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风投新宠:“消费+连锁”

[复制链接] 0
回复
38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2-5-28 13:2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顾问 黄林

一、风投还是“疯投”

不久前,一则“小小鸭脖被财大气粗的风投大佬们看上”的消息在网上广为传播。据报道,在深圳市场上,就有绝味、久久丫、煌上煌、精武、鸭霸王等10多个品牌的上千家分店在销售鸭脖等卤味熟食。而全国以鸭脖为主的卤味熟食市场每年的市场规模达50亿元,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长。瞄准这一潜力市场,各鸭脖品牌在规模扩张上可谓不遗余力,而另一方面,风投则疯狂融入这个市场,并频频上演多家风投同时追捧同一个鸭脖品牌的悬疑剧。
   
其中久久丫还在创业期时便有50万“天使基金”进入,到目前为止,久久丫已至少进行两轮融资,融资成功的背后是多家风投机构争抢最后一家胜出的结果。同样,煌上煌也是达晨创投经过三年“单恋”,好不容易才从多家风险投资机构中胜出后,与之签订投资协议的,共注资煌上煌3600万元,约占其增资扩股后8%的比例。而目前,“绝味鸭脖”竟同时受到近40家风险投资机构追捧。
   
再看一组数据,从2007年起,中国连锁经营类企业创投市场投资案例逐渐增多。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披露的连锁经营类企业财务投资事件共23起,涉及金额53.96亿元人民币。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连锁经营类企业已披露的财务投资案例中,投资规模位居第一的当然是贝恩资本投资国美电器有限公司18.0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5.88亿元),这一投资后来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陈黄之争。而因为08年伊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各VC/PE投资机构纷纷放缓投资速度,就是在这种外部环境下,2009年国内餐饮等连锁企业的私募股权融资状况,与其他行业相比仍然红火,依然是VC/PE投资机构关注的行业之一。
   
另外一方面,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09年这三年里,每年都有连锁经营类的企业上市,2009年达到最高16家。而在海外已经有不少经营出色并成功上市的连锁经营企业,境外个人投资者早已普遍认可这个经营模式。
   
从总体上来看,连锁经营类企业的投资案例主要涉及餐饮旅游、建筑行业、教育产业、快消行业、商贸行业、文体娱乐、医疗健康和制造行业8个行业领域。
按行业分类,餐饮旅游行业最高达30%,商贸和教育行业次之各占25%和20%。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号称有着最聪明头脑的投资家们可不是傻子,虽是“风投”却不是“疯投”,愿意不断加价追逐这些连锁企业,自然是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
   
话说中国真正开始快速发展当是自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当年的中国好比今天的北朝鲜,封闭了几十年,结果是我们的社会从观念到消费均已远远与世界脱节。从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人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能力真是在飞速发展和蜕变。
   
举个例子,曾几何时,我们还家家购置缝纫机,自己缝缝补补,看如今,城市里还有几家有这种老古董?因为时间成本的原因,也因为随便哪家干洗店都能提供这种服务,很方便,所以人们愿意给专业的干洗店或者缝纫店去做,既快又省事。
   
从这个例子能看出,随着人们消费理念和消费能力的升级,人们对吃穿用、服务等方面都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和要求,当然,有消费需求就会有市场,于是,各种各样的连锁商业、连锁服务应运而生了。所以,就不能理解风投为什么会“疯投”这些连锁企业了。

二、为什么是“消费+连锁”?

从上述事实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现在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随着中国GDP的增长,人民消费能力的提升,需求的升级,我们对吃穿用、服务的需求和要求只会越来越多,自然,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和商机也会随之增长了。

而从国外现代商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商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连锁”这一个词毋庸置疑是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所谓连锁(chain)是指经营同类产品或服务的若干企业,在总部的领导下,通过规范化经营,实现规模效益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态。连锁的特点是“十统一”:统一领导、统一商号、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服饰装饰、统一广告宣传、统一经营形式、统一仓储运输、统一售后服务、统一管理体系。

连锁经营最早出现在美国,第一家颇具规模的连锁商店是1859年乔治.F.吉尔曼和乔治.亨廷顿.哈特福特在纽约创办的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到1880年时已经发展到100多家分店的规模。1865年,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 首创连锁经营式分销网络,从此雄霸美国市场。20世纪50年代,麦当劳、肯德基引入连锁经营体系,公司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完善连锁经营业态。 20世纪60-70年代,连锁经营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冲破贸易保护主义的篱笆,从美国向世界各地蔓延。 70年代以后,日本的连锁经营以零售业和饮食业为中心迅速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连锁经营体系。以7-Eleven为例,1974年5月,日本的7—Eleven第一家本土便利商店在东京都江东区开张,到2003年时,7-Eleven的本土商店的总店数达到10000家,2005年5月,它在广东省开出中国内地的第200家店。从80年代起,全球连锁经营飞速发展,美国几乎每6.5分钟就有一家连锁店开业。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方连锁经营已上升为这些国家的国策。

连锁这种经营形式的生命力在于它在大多数行业行业都能得到应用,不论是餐饮、教育还是生产资料,都能应用。而连锁的价值则体现在这么几个优势上:对于企业来说,连锁有规模优势(能够通过快速复制迅速扩大规模,进而带来营收的快速提升)、经济优势(大批量采购)、专业优势(内部分工细化,从总部到一线矩阵管理,容易提高专业性和工作效率)。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能接受到标准化的服务(各门店都统一管理,标准化操作)、物美价廉的产品(品质有保障,价格有优势)、消费便利(专卖店早已开始进驻社区,足不出门都可享受到连锁的服务)。

在中国内地,连锁经营的起步标志应该是1984年皮尔.卡丹专卖店落户北京。随后连锁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组织形式在我国发展迅猛,尤其是以食品、零售、餐饮业等行业最具代表性,如餐饮/食品行业有广东的“真功夫”、北京的“全聚德”、成都的“廖记棒棒鸡“、湖南的“绝味鸭脖”;零售方面有南方的“人人乐超市”、北方的“物美超市”;服务行业有“翰皇修鞋”、“赛维干洗”等等。
连锁经营进入中国的20多年时间,也是这种业态快速发展的20年。因为它对于企业和消费者都有诸多优势和利益,自然而然受到了欢迎和推广应用,也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流通体系。于是乎,连锁在中国开始火爆起来,连锁经营已经遍布整个第三产业的几乎所有行业,尤其是服务业,人们生活的每时每刻,每地每处,无不在和连锁企业打交道。

既然随着生活水平的增长,消费能力的提升自然会带来消费需求的暴涨,于是乎,这里蕴含了太多的商业机会。而丰富的商机再加上连锁这把企业快速发展的利器,自然催生了很多快速发展、风投群涌、一夜暴富的财富故事。所以,我们把“消费+服务”定义为未来中国创业、投资、职业发展的一个巨大空间。在这里消费指的是广义的“消费”,它囊括了餐饮、商贸、教育、旅游、快消、文体娱乐、医疗、健康等等行业。

三、未来的热点

鸭脖们的故事昭示了一个巨大的商业空间:消费+连锁,只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环节都可以进行拓展和创新,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就给自己带来了盈利的机会。从整体经济来看,随着目前经济的进一步回暖,消费水平已经逐步回复到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从政策层面,政府正在逐渐把增长方式从投资性增长转变为内需性增长,制定了很多消费补贴政策,促进消费需求的提升。另外城镇化的进度也在加快,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在升级,尤其以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安徽、四川、江西这些中西部省份城镇化空间巨大,必将加速这些区域“消费+连锁”业态的发展。

不能不说中国已经是一个商品十分丰富的国家,价格战早已是很多地方、行业的常规手段,你方降罢我再降。各种广告、销售信息遍地都是,无孔不入,从地铁到电梯,从公共场所到盥洗间,广告信息无所不在。那么,在这种信息和商品过度的时代, “消费+连锁”是不是也会过剩?

当然,市场是需要研究和发掘的。首先要看所处的行业,看其是不是朝阳行业、符合市场需求、政府支持力度多少及发展前景。类似食品、快消等消费品市场都是有巨大空间的市场,需求波动性不大,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行业。另外,对于已经激烈竞争乃至有过度竞争之虞的市场,不提倡没有任何优势或者资源的情况下进入。

而如何发现身边的潜在市场?有两种方法,一是参考国外的成熟商业模式,一种新兴消费模式如在国外已有成熟商业模式,在国内尚属未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市场(前提是剔除掉因为文化的不同无法借鉴的模式)。虽然也有一定风险,但由于有国外的成功经验可借鉴,以及市场前景较为广阔,大可以尝试,一旦成功,收益也颇为可观。例如国内目前的农产品一般就是经过简单处理后就拿上菜市场销售,而在欧美日本等地大部分农产品都是经过商品加工才进入流通领域的。故前段时间蜂拥上市各种包装精美、盖上印章的土鸡蛋、生态鸡蛋、维生素鸡蛋,以及在一些高档社区附近出现的净菜/水果连锁店,无疑昭示了这个市场的空间。 二是发掘一些以前不太注意的潜在需求。比如拉卡啦,以前人们最头痛每个月到银行缴费、信用卡还款了,因为银行排队时间太长,浪费时间。而拉卡啦们的出现正是发现了这个潜在的需求—更方便的还款、缴费,于是乎,常常能看到一些客户跑进便利店不为买东西就为使拉卡啦还款。每一台拉卡啦机器都可视为一个连锁服务点,唯一不同的是这些服务都是客户自助完成。另外10月20日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学而思,就是靠7年前创始人利用大学课余时间做课外辅导慢慢做起来的,因为发现了巨大的家教市场,当年1个70后加3个80后大学生创办的学而思如今已变成一家市值10亿美元的教育连锁企业。

当然,“消费+连锁”也是有风险的,比如整体性风险,如03年亚洲禽流感爆发导致肯德基亚太区当年营业额下降了20%之多。而市场变化风险则是指消费者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经营者面对的是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当市场上不再需求或者新出现需求某一类产品或者某一类服务时,经营者能否尽早感知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变化来应对变化,从而确保业务不受影响。最后就是整个连锁体系的管控风险,整个连锁体系其实就是样板店的复制和放大,也是总部管理能力的放大和输出,所以如果体系管理不善,会出现很多店面乃至流程的问题。

可以预见的将来,“消费+连锁”正迅速成为中国最具获利能力的投资方式和创业途径之一,随着经济的回暖,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二三线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我们的身边必将出现越来越多具备“消费+连锁”概念的企业,同时中国也将是世界上最大、最富有潜力的消费连锁经营市场之一。


本文作者系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如需转载,请联系正略钧策市场部,010-59082979/2981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