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研一被称为“全球管理大师”、“日本战略之父”,他写的励志书,当然是和江湖术士的瞎忽悠有所区别。相比籍籍无名的论道者必须要采取的小心姿态(否则很容易被人指责为狷狂),大师级人物反而可以在著作中讲出更加直接、强硬、刺激的话,励志书也可以以批判为导向。俗话说得好,励志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不触及灵魂的“温良恭俭让”往往让人混混沌沌,失却改变的勇气。 30.40.世代的危机 所谓知性力,就是具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冷静审视、独立思考并能创造附加性价值的能力。《知性力》针对的读者当然是很广泛的,包括政府官员、商业领袖、初入职场的青年等等,但最集中的还是30.40.(30岁到40多岁)这么一类人群。工业经济时代流程化、标准化的管理思想,造成职员阶层千篇一律,对“为什么”的思考变成多余,独立意识不受欢迎,人人都忙于事务的临渴掘井。大前研一形象的将这种职员称为“棋子”、“模具”。 做日式饼干时,在面团还比较软的时候,将模具压进去,如果是兔子模具,出来的全是形状一样的兔子,教育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界都一直致力于塑造这样的人。从中小学教育的填鸭式记忆、“考试至上”,到企业、政府中强调的协调性、顺从性,职员阶层简直就成了“巴甫洛夫的狗”。大前研一此论,说的是日本,但完全可以拿过来作为对中国上班族救赎的观点。 在大前研一看来,30.40.世代的人,放弃职业人生中的主动性,不仅不可能成功,而且还会面临最基本的生存危机。一方面,信息化社会日近,政府、企业界以及个人仍然沿用工业化社会的旧思维,这是导致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本质原因,如不改变,信息化社会强烈的“无边界(产业边界和国界)性”,将导致日本经济自此沉沦。等到那种时候,日本广大的中产阶级、劳工阶层就将因为自身顺从而不思考的特性,彻底丧失职业竞争力,而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巨大漏洞及日本政府推卸责任式改革,昭示着30.40.这群人的惨淡晚年。 另一方面,不存在截然分离为“美国式”、“日本式”的经营方式,也就是说那些寄望靠着日本式经营、终身雇佣制可以得过且过的30.40.,必将面临退休前失业的命运。所谓日本式经营,大前研一认为是不懂世界经营历史的经济学者提出的错误概念。日本的公司平均寿命只有30年,这个时间概念还在不断缩短,相当多日本企业因终身雇佣和论资排辈而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大前研一认为那些嘴上说着忠诚心、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30.40.,大部分是大家公认的无能又道德低下的人。 政府行为、企业高层都在阻碍30.40.的转型和成功 如前所述,社会各界沿用工业化社会的旧思维,造成了经济低迷、无法对接信息化潮流的社会和经济需求,也是职员阶层面临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大前研一认为,日本政府(文部省)本身所作的事情,只不过还是延续着过去大量生产时代的人才教育模式而已,是惰性的表现。强调QC(品质管理),强调标语式语言完成人群心理凝聚,在工厂制造领域可以发挥很好的效果,但“问题就在这里,日本有65%的就业人口在第三产业,可是那些人的心态还是……处在以前在工厂里边所养成的状态上”。 在中日两国,社会和人群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行为培养出来的。大前研一特别提到了日本基层政府,虽然经过了新公共管理运动,在有形的政策、文件层面,“公共服务”、政府服务公民和企业已屡见不鲜,但公务员们仍然是以工业经济时代的思维,被动的完成审批、备案、监管和执法,电子化仅仅成为“手段”,没有主动性,实质上就是头脑迟钝、行为懒惰的体现。而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命令管理方式,必定使权力本位、论资排辈成为资源和成果分配的最基础依据。大前研一发出呼吁,政府要致力于“创造产生‘知性白领’的国民环境”,其运用意义应当不仅仅是对日本而言。 而谈及日本的企业经营,大前研一认为最大的问题出在高层。日本企业如今占据高层职位的人,基本上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为公司做大做强付出过极大贡献,他们不仅喜欢怀缅过去,吹嘘自己在公司成长期建功立业的“神话故事”,并以自己过去的行为方式要求年轻人、基层职员,而且彻底丧失了挑战他们认为容易失败的新事物的勇气。大前研一特别反感这些人领导青年的方式——让年轻职员陷于鸡毛蒜皮的事务工作,以满足自己掌控一切的龌龊心理,然后把最会讨好、最会内部作秀的人提拔起来作为新领导。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商业领袖,必须是亲自参加策划、参与实验、体验失败、并且吸取教训改善自己的人,必须是具备知性力、学习力的人,很显然,这与日本企业现阶段的培养方向格格不入。看到这里,不能不联想到中国企业界这几年特别喜欢强调的所谓“执行”、“没有任何借口”,这实际上也和大前研一谈到的一样,是一种道德上龌龊、而对企业前景无益的短视化管理主张。 30.40.阶层怎么做? 大前研一本来对30.40.人群寄予最深厚的希望。他认为,创业、创新乃至在掌控大型企业,30-40岁的人最理想,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都是在30多岁的时候最“贪婪”地学习、做出最有价值的创新并奠定其企业长期成功的基础。并且,人在30多岁的时候,可以大胆否定既往做法,自己承担责任并进行彻底的改革。大前研一认为,日本的企业却让35岁左右的人,成天耗在企业内部搞关系,把精力荒废在勾心斗角的等待中,这实在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浪费。 要学会改变,要学会否定!大前研一认为,亚洲教育的最失败之处,就是通过考试的非此即彼导向,训练出了一群“巴甫洛夫的狗”,人们害怕失败成了一种恐怖感的条件反射,因此不敢改变、不敢创新,更不用提否定自己。书中特别提到了大前研一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时的故事,本来他考试时给出了正确答案,但老师却不让他毕业,认为轻视逻辑,一个劲地想写出答案,缺乏详细论证过程,这样(赤裸裸以唯一目标为成功导向)的人对于社会是危险的。 正是因为害怕失败,担心承受改变和否定带来的代价,这使得本来在知识水平、能力和进取勇气等方面处于最优均衡的30.40.迟钝,不乏有大量的“公司内评论家”,从不在白天的工作中提出改进性意见,一定要把不满发泄到夜晚的酒桌上。日本(或者将范围扩展到东亚)特有的“酒桌应酬文化”实际上记录的是30.40.阶层致命的怯懦和不堪。 只要改变就会有机会!大前研一再次发出呼唤,“无论你现在的年龄有多大,如果你觉得不对就应该说出来,如果是你想做的事那就彻底地去做…如果大家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一起行动,世界就会因此而改变。”30.40阶层要改变碌碌无为的宿命,必须敢讲、敢作、敢为,不做空头的评论家,不满足于尖锐的批评,而要将建设性、解决方案一并拿出来,并且由自身出发,实打实的完成。虽然改变自己是困难的,甚至也是寂寞的,但在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持之以恒,渐渐地就能看清自己想要的东西,价值观也因此而改变。能力养成之后,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30.40.们就会多了很多价值观一致的伙伴,创业、创新的成功几率就高了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