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很多人在体验着“职业倦怠”、"郁闷"、“亚健康”等问题,以我的观点,这些问题的核心,乃是“个人生涯发展困惑”的不同表现。 本人1991年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这方面的成果曾经获得省级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开始涉足“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研究,2000年受台湾吴武典教授演讲的启发,领悟了“生涯规划”的内涵。至今,对“生涯发展与规划”这个问题的思考,也有一定的心得。 我们曾经接受的教育,主要教我们“人以外的知识”。我们必须承认,伴随着四百多年来科学的发展,近、现代教育充分发挥了它在“识字”、“识事”等方面的教学功能,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绵延了几千年之久的、对于人类生存发展极为重要的“识自”(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经营自我)的教育却并没有被纳入整个现代教育结构中。 虽然最近30多年的学校教育一直在倡导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各种成功学书籍也一直在流行, 但是,由于物质主义的现代科学倾向、对古代文明中有关人的心理、精神方面的成就的藐视以及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的局限,相对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了解,我们对人自身的了解,尤其是对人的心理、精神方面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是零散的、缺乏有机系统关联的。 教育者及教育内容在这方面的局限,加上整个社会与时代的追逐物质利益的主流趋势,也就使得我们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还是倾向于引导受教育者把关注的目光指向外部的世界和物质的利益。 “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各种尝试也就难免流于形式或凌乱。 我们也就在只会做事,尚未学会如何认识自己、尚未学会如何做人、尚未学会如何生活的时候,在还没做好准备的时候,如同“早产儿”一样进入了社会剧烈竞争的洪流当中。 面临社会生活中剧烈无情的竞争和巨大的生存压力,这样的“早产儿”在各自的发展中出现了分化: 善于觉察反思且有悟性又把握了社会环境与做事的机遇的,成了职业世界、物质领域中的成功者, 水平次之者,成了不红不黑,不贫不富,稍有积蓄、徒有希望的平常人; 水平再次者,成了三餐难续、盐米辛劳、债台高筑的困难户。 若加上品德、良知、价值取向、改变个人状态的欲望的强烈程度及敢为性冒险性的维度,世间有了白道英雄、黑道枭雄、甘居平庸者、愤愤不平者、麻木不仁的混沌者等等人物, 各类人物角色也就难免出现功成名就后的落寞、巨大工作、生活压力或“失败”下的心理失衡、情绪困扰、心理或生理的亚健康、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等等内心体验, 于是便有了“人生幸福难觅”、“人生道路为何越走越窄”、“黄金万两易得,知音一个难求”之类的哀叹, 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也就有了“今朝有酒今朝醉”、“能寻欢时且寻欢”、“工作时拼命工作,娱乐时疯狂娱乐”之类的自我放纵行为,而另一个极端的行为乃是万般无奈、心灰意冷的心态下的所谓“看破红尘”的种种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