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原创]历史的回眸,文化的延续——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复制链接] 3
回复
170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7-27 17:3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百多年前一个英国传教士写出了《中国人的气质》,让现在的我仿佛站到了时光长河之外观察着自己和同胞在这一个多世纪中进行对比和反思。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作者所举出一百年前的某些生活实例,仍然活生生的发生在我的身旁,而且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些现象绝不是孤立的个案。

译者在此书最后附了一大段话,其中有一段甚妙,正好印证了作者的几个个观点,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这本书三分之一是事实,三分之一是谎言,三分之一是误读。

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如下:

1.中国人好面子——此书总共二十七章,即使放到今天来看,至少有一半的缺点还是存在的,更不要说是一百年前的中国,我们不能因为任何客观情况而否认事实当作合理,这是理性的基础。译者大可不必低估现代读者的自身素质,也无需掩盖这种让人挂不住“面子”的评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漠视精确——正如本人在前面所提到的数字,除了章节数是精确的,其他都是模糊的,而译者也是一样,这种一分为三的说法没有一点说服力,反而更反映了对于中国人来说,大部分情况下,对于数字的精确性并不敏感。

3.相互猜疑——为了读者可能产生的,对于译者翻译此书的“动机”和对于此书态度的猜疑,引发了译者对于此书的补充评论,他们再三强调:1)已经有很多人的翻译版本了,我们不过是跟风;2)作者最早建议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这说明他人不坏,对中国人还有一定的同情心和“善事”;3)强调读书时要采取的态度、时代背景和时过境迁的现状,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显示自身作为中国人“应该有”的立场。——最后,这些也是我对“译者”的一种猜疑,这在我平时都是本能的加以运用的一种方法,而现在才有了自觉。

以上种种,不过是随便抽出的几个气质,或者说“性格”了。总的说来,虽然时过境迁,整个中国的物质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不是在电视里经常听到?——但是,仔细对比精神上的变化似乎就没有那么大的改变,而更多的是熟悉的性格、熟悉的话语、熟悉的选择、熟悉的台词。当看到作者提出,面对中国人如此的现况,一场封闭的改良并不足够时,我想到的是毛主席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不是也因为感受到儒家文化在所有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伦理道德感所造成的保守、固执、猜疑、缺少诚信和同情心等等难以通过自身的教育来改进才提出这种彻头彻尾“割除封建思想参与“,”打倒孔老二”的口号呢?至于“功过三七开”这种儿戏性质的论断,也似乎只有中国人能够接受了。

事实摆在眼前,从视图消灭传统文化的努力失败之后,中国的政策又转向了以物质文明建设带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另一个极端。关于这后一种选择,作者明恩浦似乎也早有预见,并评价说,作为文明的附属物,商业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但它本身却不是一种改革手段。

有人评论此书和《丑陋的中国人》类似,我却不这么看。尽管明恩浦有着西方文化中心的偏见、居高临下的文化优越感和对于基督教的普世价值拯救中国坚信不移这些固有的立场问题,但是他从外部进行观察事实和描述事实的方法和结论还是很具有客观性的,完全可以作为个人和民族自我剖析和反思的证据。从这个角度看,跟《丑》那种似贬还褒的暧昧态度和情绪化描述有所区别的,只要一个民族具有成熟的自信和自我否定的承受力就完全可以抱有更多的开放性和客观性来看待此书,并从中获益。我们并不缺少赞美,也不需要通过外部的赞美来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那么来自外部的观察和观点不管在最初看起来是多么的荒谬可笑或者让人愤懑不已,都不该作为不去正视和反省的充分理由。

现在回归到对于当前社会现状和中国人的性格上,我们还缺少一种正视自身问题的开放性和解决问题的决断力。就我所观察范围内,还有以下问题仍然存在并且应该所有人共同来努力解决的:

1.对于思考的逻辑性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或者说对于逻辑性的有意忽视。大家都习惯了通过暗示、旁敲侧击去传达重要的事情,而且在语言中经常性的省略重要的句子成分,这对于踢皮球和推卸责任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严重不利于顺畅有效的沟通。

2.对于慈善缺少诚意的帮助。经常性的是为了图个“福报”而去做善事,而且一定要挑不会产生无法预料的首尾的善事。例如,从政府到单位的集体“募捐”,或者是,直接捐钱给陌生人和乞丐,而不是帮助身边的邻居,因为后者往往可能造成长期的负担。

3.无所不在的猜疑心。以前经常听到,在国外生活几年之后再回到国内就无法适应某些状况,比如过马路,开车,被骗等等,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说这人去了国外就变傻了,现在看起来,只是缺少适应“国情”的猜疑心而已。这虽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但同时也造成了生活幸福感的降低和生活成本的提高——随时质疑别人行为语言的动机和政府的宣传口号,以及研究自身的对策,这既减少了生活幸福感又造成了时间的浪费。

这些问题都脱离不了一个背景,就是社会整体对于自身教育的认知错误,包括政府和某些专家,拿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作金科玉律,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还做着独霸知识的“精英”梦。真正改变这种状况也只有靠更多的人文教育,文化传承和自我批判来完成,否则就无法跳出这个社会发展和性格完善的怪圈。短短的篇幅无法尽数,只能留待将来,多做反省,为创造更美好的幸福人生而努力。

 

转自我的博客:http://www.yihabits.net/index.php/2010/07/160/
沙发
发表于 2010-7-28 16:38:1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不错

 

板凳
发表于 2010-7-28 17:02:2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谢谢分享!

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4:08:51 | 只看该作者
XD谬赞了,谢谢鼓励!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