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是个壳
徐帆演绎的是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国度,在三十年中的,面对灾难的心路历程。其深植一种生生不息的人文气息,生死之间、选择之间、取舍之间,遏制不住的欲望与内心深处、灵魂所及的人文精神碰撞着。
三十年对于个人而言,就是一生;对于家而言,至少完成几次承前启后;对于国度而言,至少也可以看出一些趋势。人类就是在前人的足迹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提炼出可以指导当下的人文气息,走向未来。
有人说,徐帆演绎的主角是否太保守?这让冯小刚恼火,是直觉,是一种伦理与无声言语的宣泄,是健康人性的憧憬。在私欲浊浪滔天的当下,似乎真善美慧,似乎静心与牺牲,变得不可理喻。似乎我们一下回到美国六七十年代的虚无与颓废,如此看倒不失为一支标杆。岂止唐山大地震?在此之前的十年,中国的祖宗文化之脉,其有形肢体也几乎震荡中坍塌无余了。到了08年汶川大地震,似乎警示国人不要忘怀不远的过去。
是否下来会不会存有其他形式的震荡?对于个人、家庭、国度是否需要警钟长鸣?危机到来,我们需要传承什么?一样茫然、惘然?教训是教科书,连慎读教科书的勇气都不具备,无非证明:希望自欺欺人,希望麻醉中自我放任。
危机是有征兆的,如同那开篇如雨的蜻蜓。第二经济大国,人文、环境、能耗,贫富差距,信仰什么?给子孙可以留些什么?个人、家庭、国度,似乎回避不了。所以冯导感言,一半哭的是你我自己。我们不止需要疗伤,更需要希望,需要温度,需要面向未来的刚毅与坚挺。但这些必是源自对于现实与过去的真实审慎,反复检讨,不断地总结,而非因为怕疼刻意躲避。传承不是神话,不会美轮美奂,有伤痛、泪水,甚至残酷的代价,但至少一个主题不可偏移,那就是: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