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化——悬崖边上的舞蹈
悬崖边上的舞蹈,美丽但惊心动魄,舞蹈本来能给人美的享受,但在悬崖边上跳舞,美在表里,颤在心里。
眼下关于教育产业化相关的讨论和声音不可谓不多,各种观点和言论多如牛毛,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更不想长篇大论探讨诸多社会现象的本源,事实上也没那个必要。我只是想简单的说说我关于教育产业化的看法。
大家学过历史的都应该知道,世界上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应该比绝大多数的其他国家都长,其中原因可能有很多,我在这里就不详细阐述了,但我认为至少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的儒家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儒家文化教给老百姓“三纲五常”的尊卑“常识”,奠定了维系封建社会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而科举制度也在这个体系内维系了社会一部分的“平衡”。关于儒家文化的教育这里不是我要论述的重点,这里就不赘述了。下面说说我认为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就说过,社会要平衡稳定发展,人心常常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尽管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有民众的生存状态都没有过绝对的平等,但不能不说它是一个美好的“希望”,它是人们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人活着,为什么活着,为了希望。人是感情的动物,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希望的人该怎样保持毅力和生命力,来好好的“活”着,克服从呱呱坠地到耄耋老年时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不平等就使人们的生存过程看起来更加丰富,激发了人的斗志。
我不认为人人完全均等就是社会的幸事,相反,一定的不平等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界普遍规律在由人组成的社会里也照样适用。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或许就是没有生命力的社会,人类在今天之所以能这么强大,就在于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竞争,这个物种也包括“细菌”、“病毒”,不用逐一描述自然界这些类似的竞争现象,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同样也一直存在,并且我认为将永久持续下去,除非这个社会不再发展。我认为社会的发展来源于不平等和不均衡,至于这个不平等和不均衡的程度暂不说明,且看下文。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说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窃以为,科举制度正是有限的解决了一部分民众由于不平等带来的刺激,适当的消解了处于不平等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不满,同时给了他们“希望”,给了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步跻身强势群体的机会,这一定限度的消除了由于出身等原因造成的机会不均等现象,缓解了一部分社会矛盾,从而保证了封建社会一路跌跌撞撞,但还能行走。而西欧等大多数国家是没有科举制度或者类似于科举这样形态的,即使有简单的雏形,也还没有中国封建社会这样的广泛和制度完善。
社会前进到今天,封建社会的一页我们终于艰难的翻了过去,社会主义的今天,不平等,社会财富分配等问题依然在困扰着我们,而且以后还将继续存在(前面已有论述)。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被我们废除了,现在我们是社会大众化教育,应该说我们的教育前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有小学,中学,大学,而全国级别的人才选拔正是以大学入学考试来进行的。
那么现在我们的教育产业化,被“产业化”了的恰好是大学教育,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产业化的代名词就是高昂的学费,还有因此而更加凸现弊端的招生制度。本来招生制度应该不是很难改善的东西,但我们的廉政建设还不到位,所以招生从而也成了问题。如果说不产业化的话,那么至少还留了一点机会给贫困的弱势群体,而现在,产业化+招生腐败已经渐渐的有吞食掉所有这些机会的危险,尤其是我们面临着社会分配严重不均的形势,教育产业化正把中国带向了一个危险的边缘。我们产业化了,政府是减少了一部分的负担,也由教育来确确实实的拉动了一次内需,然而,我们却以导致社会更大的不稳定来换取了这相形之下有点微末的经济增长。我们的校舍是盖的越来越“美”了,教学硬件环境是有了很大改观,我并不反对盖漂亮的校舍和改善教育环境,但我们不该唯独忽略了这样产业化对整个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带来的久远影响。
我们常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可我们却让我们的孩子在产业化的困局中渐渐找不到社会的主流文化。毕竟弱势群体是社会的大多数,大多数人的希望被渐渐的踩成了泡影,人,活着的意义有多少?
产业化的舞蹈绚丽多姿,我们的眼神空无而茫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