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提升成就卓越之道 ——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技术现状分析 顾问 朱振锴 刘志鹏 刘云婷
我国是国际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四大基地之一,但与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外竞争市场相比,产品技术水平及核心技术依然存在一定差距,这成为制约我国工程机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我国的技术水平平均差距在15年左右,主要表现在产品使用可靠性、整机寿命、外观质量及信息化技术水平等方面。
制约我国工程机械产品的主要关键技术
1.JPG : 一、装载机行业技术现状 在装载机领域,由于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国产化比率高,装载机是最先实现进口替代、完成国内企业主导的工程机械产品,目前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在90%以上,但是都只是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而外资品牌则主要集中在需求量小的高端市场。 在技术层面,传动系统和液压操纵控制系统的配件决定了装载机的档次,而我国装载机与国际装载机的差距主要在液压操纵控制系统上。
国内国际装载机配件情况比较
2.JPG : 技术水平的落后,造成装载机有效使用寿命较短,以及更新需求较高的现状。毕竟,我国存量装载机以低端产品居多,耐用性较欧美和日本的产品存在较大差距,从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我国装载机的技术弱点。 在行业竞争层面,技术水平的问题更造成了装载机行业的激烈竞争。由于装载机的发动机、变速箱和驱动桥等主要配套件行业发展比较成熟,很容易采购,同时装载机产品技术几乎完全公开,少有专利等知识产权壁垒,种种原因导致装载机生产进入门槛较低,使中小投资者参与装载机生产的难度大大降低。
二、挖掘机行业技术现状 我国的挖掘机生产的技术水平,距离国际一流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液压系统,如泵、阀、马达、控制阀、液压缸自给能力差,配件质量不稳定,导致我国挖掘机缺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挖掘机行业的发展。 国内挖掘机厂商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的原因有三点: 1、重视程度不够,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对机械工业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实质性政策支持,工程机械基本上靠地方和企业自身力量发展,以致造成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滞后。 2、盲目引进。20年前我们工程机械行业开始向西方学习,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是只能引进二流技术,于是陷入“引进一代、落后一代、再引进”的怪圈。很多企业直接买国外的发动机,液压元件等关键部件来组装中国的挖掘机,其产品只能称“适用性产品”科研开发落后。 3、科研开发落后。挖掘机行业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二次开发环节薄弱,更多是比照模仿我国整个工程机械行业所拥有的技术专利不超过1000件,而国外著名的工程机械公司每家都拥有上万件专利,从制造工艺、系统集成等基础领域,与国际先进厂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三、压路机行业技术现状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公路建设方面,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快速推进,再综合铁路、机场等基础建设对压路机的庞大需求,压路机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 现代压路机的结构更趋先进、技术性能更趋完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附加功能增加,零部件制造和装配工艺得到进一步改善,操作控制系统向全电液操纵和电子监控方面发展,驾驶向舒适性、方便性方向发展,整机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觉。 客观地讲,我国压实机械及其配套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这主要得益于多年来积极推进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发展工作。 但是,我国压路机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有10年左右,主要体现在个别产品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而大部分产品严重落后。这不仅与我国历史国情密切相关,即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很多基础技术还处于学习和积累阶段;而且决定于企业目前现状,即研究投入远远不足,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 四、叉车行业技术现状 我国叉车行业发展迅速。在本土企业方面,安徽、浙江、广西、山东等地正扩建生产基地,其产品正在从国内中低端市场崛起,逐步冲击高端市场和国外市场。在国外企业方面,国外十大叉车企业都已在我国设立生产基地,不但向中低端市场渗透,而且力图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加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 和国外先进的工业车辆制造商相比,国内企业在产品品种、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和国内外的市场需求有相当距离。这从专利技术的申报方面就可见一斑。国内叉车专利技术较为分散,基本没有出现叉车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50件的企业。大部分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在30件以下,发明专利申请量一般在10件以下。蓄电池、充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没有出现密集的专利抢注态势。国外企业的大部分技术专利进入中国的时间在2005年之后,总量不足国内企业的一半,但是国外企业在华叉车专利技术以发明为主,并且纷纷渗透到关键技术领域,占据了市场先机。
总体而言,在工程机场行业,国内外的差距集中反映在基础部件技术水平方面。由于长期缺乏核心技术,产品成本的大半花在进口关键零部件上,企业的利润被挤压至很小的空间。因此,振兴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就应该把立足点放在提升基础部件技术水平方面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并辅以政策性支持,把过去对主机产品发展的政策性支持转移到发展基础零部件上。 工程机械企业需要自我救赎,着力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突破,适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居安思危。同时,持续地投入大量研发费用,维持产品设计开发,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这才是工程机械企业能够持续进步的源动力。
|