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够大,中国市场也在逐渐地走向成熟。正因于此,一大批财经杂志、财经报纸应运而生——服务广大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财经杂志“生活"得并不美满,更是有不少的财经杂志折腾了两三年就“谢幕"了。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与财经杂志本身的相关方面有着密切地关联——除去资金这一块,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制约着财经杂志“幸福生活"的“小黑点"非常地多,甚至是“群群结队"——它们“笑嘻嘻"地围攻着杂志,开启着财经杂志多灾多难的生存和死亡的“阀门"。笔者深熟传媒的运营,尤其是财经杂志,特提出以下十点批判内容,以解剖财经杂志是哪些方向令其运营失利,帮助财经杂志人看清杂志自身的缺点,促使思索和改进。 批判一:运营思维僵化的总经理多,灵活创新的少
一家财经杂志运营的好坏,与总经理采取何种运营思想有着密切地关系——思想开阔、创造性强、前卫又务实,杂志往往与市场贴得紧密,发展自然差不到那里去。但是,遗憾的是这样的总经理并不多——更多的总经理(一般由投资人自已担任)运营思维却是僵化的:内容要求大而全,见到好一点的杂志风格就要求跟上与之“血拼",完全不坚持自己的风格(很多财经杂志也没有自已成形的、市场需求的“风格"),更为致命的是——杂志的赢利模式只有广告版面和杂志理事会单位这两种,其它可实施的赢利模式均不放在眼里。总之一句话,在为数不少的财经杂志中,运营真正灵活创新的少。 这种情况的形成,往往是因为两个方面,一是总经理思想保守、固执,一厢情愿的按照自己不成熟、不科学的运营思路走,最终造成杂志运营“干旱连连,颗粒无收"的惨况;二是可能缺乏真正懂得杂志运营的人才,加上编辑部人员,都只是对文字有“感觉",而对运营发展无“反应"。显然,运营不佳的财经杂志,如果是总经理的原因,总经理应该多多反思,如果是人才的原因,总经理同样要多多反思。显然,只有选择最适于杂志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运营思路及其操作手段,“财经"才能真正变财富! 批判二:夸夸其谈的主编多,务实前进的少 主编是杂志社和编辑部最为核心的人员之一,但对于不少财经杂志而言,主编不管是在内容方面,还是运营方面(不少财经杂志只有区区几个人,所以主编更担负着运营的责任,并非单纯文章内容方面的工作)都没有能做得好。 在杂志内容方面,杂志的整体定位、专题方向、文章选择标准等方面虽然主编经常有“高论",但很少有明确的、有效的——往往是杂志定位模糊,空而大,大而全,而针对性却“视而不见",造成杂志出了N期,仍像游魂一样——没有“家",没有“关心者",没有“落脚点"——让高论成了夸夸其谈。甚至,不少主编等投资来源无路了,投资人已决定杂志不再做下去了,才“觉悟"出:杂志应该这样做或者那样做,才能真正地做好,而不象这样,辛苦做了两三年,换来的却是关门大吉。这真是太搞笑了!这不得不让人反思:主编及其相关人员之前为什么不能务实地前进,为何要到无法挽回的时候,才有脚踏实地做好事情的想法。如何而为,岂不晚哉! 对于杂志运营方面,主编只是夸夸其谈说得多,而有效地一笔一笔将费用赚进来的却很少——从某种情况而言,大杂志,主编当然主要把内容主持好,而对于为数众多的小型财经杂志,主编除了要把内容做好外,更应该帮总经理分忧,将其整体运营好,而不仅仅是内容。这方面,得辛苦主编了。或者,主编也可以物色优秀的杂志运营人才,协助自己或者总经理将内容以外的事情运营好,这样,也是极具功德的。 批判三:杂志定位模糊的多,定位清晰且符合市场需求的少
财经杂志本应该是做营销的典范,但就目前中国市面上的财经杂志来看,自身定位模糊、个性不鲜明、没特点的却大有“人"在。由于自身定位模糊,就导致杂志特点不突出,“特色"不耀眼,因而“副作用"出现:阅读者觉得此杂志对自己而言,可读可不读,可有可无,慢慢就会放弃对本杂志的传阅了,而企业同样如此,本来想利用本杂志做一定的传播工作,却发现并不适合本企业,而且阅读者也不是本企业的消费对象,自然就会放弃对其“关注"了。由此可见,为数不少的财经杂志不但自身定位模糊,而定位清晰,且符合市场需求、相当数量企业需求的财经杂志更是少之又少——没有清晰且符合市场需求的定位,自以为“大而全"就能把整个市场“罩"下来,想法真是太过于天真了! 批判四:只会文字编辑工作的员工多,懂得创新经营发展的少
在不少的财经杂志社里面,除了编辑外,加了一两个发行人员和一两个广告业务员外,几乎上就没有更多的人了。从整体上看,杂志社里面负责文字编辑的人最多,而懂得创新经营发展的人几乎为零。因为编辑、记者一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除了稿子,其它的事情都不会“插手的",而且很多人也没有能力插手;主编虽然好一点——虽然有些主编也极想从经营上助杂志发展得更好,但与投资人(一般职位为总经理)的思路不同,一不小心就被其“晾"在一边了,甚是“爱莫能助";发行人员和广告业务员一般能做好眼前的工作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并且认为“杂志的经营发展不属于俺们的事,俺也没能力去管"。最后,就只剩下总经理有经营发展话事权了,可遗憾的是,不少的总经理的眼里只有着广告——天天幻想着哪一天大众、本田、海尔、联想等大企业“脑筋突然顿悟",发现本杂志对他们的发展多有价值呀,然后大笔一挥,投上百万元巨额广告费。除了广告,就没有别的了! 这是一种严重的现实,所以“造就"了不少的财经杂志生存了一两年就倒了下去或者苦苦的煎熬着,生不如死。单纯依靠广告版面哪能良好的生存——又不是CCTV、湖南卫视、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等那些强势媒体。作为“小"媒体,除了广告收入外,更应该从别处着手,多方向的去赚一些“小钱",其实,“小钱"累积起来也是绝对地丰厚的——滋润的“过日子"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绝对没问题,而不像“眼里只有广告"那样,吃了上顿没下顿,饿着慌。因此,一方面总经理的运营思路要改变,要学会创新经营,另一方面,更应该吸纳具有创新经营的员工,多头脑的为杂志的发展而努力! 批判五:只懂得文字编辑的编辑多,懂得真正营销实战的编辑、记者少 企业发展以人为本,杂志社更不例外。编辑是杂志健康、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显然,这对编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但是,很多财经杂志却没有优秀的财经编辑或者记者。几乎财经杂志里的编辑和记者80%以上的都是学新闻、中文等专业出身的,对营销工作非常的陌生,甚至可以用“一窍不通"这个词来形容。这不能怪他们。不过,他们没有任何营销工作经验,只懂得普通的文字编辑工作和一些表面的采访记录工作,就来当财经编辑或者记者,造成不能深入的发掘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新颖、实用的营销观点的“不良后果"。这就不能原谅了。 要做好财经杂志,其编辑、记者必须是从营销实战一线出来的,或者有过较长时间、较深入的营销实战接触的,方能胜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营销文章原理不出错、观点更新颖、内容更深入。否则,渠道跟终端分不清,品牌塑造、传播与管理不知咋回事,行业发展只知其表面……如此怎能将文章编辑、撰写得更实用,怎能更好的“取悦"目标读者,怎能更好的帮助企业,并且获得“丰厚"的回报?! 批判六:新闻性质的文章多,营销类型的文章少
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营销文章呢,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笔者认为,企业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解决企业问题的文章。例如:如何解决窜货问题、如何有效进行招商问题、如何进行品牌定位问题、如何进行团队管理问题、如何将区域市场做起来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把单店销量提高的问题,等等。 简而言之,企业需要的是非常现实性的解决产品开发、品牌管理、渠道建设、广告传播、终端推广、售后服务、人员管理等等,每天企业都要做的工作和可能产生新的问题的营销文章。只有这样,企业里的读者阅读了这些文章,才会有收获,才对工作有比较实在的帮助,虽然任何一篇营销文章都不可能全部的帮到企业,但每一篇文章都对企业里的读者有所启发,并且能够利用这种“新方法"快速地解决掉企业里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营销文章才真正体现了她的存在价值。 但是,现实中呢?大多的文章都是新闻性质很强的,即将一些社会热点,以及一些“大路货"陈述在读者面前,以为这样文章就与当前社会、当前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能够全面帮助企业了。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而企业需要对某一问题解决、分析细微的营销文章却少得可怜。显而易见,很多杂志是浮躁的,只想弄些“大的、轰动性的、热点的"文章,以求吸引眼球,至于文章是否被读者尤其是企业里的读者认可,这不是他们所关注的。当然,形成这种情况,也与很多编辑读的是新闻、中文等专业,没有从事过真正的企业营销工作有关。 批判七:观点肤浅的文章多,对企业有帮助的文章少
除了上面谈到的“新闻性质"的文章多外,当前很多财经杂志还存在观点肤浅的文章多——很多营销文章都是简单的罗列事实,提出简单而又普通的观点,再加上简单的论述或者论证,就完事了。这类文章几乎上占每期财经杂志70%甚至更多的版面,而真正观点鲜明、新颖、独特、实用的文章和分析细致入微,能够有效帮助到企业的文章不多。这也是财经杂志过于浮躁的表现,恨不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编辑好每一篇文章。如果每一篇文章都能对企业有所帮助,那么,这不但是企业的福音,更是财经杂志本身的福音! 批判八:文章“追求"大企业的多,实实在在帮助中小企业的少 很多财经杂志刊发的文章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多数文章都是在谈“大企业",如大企业的当前热点、大企业的品牌如何好或者出现了什么严重的失误(可能是恐吓)、大企业的战略是什么、大企业的运营模式是怎样的,等等。这一“怪现象"多是由刊物的投资人或者主编决定的,因为他们认为多写大企业的文章,一是显得自己的杂志大气、能上档次,这是表面的;二就是深层次的,即通过刊发“大企业"的文章,好向大企业“申请"投放广告,轻轻松松的“卖版面",赚大钱。很显然,他们希望通过刊发关于“大企业"好的或者坏的文章,以此来“傍大企业",顺利实现自己的“小算盘"。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财经杂志都“失算"了——并没有从“大企业"身上捞到什么好处。很明显,财经杂志的此类做法其策略是错误的。的确,“大企业"是有更多的费用进行广告传播,但是,凭借你一篇或者数篇“隔靴搔痒"式的营销文章,就想让“大企业"觉得你们的杂志是他们的“救星",这就大错特错了——大企业里的公关部、营销部、品牌部、市场部、销售部的人员难道是吃干饭的吗?他们不能更迅速、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吗?你一篇文章就能实现“起死回生"的作用吗?显然,大企业有着大把的人才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只有他们才真正懂得自身问题是为何形成的,该怎么才能最佳的解决掉,因为他们才是“正在亲身经历者"。 因为一本财经杂志中大多数的文章都是大谈特谈同时也是空谈“大企业"的“是是非非",因而实实在在谈中小企业、有效帮助中小企业的文章就不多了。大家都显得浮躁,开口说“大",没有脚踏实地。结果,希望得到营销思维、观点、方法等方面帮助的中小型企业却少有其相关的文章,让其失望,而“无需"得到帮助的“大企业",财经杂志们却是一厢情愿的大谈特谈,并希望自己的“真诚"、“努力"而感化对方,赢得合作。这是一种悲哀! 批判九:抄来抄去的文章多,真正原创的文章少
目前,网络是越来越发达了,其中,营销网站发展极为迅猛,大量的或深入分析或肤浅表达的营销文章通过网络刊发了出来。不管怎么说,这是好事情。同时,很多财经杂志也捡了网络文章的这个“便宜",将一些营销作者在网络上刊发的营销文章,招呼不打的就拿到了自己的杂志上,或者是将一些网络文章“整合"一下,成为自己刊物的文章。也就是说,目前很多财经杂志将一些在网络媒体上已传播的文章抄来抄去,虽然省事,但文章已缺失了“新鲜度",读者已经能够在网上看到此文章或者此类文章,再看杂志,岂非多此一举! 这种“抄来抄去"的文章使得杂志的“含金量"大大的降低,而真正原创的文章又少得可怜,由此产生的后果是越来越多的读者不再看此杂志了,不再信任此杂志了。当杂志失去了读者,那还能拥有什么?! 批判十:单纯依赖广告版面活命的多,进行创新服务赢利的少 为数不少的财经杂志老板及其员工都认为,杂志发展得靠广告版面。所以,就有了很多人的眼里只有广告了。那么,是否除了卖版面,就没有别的活路了吗?当然不是。既然这样,我们先来界定一个问题,办财经杂志的目的是什么?无非两个:一是社会性质的,即服务于社会,更准确地说是服务于广大的企业;二是赚钱。很显然,卖版面是为了赚钱,而其它合理的赢利模式赚的钱就不是钱了吗? 由此可见,财经类杂志的老总们,不应该固守着单一的赢利模式及其经营战略,而应该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杂志或者报纸的赢利模式和经营战略。只有多方面操作,多渠道赢利,结果才会让自己、股东以及编辑部人员都“心花怒放"。 很显然,财经杂志人应该摒弃那种单纯依赖广告才能生存的“陋习",而应该不断地进行创新,开拓更多的赢利模式,例如打造培训专家接洽培训项目、与营销咨询或策划公司合作展开营销项目服务、开办行业营销论坛等等——利用杂志平台,展开多元化的发展,杂志收入就改观了,就能更好的发展了。当杂志越做越好了,反之又推动着广告版面卖得更“猖狂"。事实上,多数的财经杂志只能这样“曲折"的发展,才能生存好,才有可能成为将来的行业“巨人",真正实现广告版面如预想中那样卖得舒畅,卖得爽! 后记:市场够大,重在务实发展
事实上,财经杂志在中国市场上是大有可为的,是可以很滋润的生存着的。但是,由于不少“操刀人"并不懂得如何最佳的对财经杂志进行运营,才导致“磨损"过大,生存艰难。因此,只要财经杂志人对自己的杂志进行深入地反思,寻找其缺点,并且大胆的改变和革新,以最优秀的运营思维,务实地努力……必将获得良好的回报,就像水渠一样,当我们把其水草、沉泥、烂叶等阻碍物掏干净了,水儿跑得就有多欢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