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亡我不能亡国家——色·戒观后感-但斌

[复制链接] 4
回复
98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0-24 09:0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亡我不能亡国家——色·戒观后感

                                     
  太太问我:为什么流泪了?我说:被电影里的两个片段感动的。一个是开始的时候,看着一车车也许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学生兵开赴前线,抗击日本军的镜头;还有一个最后包括女主角王佳芝与青年学生邝裕民在内的六个青年,其中有几个表现的不太坚强、被绑缚刑场处决的镜头。
  我知道很多人,包括北京的朋友坐飞机到香港看色·戒,是冲着“色”字而来,我也不例外。如果国内上演“洁版”的色·戒,估计只有“戒”没有“色”了,但如果没有几乎和三级片一样的“色”,这部片子欣赏起来,可能就大打折扣了。曾经有过青春岁月,也曾经历过有可能失去生命的历史时刻,当你知道你随时可能死去,又处在极端的环境中,你内在的张力与情感、你的生命和激情就有可能像火山喷发一样持久猛烈。当然,这部片子的情愫与纠缠不清的情爱,放在苦难深重的抗战时期的大时代背景下增加了它的凄美、沧桑和悲壮感。
  不过,无论是烈欲狂爱还是缠绵情爱,都不足以让李安赢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他能赢得这个奖像,我相信是基于影片中展现的并不太久远,但我们可能早已记忆不清的历史画卷,他打开这个画卷,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与它闪耀的光辉与卑微。这也许是色·戒打动全世界的原因。
  对我来说,感受约70年前的历史内心有些异样,但它确实让我流下了热泪——亡我不能亡国家与六个被绑缚刑场处决的中国青年!
 
沙发
发表于 2007-10-29 16:42:56 | 只看该作者
还没看过!等待中。。。。。。。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7 12:42:4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我接到《纽约时报》这样一封信:
 陈冲女士:

  你好!我是《纽约时报》上海分社的新闻助理李臻。我们在写一篇有关《色戒》的文章,既对电影以及原著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传递的信息非常感兴趣,也同时关注到电影放映后在中国引起的反响。

  作为影片的演员之一,我们希望能跟你就以上的内容进行一个简短的交流:你是如何理解这部影片的?对于你自己和汤,梁两人演绎的历史人物又有什么样的感触?部分的观众在观看影片后,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情绪,认为影片在“歪曲历史”,“美化汉奸”,你觉得呢?
			

  希望能得到您的回复,有机会进行一个简短的电话采访,谢谢!
			

  祝好
  李臻
			
			

  这封信让我联想起最近读到的许多有关《色戒》的评论和争议。我认为,一部电影能够引起人们如此热烈的反应是它的成功,说明它从思想、哲理、人性、审美和感官上刺激了观众。我们做电影的人首先寻求的是一种自我表达,但如果这表达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惊喜或者异议、愤怒它是无法存在的。   

 《色戒》是一部故事片,它没有必要承担对所谓“历史人物原型”的责任。李安自己认为张爱玲的许多小说写的是她身边的人和事,而《色戒》写的是她和胡兰成。张爱玲曾经阐述她的审美观点,她认为普通人和家常事所反映的人性是更永恒、更有力量的,而超时代中的超英雄却受到特定时代和情境的限制。张爱玲对所谓的“政治”毫无兴趣,她写的是两性之间和家庭内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然而扒去一层层伪装、欺骗、算计、利用、控制和肉欲后,我们看见细沙一样的一点点真情,一不留心这一点点也从指缝里漏掉了。

  电影《色戒》里的易先生本来就是一个反英雄人物,我从来不觉得电影企图对他做任何美化,电影只是把他这个汉奸人性化了。这个人物震撼力在于它的多重性、复杂性。不是所有的汉奸从一开始就想出卖自己的国家,易先生年轻的时候就是像影片中的邝裕民那样的理想青年。只是在《色戒》开始的时候,他已经堕落到穷途末路了。搞政治的人永远都是在那里认认真真地作假,但是在人生的舞台上他们却逃脱不了人的本性。《色戒》并不想阐述易先生的政治观点和他理想死亡的过程,只是想让他在这特殊规定情境中遇到王佳芝,《色戒》归根结底是一部爱情电影。但这不是一部让人看了舒服的爱情电影。在《色戒》这面镜子里,我们看见的自己是有缺陷和阴暗面的,我们寄予希望的、理想化的情感原来是有污迹的。当我们看见自己假戏真做的高超演技时,深感不适。当我们看见自己戏假情真时的拙劣,又倍受感动。

   按李安自己的话说,如果《断背山》是一个发生在天堂里的恋情,《色戒》就是一个发生在地狱里的恋情。

 
4
发表于 2007-11-27 18:26:39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很有情节的电影,上次看了李安的一个采访,不禁觉得他的作品确实很有味道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11:13:28 | 只看该作者

从《色戒》潮看A股和H股

2007年12月14日 07:21:46 中财网
  有媒体报道,在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不少内地客专程赴港观赏由李安执导的《色戒》,在七天买票入场的观众中,内地观众高达两成,不仅带旺了香港各大影院,还同时带旺了香港零售和餐饮业,最终为香港带来一轮奇特的《色戒》经济浪潮。
  双轨制造就了《色戒》经济。由于内地和香港的电检尺度存在差异,在内地放映的《色戒》被减掉7分钟的情欲镜头,同时《色戒》在内地的上映时间也要比香港晚,因此导致内地观众争相赴港一日游,这可能是李安万万没有想到的。
  实际上,由于双轨制甚至多轨制的存在,"《色戒》现象"一直都围绕在我们身边。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与农村之间、工业品和农产品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普遍存在"剪刀差"的现象,这是改革中必然要出现的制度性现象,只能在改革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逐渐缩小,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就像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石油H股和在上海上市的A股一样,由于两地上市条件和发行标准不同、投资者范围不同、交易模式不同以及估值的标准不同,虽然同样都是中国石油发行的股票,却会出现A股在11月5日的上市首日开盘价高达48.60元,而当日的H股价格仅为19.80港元,相当于人民币19.01元。
  "剪刀差"的存在,必然会诱使投资者纷纷争着去买H股,图的无非是腰缠一把刀的"利"字,毕竟H股便宜嘛。因此,首批获批的QDII都卖得贼好。甚至很多媒体都大张旗鼓地表示,内地的股民也可以去香港赚钱了。H股价格更是以提前飙涨的架式,向内地投资者丰富了一下"H股价格与A股接轨"的遐想。
  可是,在短短不足半年的时间里,首批试水的QDII们就以全线亏损的战绩,向投资者阐明了一个道理:在双轨制下,"剪刀差"必然存在,这或许可以诱发"《色戒》潮",但却不是投资者在A股和H股之间游走并赚钱的依据,因为双轨制的制定初衷,本来就不是为了让A、H股接轨。如果说,双轨制下的《色戒》已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一种现象,一个象征;那么,双轨制下的A、H股价差,也不是简单加减法就可算出的利润空间,据此操作,肯定是有风险的。(汪世军)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