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美军的节节胜利,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已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多数国家主张由联合国来主导这一工作,但作为主要的参战国,美国早已开始按照自身的设想进行战后规划。其他的参战和非参战国家也已把目光瞄准了这块富饶而多难的土地,希望能从伊战后重建项目中分得一杯羹。面对伊战后重建这一巨大的市场,中国企业要参与其中,会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呢?
“黑色牛奶”的诱惑
伊拉克的石油资源极为丰富,石油产业构成了伊拉克经济的命脉和基本框架。据估计,单纯从石油开采加工中获取的利润就可以满足伊战后重建所需的资金,而以石油资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行业和就业机会。伊拉克遍布南北的黑色宝藏为战后重建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战争给伊拉克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光是公路估计就有大约2400公里需要重建,2个月内还要恢复全国的电力供应,重建几千所学校的工作也要在18个月内完成,任务不可谓不艰巨。鉴于伊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为了建立和维护一个稳定的新政府,必须首先保证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迅速得以恢复和顺利运行,这就使伊战后重建工作更加紧迫。伊自身能力十分有限,这为国外相关公司的介入创造了客观条件。伊拉克曾经是海湾地区的富国,但由于受到多年的禁运和制裁,国内民众的生活水平已大为下降。现在各大城市出现的哄抢私人和政府财产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伊拉克人实际生活的贫困。不过,伊拉克人普遍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抱有信心,相信一旦联合国停止制裁,伊很快就可以恢复战前的繁荣富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伊民众的潜在消费欲望。历经多年战乱的伊拉克现在国内市场容量很大,这为国外物资的涌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有专家分析认为,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会创造一个250亿至1000亿美元的大市场。面对如此大的商机,没有人会不动心。
列强虎视眈眈
战场上的硝烟还未散尽,各国涉足战后重建的商战就已紧锣密鼓地展开。美国自然稳坐工程承包的头把交椅。美国政府早在战前就已拟定一份长达13页、名为《战后伊拉克预想》的计划,准备在战后迅速开展对伊各类基础设施的重建工作。此外,美国国际开发署和陆军工程部都对重建工作表现出极大兴趣,前者已在战前宣布将把伊战后重建计划中初始阶段价值9亿美元的8个大合同授予美国的大公司。战争开始没几天的3月24日,美国政府就宣布将乌姆盖斯尔港重建合同授予一家名为“美国搬运服务”的公司。副总统切尼原手下企业、美国著名防务工程建筑承包商哈利伯顿公司更是一马当先,率先拿到了一个总标价达上亿美元的油田灭火和重建合同。经济利益同样也驱使着其他一些国家紧盯这块“诱人的肥肉”。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9日宣布,英国准备积极参与伊战后重建。英国一直力主联合国参与重建,实际上也是想借联合国之手,从美国那里为自己抢下一块地盘。11日,法、德、俄三国首脑举行会晤,中心议题是保障各国在伊拉克的传统利益,反对美国独占,并试图尽快解决伊拉克拖欠的外债问题。极度依赖中东石油供应的日本,也把积极投入伊拉克战后重建视为保证其国家利益的重大国策。此外,丹麦、沙特、科威特和澳大利亚等国均已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那么,面对列强虎视眈眈,中国的企业和商家在参与伊拉克战后重建方面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呢?
中国参与战后重建的利与弊
有利因素:1、美国难以吃独食。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十分关注伊拉克的战后重建问题,而美国为了减轻由于绕过联合国对伊开战所带来的政治和道义压力,不得不照顾其他国家在伊拉克的利益,并为分摊战后重建费用预留后路。所以,其独吞伊拉克战后重建大市场的企图难以实现。国际社会特别是其他大国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共同抵制,是对美国野心的有效制衡。2、伊拉克的资源条件意味着巨大购买力。相比阿富汗的重建,伊拉克战后重建的商机肯定会更大,因为伊的石油资源最终将转化为巨大的购买力。这有利于维持投资者的信心,促进投资与收益的良性循环。一旦战争结束,伊拉克国内对日用品的需求量将大增,良好的投资回报预期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中国轻工投资者参与进来。3、国货物美价廉。中国企业低廉的人力成本是所有参与竞争的国家都难以比拟的,这一优势在建筑领域尤为突出。轻工类产品历来是中国的强项,加上很多伊拉克人对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商品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使得一些中国商品在伊拉克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除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企业在伊拉克也开始涉足以电脑配件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4、传统友谊和地理优势。伊拉克与中国自1958年建交以来就开始了经贸往来。由于在经济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国经贸关系一直发展顺利。中国政治上一直对伊比较友好,中国货很容易被其民众接受。
伊拉克蜜枣是中伊传统友谊的象征,许多伊拉克人对中国的永久牌自行车、前进牌胶鞋和金星牌电视机也非常熟悉。另外,中国的地理位置与伊拉克相对较近,物资运费较为便宜。
不利因素:1、大型项目将受政治因素影响。此次战争是美国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发动的,战争费用也主要由其自身承担,它显然不会允许其他国家搭便车,抢夺伊拉克战后重建利益。因此,重建的主要合同肯定会落入美英自己人的腰包,其他国家最多以转包的形式参与进来,利润方面必然会大幅缩水,中国也难以例外。2、阿拉伯人的竞争。虽然阿拉伯国家的生产能力无法与中国抗衡,但他们熟悉伊拉克的国内环境和市场需求,有成熟的供应渠道,易于与当地人沟通,这是他们的最大优势。很多阿拉伯商人现在已开始积极筹划争夺伊拉克战后重建市场的工作,很可能会成为中国企业和商家的有力竞争者。3、某些产品不具比较优势。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和药品在伊拉克有很大缺口,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生活习惯和医疗体系的不同,中国的此类产品不易得到当地政府和居民的认可,中国企业和商家在相应产业部门可能面临激烈的竞争。4、伊国内市场不健全。伊拉克战前社会分配不公,政府机关效率低下,贪污腐败较为盛行,商业诚信和透明度不高,这些在战后初期不会有明显改善,可能会给初来乍到的中国企业带来不便。这一问题如何解决,会影响到国内相关企业的投资信心和预期。
中国企业该如何行动“老中东”董先生指点迷津
《世界新闻报》赴科威特特派记者涂龙德牛道斌
科威特华人联谊会主席董泰康先生最近一直忙于跟旅居科威特、阿联酋和沙特等国的伊拉克商人接触,积极筹划打入战后伊拉克市场的工作。精明强干的董先生来自中国上海,自1988年起一直在科威特经商,期间经历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海湾战争等重大事件,对中东市场非常熟悉。董先生日前接受了《世界新闻报》记者的专访。他认为,伊拉克这个与世隔绝了十多年的新兴市场将在半年内迅速形成,中国厂商应该抓住伊战后重建带来的巨大商机。《世界新闻报》:目前伊拉克战火尚未完全平息,但是,嗅觉灵敏的全球商家早已开始了对伊战后重建工程的竞争,大批国际知名公司纷纷把原来设在阿联酋的迪拜等地的办事处转移至科威特,期望依托科威特的地缘优势,就近把握伊拉克市场的商机。那么,您能否介绍一下在科中国人的概况,是否有人已经为进军伊拉克市场采取了一些具体步骤?董先生:目前,在科威特的中国侨民大约有2000多人,其中1600多人是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人员,另有400多人是通过各种渠道来到科威特经商和打工的。
大家都很关注伊拉克局势的发展,有的公司和个人已经在科威特扎根多年,他们一直期盼伊拉克局势稳定后能捷足先登,抢先进入伊拉克市场。一些经营车辆的中国商人已经瞄准了伊国内市场的需求,和科威特中介机构磋商向伊拉克出口25-45辆国产中巴和大巴的生意。就我个人而言,我在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经筹备了20多个集装箱的商品,其中一半以上已运抵科威特并销往伊拉克,主要是服装鞋帽、劳保用品和建筑材料等。《世界新闻报》:伊拉克战后能实现稳定吗?作为商人,您认为中国商人进入伊拉克市场的时机何日能够成熟?董先生:我相信,伊拉克战后能够相对稳定5至10年的时间,这是大势所趋。我这里所说的稳定并不等于没有零星战斗,而是指伊境内的局势不会影响到大宗工程和大规模贸易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一个稳定的伊拉克是伊拉克人民和周边阿拉伯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望,因为这些国家十分需要一个和平的投资环境。目前,美国已经开始了伊境内很多工程的发包工作,工程项目包括港口管理、水处理工程、输水管道和电厂维修等等。这些项目对中国企业商家来说都存在商机。据统计,伊境内现有2400公里的公路待修复,2500所学校和200座桥梁需重建,120所被抢劫一空的重点医院也需要重建。因此,伊战后重建工程规模十分浩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英、澳、西等国商家在伊战后重建工程上享有优先权,中国厂商想做总包是不大可能的。但是,中国人可以通过某些渠道,包括在美国和在科威特的中介机
构获得一些分包项目。中国企业和厂商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而且产品质量有保障,容易满足总包商的趋利心理,在分包竞争中具备一定的优势。另外,中国商品价廉物美,十分适合伊拉克的市场行情,而且深得伊拉克人的信任。因此,我认为对于中国厂商来说,伊拉克这个新兴市场蕴育着不小的商机。《世界新闻报》:您认为中国厂商进入伊拉克市场的捷径是什么?董先生:伊拉克南部不仅是伊石油化工基地,而且也是农业主产区,农机、农具、灌溉器械会有很好的销路。
因此,中国厂商现阶段不妨本着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通过伊南部地区逐步向伊中心城市渗透。另外,我还建议由中国政府牵头,组织上百家生产企业的拳头产品,争取今年7月份在伊科边境地区召开一次产品交易会,以扩大中国产品的知名度。根据我这几年在科威特经商的经验,美国商家主攻的是大宗交易和工程,他们对1亿美元以下的工程不太感兴趣,这就给中国厂商打入伊拉克市场提供了空间。《世界新闻报》:约旦和科威特作为伊拉克的两个邻国,您认为哪一个更具备打入伊拉克市场桥头堡的优势?董先生:这两个国家各有利弊。约伊两国人民之间的亲和力要比科伊两国大。在过去10多年中,约伊两国的经贸互补性也比科伊两国明显。但是,随着萨达姆政府的倒台,科威特的优势将逐步得到体现。首先,科威特一直与美国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为科威特在伊战后重建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其次,在1991年海湾战争前,科威特的深水码头曾是伊拉克最大的进口通道,两国有着传统的经贸纽带关系;最后,与约旦相比,科威特作为海湾产油大国,还拥有资金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