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的图书中,国外的版权书受追捧者较多。原因也很简单,毕竟人家搞了那么多年的管理,而人们我们却只是近二十年的摸索。这时候借鉴复制现成的现成的经验,也必然也是必须的。 接下来出现的问题是,许多国外的优秀管理方法在中国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对于这一点,似乎也不难理解,也有好多的解释都有道理。但我个人认为,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基础不同。 也就是说许多国外先进的管理与方法,是建立在多年的管理制度与习惯的基础之上的。比如,现在我们都提倡人性化管理(柔性管理),但这种管理方式却是在国外多年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的基础之上的。我们曾经在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看到了机器人一样的流水线工作,这就是著名的“泰勒制”。尽管我们今天看来有些不人道,但不可否认的是,“泰勒制”是西方工业化文明的进程的催化剂。正是这种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商业残酷竞争形态,对整个社会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行为方式都产生了影响。 正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一样,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刚性管理”在新时代的诸多弊端,因此提出所谓人性化管理,亦即“柔性管理”的概念。各位要注意的是,柔性管理是在刚性管理之上产生的。由于多年刚性管理已经规范了人们的许多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释放的柔性空间,自然就会促进效能。 返观国内,原本中国文化的人性味就很重,又没有经历过严格的刚性管理阶段,因此,原本就是松懈的氛围,如今还大谈人性化的柔性管理,自然难以取得应有的结果。 因此,并非国外管理方法不好,而是我们的基础与之不同。
说了这么多,我想该说到正题了。既然我们缺乏基础课,那么就让我们来补习基础课吧。 由于刚性管理的大强度,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就成为人们职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国外,关于时间管理类的书一直都很畅销,因为这些书也确实能为人们提供一些可行的办法。比如,现在我们能见到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等等。关于这一类书,我个人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美国式的,另一种是日本式的。 其实就内容实质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美国式的图书,像上面所说的这两本就是,弄得像模像样的,有理论有体系有方法。而日本的书,多是一些小的技巧与方法,比如,如何更好地运用笔记本,公文包什么的。想得很细,内容也有些琐碎。
而我想建立的工作方法,一定要简单可行,还要有较强的适用性,并不是针对于某个具体行业。当然,我受众主要还是办公室人员,而非工厂。 起先,我试图建立一种系统有效的模式,我收集了各种工作方法,也试用了各种方法。后来,我发现我正试图构建一个庞大的系统,我试图成为一个专家。 最后我自己想起了那把著名的“奥卡姆剃刀”,管理专家汤姆·彼得斯建议将公司的战略计划限制在一页纸内,使每个人都可以在几分钟内读完、记住、解释。 因此,借用这种模式,我想做一个有较强适用性的方法。具体的构想是这样的: 首先一定要有一些理念性东西来支撑。思想指导行为,所以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绝对不会以口号式的激励让你去盲从的“洗脑”式思维。 第二,要有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步骤与原则去执行,这些步骤与原则一定要简单明晰,并要有较广的适用性。 第三,针对日本图书的优点,我也将一些小的、琐碎的技巧纳入其中,当然,这些技巧一定要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是围绕着前两点为主旨的。
所想的大致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