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上有三种力量:体力,智慧的力量,心灵的力量 这里我只小结一下对自己心灵修养的一点心得: 一、总纲 原先人是迷迷糊糊,懵懵懂懂,大脑一片混沌。 29岁时才意识到自己的心性的修养严重不足,得补补功课。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初步养成了自己的新习惯、新的心境:“水中月”——就是说,只有平静的水面才能真实反映周围的环境,人只有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理性地对问题进行思考(看过黄易的《大堂双龙传》都清楚,呵呵);当时给自己提的要求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确在一段时间内做的不错,当时感觉自己提升很快,就象“了凡四命”中提到的那种通达的感觉。 也许是“心境”的名起错了,水中月么,风一吹雨一下水中的月影就没了——三年后感觉时光宝贵,青春难再,只好奋起再追已经远远把我甩开的同学朋友们。经过半年的努力,自我感觉达到了三年前的进步速度,希望自己能更长久的保持这种状态。——俺这人特不长进,老犯同样的错,呵呵,惭愧一下。 我把自己目前追求的心境修养称为“大道泽生”(也是来自于某部武侠小说的内功心法,呵呵)。所谓“大道”,就是要选择正确的战略,从自身的资源、能力出发,合理定位,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平衡现实和未来(SWOT分析一下);而“泽生”,就是“爱自己、爱他人”,就是不断完善自己,帮助他人,提升能力,搭建人脉。——只是起点太低,执行得很不尽人意。但俺心里不急,告诉自己:“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好好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走好每步路就行了。 二、经济性分析 在家园经常看到家人因自己的心胸、意志、勇气、性格等方面的不足而感到烦恼,说到底就是心性的修炼还没到家、心灵的力量也较薄弱——这也是我身上最大的缺陷。知耻而后有进,了解了自己的弱点之所在,才能有的放矢,更有效地扬长补短。 心灵是一个人最本质最基础的力量的寄居地,他决定了一个人对自我的开发程度、社会资源对其的支持程度和他本身智力的运用程度。 孙子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也提到:“一个人假如只晓得埋头苦干,只强调自己仅有的一些权力,那么不管他对自己的头衔与职位是多么得意,他也只是个下属而已。相反,如果他重视贡献.能对工作的结果负责,那么不管他的地位多么低下,他所做的工作符合”最高管理层”的实际含义、他就应该是个“高层管理人员”,因为他能对整个机构的经营业绩负责。” 但是,按照目前的社会评价体系,让一个人忽视“名声”,忽视“功劳”,忽视“权力”等等强大的诱惑与腐蚀,而直接瞄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进行不懈地努力,无疑需要开阔的心胸,坚强的意志和睿智的头脑。 人是理性的动物,对一件无利可图或希望渺茫的事业总是不能坚持太久。 首先,要有“开阔的心胸”,就要认识到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化大分工的时代,即使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往往也只是从事社会产业链的某个环节的工作,置身于一个不同于传统组织形式的更大型的组织而已。“组织需要个人为其作出所需的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手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游离于组织外的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为了更好的融入组织,借助组织提升自己的力量,就需要舍弃自己的部分利益,吃点小亏占大便宜。事实上,只要懂得适当的为人处世之道,加上真心的帮助别人,自己所付出的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更多的人接受了你,更多的人愿意帮助你,你的机会就会更大——这就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第一层含义。 而不重虚名,不为虚荣心所惑,不与部下争功,虚心听取他人的逆耳忠言,使自己的思维突破自身的局限——恐怕这就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第二层含义。 其次,“坚强的意志”来至于对目标的清醒认识,对形势的正确判断与对解决方案的把握而导致的对目标的不懈追求。对最终收益小于累计付出的行动迟早会追悔莫及,越早放弃沉没成本越小。自己的长期目标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而每一个短期目标尽量控制在自己“跳起来刚能够得着”的程度,才能不断对自己形成激励,鼓励自己不断地向目标前进。 对战争这种性命攸关的大事,指挥员为什么能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坚持到战斗的结束?这是因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毛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感到自己心里没底,“发虚”就意味着自己需要充电,提升自己的能力了。所以,要有“坚强的意志”,就要立足自身实际,对目标合理定位,同时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优势,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进度,在努力的过程中肯定自己的进步,紧紧把握机会。 第三,所谓“理性”,就是对利益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进行理智的权衡取舍了。李开复先生所言的“完整、均衡”人生原则我很赞同,象需求的五个层次无论少了那个都是不完整的人生,正如五官废了哪个谁都不乐意。 有所得必有所失,理性的抉择无非是在面临选择时想出尽量多的方案,从中选择出总体(长期累计)收益最大,自身(近期)收益合理的方案罢了。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就要考虑量的均衡了,比方我为了省点买书的钱只好多看电子书让我的视力受点委屈了,但假如我眼压太高有演化成青光眼的可能进而导致失明,那我宁可不看书。既想省钱又不想看电子书只好天天蹭图书馆和新华书店了,但付出的时间与精力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自己掏钱买书看。对我来说较经济的做法就是广泛浏览电子书,对其中的收获较大的书籍需要反复推敲琢磨的就掏钱买了。平时注意养成较好的保护视力的习惯,使视力的下降维持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第四,就是容纳自己的缺点,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与后果。注意扬长避短,尽量不让自己的缺点影响自己和他人。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平和的心态,冷静地面对现实,从而使自己的头脑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思考。比方人的性格有其两面性,不拘小节的人可能做事善于抓大放小,但细节处老失误,假如他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纠正自己的缺点上很可能就会失去自己良好的大局意识,那岂非因小失大…… 三、尼克松的为何遭遇水门事件(待编辑) 附注: 假如家人要跟贴,若不能参与讨论、写出自己的感想,就请家人们把大家看过的关于心性修养的好书的精彩段落摘录一下,别忘了注明书名哦——欢迎跟贴,请少跟灌水贴,谢谢。 自己做个示范先: 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是本不错的关于情绪控制的书。其核心就是接受事情发展的最坏可能,在此基础上使自己的头脑能冷静地思考,从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去改善现有的困境。——估计这本书家人们都读过,就不摘录了。 《水煮三国》里也有几段关于心性修养的精彩描写,摘录以下以飨各位(后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5 12:17:3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