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3-5-18 15:08:00
|
只看该作者
传媒记
于品海从金庸手中购得明报,在1991年底的香港是件奇事。
有人就说那是因为于品海长得像金庸死去的大儿子查传侠,并就此事问过金庸,金庸答,于氏与他的大儿子同年,都属猴,相貌也有相似,可能在潜意识中不知不觉有亲近的感觉。但另有人解释说,过去的十年,金庸一直在热切寻求一个聪明能干,热心于新闻事业,诚恳努力的年轻人,可以将明报托付。而于品海具有丰富企业及投资经验,正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人。
其实金庸初见于品海并不是在1991年底。早在1989年5、6月间,金庸就已表露出想淡出明报,出售明报股份的意思。稍后,9月间,于品海即找到金庸,与之商谈收购明报的事情。同时期,尚有百富勤的梁伯韬、新闻集团的默多克、新加坡的《联合早报》集团、和黄集团等多家与金庸接洽,意欲收购。明报当年赢利近一亿港元,金庸先是与默多克在价钱的问题上谈不拢,接着于品海与之商谈,同样是在价格问题上有分歧,这就作罢了。
待到1991年3月22日,金庸正式将明报挂牌上市后,又提起自己淡出的心事。于品海此时二度找到金庸,两人再谈。这一次,在价格上,于品海完全跟随金庸,收购细节如前所说的连环第三计,做成了收购明报的事。他对众人说他年轻聪明的恭维话并不感兴趣,只是说在钱的问题上,金庸和他都满意,各人都找到了需要的东西。而在明报的经营上,金庸用的是政治想法,自己是企业想法。
1991年12月12日,于品海33岁,就此成为明报第二代业主。
于品海办明报有个明确的思想。人家说媒体应是中立、客观,不要有立场。他不以为然:一个媒体怎可没立场,你站在哪个角度上,这角度就是你明确的立场。以致此后,他尝试着以明报名义创办了大众性报纸《现代日报》,但却不愿在报纸中充斥过分色情与煽情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怎能拿给家中13岁的儿子看?《现代日报》仅出了4-5个月后,因不能迎合大众读者的胃口,即关停。员工大半流向《苹果日报》,这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苹果日报》的出现。
1993年,于品海红极一时。
乘传媒热潮,他的身价升至13亿港元,当选香港报业工会主席时不过35岁。于氏开始着手扩大他的传媒版图:香港地域狭小,600万人口不到北京的一半,于是他在华人聚集的加拿大多伦多和温哥华建立明报加东、加西版,赚得不少钱。另将处在大学实验室的互联网拉入明报,建明报网站。不过于品海认为,自己的传媒版图上还缺少一份时事性的周刊。凑巧时代华纳手中有本办得不大好,没什么人看的《亚洲周刊》。于品海看了看,觉着盘子不错,成本也低,于是花200万美元买下来。《亚洲周刊》在于氏手中经营渐好,也赚得不少钱。
第二年,于品海斥巨资打造传讯电视。于氏一直有着挥之不去的电视情结。想90年代初,一天,于氏与友人坐在香港的家中看电视。CNN正播出美国出兵格林纳达的消息。电视上,里根长篇大论,神情激动,解释着美国出兵格林纳达事出有因,是要去解救多名美国人质。电视前,于氏的友人对此发难道:怎么总是里根在说,何时可听到格林纳达的人如何说话?于氏感同身受:从小看的就是美联、路透、法新社的新闻,所谓的西藏问题被美国人说得一团糟,一派英语主导的言论汪洋,除此之外,再无旁的选择。而现在于氏出资直奔他的电视情结,创了第一个中文全球24小时新闻电视网,以卫星方式播出。
传讯电视和明报一起构建了于品海的传媒国度。只是,于品海的传讯电视从创办之初,便有阴影笼罩。为了专心做投资庞大的传讯电视,于品海两次出售明报共计18%的股权给中策集团的黄鸿年及大马富商张晓卿。力量还是不够,这就“对不住”金庸了。先将南海分拆出来,以确保南海发展仍在自己门下。然后将手上明报企业35.9%的股权尽数出售给张晓卿。时间是1995年10月。后者成为明报第三代业主。
即便如此,于品海的传讯电视由于地域所限,加之是专做新闻的所谓小众媒体,终难支撑。于品海痛极无奈,与台湾的辜振甫家族达成协议,辜家的和信集团向于品海贷出过亿资金,在1996年3月进入香港传讯电视。不过辜家时至今日,尚未完全履行当年与于品海达成的协议,两方仍在争执中。
于品海后来说,在华人社会的媒体世界里,任何一个想赚钱的跨地域媒体若是缺少了中国大陆市场,最后都是要关门的。问他当初做传讯电视是否也想赚钱?于品海答:“当然,但结果输光了一个亿美金。”
至此,于品海的传媒国度陡然没了声息,却也让看客有了无数的浮想:只是这样了?
1997年之后的两年,于品海沉默。
1999年,于品海卷土重来,却是直奔香港收费电视。
他先将南海发展更名为中国数码信息公司,公司股价随之攀升三倍。然后携中国数码旗下的香港网络电视公司与和记环球电讯合作投标香港有线电视牌照。2000年7月4日,香港特区政府批准了5个新的收费电视牌照,于品海的香港网络电视连同邵逸夫的银河卫视、默多克的DTV等五家胜出。五家胜出者中,于品海的收费电视计划比起其他人更加强势:三年中投入1亿4000万港元放送65个频道,比邵逸夫的银河卫视多出25个频道。
于氏的电视传媒王国眼看就要二度粉墨登场,看客再次热心起来。不料于氏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内将手中费煞力气争得的有线电视牌照又抛了出来,宣布:退出香港收费电视牌照的服务。
于品海说:“等一等罢”。香港的线路状况离真正的互动电视还有两三年的距离。倘若用旧模式去播,会很快被淘汰。倘若现在花钱去做新模式成本又太高,开始的两年至少要亏掉4~5亿,而之后在经营上的不确定因素仍是要持续很长时间。“最大的问题是,香港太小了,机会成本过高。能够拿到50万用户已是了不起的事,而我在武汉一年就有58万用户。”当年失手传讯电视让于品海此番谨慎从事,哪怕距他的传媒王国只是一步之遥,却着实不肯轻意跨过。
从1991年接掌明报,到创办传讯电视至卷土香港收费电视,起落之间,于品海已是过了十年,连环记的第二记《传媒记》也似乎就此有些停滞。但正像当年于品海痛失传讯电视之后,看客的一声问:只是这样了?
计中计
既然屡次吃了香港地域狭小的亏,于品海将业务渐次转入中国大陆寻找广阔市场。
其实于品海在1999年卷土重来奔向收费电视之前,早就开始在大陆尝试新兴的网络业务。
这可追溯到1992年。时年,国内的有线电视网络流行用微波传输技术。但倘若采用微波传输就无法做到互动。于品海跟北京、广州、深圳等做有线电视网络的人士多方商谈。除武汉有线外,其余各方均坚持采用微波传输。于品海终选在武汉投资7000万人民币,铺设有线光纤网络,观念超前旁人几年之多。在他看来,未来的媒体总是脱不开互动和多媒体的圈子的。做互动和多媒体王国是于氏早在这时就定下的目标。他不赞成别人单说他是做报纸或是电视的:“那都是些没意思的技术性分割。而不是因为人的需要所产生的东西。”
这就不难解释当网络技术一出现,于品海便顺势进入了互联网业。
而南海发展更名为中国数码信息正是要变身科技股,发展资讯科技业务。1999年6月,南海发展停牌,计划配售2亿5000万股,每股作价6角,集资1亿5000万用于收购国内项目。
8月,于品海购入国内的中国企业网60%股权。彼时,中国企业网还是个只有20多人的小型网站。但在于品海的经营之下,今日已有1300名员工,5000万的收入,专门为企业提供上网服务。
做互联网对于氏来说并不是件新鲜事。1993年,他建明报网站。1994年创立HK NET,再找到香港的电讯部门申请ISP牌照。港府电讯部门的人当时对ISP还不了解,疑惑这东西也需要牌照?几经解释,于氏拿到了香港第一块ISP牌照。只是于品海太过超前,亚马逊也不过是在次年才成立。ISP在1994年的香港环境不佳,于品海也志不在此,离开明报时,一并将HK NET以象征性的价格留给了下面的员工。几年后,HK NET被香港中复电讯收购,成为香港六大互联网接入供应商之一。
于品海在互联网业上投入两亿资金:购入中信旗下的世华金融信息公司,建华夏大地教育网,加上中国企业网共同构筑信息网络世界。于氏认为未来中国将发展成一个智慧型社会,而不是个暴发户社会。因此,围绕知识信息的传播做事情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尽管在最近两年中,互联网在资本市场上高涨,就像是交响乐团在不停地演奏,别人都在随音乐跳舞,他的企业也不得不跳。但毕竟本末有序,不能倒置,做企业还是要以赚钱为目标的,做互联网业也不能例外。
粗略一看,于品海现时做的事情似乎比不上从前精彩。不过,在种种表象下,还是有些事情让人继续着许多浮想。
比如,2000年10月16日,于品海执掌的中国数码信息宣布其附属公司深圳国南实业取得中信国安附属公司——国安信息的认股权。根据认股权协议,国南实业行使国安信息131,720,928股股份的认股权,约占国安信息已发行股本的22.3%,相关事宜正在等待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
比如,去年10月份,于品海收购香港一家上市公司,改名为学习动力控股公司。此番收购手法与从前有所不同,仅用少量股票得到上市公司的壳资源,目的是将他旗下的内部资产进行整合。传统的房地产等业务装入收购来的学习动力,与互联网有关的即并入中国企业网。
又比如,于品海说他的中国企业网会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在国内主板上市。新近传来市场的消息:外资不日可获准在中国境内主板上市。果真如此,于品海将打开中国证券市场的大门,多了一个在国内集资的工具……
看过了于品海十几年间的连环记,料想此人终是要在中国的大市场中出人意表,起落精彩,计中有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