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房地产] [求助]哪位家人有《中城联盟首脑深圳密会-万科领衔“论持久战”》?

[复制链接] 3
回复
147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6-13 16:5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刚刚读完《中国经营报》之《房地产进入“人为的冬天” 开发商疾呼“救市”》的文章,附文《中城联盟首脑深圳密会-万科领衔“论持久战”》。

很想了解《万科集团对5.11文件的解读》以及郁亮总经理的主题演讲。

哪位家人有相关资料不吝赐教,感谢!

我的E-mail:dd_lee@sina.com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5-6-13 17:15:31 | 只看该作者
中城联盟首脑深圳密会万科领衔“论持久战”

news.dayoo.com   2005年06月11日 12:05   来源: 中国经营报

  6月5日星期天下午2点多,大约30位从全国各地匆匆赶到深圳的中城联盟(全称为“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成员企业的老总,齐聚在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四层的大会议室里。一向志得意满的他们,看上去却大多忐忑不安,各怀心事。

  在万科一位中层人士花了半小时向在座的老总们介绍长达7000余字的《万科集团对5·11文件的解读》研究报告。之后,培训室活动银幕上打出了“共度风雨 守候彩虹——如何应对宏观调控”,黑底红字标题,台下气氛一时更加凝重。表情严肃的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郁亮,随即开始了他的主题演讲。

  还差5天,此次宏观调控迄今为止最大的“杀手锏”——国务院转发七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即5·11文件)刚好满月。   

  调控风暴令房企集体迷航?   

  这次临时召集的中城联盟高层闭门会议,万科是东道主,也是发起人。

  6月1日,即七部委《意见》中若干具体调控措施正式实施的第一天,中城联盟38家成员企业老总收到了联盟秘书处发来的电子邮件:“由王石先生提议,联盟将于近日召开成员企业总经理座谈会,就目前宏观形势下的企业发展进行内部交流、探讨。”通知还说,会上“万科将分析上轮宏观调控期间的经验得失,以及提出对本轮地产调控的分析与应对措施”。

  结果,占总数约3/4的联盟成员企业的总经理准时到会,有几家甚至是董事长亲自出马。阵容之整齐,反应之热烈,十分罕见。

  按一位不愿具名的地产界资深人士的说法,目前国内多数地产商仍属“机会把握型”企业,往往在获得土地及银行开发贷款方面有些“独门秘笈”,更多注重单个项目及局部区域的短期利益,好一点的企业至多在专业化上下点工夫;但却普遍缺乏研究能力和战略眼光,遇到较大的政策变化和市场波动,不免乱了方寸。

  “据我所知,眼下大多数企业老总对调控政策走向及影响心里没底,都希望知道同行,尤其是少数主流大发展商心里到底怎么想”,这位人士分析说,“万科既以行业领先者自居,中城联盟又是国内少有的运作比较稳定的、有影响力的开发商组织,万科当然有义务及时站出来把握航向”。   

  万科批判“牛市思维”   

  “面对宏观调控下明显变冷的行业气候,我们将如何应对?”郁亮在报告中提出这个问题,大概也让台下急需一颗定心丸的众多企业老总们感到了阵阵寒意。

  “万科认为这次调控将是长期的,对明年影响可能更大,市场景气的逆转估计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郁亮称,“调控还将是全面的,影响不会局限于个别城市,可能波及全国,二线城市抗冲击能力更弱!”

  他接着提醒在座同行形势的严峻性,因为相对于政治考虑和社会稳定,房地产行业的兴衰是第二位的。“况且资本市场从来都是雪上加霜,而不会雪中送炭。”长期负责万科财务运作的郁强调说。

  根据他的分析,此轮宏观调控已开始了一年,调控方式从控制供给转向控制需求也有半年,而房价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都接近三个月了。在他看来,开发商对市场和行业环境变化缺少认识、反应迟缓,对变革缺少紧迫性,是当前最需要警惕的问题。   

  郁亮此言,并非无的放矢。   

  近几个月因调控政策的冲击,短期投资或投机者抛盘离场,加上银行收紧个贷审批,消费者犹豫观望等因素作用,全国多个城市楼盘销售量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大量开发商不能如期获得计划中的销售回款,资金周转已出现危机。但仍有不少企业乐观地认为,调控只是一阵风,顶多到今年9、10月间市场形势就会好转。

  郁亮把这种盲目乐观的判断称之为顺境中养成的“牛市思维”,正是这种思维习惯,令企业在外部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后无法适应。   

  万科调控

  “幸存者”现身说法   

  “听了万科的思考和分析,我们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是按照去年的发展思路考虑问题,对市场形势的紧迫估计不足,确实很危险。”一位参会企业老总承认。这种表态几乎成了郁亮报告结束后大家讨论发言的主调。

  实际上,郁亮一开始就把此次调控与1993年~1996年那次令人刻骨铭心的调控相提并论。

  “上一次从宏观调控开始到我们作出反应,隔了足足一年半”,他说,“尽管我们反应慢了半拍,但幸好调整决定得到坚决执行,万科因此得以走出调控阴影,并确立自身的行业领跑者地位”。

  据他的说法,在天津等地项目因盲目开发受到调控重创后,1995年底,万科从已经进入的国内13个城市收缩到深圳、上海、北京、天津、沈阳5个城市,同时对开发不利项目进行停工、改建,提高服务客户的专业能力,并积极从资本市场融资,在调整中培养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市场感觉。所以能够抓住后来的机会,在复苏的市场中获得成功。

  众所周知,当年很多比万科名气和实力都大得多的开发商,不是没能在调控风暴中存活下来,就是从此一蹶不振,万科是名副其实的“幸存者”。

  而现在市场上最活跃的这一拨房企,相当一部分没有经历过上次调控,或者当初企业规模尚小,未受到正面冲击,感受不深,万科的经验对他们来说无疑很宝贵,也有足够的权威性。

  “我发现像万科这样干的时间越长的企业胆子越小,越是谨慎,反而是后起的企业胆子最大。”一家来自重庆的知名开发商老总在发言时不无调侃地说。

  记者从另外的渠道了解到,早在2003年下半年万科大张旗鼓地推进其全国三大区域战略布局的同时,他们长三角方面高层负责人就对业界同行表示过,公司内部已经作了两手准备,在考虑如何”过冬”的问题了。

  在万科的时间表上,那会恰恰是本轮调控开始的前夕。   

  从“妥协”到“守候”   

  让外界记忆犹新的是,此前大半个月,即5月14日,中城联盟董事长联席会议在西安举行。王石、冯仑、刘晓光、任志强及现任联盟轮值主席胡葆森等大佬悉数到场,一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冯仑发表的“善于投降,留下了千年古城布拉格”论断,一时广为传播。当时距震动市场和业界的七部委《意见》出台仅仅三天,冯仑的话被外界视为国内主流开发商愿意向中央政府接二连三出台的强力调控政策“妥协”的重要信号。

  有市场人士认为,西安峰会是中城联盟一次大张旗鼓对外宣传的活动,行业大佬们的公开表态,也许是为了缓和此前与政府方面因市场形势和政策走向发生激烈争论而一度紧张的关系,不能完全排除其中作秀的成分。而王石和万科发起的此次成员企业总经理深圳闭门会议,则可视为具体操作层面上的务实会议。至少万科是希望在目前这个行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尽可能统一联盟成员企业思想,迅速贯彻落实一些万科方面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必须采取的有效对策。

  从西安到深圳,从“妥协”到“守候”,中城联盟这个国内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开发商组织及其龙头企业面对此轮调控作出的保守反应,从逻辑上说基本上前后一致。

  但恐怕谁都不能清楚地知道,6月5日黄昏时分那数十位老总走出万科总部那座浅灰色建筑物的时候,心情比进来时是轻松了,还是更加沉重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5-6-13 17:20:15 | 只看该作者
房地产进入“人为的冬天” 开发商疾呼“救市”

2005年06月10日 19:11作者:谢红玲来源:中国经营报

  6月2日北京,建设部召开“2005房地产市场形势与调控政策报告会”,各地开发商老总到会听讲,官方重申当前任务是稳定房价不是打压房价;6月5日深圳,国内颇负盛名的房地产商民间组织——中城联盟数十家会员单位的老总聚首万科总部,研讨当前形势和对策;6月6日上海,国内另一有影响力的房地产商民间组织——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的成员召开座谈会,主题是“房地产企业自律、诚信”,矛头却直指中央调控对楼市的有压无保导致行业“入冬”。开发商维权、行业“救市”成主旋律。

  短短4天,行业组织纷纷行动,一股不同寻常的味道在房地产业内散播开来。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威力大释放,连续两个月的市场低迷,资金链越绷越紧的开发商坐不住了,并不希望市场大起大落的政府也着急了。“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的一句定论似乎成了双关语。

买家观望 市场急剧萎缩

  尽管中央此轮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主旨明确——稳定住宅价格、打击投机购房者、保护消费者改善住房需求。在各项调控手段共同作用下,在一些倾向化舆论的引导下,中央最不希望出现的市场信心受挫还是出现了。

  建设部的监控数据显示,很多城市5月份商品住房日平均交易量比4月份明显下降,其中上海、杭州、北京、南昌、厦门等城市日交易量下降20%以上。全国各地楼市观望气氛非常浓厚。

  而据当地一些开发商反映,在调控的重点城市上海,供求同时大量萎缩,交易量下滑到极点,一手房销售量从3月份的每天1000多套锐减到现在的两三百套。北京建委刚刚发布的商品住宅5月份预售登记统计情况显示,北京5月份的期房交易量比4月锐减了48%,几近一半。在西安,新近有30个楼盘上市,交易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副会长卢铿,在房地产界打拼17载历经风雨,面对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急转直下,在6月6日的座谈会上慨言:“这一次确实是惊涛骇浪!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和地方的微观调控的介入,市场已经进入了人为的冬天。”

  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聂梅生认为,中央这一轮调控是让地产承担国家金融风险,让房地产当了“敢死队”。

专家担心“冻结效应”蔓延

  针对当前楼市出现的状况,聂梅生在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组织的座谈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最可怕的不是泡沫问题,而是围绕房地产泡沫制定的行政和经济的政策引发的“冻结效应”。

  “冻结效应”的蔓延会是很严重的一件事,它体现的就是市场当中交易量急剧下降后,持币待购成为主流,大家不会再去投资性买房,很多人还会提前还贷(居民的消费方面也可能出现冻结效应),部分开发商也会持币待购,一些土地可能流拍。“如果大量开发企业投资方向转移、老百姓的投资性买房需求普遍消失,就会影响到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地位了。”聂梅生说。

  “房地产行业如果引导不正确的话,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且这些负面影响之大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卢铿分析。他指出,现在可能出现的几个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一是国外基金大量涌入,低价接盘成为政策市的获益者;二是由于地方政府的压力,一些发展商过去本来不想做也不能做的事情,最后可能会不得不做;第三个是由于房地产是拉动经济最广泛的行业,所以可能有几十个行业受到关联影响。“从保护全社会的广泛利益来讲,当务之急不应该是压房价而是‘救市’!”卢铿称。

  潘石屹面对自家在售项目进入4月份后交易量的锐减和周围一些高档项目的类似状况,惋惜地说:“今天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来之不易,大家都该珍惜。”他也向记者表露了对市场走向的担心:“市场低迷的状态如果再持续两三个月,恐怕就会出大问题了。有些资金紧张的企业可能就会率先降价卖房,但是越降老百姓越不敢买。因为现在主要是期房销售,买房的人会担心项目烂尾,到头来钱房两空。楼市一旦崩盘,就会进入恶性循环,危及金融系统风险和国内整个经济安全。”

房价升降变成“数字游戏”

  官方当前用来证明调控效果的主要是从统计部门拿来的一些数字。顺驰董事局主席汪浩拿着上海分公司做的一份研究报告告诉记者:当前统计的上海商品房均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并不能全面反映市场真实价格水平。他说,这个均价反映的主要是外环线附近的新房的价格水平,因为进入调控期后,四五月份上海的新房成交量较之前快速下降一半多,内环线的房产交易萎缩最厉害,买家基本进入观望状态。

  建设部总经济师兼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也承认,结构的不合理,中低价位商品房的比重太低,是平均房价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需要改进价格的统计和分析办法,现在不仅存在平均数掩盖结构问题的情况,还有数据滞后的问题。

  汪浩用戏谑的口吻说:“目前日子最难过的应该是各地的统计局局长。”他说,开发企业可以通过两方面的调整——放慢工程速度和发展速度(少拿地、少开新项目)渡过眼前的难关,统计局局长要交上去的数字却不好算。新批的中低价位商品房要形成市场上的真正供应至少需要9个月时间,眼前平均房价涨幅缺少下降的因素,但降不下来的数字又让顶着紧急政治任务的市长没法过中央的关。

  “对房地产行业存在的许多问题的纠正与调控应该是一个长时期的工作,而不是一场运动”,卢铿如是说。

“救市”先明确舆论导向

  面对楼市的颓势,中央主管部门和开发企业都很着急。建设部日前召开“2005房地产市场形势与调控政策报告会”,除了向开发商们介绍市场状况、重申调控意义,也在努力引导正确舆论。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建设部总经济师兼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一再解释,中央此次调控是要“稳定房价”而不是“打压房价”,政府不希望房价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政府对市场采取的也是有保有压的政策,“保”的是普通居民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压”体现在通过采取调整税收等一系列政策遏制投机性需求、抑制投资性需求、控制拆迁带来的被动性需求。

  事实上,让楼市陷入僵局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诸多政策连续出台后一些媒体对中央指令的误读及对一些城市房价动态的不实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房价涨跌的心理预期,使得多数人进入持币待购的观望状态。

  建设部官员和开发商都在不同场合对部分传媒的不实新闻提出批评,谢家瑾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说:“我认为,现在一些不实信息和报道也助长了观望心态。比如,一些媒体说上海房价每平方米降了3000元,这是不了解情况造成的。我们应该鼓励居民到已经开通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网上去查阅相关的房价信息。”

  卢铿在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近期在上海举办的座谈会上也提出,很多媒体在特殊的形势下发表的意见是有倾向性的,这样就使得一段时间内产生大量对这个行业不利的媒体语言。汪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曾委婉指出,舆论导向对市场走向、消费者信心的影响非常大,希望记者们能够实事求是、客观报道市场和企业,认真领会中央政策精神。

  连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在一个公开场合发言前都有如下道白:“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舆论,似乎谁说房价要降就代表了广大群众的长远利益,谁说房价要保持稳定,就是和开发商一起来欺骗消费者,这种时候讲真话是非常困难的。”潘石屹的感受和刘洪玉很接近,他说有的记者似乎认定只有房价跌了才证明宏观调控成功,才代表民众意愿。

  谢家瑾说:房价的大落对老百姓没有好处,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拥有自己的房产,房价大落,许多家庭就会出现负资产,对社会稳定没有好处,特别会对金融安全带来威胁。

机制缺失将

影响宏观调控效果

  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轮值主席冯仑认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一定要明确,不能每调控一次就扩大一次政策权力,这样市场经济很快就会被制约住。

  在冯仑看来,宏观调控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中央用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但是缺乏调控宏观经济政策的手段和机制。

  “宏观经济政策出台,如果方向错了,谁来纠正?举例说,因为你用行政的手段干预市场就会出现微观管理,政府要管到微观层面,犯错误的概率就大了,政府犯了错,谁来纠正?所以,需要建立纠错机制。纠正宏观政策错误的,可以是中央,也可以是媒体、商会、普通老百姓的民意,应允许所谓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合法表达,这些表达都有可能变成对每一个宏观调控政策的检验。”冯仑如是说。

  曾经经历过上一轮宏观调控考验的万科高层判断,这一轮调控的影响不会短期内结束,对2006年的影响可能更大。他们告诫同行:对市场景气的逆转,要做好两年左右的准备。更多的企业老总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房地产的牛市真的要在2005年被人为地改变吗?

4
发表于 2005-6-17 15:20:15 | 只看该作者
各地的有效需求并没有减少,最多对高档物业和投资物业出现一阵观望,但对于开发商而言,要命的是资金链与之相对应的销售回款的依存度.而对如万科等极少的已经和国外的基金等金融机构有合作渠道的开发商来说,这一次中央政府的洗牌更可能是他们的机会,因为除非经济周期出现拐点,每年住宅投资和消费,这块蛋糕还都有这么大!.[em01]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