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国进,民退——原因及结果的分析

[复制链接] 2
回复
104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11-29 14:2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进,民退——原因及结果的分析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合伙人赵家俊 顾问王雄
    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国有企业改革及民营经济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核心问题。对国有企业的政策从“抓大放小”,到现在“有活力、影响力、控制力”的指导方针,一直围绕“效率”二字展开;而民营企业地位也从“必要补充”逐步上升到“重要组成”,总体采取了逐步放开的措施。
    通过十几年的改革,在两类经济实体的发展与竞争中,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有了很大的拓展,在经济中的比重总体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历史等原因,国有企业仍占据着核心行业的统治或主导地位,在政府资源及融资渠道等方面也有着民营经济的无法比拟的优势;相关民营经济虽然在总量上有了很大提升,但企业规模小,发展水平低,风险承受能力弱,融资能力差等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而且在部分行业面临着有形和无形的准入限制。
    近年来,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国有资本对民营资本的一系列整合作为标志性事件,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关于“国进民退”可能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也存在种种争论。那么“国进民退”的现象背后是何种力量在推动?“国进民退”对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是推动还是阻碍?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试图从原因及潜在结果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客观的去看待这种现象。
    一、“国进民退”的原因
    导致国有资本在与民营资本的竞争中占得先机的原因有很多,但大体可以分为市场竞争、政策左右和外部机会三个方面的原因。
    1、市场竞争
    在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后,国企的数量与改革前相比有了一定下降,但单个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有了明显的上升。与民营企业相比,单个国企往往在规模与资本实力上占据优势,而且在可以获得的外部资源支持方面更是普通民企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在市场化的运作下,会有部分民营企业为了加快实现转型升级,而与国企合作的例子。例如在汽车业中部分国企对民企的收购中就存在此种合作合作关系。以广汽收购吉奥汽车为例,通过收购,广汽将有效的完善自身产品线,调整业务布局;而吉奥则有望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加速成为部分产品领域国内的领先厂商。
    除了这种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出于合作共赢目的自发形成的合作与并购之外,还有部分国企利用自身实力上的优势,利用市场化运作手段,对优质民营资产进行整合,中粮对蒙牛的收购基本就是这样的情况。早在收购的前几年,中粮便流露出对蒙牛的好感,当时牛根生没有同意。但乳制品行业的危机给中粮创造了收购的机会。抛开二者在所有制背景上的不同,中粮的行为虽有趁人之危之嫌,却也是市场竞争的正常结果。
    虽然在上述两种模式的背后仍然是国企和民企在实力与资源获得能力上的巨大差异,但其具体的实现过程仍然是以一种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来完成的。
    2、政策左右
    而在许多钢铁、能源等垄断性行业及存在政策准入门槛的行业中,部分国企对民企的整合过程就不仅仅是市场运作的结果了。在这些行业中,出于种种原因,政府一方面要对企业的准入进行审核,另一方面往往也会有一系列的政策来规范企业的运作方式。但这些政策制定的结果往往是有利于国有企业的。
    利用行政命令来完成企业并购的例子当属山东钢铁集团对日照钢铁公司的收购,其中政府是整个事件的关键推手。日照钢铁公司先是被银行断贷,再其后山东省省长会议拍板决定重组。在政府包办之下,日钢最终被山钢集团强娶回家。
    在生硬的行政命令之外,在部分垄断及命脉行业,政府通过准入门槛及行业规范整顿的方式事实上也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以能源领域为例,为了对开采活动进行规范,往往会设置产能的下限,营造行业准入门槛,但往往被挡在门外的往往是民营资本。因此每当政府提高一次行业门槛,就会伴随着大量民营企业的退出。对于好容易进了门的民营企业,也往往成为产业整顿时被整顿的主要对象。在山西省煤炭业整合过程中,政府的出发点是规范煤矿的生产管理,提高生产安全,这无疑是对行业发展有利的。但小煤矿由于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草菅人命、腐蚀干部”的四大危害,成为了被整顿的对象,民营经济也被彻底赶出了山西煤炭业。且不论造成私营小煤矿“四害”背后的因素到底是经营管理不善,还是政府监管不力,权利寻租所致,如此“短平快”的方式往往是在能源等传统垄断行业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控制力的有效途径。
    3、外部机会
    在市场竞争及行政因素之外,由于国有资本对核心行业的控制,一方面使之抵御风险的能力远高于民营企业,另一方面也使其成为国家扶植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以金融危机为例。在危机之初,许多民营企业对外面临着出口萎缩的压力,对内面临融资渠道的进一步紧缩,许多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举步维艰。而国有企业利用其对国内核心行业的控制力和巨大的融资能力,早已练就了“不败金身”,在金融危机中并未受到大的冲击。此消彼长之下,国有经济的地位自然会有相应的提升。
    在危机的应对阶段,国家抛出了4万亿的天量投资来进行产业振兴及扩大内需。其中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这无疑是国有大型企业的传统“地盘”,而民营企业却难以涉入其中,这进一步加速了经济中国有资产的崛起。
    在上述产生“国进民退”的各种原因中,虽然其中夹杂着经济中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地位不对等的因素,也包含了某些不符合市场经济下游戏规则的操作,这只能说明“国进民退”的产生未必合理,但其到底对经济运行意味着什么,还需要从结果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对“国进民退”优劣得失的判断
    “国进民退”在微观层面而言,就是企业间收购、联合,以及在行业中力量重新分配的一种集中反映,其作用效果是通过企业间竞争格局的变化影响到宏观经济环境。因此在对其优劣得失进行分析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判断,从微观角度出发,逐步上升至宏观层面。
    1、是否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对企业而言,一次收购兼并是否成功,不外乎是衡量此举措是否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优化业务组合,提高运营效率。以广汽收购吉奥为例,如果收购后确实可以优势互补,形成正的协同效应,那么这种收购对企业而言就是成功的,值得操作的。
    但如果并购仅仅是实现了减少一个竞争对手的目的,并没有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这样的并购对企业而言也许未必是好事。特别是从对比来看,国有企业在运营效率方面确实普遍低于民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不断的发生国有企业并购同行业中民营竞争对手,期间甚至还采用了行政干预的手段,难免会使外界对于并购的动机及其可能产生的效果产生种种的猜测。
    2、是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
    如果对企业而言,如果可以通过并购实现竞争力的提升,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对竞争对手的超越,那么起码对于企业而言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其结果是进一步加强了市场中的垄断势力,那么对企业而言的一桩美事就会对产业的发展造成损害。
    首先,对于某些竞争性的行业而言,国企的大举进入导致的行业的集中化,是否有利于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待商榷。如在乳制品行业,随着中粮对蒙牛收购的完成,国内大型乳业公司基本是已国企的天下,同时中粮也真正成为了农产品行业的巨无霸。但在这样的竞争性行业中,由整体运行效率偏低的国企来主导,甚至形成一个产业链自上而下的航母级企业,是否有利于资源在产业中的配置,我们拭目以待。
    其次,在钢铁、能源等需要规模化经营的行业中,虽然适当的行业集中有利于产业发展,但问题是集中的结果是否一定是要由国企来并购国企?在山东省钢铁业的整合过程中,整合前日钢的运营状况远好于山钢,而且产能规模与山钢主要子公司济钢和莱钢相当。虽然日钢在技术及环保方面面临一定困难,但却有丰厚的盈利作为保障。但最终的结果是日钢先被断贷,后被严重亏损的山钢收购。那么试问如果目的仅是实现规模经济,优化产业布局,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任务就不能由优质的民企来承担呢?
    3、是否有利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在企业及产业之上,如果行业向国有资本的集中有利于国家宏观目标的实现,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促进就业,保障国家安全等等,那么这样的趋势可以认为是一种战略选择的必要,也属合理。
    但是,从几个关键因素来讲,“国进民退”是否真正促进了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呢?
    首先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虽然整体盈利能力要强于国企,但在资本的运营效率方面却明显低于民企。换言之,国企在贡献相同利润的同时消耗了更多的资源,这就意味着,起码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方面,国企未必强于民企。
其次,从促进就业来看,在同行业对比中,民企单位资本或单位产值创造的就业岗位也普遍多于国企。如果从对整体就业的贡献来看,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创造就业的主体。
    再次,国企存在的最大的必要性在于其通过其对命脉行业的掌控来保障国家安全,但是目前国企发展的方向似乎更倾向于啥赚钱干啥,比如说利用资本优势参与炒地皮,这实在是看不出其与国家战略的吻合之处,更提不上保障国家安全,只能说是与民争利。而且,目前国企把持的许多行业是否真正是非垄断不可,也值得商榷,比如能源行业向民营资本的开放,也说明了并不是所有核心行业都一定要由官家来经营。
    那么,国企与民企相比,最大的优势应当是在于其隶属于国资委,更容易掌控,有利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的调整应当更多的通过市场调节来完成,而不是行政手段。
    综上而言,无论是从“国进民退”的原因还是结果来看,虽然其中包含有正常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但是其中也有相当部分背后凸显了国企与民企地位的不对等,导致了“国进民退”在操作合理性上的争议;而且由于对垄断及国企低效率运营的担忧,也容易引发“国进民退”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的疑问。因此,“国进民退”根本并不在于国进还是民退,而在于游戏是否公平,操作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有利。倘若这三者都可以满足,想必我们也会为“国进民退”欢呼喝彩。

沙发
发表于 2010-11-29 14:44:26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很有道理,我觉得,资源更多地被少部分人占有了!
板凳
发表于 2010-11-30 15:10:26 | 只看该作者

有几个问题不太明白,还请楼主明示:

1、近些年的国进民退,政府部门里小部分权贵们有没有私心,对国企的钱是可以随意调动的,对民企的就不是调的那么顺手了吧。

2、党的执政潜规则是什么,民企发达了,就像自由资本主义给集权制带来什么样的挑战?

3、一直以来都是放开一些领域,民企进入,然后行政命令强制性关闭,并收入国企里,和股市“放拉杀”有什么差别。

4、近年来抵御美国输入的通货膨胀,在决策上没有很好的处理,吸收了这些钱及股市,楼市等,对冲通胀,有无这方面的因素。

就这几个问题,我想得不明白,请楼主示下。也是乱琢磨的,有的可能就是错的。个人看法。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