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季克良:敏于行慎于言

[复制链接] 4
回复
106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4-10 15:2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季克良对茅台的最大贡献就是:将复杂的手工酿酒工艺逐条量化为工业标准,推动茅台由作坊式生产向现代工业流程转化,从此走上一条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之路。很多不能量化的技术,在他的攻关研究下,成为了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现象。

虽然“国酒”茅台与法国科捏克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齐名,风光无限,但是身为茅台集团董事长、总工程师的季克良显然就没有那么幸运。季先生与柳传志、张瑞敏同为“国际职业经理人”领袖,不过对大多数国人而言,他的名字还相当陌生。


“我比较内向,也比较低调,做就行了。”总部10楼秘书科挂有季先生的一副字,“敏于事慎于言”。


季克良早在1964年大学毕业后即与妻子徐英一起奔赴茅台,成为该厂有史以来最早的发酵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科班出身给了他立足之本,可并没有让他平步青云。他在茅台历经个人职位沉浮,很多年之后才被得以逐渐接受。


被接受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技术。茅台酒的制作工艺有很多神秘之处,多用女子“伏天踩曲”。而且,几乎所有的重要工序都与炎热连在一起:高温制曲,高温发酵,高温蒸馏。还有修禅悟道般的漫长过程:堆积发酵,入池发酵,7次取酒,9次蒸煮……


“我这几十年能够留下来,原因就一个—茅台的神秘感。”季克良给自己的任务就是解开这些秘密。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季克良跟班作业,深入第一线仔细观察,投料、蒸煮、制曲、堆积发酵,每个环节都虚心向老师傅求教。一年以后,他在全国首届名白酒技术协作会议上,宣读了他的论文《我们是如何勾酒的》。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曾有好事者同时拿出七种白酒倒在杯子里让他鉴别,季克良只需在每个杯子里抿一小口,就能说出这七种酒的名称、产地、原料等等,惊得大家目瞪口呆。当然,这也奠定了他在白酒业的地位。曾有贵州省委领导直言,即使季克良退休,也不能卸掉总工程师一职。他已成为茅台酒厂的一块“金字招牌”。


确实,同其他角色相比,季克良似乎更胜任工程师文化。他性格软弱,虽然也试图将茅台从“皇帝的女儿”带向市场,但是与另一个主要竞争对手五粮液相比,茅台酒在产量、销售额、增长速度、产品售价和市场占有率上均落于下风。很多人都诟病,茅台酒的整体企业文化太过于保守,甚至不思进取。


面对这样的指责,季克良的回复是:作为国企家长,要学会忍耐,要“稳定与改革并举”。“有一些东西我非常遗憾:交通不便、传统的生产工艺始终没有找到与现代工业管理相结合的契合点等。这是阻碍茅台快速发展的瓶颈。”


阻碍茅台快速发展还有另外一个瓶颈,那就是茅台的国企背景。作为国有控股66%的企业,茅台的领导班子由贵州省委决定,茅台股份任何一笔主业以外的投资,都必须请示贵州省国资委及相关领导。自主权的缺乏,使得茅台的管理层不仅不能掌握企业的命运,而且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惰性。茅台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异常谨慎。“10个人中有2个人提出反对,不是少数服从多数,很多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该放弃。”


现在,季克良已悄悄挪位和逐步分权。他为自己的退休定下了四条办事原则—坚决退下一线。不是完全不干事,但要摆好位置,处于第一线和第二线之间;不指手划脚,积极支持年轻干部工作;三是积极推进茅台新战略计划;四是保护好身体。

沙发
发表于 2008-4-12 12:44:03 | 只看该作者

知易行难啊。

板凳
发表于 2008-4-12 20:10:19 | 只看该作者
恩恩 楼上的说的对 我也这么觉得 不过修行靠个人 看人去了
4
发表于 2008-4-13 21:06:24 | 只看该作者
知行合一   言行合一   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5
发表于 2008-4-15 08:27:16 | 只看该作者
季克良厉害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