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规章制度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复制链接] 0
回复
59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1-6-27 10:3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
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 在质量方面的指
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发展过程:
  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① 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
是“工长的质量管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条
件),公差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见公差制)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
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有的直属于厂长领导,这时是“检验员的质量管理thldl.org.cn”
。上述几种做法都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式。
  ②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1924年,美国数理统计学家W.A.休哈特提出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他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提
出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6σ”法,绘制出第一张控制图并建立了一套统计卡片。与此同
时,美国贝尔研究所提出关于抽样检验的概念及其实施方案,成为运用数理统计理论解决质量问题
的先驱,但当时并未被普遍接受。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统计质量控制的推广应用始自第二次世
界大战。由于事后检验无法控制武器弹药的质量,美国国防部决定把数理统计法用于质量管理,并
由标准协会制定有关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方面的规划,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并于1941~
1942年先后公布一批美国战时的质量管理标准。
  ③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
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在生产技术和企
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问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
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市
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A.V.费根鲍姆于60年代初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提
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
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
体系”。
  中国自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关于质量的概念包括对社会
性、经济性和系统性三方面的认识。
  ①质量的社会性
  质量的好坏不仅从直接的用户,而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评价,尤其关系到生产安全、环境污
染、生态平衡等问题时更是如此。
  ②质量的经济性
  质量不仅从某些技术指标来考虑,还从制造成本、价格、使用价值和消耗等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在确定质量水平或目标时,不能脱离社会的条件和需要,不能单纯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还应考
虑使用上的经济合理性,使质量和价格达到合理的平衡。
  ③质量的系统性
  质量是一个受到设计、制造、使用等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例如,汽车是一个复杂的机械系统
,同时又是涉及道路、司机、乘客、货物、交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等特点的使用系统。产品的质量
应该达到多维评价的目标。费根堡姆认为,质量系统是指具有确定质量标准的产品和为交付使用所
必须的管理上和技术上的步骤的网络。
  质量管理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又一个大的进步,统计质量管理着重于应用
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质量,发阵预防性管理作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然而,产品质量的形成过
程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还与其他许多过程、许多环节和因素相关联,这不是单纯依靠统计质量管
理所能解决的。全面质量管理相对更加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对质量管理整体性、综合性的客观要求,
从过去限于局部性的管理进一步走向全面性、系统性的管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