小事、做好细节,而姜汝祥博士也对此文做了回应。之所以再次用整版来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们觉得,对这一问题有个清楚的认识,对于正在融入国际竞争环境的中国企业很重要。虽然很难说两位作者的观点哪个更适合于中国企业,但至少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值得我们去回味。

  ———兼与姜汝祥先生商榷《中国需要新一代战略管理者》一文

  读罢姜汝祥的文章《中国需要新一代战略管理者》,如鲠在喉,总觉得要一吐为快。在这篇长文中,作者认为:“我们的企业家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以权谋为中心’的市场政治家阵营,另一个是以‘事实和数据’为中心的战略管理者阵营。”“什么是战略管理者?抓住机会是战略,持之以恒是管理,这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到目前为止,中国几乎所有的优秀企业家和富豪都是在计划与市场双轨制下产生的,在市场环境中他们懂得了国营厂长不懂的竞争谋略,但计划环境却需要他们懂政治,所以,我将目前相当一批正在台面上呼风唤雨的企业家称为市场政治家……而以联想杨元庆、郭为,亚信丁键、张醒生等等为代表的一批战略管理者正在取代目前正当红的一批市场政治家,成为时代的主角。”

  作者从联想标识的变更,嗅觉到联想新掌门人所领导的战略转型,进而洞察了新一代战略管理者的作用天地,并与海尔的张瑞敏等“老一代”企业家比较。可我通读几遍,没有领会战略管理者与市场政治家的真意。作为消费者,我到是切身体验过海尔和联想的服务,我称得出他们的份量。

  买了一台海尔彩电,深夜操作出了问题,打售后服务电话,过一会儿就有人上门服务。来人自备鞋套,一来就忙着检查,3、5分钟搞掂,不喝一杯水,没有埋怨,征询完意见就走。另外一次下午5点多联想电脑出了故障,打电话过去,接电话人讲已经下班。经再三强调使用计算机的紧迫性,过了一个小时才派过一个工程师。这个高超的技师忙了两个多小时,又是茶水又是吃饭,结果还是把电脑重新给我格式化了,文件全丢不说,电脑还是不能用,而且因为买电脑过早还要付出上门服务费。两样的服务,两样的感觉。从那以后碰到联想的产品我就发憷,碰到海尔的产品我就放心。

  我习惯于从小处着眼,连续几年喊“做企业就是做细节”。我闹不明白,为什么有品牌、有完备的客户档案、有到位的售后服务保障体系的海尔掌舵人张瑞敏,因为出身是“市场政治家”,而一下子成了过气的人;而一个掌管着没有自己知识产权、没有像戴尔那样的制度化的直销模式、没有完备的售后服务体系之联想公司的人,却被奉为新时代的代表!我倒是认为,中国企业要想进军世界500强,先要忘掉一些理论和战略框框,扎扎实实做好简单的事。

  做简单事的朴实人与从事高智商运作的精英

  现代中国商海,每天都上演着万千种命运交响曲。林林总总,两个类型最为引人注目:做简单事的朴实人与从事高智商运作的精英。朴实人多是一根筋,做一件事到底,常常被人当作低头拉车的牛。而精英份子多有着国内外著名学府的头衔,思维激荡跳跃。在中国一代企业家向世界500强冲锋的浪潮中,哪一类人能够光宗耀祖呢?

  记得在改革之初,当城市的文化人在忙着论证穷酸的大学教授与富有的街边卖瓜子老头的价值时,那些朴实的乡下人,为着生计,却在忙着弹棉花、摆地摊、搞杂货店、街头理发、卖蔬菜、捡破烂、卖早点、搞贩运、跑运输、搞家装等等。十几年下来,乡下人开办了一家又一家公司,把文化人的生活几乎全包了。朴实人目光短浅,他们盯住的是一个个细小的活计比如理发和卖菜。他们所专长的也就是这一点点,因此他们必须专注,必须百倍小心应付眼前的活计。

  精英分子下海经商本就带着实现生命价值的光环。地产、期货、股市运作培养了一个个一夜爆发的富翁。中国有太多不为人道的权变运作,没有高智商玩不转。而不经过勤力劳作形成的财富,却也能在不相关的宦海沉浮中转瞬化为泡影。有才华的富人又沦落为一文不名的穷人。再重新起步很难,因为他们领略过峰巅的无限风光,而山谷中的灌木草丛不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高不成,低不就”成了他们的宿命。

  商海命运的旋律,正应了海尔张瑞敏的两句经典名言:“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现在海尔依然茁壮,这两句至理名言应该依然得到贯彻。海尔恪守着“做简单的事,始终如一”的原则,可以过得富足,但能成就伟大的公司吗?回答是肯定的。雄居世界500强榜首的沃尔玛公司的创业登顶史,就是对这一原则最好的诠释。

  萨姆·沃尔顿的简单信念成就伟大的沃尔玛

  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1918年出生于俄克拉何马的金菲舍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乡下人。60多年前,萨姆大学毕业的第三天在一个美国小镇上的一家连锁商店里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几年后他开设了自己的商店。从一个十足的新手起步,他学习生意经、擦地板、写发票、记账、装饰橱窗、称糖果、管理收银机、装潢店堂、安置设备、搬运货物、长途开车,并且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经过50年的经营,他成就了商业帝国。

  从萨姆的自传《美国制造》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人的一个简单想法,是如何发展成一个可以触摸的商业帝国的故事。其中没有恢弘的战略,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却有着一个不甘平凡的人具有的旺盛的创业精神,做简单的事,进货卖货,始终如一。萨姆再回首往日足迹时,硬是没有想到什么战略管理和经营新思维,却通篇津津乐道他那些最基本的信念。他认为,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践这些简单信念,是他和沃尔玛成功的秘密所在。

  简单朴素的信念人们能够很容易接受。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几十年如一日地、于细微之处坚守和贯彻这些常识。做企业,最难的也就是这样一种始终如一的精神。中国现在不乏叱咤风云的商业领袖,超常思维、雄才伟略足以与历史上任何英雄相媲美。可惜各领几年风骚,便即无踪无影。反思起来,缺乏的却是这种恒定精神。我心里装着这些“过气”的认知和感悟,因此一见到“战略管理者”和“市场政治家”这些大词就担心起来,总怕会误导了安心做简单事的企业家。

  新近又见到姜汝祥的新作《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有真正的扩张》。作者对比分析国美与沃尔玛的差距,最后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你如果去统计中国那些所谓大公司的CEO的时间,有多少用在思考一年以后的事?当一个企业的CEO的主要时间是用在思考一年以后的事,而不是主要用在处理眼前的问题,那这家公司离持续也就不远了。”

  什么公司的CEO的主要时间可以不管公司眼前的事,而主要放在一年以后的事上?我正好在拜读萨姆·沃尔顿的自传《美国制造》。萨姆·沃尔顿的工作时间,90%以上是用在乘飞机巡视分店、与员工和客户交谈、阅读财务报表、召开星期六例会讨论一个一个分店的具体运营情况等等。现在沃尔玛公司的高层经理,每个星期都要拿出两三天的时间去巡视分店,解决具体问题。

  实干家的操守与道行,毕竟是在人生困惑、挫折与胜利交替中的一次次升华,而不是把许多理论堆砌起来就成的。因此,作为一个旁观者和学习者,我惧怕那些雄辩的大词和成套的理论,生怕自己的那一点点灵性,为之所窒息。王育琨

  附:萨姆·沃尔顿坚持的简单信念

  信念一:敬业。萨姆坚信,“如果你热爱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所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这种热情”。

  信念二:所有同事都是合伙人,合伙人要分享你的利润。只有当同事都被当作合伙人,他们最终将为你们创造出超乎想象的业绩。

  信念三:激励你的合伙人。仅仅金钱和股权是不够的。经常想一些新的、较有趣的办法来激励你的合伙人。比如,设置高目标,鼓励竞争,并随时进行区分;让经理们互相调换工作以保持挑战性等。

  信念四:坦诚沟通。尽可能地同你的合伙人进行交流,他们知道的越多,理解的就越深,对事物也就越关心。

  信念五:感激你的同事为公司做的每一件事。支票与股票可以收买某种忠诚。而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几句精心措辞、适时而真诚的感激之词。它们不花一分钱,但却珍贵无比。

  信念六:成功要大肆庆祝,失败则不必耿耿于怀。当一切不幸失败时,穿上一身戏装,唱一首傻呵呵的歌曲,其他人也会跟着你一起演唱。要随时随地设计出你自己的新噱头。所有这一切将比你想象的更重要、更有趣,而且他会迷惑对手。

  信念七:倾听公司中每一位员工的意见,广开言路。第一线的员工才是惟一知道实际情况的。你要尽量了解他们所知道的事情,激发他们的建设性意见。

  信念八:要做得比客户期望的更好。如果你这样做了,他们将成为你的回头客。妥善处理你的过失,要诚心道歉,不要找借口。

  信念九:为顾客节约每一分钱,从这里你总能找到一种竞争优势。

  信念十:逆流而上,另辟奇径,蔑视传统观念。如果每个人都在走老路,而你选择一条不同的路,那你就有绝好的机会。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