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漫谈企业改革

[复制链接] 2
回复
91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6-4 14:0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漫谈企业改革

黄谊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说的是朝代的更替。然而道理是相通的,企业的兴衰更替,也可以以史为鉴。

早在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春秋第一相,管仲,在被齐桓公拜为上卿(丞相)后,着手进行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改革,最终成就了齐国和齐桓公春秋霸业。

紧随其后的希腊七贤之一,梭伦也在公元前594年当选为雅典城邦的执政兼仲裁后开始进行举世闻名的改革运动,通过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一系列改革,极大了巩固了古希腊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再说战国初期的吴起,他先是不惜杀妻求将于鲁穆公,后又杀人逃亡到魏国,甚至在母亲去世后,也不回家。经同窗李悝引荐,被魏文侯重用,但在魏武侯时期,不幸又被公叔算计,只好逃往楚国。楚悼王赏识人才,任他为相。吴起实行改革,终于使得楚国强大起来,然而在楚悼王死后,吴起尽管躲在楚悼王死体之后,仍被愤怒的贵族射杀。

尽管最终被车裂而死,但商鞅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而进行的两次变法,无疑是秦国走向强盛,统一中国的基础。

    接下来,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北宋宋神宗执政时期,王安石于1069年实行新法,期间曾被罢相,后又官复原职。但1076年,因爱子王雱病逝,以及多年变法的劳累,王安石引退江陵,从此不问世事。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除新法,王安石的改革从此消失在朝野之外。

19世纪,有三个非常著名的改革,一个是沙皇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一个是中国的百日维新,另一个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这些著名的变革,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失败的有百日维新,王安石变法,其他的改革都取得了成功。而所有这些成功的改革都无一例外是从上而下的,统治阶级的实际领导人都是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由此可见,领导者对改革必要性的充分认识,果断采取的从上而下改革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管仲、吴起、商鞅和王安石等,都是CEO,而齐桓公、鲁穆公、魏文侯、楚悼王、秦孝公、宋神宗等则是董事长,而梭伦、亚历山大二世则是董事长兼CEO。如果董事长的支持,则CEO会死得很惨,吴起、商鞅就是最显著的证明。

吴起之所以被乱箭射死,商鞅之所以被车裂而死,也说明改革还必须要有同僚的充分理解和支持,这是第二个必要条件。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改革,无论是推行新的管理思路,还是引入新的技术方案,都不能过于伤害管理阶层的利益,或者说骨干员工的利益。华为在内部实行二次创业的失败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王安石的改革,尽管很快被司马光终结,历史上却颇有争议。列宁称王安石为1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柏杨先生则甚赞王安石改革精神。他在书中这样写道:“王安石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与政治家,那个纸糊的宋王朝,如果不是他的整顿恐怕早就亡国了——早亡给西夏了,还用不着金国动刀动枪·······凡是抨击王安石最烈的或对王安石人格和私生活最污蔑栽赃的,用不着调查,我老人家敢跟你赌1块钱,他准是条大酱缸蛆”。梁启超的评价王安石的变法是“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王安石之变法之失利,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长期处于与反对者的反覆争斗中。从现象来看,这是一山难容二虎,王安石与司马光就是这两只老虎。这样的事情在企业中也很常见,当初联想的柳传志与倪光南,后来的郭为与杨元庆,华为的郑宝用与李一男。郑宝用因病去了美国(无独有偶,中兴也有个丁明峰因病去了美国),李一男无疑成了华为的牺牲品,郭为和杨元庆算是被柳传志分而治之了。对于企业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这种问题处理起来确实比较棘手。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是执行力的问题。虽然立法的基础是良好的,但若用人不当,执法不严,则终将酿成苦酒。凡事不要操之过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王安石却在内部纷争尚没有解决之际,就匆匆变法,使自己陷入四面受敌的境界,纵有三头六臂,也会穷于应付。企业的改革,也一定要先统一思想。日本侵略者大敌当前,国共尚且能形成统一战线,一致对外,企业的改革,一定要晓之以理,让大家放弃各自的成见,以企业利益为重。没有企业利益,也就没有个人利益,就好像没有国,哪有家?当然,你也不要奢望每个人都能以大局为重,必要的时候,还要恩威并用。华为在引入IBM的IPD流程的时候,任正非就发话了,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前三年谁也不许提意见。

当然,企业是不是需要改革,也因“人”而论。有些企业,病急乱投医,不好好反省企业的根本,却迷信所谓的先进管理方法或理论。其实,这里面,至少存在两个风险:

第一,内部提拔的CEO,或是外聘的职业经理人为了自己的名利,不顾企业的根本。也许短期内能让企业产生良好的业绩。其实那是病人回光返照,离死期不远矣。汉朝初期,曹参曾任丞相。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意思是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死后,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意思是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曹参的职业道德无疑是值得称赞的,可是现在却有很多经理人没事找事,为的是自己的名誉或财富。

第二,任何管理的方法或理论,只有适合企业本身发展需要的,才是有效的。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作为企业的领导,不管是职业经理人还是内部升迁的管理者,都必须明白,切忌下车伊始,一上任就烧起自己的三把火。同中医看病一样,必须先通过望闻问切,找到真正的病因,才着手开药方。诊断的时间很长,可是开药方的时间却很短。只有真正融入到企业之中,切实摸准脉象之后,才能对症下药,最后药到病除。然而实际上,很多管理者,并不是这样,这也是2009年,很多企业创始人重出江湖的原因。

沙发
发表于 2010-6-7 11:02:29 | 只看该作者
[em53]
板凳
发表于 2010-6-25 10:14:53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支持一个先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