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oublewin 于 2012-5-22 14:16 编辑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的博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最近走红网络,引发网友非常复杂的感情倾泻。 此博文的最大效用是为千万家有“平凡”儿女(主要指成绩平平平)的家长们找到了一剂颇感对胃的“安慰剂”,虽然知道未必能够真正疗除心疾,但短时的镇静效果还是不错的。 问题是两个层面的:一是你是否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你自己的内心答应不?你的亲朋好友又答应不?二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就那么容易当的吗?是否也有一些必须的要件?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立马脑海里浮现出几个不同“女儿”的面孔,都是政要们的女儿,有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克林顿的女儿,也有中国前几任总理的女儿,她们都在干些什么? 小布什的女儿去当小学教师无疑是国人最不理解的,克林顿的女儿做记者不出色引起非议也让国人觉得很新鲜,当然,我们的“公主们”手握大权,是否称职,评判的权利不在人民手里,而在代表人民理财的国资委手里,这里就不多加妄言了。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理想”很早就已遭遇绑架,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压根就没有选择理想的自由。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也不是不想变得“平凡”,而是社会文化的现实昭示“平凡”就是失败的代名词,平凡不起啊!在他们面前,“成功”的路不是千万条,而是“唯二”的两条,最老的那一条——“学而优则仕”,退而求其次是“学而优则富”。舍此没有第三条道路。 如此就形成了家长们非常矛盾甚至分裂的心态: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形上是“成功”的、强大的、出人头地的,另一方面又希望他们的内心不要太沉重,要有“坐在路边鼓掌”的心态。因为从“成功”的概率来讲,家长们很清楚绝大多数孩子注定是要“平凡”的,但他们总是不甘于自家孩子一开始就“平凡”,总要挣扎地“拼搏”,直到碰壁以后才承认那个平凡,可惜到那个时候的孩子,往往失去的恰恰是甘为平凡的心态,剩下的只有自卑与无用的心理了…… 第二个问题更是一个被普遍忽略甚至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平凡”就是那么无为而成的吗?从刘继荣的孩子身上,显然得出否定的结论。 一个考试成绩总是23名的孩子,她的乐观与助人却赢得了第一名!这不是在一个平台上的衡量,而是两个完全不同层次的考量!前者站在的是学校教育的小平台,后者站在的是社会人生的大舞台。 用时下非常流行的智商情商来说事:当绝大多数孩子都在绞尽脑汁地开发智商的时候,这位女孩却在自然地让情商成长;等到有一天,长大的孩子们自己或者他们的老板上司们惊觉其情商低下再去“恶补”或者“培训”的时候,才发现情商这玩意是自然长成的,错过了花季,再无姹紫的可能。 而情商自然长成的最佳土壤就是家庭的氛围:不施加过多的功利引导,认同孩子的天然兴趣,并用爱辅助其健康茁壮地成长…… 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重重,定力要够,心力要足够强大,所以,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