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的一些专家在去年关于健康组织的最新研究中发现,在对比本地企业与国际顶尖企业在当地的发展优劣后,他们得出一个奇怪的结论,就是国际的顶尖企业相比当地的最好企业处于劣势,他们通过在几个方面的对比,发现当地的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这个结论似乎印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语:“强龙不压地头蛇”。但在现代国际化的进程中,当我们面临外资企业的大举竞争时,这个结论似乎与我们正常的认识有所差距。 国际顶尖企业在资金、跨文化管理经验、人才储备、激励和考核、研发水平及技术储备方面都应该具有本地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为什么会在最终的竞争结果方面体现出竞争力弱呢?让人无法理解。 麦肯锡的研究表明:本地企业在创新方面,虽然没有研发的积累和支持,但他们研发投入效率更高、目标更明确、学习更快捷,他们直奔目标,没有跨国企业那些繁琐的体系,也没有前期的大量投入,他们具备更高的效率。 本地企业的优势也许还在于:没有文化融合的差异,有自身传统文化的支持,有自己更快捷的沟通和行动方式,在这些方面体现了比外来企业更高的效率;——这是整体配合的优势吗? 本地企业与本地供应链上的企业更容易沟通,拥有更多的默契和配合,从合作的角度来讲,更加看重未来的、长远的价值,这有助于双方或多方保持长期的关系、维护长远的合作,这是维护合作关系的重要原因。而外来企业由于不信任当地人,与当人配合需要更长时间磨合,效率就会低。特别是当人员工发展到一定职业高度就具有了一定的限制台阶,当地员工再也升不上去,也会影响当地员工的积极性,形成配合效率不高。 本地的企业更容易了解本地消费者的需求,了解他们的传统,理解他们需求的发展,因此本地企业更容易提供满足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这也比外来企业具有更多的优势。外来企业总部有太多的规定,有时制约了当地员工的快速反应,也影响了效率。 本地企业也容易得到本国民众的优先支持,民族性是任何外来企业无法回避的事实,当外来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成为本国公民,开展多种公关,试图融入本国社会时,他们需要大量的成本,需要较长的时间,而这些都会减弱外来企业的优势。 由于外来企业在自身价值观、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约束,减少和限制了国际顶尖企业的灵活采取各种方法(如不能行贿、不能损害社会利益等)开展业务的机会,也会降低企业的效率。这也印证了中国的另一句俗语:“好人总斗不过坏人。” 国际顶尖企业往往在发达的富裕国家,他们在员工的福利和待遇上较高,享受比较宽松的工作环境,很多事情都以“自发”为基础,没有或只有少量的压力和紧迫感。这样的效率肯定会比当地企业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随着国际化和产业分工的发展,国际企业更多的是靠人的高素质和高智商来创造更大的价值,但这毕竟是少数人,一个国家其高智商的人比例还是小部分,大部分人还是普通人,不一定能够掌握“高、精、尖”的技术,他们还是只能从事传统的普通的,靠普通智力和体力的工作,当这种传统产业转移分工到发展中国家后,这些人的工作就出现问题,国家的整个经济也会出现问题,其实美国的金融危机、欧洲的债务危机都是这种现象发展的必然。并且有时高智商还不一定有高创造,而企业为此支付的费用却是高成本的,这样的结果就会是企业整体的效率低下。 组织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组织的发展必须在在整体和创新两个方面都要要具备高效率。通过上面的比较,本地企业在以上两个方面都具有比顶尖的国际企业拥有更高的效率、更明显优势。 但是做企业不是短跑,而是长跑!看的不是爆发力,而是耐力。这是一个企业基业长青的基础。国际顶尖企业讲究战略投资,是一种长远的发展,他们可能会放弃短期的效益,通过品牌的打造,实现逐步的、长期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即使开始效率一时低一些,但通过未来稳定发展、通过抵御风险来提高最终的效率。 当我们面临众多国外顶尖企业的竞争时,麦肯锡的这个研究结果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让我们看到竞争中的希望,我们在本地可以和他们竞争,我们必须发挥我们的优势,进一步在整体配合和发挥员工的创新方面做得更有效率,如果我们能够持续发挥自己的优势,是可以超过国际顶尖企业的。我们可以不总是被动挨打,不总是没有机会,我们在一些方面可以超过国际顶尖企业,这会给我们信心,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方向。但是,我们必须发挥出我们的长处,利用好我们的优势,发挥我们在整体和创新方面的高效率,形成我们的核心能力,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当我们建立起我们的优势后,最终我们也会转入向国际顶尖企业一样的发展,我们也可以走出国门去和国际顶尖企业进行竞争,和他们比拼各个方面的底蕴,看看是谁的管理模式更有效率!这就是中国式管理模式诞生的时候,我们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 (关于组织发展规律的论述请见《手段-管理的秘诀》一书,它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最终如何形成我们的竞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