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心灵选择的悖论

[复制链接] 0
回复
130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8-25 1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zhms按:现在很多流行的关于心灵选择的题目,甚至已经出现在面试等场合。
有些问题无所谓对错,只是一种价值取向,有些问题则根本首先必须经受拷问,我们去苦思冥想解决一个矛盾的命题,不是说没有意义,但还是先让我们搞清楚问题吧。
关于 厘清问题,可以看下面的帖子:
[转帖]思考三式 (厘清式,辨理式,开拓式)

很多问题是经不住追问的,或者需要先明确了问题所在,这样我们才好讨论,否则,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大家在各说各的,根本不是在讨论一个问题。
而有些问题却是些陷阱。我们来看看,或许对我们的思考有些益处。
-----------------------------------------------------------------------------------------------------------------

心灵选择的悖论

——与2002年高考作文出题诸君商榷      

大诗

   
    2002年高考的全国作文试卷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而所给的材料是一则这样的故事: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该故事本身漏洞百出,根本不能自圆其说。这一点已被网人们批判得体无完肤,其最致命处至少有两点:首先,在“找到避风处就非冻死不可”的天气里,即使是登山的初学者,也不会傻到摘下手套,因为手套一摘,手就会很快被冻掉,到时候不仅他救不了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救得了他。其次,一个在高海拔加高寒天气环境下被冻得“硬邦邦”的人,也绝无可能按摩几下就立马恢复活力,除非该按摩师的九阳神功已经练到第十级以上;但如果是这样的内功高手,救个把人乃是举手之劳,也就用不着“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了。
    这就是说,编故事的人完全没有一点登山常识。而没有一点登山常识却信口开河,乱编登山者的故事,是极其不慎重的行为。这样编出来的东西,属于“怪力乱神”,拿到网上发发口水贴则可,堂而皇之地载诸经传则大大不可。
    这个道理,两千多年前老教育家孔丘先生已经言传身教;几百年前的童生考试,若有某学官大人贸然摘《搜神记》一句为题,也势必为士林所笑。想不到我们今天的新教育家们竟然犯出这样的低级错误,其中学功底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方今乃中华盛世,百业莫不蓬勃兴旺,迈古而胜昔,偏偏在这上头出现了历史的大倒退,与事诸人实不得辞其责焉。
    不过有人也许会说,自新文化运动以降,孔家店已遭打倒,中学功底差一点未为大病。这样的命题虽不契于民族传统,却合乎世界潮流。“心灵的选择”,是价值取向的选择问题,题目既大,层次又深,所选材料虽然小有失误,到底瑕不掩瑜,何必如此斤斤计较云。
    笔者的看法却与持此论者恰恰相反。“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比前述故事的毛病更大。选择这样的话题,不仅是刁难学生,违背考试初衷,更说明命题者的西学功底,较之中学尤其不容乐观。
    心灵之所以能够选择,是因为人类存在理性。因为理性,所以能够洞明处境、预测因果、分别“是非”、辩析“利害”。如果没有第一项,就没有选择项,选择无从谈起;若没有后三项,选择就没有依据标准,那就不是选择而是赌博。不惟人类如此,动物亦是如此,不过人类之理性能力,远远高于动物。西人休谟之《人类理解研究》,专有“动物理性”之一章,出题诸君,不妨试为一读,或当有所助益。
    而心灵之选择分为信念选择与行为选择。世间之学说纷纭众多,而且相互厮打,我们可以一家都不信(那就是怀疑主义),但不可能信得太多,总要摈弃掉其中的一些甚至大多数,否则就会自相矛盾,这是信念的选择问题。我们生到世间,欲望必多,鱼与熊掌皆所愿也,但我们获得这些好东西的能力有限,用西人的话来说叫做“稀缺”,所以难以兼得,只能谋求部分而放弃其余,这是行为的选择问题。从本题来看,讨论的应该是后者。
    与信念选择对应的可称思辩理性,与行为选择对应的可称实践理性。西人康德有理性批判之洋洋大著两本,上谈超验之美,下涉先在之维,极尽深奥晦涩之能事,经译成中文后坚硬生猛,更加难啃。出题诸君未曾读过或未曾读懂,也是情有可原。但近来经济学大行,挟带实践理性的讨论甚嚣尘上,诸君居然可以充耳不闻,也算的上是定力惊人了。
    实践理性以其判断标准之不同,又可分为经济人理性与价值理性。前者归依功利性的计算,后者服从伦理性的规则。说简单一点,前者言“利”,锱铢必较;后者言“义”,善恶鲜明。所谓“心灵的选择”,落到行动上,不外乎这两样东西在作祟而已。
    经济人理性与价值理性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并存共生,不存在绝对的“经济理性人”抑或“价值理性人”,只有在小说书上,才会有葛朗台与君子国众。在现实中,后者一定饿死,而前者一定因为无趣而发疯,而如我们所知,无论死人或疯子都没有理性可言。
    在面对一件具体事情之时,我们身上的两种理性此消彼长。而消长的依据主要在于其分别对应的成本有多高。比如路上有人遭劫并受伤不浅,需要我给一块钱硬币打电话找人。此时给与不给,就是一个选择问题。从经济人理性来看,多一块钱少一块钱,差别并不明显;而从价值理性来看,这是见死救不救的大问题,心理成本相当沉重。所以价值理性压倒经济人理性的几率,近乎100%。但假如是要我去捉拿手持利器的劫匪,将钱包夺回来,捉与不捉,此一选择则全然不同。从经济人理性角度,我的成本是可能被一刀砍死;而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我本来就认为捉贼是警察的责任,见义勇为属于无可无不可的范围。所以这时,经济人理性反过来压倒价值理性的几率,也接近100%。当然不排除有人冒冒失失追上去,但这已经是“冲动”行为而非理性行为,西人罗素论之甚详,在此不复赘述。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学生作文这件事本身。设使学生的登山知识略多于出题诸君,因而知道此故事全不可信;或者学生虽然并不怀疑这个假故事,但其认为换成自己还是保命要紧。那么他就面临一个选择,说真话还是说谎?从价值理性来看,孩子们从小就在谎言中长大,年龄虽小,阅历甚丰,自己说上一句的代价也就不见得很高。而从经济人角度,出题诸君明显倾向于假话,倘若不说就有“不合式”的危险,十年寒窗的辛苦可能毁于一念之间。他们会做何选择,恐怕是不言而喻的了。
    所以出题诸君其实是将自己置于一个悖论之中:诸君想用“价值理性下的选择”这样一个问题去考量学生,结果学生的选择却完全受其经济人理性的驱使。这就如同拿一把刀架在别人的脖子上,然后说:我认为暴力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君我探讨一下如何?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荒诞行为。
    语文教育与考试的对象是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少诸君辈是如此宣称的。而语言能力从知识上来看,有词汇和语法;从运用上来看,有逻辑与修辞。诸君将试卷分为基础知识和作文两部分,可见作文测试的内容,主要是逻辑与修辞能力。考验逻辑的题目,本身却包含这样的逻辑错误,怎能不让天下才俊惶惑莫名。——这里,又是另一个悖论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