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进而寻求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从这些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资本控股集团的出现和崛起是证券市场成熟化和高级化的必然结果,如世界级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直接或间接控制了可口可乐、吉列以及华盛顿邮报等多家上市公司。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以及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的逐渐积累,许多不同类型的资本控股集团正逐渐在资本市场上开始布点,尤其是近两三年以来,这种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对于民营企业,还是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集团,在介入金融资本后,企业即能够在内部资本市场上方便地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有助于解决企业目前不得不面对的融资困难问题,而且从理论上讲,这种内部融资方式对企业的成长也最为有利。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如今我国对资本市场的监控正在逐渐加强,虚假重组、空手套白狼的资本游戏所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意欲进军资本市场的产业资本而言,在追求收益的同时也要清醒意识到面临的风险。
中信系:金融巨舰
“中信故事”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相关的。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约见工商界和民主党派人士,希望荣毅仁这位“荣氏家族”的领袖重入商海,“围绕改革开放做一些实际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荣老板”2月向中央提出了《建议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见》,6月就得到了国务院正式批准。同年10月4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正式成立,荣毅仁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中信”由此起航。
目前,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已正式改制为中国中信集团公司,王军续任董事长,不过主管单位将由以前的中央企业工委改为中央金融工委,这显示中信集团的业务将主要集中于金融投资领域,公司将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变。中信公司此番归口管辖单位的确定,意味着中信公司业务重组即将完成。集团公司的特点是在资产管理上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但金融、投资、保险、证券及电讯等业务都将涵盖。新成立的中国中信集团全部业务架构将由3家主要公司组成,分别是中信实业、中信控股及中信香港控股。中信公司经过20多年来的分并离合,最终业务实际上已集中在金融业、实业和其他服务业三大领域;而金融业是公司重点发展的业务,其资产达3600亿元,约占公司总资产的90%,主要由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中信目前拥有38家子公司(银行),其中包括设在香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地的子公司。其中的境内全资子公司中信实业银行、中信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境内控股公司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信诚保险公司(与英国保诚集团合资);境外全资子公司中信(香港)集团、控股上市公司中信嘉华银行(0183.H.K.)等金融企业都是同行业的翘楚。
东方系:资本猎人
享有“资本猎人”称号的东方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张宏伟是国内民营企业家中的一个标杆,从20年前的一个建筑队包工头到目前个人资产高达数十亿,张宏伟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标志性人物。港台新闻界称他是中国新兴资本家、大陆首富;海外新闻界称他是中国最富有、最具魅力的现代青年企业家;美国《华日街日报》称他为“中国民营投资业第一人”,其精明和稳健令人称道。他的投资口诀“资产运作是加法,资本运作是乘法”则被愈来愈多的企业人士奉为圭臬。
目前张宏伟控股东方集团(600811)、锦州港(600190)和东润拓展(0467.H.K.)3家上市公司,并以上市公司东方集团为旗舰,先后参股和控股新华人寿、民生银行(600016)、民族证券。东方集团在金融领域的扩张已形成保险、银行、证券三星拱月之势,张宏伟金融王国的架构已初步搭建完毕。资本运营给东方集团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目前东方集团已经形成了金融保险、建材流通、港口基础设施、网络信息、房地产和高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这种多元化、实业化、国际化的产业构架,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生共荣,在国际市场上也属一流,难怪日本的《日经产业新闻》评价张宏伟为“现代开放中国的开拓者象征”。
上实系:红筹返乡
上实集团是上海市政府全资拥有的投资控股型集团公司、上海市政府的海外窗口公司,同时也是上海市在海外建立的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企业集团,1981年7月在香港注册成立,1993年组建为集团公司。刚成立时,上实集团的注册资本为200万港元,总资产仅两亿港元。发展至今,总资产已增至300亿港元,已成为上海市在海外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金融投资、基础设施和崇明现代园等五大产业板块。尤其是通过入股"上海信投",参与上海信息港建设,为集团实现全面转型、发展高科技核心产业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上实集团直属企业上海上实(集团)有限公司于1996年8月成立,为上海实业境内业务发展总部,其主要经营范围为实业投资、投资咨询、金融证券、投资控股、参股等资产经营业务,以及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旗下主要企业有上海实业联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实置业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上实投资(上海)有限公司等。经年来,上海上实集团上联合实业(600607,现已更名为上实联合)和浦东不锈(600748),其参与发起的浦发银行(600000)也成功上市。上实集团境外业务的运作,主要载体为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上实集团海外的运作平台主要是依赖上实控股(0363.H.K.),该公司已入选为香港恒生综合指数系列成份股。随着中石化、中国联通等巨头纷纷赴国内A股市场筹资掀起的“海归”潮,红筹股的返乡是已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一股流行风,上实集团也不例外。尽管在A股直接上市难度较大,但上海市利用债转股和上市公司重组的机会无疑为上实集团的返乡创造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比起华润等红筹巨头在内地资本市场的挫折来,上实集团的进展可谓是一帆风顺;而上海市也利用红筹股的强大实力较好地解决了产业调整中的历史遗留问题,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模式。
实德系:资本甲A
实德集团董事局主席徐明在《福布斯》杂志2002年度中国大陆100首富企业家排行榜中,从去年的第18位跃升到第12位,号称是中国30岁以下年龄段中最富有的年轻人。
与在足球赛场上的威风八面相比,实德系在资本市场上行事则显得甚为低调。实德系最早现身资本市场是在2000年底。2000年12月1日,实德集团旗下的沈阳宏元集团有限公司受让了上海致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庆云发展(000639,现已更名为金德发展)1388.958万股法人股,屈居第二大股东。但沈阳宏元显然是有备而来,12月22日又一口气收购了长沙创科、长沙楚海、中科企投资3家公司持有的庆云发展631.033万股法人股,持股比例从19.06%增至27.72%,一跃而成为庆云发展新的第一大股东。另外,实德系还先后与中宝股份(600208)、大元股份(600146)和圣雪绒(000982)有染。
实德集团最新的动向是对保险领域的大手笔切入,实德集团除了拥有生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之外,近日在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增资扩股中投入近10亿元而成为太平洋保险的第一大股东。回顾实德集团这10年来的发展轨迹,无不让人佩服其资本膨胀的惊人速度,这个在甲A赛场上叱咤风云的实德系,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它的资本畅想。
泛海系:兴于光彩
中国泛海控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卢志强发迹于山东,依靠做房地产掘得第一桶金。其创立的山东泛海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73,000万元。1988年,卢志强在北京注册中国泛海控股有限公司,成为日后卢志强进行资本运作的主要平台。1990年前后,青岛泛海建设股份公司已打造成形,卢志强在美国成立了美国泛海国际有限责任公司。1992年,由美国泛海国际有限责任公司占股权30%、青岛泛海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占股权70%合资成立青岛泛海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光彩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泛海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民生银行董事、民生人寿保险公司副董事长,这样4个夺目的头衔令卢志强在2000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50富豪第18位,2001年位列第38位,2002年位列第48位。
应该说,卢志强资本实力的急剧膨胀与中国光彩事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1995年7月,山东泛海集团公司、山东泛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联想集团控股公司、四通集团公司等国内9家知名企业,在北京注册成立光彩事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卢志强的泛海系持股占到总股本的91.7%,处于绝对控股状态;而除了控股光彩建设(000046)之外,近两三年以来,中国泛海控股有限公司携同其两位盟友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和中色建设(000758)大举进军金融领域,先后参股了民生银行(600016)、民生人寿和民生证券,基本上搭建起了多元化的金融平台。
复星系:五星闪耀
年仅36岁的复星系灵魂人物郭广昌已是全国政协委员,被誉为“上海的比尔·盖茨”。目前复星集团的净资产已超过30亿元、总资产超过50亿元,并不断进行资本运作,继复星实业(600196)成功上市后,复星集团先后收购控股或参股了羚锐股份(600285)、友谊股份(600827)、天药股份(600488)、豫园商城(600655)这4家质地良好的上市公司,五星闪耀,完成了从实业骄子到资本高手的角色转换。
在最新公布的2002年《福布斯》中国大陆100首富的排名中,郭广昌由2001年度的81位跃升至第9位,步入前10名行列,足见国际上对复星系资本膨胀之速度的认同。由于复星系近几年来在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方面做了不少的项目储备,目前都已到了收获期,从一些媒体报道可知,复星系控股的复地股份、克隆生物、德律风根微电子等都在积极筹备上市,复地股份的辅导期已过,正在申请在上交所上市;持股96%的上海克隆生物高技术有限公司本来准备今年初在香港上市,但因目前市场状况欠佳,计划有所推迟;持有20%股份的上海德律风根微电子公司被光大证券列入推荐国内创业板上市的首批名单。可以想见,将来的复星系不仅是只五星闪耀,还会有更多的明星加入到复星系图谱当中。
横店系:少帅掌权
横店集团地处浙江金华东阳,是中国第一家经国家经贸委审批组建的乡镇企业集团,核心企业总资产居全国乡镇企业集团首位,是国内3家特大型乡镇企业集团之一,被列入中国五百家最大工业企业。横店集团旗下有磁性材料、机电产品、医药化工、轻纺针织、建筑建材、影视旅游六大主导产业,其中磁性材料生产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被称为“中国磁都”。
目前横店集团下辖17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和1家进出口总公司,拥有205家紧密型骨干企业、3家境外企业、6家合资企业及7家参股企业,并在国内各主要城市建有30多个生产基地和贸易窗口;此外,还有1000多家半紧密型和松散型企业。此前,横店集团已对青岛东方(000739)实施资产重组,使青岛东方逐步脱离商业零售行业,向生物制药方向发展,这意味着生产原料药、制剂、医药中间体的横店集团康裕药业有限公司将拥有青岛东方的核心资产。
2001年8月,徐文荣的长子徐永安被正式任命为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有知情人士透露,徐永安此时的浮出,更多地带有徐文荣父子规范整个横店集团的运作,使其逐渐接轨现代企业制度的大整合意图。其实,据横店集团一位高层人士透露,目前在横店集团资本运作的背后运筹帷幄的一直是徐永安,这已是整个集团公开的秘密。显然,横店系目前正处于一个新老交替的时期,徐永安这样的新生代正在试图通过借力资本市场,以一种创新的思维促进横店集团经营风格的全面转型。
红塔系:回归烟草
云南红塔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的烟草专营集团,近6年来一直在寻找转型的机会。字国瑞执掌红塔时,为实现再造一个“无烟红塔”的宏愿,红塔集团全面出击金融、证券、医药、交通、房地产等多个领域,资产总额上升至692亿元,品牌价值达到460亿元。尤其是在医药领域,红塔集团将云南境内的两家制药上市公司云南白药(000538)和昆明制药(600422)先后纳入麾下,同时以云南实业(0455.HK)的转型为契机,相继收购多家实力强劲的生物制药企业。在化工领域,公司还控制了山东烟台万华(600309)。
但不幸的是,作为企业经营业绩重要指标的利税额却连年下降:红塔集团1997年利税达193.3亿元,2000年跌至164亿元,2001年又大幅降至127亿元,这种状况令红塔集团的上司们在书写各自的政绩时颇为尴尬。2002年4月15日,云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纪委委员柳万东接替字国瑞出任红塔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一个月以后,柳万东提出了红塔发展的新思路:抓好烟草主业,发展“红塔山”大品牌、大市场,建立中国的烟草航空母舰。由此,前任红塔集团董事长字瑞国时代红红火火的“10年内再造一个无烟帝国”的“新红塔战略”已在悄然间被从上到下的大笔删掉。不久前,红塔将所持昆明制药股权转手予浙江华立集团便表明了其对无烟产业进行大整肃的思路。当然,尽管红塔集团开始做回“原来的我”,但其资本情结相信是难以抹去的。在资本市场上,红塔或许会以更新的一种面貌示人。
华立系:五面玲珑
华立系是近几年才浮出水面的资本玩家,不过其在资本市场上操作手法的娴熟程度,并不亚于那些“老江湖”,江浙财团那种独有的战略眼光和八面玲珑的特质在它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最早以做竹器、雨伞起家的浙江华立集团,多年来是国内最大的电能表生产商,其生产的电能表各项经济指标已连续8年名列国内同行首位。
2001年,华立集团共实现销售收入28.5亿元,电能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华立集团的董事长汪力成早年的志向是做一个电气工程师,却没有预想到自己后来也会在资本游戏中玩得有声有色。在他的强力主导下,华立通过管理层收购变成了168位股东拥有的私人公司,成功收购了ST重仪(000607,现已更名为华立控股)和ST恒泰(600097,现已更为为华立科技),并控制了两家纳斯达克上市企业。去年3月5日,在美国《财富》中文版所评选的“2001年度中国商人”中,汪力成名列首位,风头超过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华立系最新的一次大手笔是对昆明制药(600422)的收购。种种迹象显示,华立系正试图在2010年前打造5套马车,这5套马车分别是生物制药、电力自动化、IT、计量仪表和房地产。一个集团搞大后,不可避免会发生多元化与专业化的“矛盾”;而解决多元化与专业化统一之道,就是让母公司变化为纯粹的控股公司及至财务投资公司——这就是华立的商业模式。
天发系:造富荆州
湖北天发集团公司是一家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是经湖北省荆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隶属于荆州市国资局的国有大型企业,其实际控制人为荆州市国资局。天发集团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经营范围主要包括石油液化气、石油制品,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应用,农副产品深加工,制浆造纸及造纸机械的生产销售及维修、安装服务,房地产开发等。在天发集团的改造下,天发股份已经成为湖北石化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在湖北地区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目前天发股份总资产达20亿元,年创利税近亿元。
1999年,ST活力(600703,现已更名为天颐科技)由于经营困难而进入天发集团视野。2001年1月,经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批准,天发集团以每股1.1元的价格受让ST活力5429万股国家股,成为其第一大股东。重组后ST天颐的资产质量大幅提高,并很快产生效益,2001年全年取得0.11元/股的业绩,“ST”的帽子也正式被摘掉。与此同时,其旗下天荣农业和帅伦纸业的上市计划也一直在进行当中,目前辅导期已过,相信不久就会有下文。为了在更高的层面上推进资本运营战略,去年10月,天发集团联合旗下几家控股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了天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控股性母体对旗下诸多资产进行运作。
看来,荆州兵的造富运动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尽管比国内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本集团在发展的步调上慢了那么一拍半拍,但天发系每一步都是铿锵有力的。有一句俗语叫做:“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相信天发系将来也会是9个脑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